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非固定性伴性行为特征及与社会规范的关系 被引量:11
1
作者 黄玉玲 余彬 +3 位作者 杨诗凡 赖文红 田春华 杨淑娟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目的了解成都市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MSM)非固定性伴性行为的特征以及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为艾滋病相关风险行为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成都市6个行政区招募青年学生MSM调查员,通过滚雪球和受试者推荐混合抽样方法,对调查员社交圈中... 目的了解成都市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MSM)非固定性伴性行为的特征以及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为艾滋病相关风险行为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成都市6个行政区招募青年学生MSM调查员,通过滚雪球和受试者推荐混合抽样方法,对调查员社交圈中的青年学生MSM进行性行为特征和社会规范的调查。结果共调查221人,平均年龄(21.16±2.58)岁,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26人(11.76%);性取向为同性恋197人(89.14%);近6个月有非固定性伴性行为58人(26.24%),其中性伴数量≥2个的有35人(60.34%);未坚持每次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11人(18.97%)。多因素分析发现,首次肛交性行为对象为非恋爱对象是最近6个月非固定性伴性行为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5.585,95%可信区间(CI)=2.466~12.650],非固定性伴性行为社会规范对性行为有影响,不认同"寻找非固定性伴可以接受"(OR=0.178,95%CI=0.043~0.748)是最近6个月发生非固定性伴性行为的保护因素。结论需要进一步关注青年学生MSM社群亚文化及社会规范对其行为的影响,可将同志社交软件作为青年学生MSM的重要性安全知识宣传与干预平台,促进性伴之间防艾知识的交流与利用,培养健康的恋爱观并加强性安全责任规范,减少艾滋病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学生 男男性行为 社会规范 固定性伴性行为
原文传递
中老年HIV/AIDS病人确诊前后高危行为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3
2
作者 许艳 黑发欣 +7 位作者 惠珊 陈红 梁丽 朱秋映 秦倩倩 丁正伟 李培龙 王璐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11年第5期515-518,共4页
目的了解中老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确诊前的高危行为状况,确诊后的高危行为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在调查对象知情同意的原则下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5... 目的了解中老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确诊前的高危行为状况,确诊后的高危行为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在调查对象知情同意的原则下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50岁的HIV/AIDS病人443例,其中男性308例,女性135例。确诊前,调查对象发生过商业性行为、临时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56.2%和27.1%。确诊后,调查对象发生商业性行为、临时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4.5%和4.1%,均较确诊前降低。确诊前一年,调查对象发生商业性行为、临时性行为时每次都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只有0.7%、3.8%;确诊后最近一年发生商业性行为、临时性行为时每次都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40.0%、30.0%,均较确诊前上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确诊前无固定性伴的调查对象,在确诊前发生非固定性行为的可能性较大,其OR值分别为28.180和7.564。结论高危性行为是中老年人感染艾滋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加强对中老年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从根本上控制艾滋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流行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人 艾滋病 高危行为 影响因素 非固定性行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