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二维非均匀悬沙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
作者 曹振轶 胡克林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6-73,共8页
针对长江口水流泥沙运动的特点建立了非均匀悬沙的平面二维数值模型。在模型中考虑了波浪对流场的影响和对水流挟沙力的影响 ,在确定悬沙絮凝沉速时考虑了泥沙粒径、盐度、含沙量及水流紊动的影响。悬沙模型建立在曲线坐标下 ,悬沙输运... 针对长江口水流泥沙运动的特点建立了非均匀悬沙的平面二维数值模型。在模型中考虑了波浪对流场的影响和对水流挟沙力的影响 ,在确定悬沙絮凝沉速时考虑了泥沙粒径、盐度、含沙量及水流紊动的影响。悬沙模型建立在曲线坐标下 ,悬沙输运方程采用破开算子的方法求解 ,平流项采用UltimateQuickest格式求解 ,提高了计算的精度。通过实测资料对数学模型计算的悬沙含量进行检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悬沙 数学模型 长江口
下载PDF
三峡水库运用后荆江段非均匀悬沙恢复特性 被引量:3
2
作者 冯雪 夏军强 +1 位作者 周美蓉 邓珊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98-1905,共8页
三峡工程运用后,坝下游荆江段来沙量大幅度减小,处于严重的不平衡输沙状态,次饱和水流冲刷河床使悬沙量沿程恢复.基于实测水沙资料,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段非均匀悬沙恢复特点.提出了恢复效率的概念用以表征悬移质沿程恢复的程度,... 三峡工程运用后,坝下游荆江段来沙量大幅度减小,处于严重的不平衡输沙状态,次饱和水流冲刷河床使悬沙量沿程恢复.基于实测水沙资料,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段非均匀悬沙恢复特点.提出了恢复效率的概念用以表征悬移质沿程恢复的程度,并根据实测水沙资料计算了荆江段1994-2017年非均匀悬沙的恢复效率.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运用前,荆江段各粒径组悬沙恢复效率绝对值均接近0,故该时期内各粒径组泥沙冲淤幅度不大;三峡工程运用后,各粒径组悬沙恢复效率绝对值均明显增大,且粗沙(d>0.125 mm)恢复效率绝对值远大于细沙(d<0.125 mm),故粗沙恢复程度更高.这主要是由于荆江段床沙组成中粗沙部分含量大,而细沙含量小.最后建立了三峡水库蓄水后非均匀悬沙恢复效率与来水来沙条件(来沙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粒径组悬移质恢复效率均与来沙系数呈正相关关系,全沙、细沙和中沙的决定系数(R 2)分别为0.89、0.67和0.69,相关性较高,故荆江段各粒径组悬移质泥沙恢复效率较大程度上受到来水来沙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悬沙 不平衡输移 恢复效率 荆江河段 三峡工程
下载PDF
三维紊流悬沙数学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陆永军 窦国仁 +2 位作者 韩龙喜 邵学军 杨向华 《中国科学(E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1-328,共18页
根据紊流随机理论,导出了各向异性紊流的Reynolds应力的数值格式将精细壁函数应用于边壁处理。将传统的悬沙运动、床沙级配控制方程推广到三维模型,给出了床面附近含沙量表达式,建立了三维紊流悬沙数学模型。用葛洲坝水利枢纽建库前后... 根据紊流随机理论,导出了各向异性紊流的Reynolds应力的数值格式将精细壁函数应用于边壁处理。将传统的悬沙运动、床沙级配控制方程推广到三维模型,给出了床面附近含沙量表达式,建立了三维紊流悬沙数学模型。用葛洲坝水利枢纽建库前后水沙资料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基本一致。将该模型应用于三峡工程坝区泥沙冲淤问题的研究,预测了三峡工程建成后坝区上游河段泥沙冲淤发展过程及其分布、河床淤积物级配组成及不同时期、不同高程的流场、含沙量场等,计算结果与物理模型试验值比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紊流 随机理论 非均匀悬沙 河床冲淤 三维数学模型 三峡工程 运动
原文传递
小浪底河段浑水流动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2
4
作者 唐学林 陈稚聪 +1 位作者 陆永军 左利钦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47-1451,共5页
基于湍流随机理论,针对黄河中游小浪底工程建成前的河段水沙流动特点,建立了河流的三维水沙流数学模型。在此模型中,采用各向异性湍流的Reynolds应力数值格式和自由面位置的Poisson方程,并将精细壁函数应用于边壁处理。建立了床面附近... 基于湍流随机理论,针对黄河中游小浪底工程建成前的河段水沙流动特点,建立了河流的三维水沙流数学模型。在此模型中,采用各向异性湍流的Reynolds应力数值格式和自由面位置的Poisson方程,并将精细壁函数应用于边壁处理。建立了床面附近含沙量表达式,将传统的床沙级配控制方程推广到三维模型。在贴体坐标系下,用此数学模型计算了此河段的含沙量和流速沿河宽和垂线分布,计算结果与原型实测成果基本吻合,从而证明了此模型的可行性,以及计算方法和程序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随机理论 各向异性湍流模型 三维水 非均匀悬沙 小浪底工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