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吴献贤 刘星 杨志伟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2年第7期560-567,共8页
主动脉瘤是一种多因素影响、具有潜在破裂风险的主动脉病理扩张性疾病。根据发病位置主动脉瘤可分为胸主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的发生与年龄和性别相关性不大,而与遗传因素高度相关;腹主动脉瘤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动脉粥样硬... 主动脉瘤是一种多因素影响、具有潜在破裂风险的主动脉病理扩张性疾病。根据发病位置主动脉瘤可分为胸主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的发生与年龄和性别相关性不大,而与遗传因素高度相关;腹主动脉瘤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但与遗传关联性较弱。主动脉瘤一般具有发病隐匿和破裂致死等特征,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慢性疾病,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动脉瘤动物模型是研究人主动脉瘤的重要工具,对阐释主动脉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发和评价主动脉瘤的治疗药物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关于腹主动脉瘤的动物模型有很多,也比较成熟,但是关于胸主动脉瘤的动物模型较少。实际上,多种方法诱导的腹主动脉瘤模型中,也会出现胸主动脉瘤,只不过发病率不同,胸主动脉瘤的发病率较低。本文将主动脉瘤动物模型归纳为非夹层主动脉瘤动物模型和夹层主动脉瘤动物模型,并简要综述这两类模型的构建方法及表型,为人类动脉瘤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动物模型 非夹层主动脉瘤动物模型 夹层主动脉瘤动物模型
下载PDF
小动物超声在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模型中的诊断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夏麟 王晓武 +1 位作者 段维勋 俞世强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1-66,共6页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快速评价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动物模型是否成功建立的检测方法。方法24只3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小鼠给予正常饮食和溶有β-氨基丙腈(BAPN)的饮用水喂养4周;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和和正...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快速评价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动物模型是否成功建立的检测方法。方法24只3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小鼠给予正常饮食和溶有β-氨基丙腈(BAPN)的饮用水喂养4周;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和和正常饮水。动态监测小鼠体重,并于造模第4周采用Vevo 2100小动物超声仪检测小鼠胸主动脉及左侧颈总动脉,Micro-CT观察小鼠胸主动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在造模第4周显著降低;小动物超声和Micro-CT检测模型组可见模型组小鼠胸主动脉血管明显膨大成瘤;小动物超声模型组可检测脉搏波速发生变化,动脉硬化程度明显提高。结论小动物超声可简单、快速、安全评价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模型建立是否成功,动态观察胸主动脉瘤/夹层大小的变化,动态观察小鼠动脉硬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夹层 动物模型 动物超声 诊断 小鼠
下载PDF
非典型性主动脉夹层瘤1例
3
作者 贾新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0年第3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典型性 主动脉瘤 动脉瘤/夹层
下载PDF
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的动物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燕 杜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6-98,共3页
主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呈瘤样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当血流冲破内膜,撕裂血管壁进入中层,则形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尽管主动脉瘤发病率不及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心血管疾病,但其发病早期症状隐匿,临床表现复杂,而一旦形成夹... 主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呈瘤样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当血流冲破内膜,撕裂血管壁进入中层,则形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尽管主动脉瘤发病率不及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心血管疾病,但其发病早期症状隐匿,临床表现复杂,而一旦形成夹层。极易破裂,破裂后死亡率〉80%,是一类极为凶险的疾病。主动脉瘤根据发生的部位又可分为胸主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的发生与遗传关系更为密切,主动脉夹层也多发生在胸主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主动脉瘤 动物模型 心血管疾病 主动脉瘤 瘤样扩张 血管直径 症状隐匿
原文传递
非综合征型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钟永亮 董松波 +5 位作者 程力剑 葛翼鹏 潘旭东 郑军 孙立忠 朱俊明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6年第12期740-744,共5页
非综合征型家族性主动脉瘤及夹层(Ns—FTAAD)是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遗传学特点为:外显率低、基因表达差异大且临床表型不突出,故缺乏早期有效的干预措施,发生主动脉夹层后病死率高、预后差。近年来,已发现... 非综合征型家族性主动脉瘤及夹层(Ns—FTAAD)是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遗传学特点为:外显率低、基因表达差异大且临床表型不突出,故缺乏早期有效的干预措施,发生主动脉夹层后病死率高、预后差。近年来,已发现多种与Ns—FTAAD相关的遗传缺陷。Ns-FTAAD的遗传学研究将有利于明确该病的病因及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从而评估该患病家系成员发生主动脉夹层的风险,进行早期的临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遗传学特点 主动脉瘤 综合征型 家族性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基因表达差异 临床表型
原文传递
保留主动脉瓣的升主动脉置换术(法国)
6
作者 Obadia J.F. Abdullatif Y. +1 位作者 Henaine R. 王永兴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5年第6期40-40,共1页
Aortic valve sparing operations are now widely accepted for ascending aortic aneurysm surgery. We herein report our experience of the Tirone David procedure in larger indications. From January 1997 to August 2003, 50 ... Aortic valve sparing operations are now widely accepted for ascending aortic aneurysm surgery. We herein report our experience of the Tirone David procedure in larger indications. From January 1997 to August 2003, 50 Tirone David procedure have been performed on 36 male and 14 female(mean age: 60±15). Five patients presented a Marfan disease and 4 acute dissections. Grade III or IV aortic insufficiency was frequent(40%). Aortic diameter was not particularly dilated, ranging from 44 to 78 mm(mean: 57±10 mm). Mean ejection fraction: 57±10%. Mean 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63±7 mm. An associated mitral valve repair and 1 coronary bypass were necessary. Mean cross clamp and bypass times=94 min and 122±28 min respectively. There was one in-hospital mortality. Secondary mortality affected 2 patients(non-cardiac deaths), for a cumulative follow-up of 946 months. During follow-up continence control凹was always excellent, only 1 bicuspid valve had an aortic insufficiency >grade II. Tirone David procedure gave satisfactory results as regards both aortic ectasia and aortic regurgitation control. We consider it feasible even in case of aortic dissection but caution is required when facing bicuspid aortic val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置换术 主动脉瘤手术 主动脉夹层 左室舒张末 动脉功能 心脏性死亡 射血分数 动脉直径 主动脉扩张
下载PDF
microRNA在主动脉瘤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罗聪聪 钟永亮 +3 位作者 罗程 郭如韬 葛翼鹏 朱俊明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1-375,共5页
主动脉瘤是一种主动脉呈慢性扩张的疾病,通常无症状,一旦破裂病死率极高,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microRNA特指19~25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microRNA靶向多个基因的特性使其形成了复杂的调控网络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研究表明micr... 主动脉瘤是一种主动脉呈慢性扩张的疾病,通常无症状,一旦破裂病死率极高,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microRNA特指19~25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microRNA靶向多个基因的特性使其形成了复杂的调控网络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研究表明microRNA与主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众多microRNA参与了主动脉瘤复杂的病理机制过程,包括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炎性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凋亡、细胞外基质降解等。本文将阐述用于主动脉瘤研究的动物模型以及microRNA与主动脉瘤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有效治疗药物 编码小RNA 炎性细胞浸润 细胞外基质降解 无症状 动物模型 MICRORNA
原文传递
非编码RNA与获得性主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蔡治祥 颜涛 +2 位作者 王显悦 陈汉威 唐郁宽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0-374,共5页
非编码RNA(ncRNA)曾被认为是"基因组噪声",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ncRNA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发病机制成了研究热点。ncRNA的表达具有细胞和组织特异度,并存在与疾病发病相关的特异性ncRNA,对某些疾病筛查具有高敏感性和稳定性... 非编码RNA(ncRNA)曾被认为是"基因组噪声",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ncRNA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发病机制成了研究热点。ncRNA的表达具有细胞和组织特异度,并存在与疾病发病相关的特异性ncRNA,对某些疾病筛查具有高敏感性和稳定性,有潜力成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诊断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如FDA已批准lncRNA前列腺癌抗原-3用于前列腺癌的临床常规筛查。在治疗方面,已有研究以miRNA-21和miRNA-34等为靶向的多种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主动脉疾病常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获得性主动脉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多种ncRNA参与调控获得性主动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lnc-Ang362的敲除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主动脉夹层患者中Brahma相关基因1(BRG-1)mRNA和相应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希望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主动脉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分子,以寻找此类疾病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及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重点对miRNAs、lncRNAs、circRNAs参与的获得性主动脉疾病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主动脉疾病 编码RNA 发病机制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