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艺术的“审美定义”到“非审美”的反驳——论分析美学的“比尔兹利-迪基之争”
被引量:
1
1
作者
刘悦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27,共7页
在分析美学史上,所谓的"比尔兹利-迪基之争"就是关于审美与非审美的争辩。美国美学家门罗·比尔兹利是"审美经验"的坚守者,而另一位美国美学家乔治·迪基则是"审美态度"的消解者,二者思想南辕北...
在分析美学史上,所谓的"比尔兹利-迪基之争"就是关于审美与非审美的争辩。美国美学家门罗·比尔兹利是"审美经验"的坚守者,而另一位美国美学家乔治·迪基则是"审美态度"的消解者,二者思想南辕北辙并直接发生了交锋。比尔兹利提出了一整套艺术的"审美定义",并不断地在为这种定义进行辩护,比如晚期的他将审美经验的标准定位为:对象的引导性、感受自由、距离效应、积极发现和完整性。与之相反,迪基则发文指责审美经验乃为神话,对比尔兹利的思想进行批驳,并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艺术非审美定义,也就是"艺术惯例论"的新定义。在这种批评的压力之下,比尔兹利继续撰文反思自己的审美经验观念,既维护和发展了自己的观点,也对相应的批评作出了积极的回应。这种争辩恰恰构成一种张力,对于我们去思考艺术与审美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定义
审美
定义
非审美定义
门罗·比尔兹利
乔治·迪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艺术的“审美定义”到“非审美”的反驳——论分析美学的“比尔兹利-迪基之争”
被引量:
1
1
作者
刘悦笛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27,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BZX065
文摘
在分析美学史上,所谓的"比尔兹利-迪基之争"就是关于审美与非审美的争辩。美国美学家门罗·比尔兹利是"审美经验"的坚守者,而另一位美国美学家乔治·迪基则是"审美态度"的消解者,二者思想南辕北辙并直接发生了交锋。比尔兹利提出了一整套艺术的"审美定义",并不断地在为这种定义进行辩护,比如晚期的他将审美经验的标准定位为:对象的引导性、感受自由、距离效应、积极发现和完整性。与之相反,迪基则发文指责审美经验乃为神话,对比尔兹利的思想进行批驳,并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艺术非审美定义,也就是"艺术惯例论"的新定义。在这种批评的压力之下,比尔兹利继续撰文反思自己的审美经验观念,既维护和发展了自己的观点,也对相应的批评作出了积极的回应。这种争辩恰恰构成一种张力,对于我们去思考艺术与审美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艺术
定义
审美
定义
非审美定义
门罗·比尔兹利
乔治·迪基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艺术的“审美定义”到“非审美”的反驳——论分析美学的“比尔兹利-迪基之争”
刘悦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