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客观性”艺术形态学的理解与分类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小清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47,共7页
本文运用马克思的“人化”理论并通过“意义性”、“观照性”、“虚化性”等概念,一方面指出传统艺术分类理论“非整体性”、“非连续性”的缺点,另一方面把艺术形态学的本体理解定位为主观性“生命形式”,并由此展开“非客观性”艺... 本文运用马克思的“人化”理论并通过“意义性”、“观照性”、“虚化性”等概念,一方面指出传统艺术分类理论“非整体性”、“非连续性”的缺点,另一方面把艺术形态学的本体理解定位为主观性“生命形式”,并由此展开“非客观性”艺术形态学的理解与分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客观性 艺术形态学 “人化”理论 艺术分类理论 “生命形式” 卡冈 马克思 苏珊·朗格
下载PDF
客观中的非客观性——论新纪实在新写实中的嬗变 被引量:1
2
作者 彭在钦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15-118,共4页
任何一种新文体,都不是凭空诞生的,都是通过对旧文体或即将过时的前一种文体的过渡进化和互补嬗变而实现的。如果说,新纪实小说之于新闻、报告文学,是通过纪实与非纪实性的有机结合,通过虚构化艺术原则与非虚构性审美倾向的互补意... 任何一种新文体,都不是凭空诞生的,都是通过对旧文体或即将过时的前一种文体的过渡进化和互补嬗变而实现的。如果说,新纪实小说之于新闻、报告文学,是通过纪实与非纪实性的有机结合,通过虚构化艺术原则与非虚构性审美倾向的互补意向而实现其超越与升华的,那么,新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 非客观性 零度情感介入 叙事主体 纪实小说 作家 客观 写实主义 先锋小说
下载PDF
避免新闻描写中的非客观性语言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又珠 《新闻与写作》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非客观性 新闻描写 新闻语言 新闻报道 作案人 新闻写作 客观依据 主观性 新闻事实 岳阳市
原文传递
对“客观性”的再认识 被引量:2
4
作者 沈明明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87年第5期58-64,共7页
“客观性”范畴是目前涉及较多、含义模糊的哲学范畴之一。对它的众多界说中,以那种从与“主观性”相对的角度把“客观性”表述为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说法最为流行。广义地说,这种表述是正确的。但是,仅从这种规定来了解“客观性”,并... “客观性”范畴是目前涉及较多、含义模糊的哲学范畴之一。对它的众多界说中,以那种从与“主观性”相对的角度把“客观性”表述为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说法最为流行。广义地说,这种表述是正确的。但是,仅从这种规定来了解“客观性”,并未把握这个范畴的真实思想。因为,翻开哲学史就会发现,无论是洛克把“客观性”说成是外物存在的属性,还是康德把它说成是先天范畴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或者是黑格尔把它说成是“绝对精神”的本质属性,他们都不否认“客观性”是一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普遍必然性,相反,承认这一点正是他们的不同学说的共同之点。哲学史上的这个事实提醒我们:“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客观性 主体性 主观性 普遍必然性 黑格尔 客体中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 主体中心 认识形式
下载PDF
论电视新闻评论的客观性
5
作者 曾强 《新闻爱好者》 1999年第S1期7-8,共2页
自《焦点访谈》开播之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简称“焦点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电视屏幕上出现,许多已成为当地电视台的名牌栏目,备受观众欢迎。这类节目兼具新闻性、纪实性和评论性,题材上大多选取观众关注的焦点、现实生活中... 自《焦点访谈》开播之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简称“焦点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电视屏幕上出现,许多已成为当地电视台的名牌栏目,备受观众欢迎。这类节目兼具新闻性、纪实性和评论性,题材上大多选取观众关注的焦点、现实生活中的难点、政府工作的重点等新闻热点,然后在报道深度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开掘。这类节目既能引起电视受众的广泛兴趣,又能使观众对新闻事件有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新闻评论 非客观性 新闻报道 评论节目 纪实性 新闻工作 新闻性 真实性 新闻事件 节目制作
下载PDF
历史的两重性:客观的历史与历史的客观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汉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1期1-5,共5页
历史本身是客观的,也应该是客观的。但历史又有其非客观性,这种历史的非客观性来自于认知主体和载体的倾向性。因为,现实的历史认知所需求的客观性不是仅仅简单地重现历史。因此,现实的历史认知是现实感的表现,目的是取得和补充现实价... 历史本身是客观的,也应该是客观的。但历史又有其非客观性,这种历史的非客观性来自于认知主体和载体的倾向性。因为,现实的历史认知所需求的客观性不是仅仅简单地重现历史。因此,现实的历史认知是现实感的表现,目的是取得和补充现实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有其两重性,既有客观的历史,又有历史的客观。历史的两重性有一个契合点,即实际上的历史过程在为人们所认知时,认知者的意识主动与客观的历史所揉掺,并由此产生历史的客观,使之在认知者与被认知对象间形成了一种交融契合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价值 非客观性 认知过程 主体意识 历史过程 契合点 价值取向 认知对象 现实感 历史运动
下载PDF
对中日安全困境形成原因的探讨
7
作者 鲍俊林 尚来彬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05-106,共2页
中国和日本都是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由于历史的原因,双方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的利益冲突很明显。双方在各个领域仍然相互缺乏足够的了解与信任;冷战思维和旧的观念的存在,以及彼此的情绪化因素、非客观性因素都促进了中日安全困... 中国和日本都是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由于历史的原因,双方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的利益冲突很明显。双方在各个领域仍然相互缺乏足够的了解与信任;冷战思维和旧的观念的存在,以及彼此的情绪化因素、非客观性因素都促进了中日安全困境的形成。非客观性因素的存在是中日安全困境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困境 原因 非客观性因素
下载PDF
论尼采的强力美学
8
作者 赵红梅 代茂堂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32-35,共4页
本文从真、善。
关键词 真实性 至上性 非客观性
下载PDF
从建构主义视角解析中日安全困境
9
作者 鲍俊林 尚来彬 佀咏梅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50-51,共2页
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分析非客观性因素对中日安全困境形成的影响。包括共有观念(知识)的缺失、双方在角色和身份认同上的错位、文化结构以及话语实践的建构等。建构主义重视非客观性因素对行为体相互关系的重要意义,认为行为体角色和身... 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分析非客观性因素对中日安全困境形成的影响。包括共有观念(知识)的缺失、双方在角色和身份认同上的错位、文化结构以及话语实践的建构等。建构主义重视非客观性因素对行为体相互关系的重要意义,认为行为体角色和身份的变化影响了双方对安全的理解,中日安全困境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主义 非客观性 中日安全
下载PDF
两类地理试题及其应用
10
作者 王肇和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54-56,共3页
两类地理试题及其应用王肇和(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地理系,苏州215009)根据是否便于进行客观性评分,地理试题可以分为客观性试题和非客观性试题。前者包括选择题、是非题、配对题、排列题等,后者主要为论述题。与80年代初期地... 两类地理试题及其应用王肇和(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地理系,苏州215009)根据是否便于进行客观性评分,地理试题可以分为客观性试题和非客观性试题。前者包括选择题、是非题、配对题、排列题等,后者主要为论述题。与80年代初期地理高考试题相比,我国80年代后期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试题 选择题 地理现象 非客观性 高考试题 论述题 试题设计 评分 读图分析 填充
下载PDF
翻译中的动态意义观阐释
11
作者 谷峰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33-135,144,共4页
翻译中的意义一直是国内外译界讨论的核心问题,诸多学者对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中的动态意义观进行综合分析——不确定性﹑非客观性和流变性,并对翻译中引起意义发生动态变化的因素做一些启发性的探究。
关键词 意义 不确定性 非客观性 流变性
下载PDF
建立工科大学物理试题库的尝试
12
作者 许仁名 叶英模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87年第1期69-72,共4页
近年来,全国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出国学习考试以及自学考试等各层次的考试,都在试行标准化考试。所谓标准化考试就是按照一整套科学的程序组织考试,每个环节都具有统一的标准,并对各种误差加以严格控制的一种考试。
关键词 标准化考试 试题库 试题质量 课程考试 选择题 综合计算 研究生入学考试 非客观性 自学考试 教学内容
下载PDF
《往事》——历史的口语化重写
13
作者 黄海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07-108,共2页
关键词 《往事》 口语化 电视谈话节目 非客观性 合作医疗 历史重写 主体意识 意识形态性 人文环境 主人公
下载PDF
中国早期方位观及其美学意识
14
作者 周律含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3年第1期220-220,共1页
在中国古代,空间是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尤其是其中的方位。方位观念的形成,从一开始就不仅是人对空间的物理性认知,更是一种具备美学特性的空间规划。以早期中国“六合”的空间模式建构为例:它将人置于空间中央,由此诞生的华夏地理就成... 在中国古代,空间是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尤其是其中的方位。方位观念的形成,从一开始就不仅是人对空间的物理性认知,更是一种具备美学特性的空间规划。以早期中国“六合”的空间模式建构为例:它将人置于空间中央,由此诞生的华夏地理就成为一种经验性的人化空间,而并非纯粹的客观地理,这种非客观性恰恰为美学的发生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问题 理性认知 模式建构 空间规划 美学特性 美学意识 方位观 非客观性
原文传递
标准化考试与选择题
15
作者 朱茂源 《中国远程教育》 1987年第5期17-18,共2页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考试改革已是势在必行。考试改革总的方向是:考试标准化。标准化考试,要大量采用客观性试题,选择题是客观性试题的最主要形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论述式题型,在试卷中逐步增加客观性试题,减少非客观性试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考试改革已是势在必行。考试改革总的方向是:考试标准化。标准化考试,要大量采用客观性试题,选择题是客观性试题的最主要形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论述式题型,在试卷中逐步增加客观性试题,减少非客观性试题,是考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试题的分类方法很多,标准化考试将试题分为两类,即客观性试题及非客观性试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题 标准化考试 客观性试题 客观试题 非客观性 考试改革 题干 多项选择题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原文传递
从房龙说起——《超录感情爱》
16
作者 吴越人 《大众电影》 2005年第3期62-62,共1页
其实说到底,艾达不过是爱米想象出来的。爱米所以与想象出来的艾达交流,无非也是想解决她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艾达 房龙 内心世界 想象出 假定性 历史还原 非客观性 子宫疾病 现实问题 女权主义思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