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部结构非对称织构对材料表面的润滑性能分析
1
作者 杨宇 杨发展 +2 位作者 姜芙林 黄珂 刘朝伟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0-253,共14页
织构对材料表面的减摩降磨具有积极效果,但内部结构对称织构在摩擦方向和润滑方式上较为单一。为研究内部结构非对称织构对加工润滑特性的影响以及在改善材料表面摩擦性能方面的激励机制,通过研究对称织构和两种内部结构非对称织构的正... 织构对材料表面的减摩降磨具有积极效果,但内部结构对称织构在摩擦方向和润滑方式上较为单一。为研究内部结构非对称织构对加工润滑特性的影响以及在改善材料表面摩擦性能方面的激励机制,通过研究对称织构和两种内部结构非对称织构的正、反向摩擦行为,对比润滑油在各织构单元体的压力分布、流速和流迹线来分析织构内部结构的对称性对润滑性能的影响。利用飞秒激光以倾斜加工的工艺制备内部结构非对称织构,并进行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证明:织构内部结构的对称特征直接影响润滑油的流速和流迹线状态,进而影响油膜的承载力,而流速越大空化效应越剧烈,且流迹线越向涡旋中心集中,惯性效应越强。在内部结构非对称织构正反两个方向的摩擦中,正向摩擦的润滑性能要优于反向摩擦的润滑性能,且无论是正向摩擦还是反向摩擦,织构沟槽呈现直角时的润滑性更加优异,内部结构非对称织构的加工工艺可以增加表面硬度,有利于降低摩擦因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织构 Fluent仿真分析 流体动压润滑 倾斜加工工艺 摩擦因数
下载PDF
非对称织构对YT15硬质合金刀具切削性能及其衍生切削的影响
2
作者 杨宇 杨发展 +2 位作者 刘朝伟 赵烁 隋潇斌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5,共10页
为研究非对称织构对刀具的切削性能及其对衍生切削的影响,基于Johnson-Cook模型,利用有限元分别进行无织构刀具(NT)、正向非对称织构刀具(FT)和反向非对称织构刀具(RT)切削45钢的仿真分析,并进行相应的切削实验,对比分析了NT、FT和RT的... 为研究非对称织构对刀具的切削性能及其对衍生切削的影响,基于Johnson-Cook模型,利用有限元分别进行无织构刀具(NT)、正向非对称织构刀具(FT)和反向非对称织构刀具(RT)切削45钢的仿真分析,并进行相应的切削实验,对比分析了NT、FT和RT的切削力、切削温度、切屑形态、衍生切削和刀具磨损等。研究发现非对称织构刀具的切削性能要优于无织构刀具,但织构的存在同时会诱发衍生切削现象,对切削性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剧刀具磨损。NT、RT和FT的平均主切削力分别为601.9、196.4和419.1 N,织构刀具的切削力较无织构刀具减少了约30.4%~67.4%。结果表明,引入织构后有利于增大剪切角、降低切削力、改善刀尖温度分布和减少切屑的黏附,提高切削稳定性;但织构诱发的衍生切削会加剧织构在切屑流出端的刀面磨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切削温度、增大切削力,织构与衍生切削的耦合作用使得RT的切削性能优于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织构刀具 正反向微织构刀具 衍生切削 切屑形态 刀具磨损
下载PDF
正弦状非对称织构的动压润滑性能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婷 傅连东 +1 位作者 湛从昌 姜耀文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3-106,共4页
为研究正弦状非对称织构表面的动压润滑性能,对单个织构建模,设置周期性边界,运用CFD软件FLUENT计算仿真并分析。选取非对称型织构与对称型凹坑进行对比,求解织构表面对油膜的压力,雷诺数变化,织构上表面的运动方向变化对非对称织构承... 为研究正弦状非对称织构表面的动压润滑性能,对单个织构建模,设置周期性边界,运用CFD软件FLUENT计算仿真并分析。选取非对称型织构与对称型凹坑进行对比,求解织构表面对油膜的压力,雷诺数变化,织构上表面的运动方向变化对非对称织构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称织构在往复运动中表现出相同的动压性能,非对称型织构上表面运动方向相反时的动压润滑性能相差较大,且在某一运动方向上比单一织构表现出更大的承载力。织构承载力与壁面运动速度在一定范围内成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织构 流体润滑 CFD 摩擦
下载PDF
滑动摩擦副表面非对称微织构空化效应数值分析
4
作者 王保民 赵瑞平 +2 位作者 黄贵林 王慧心 邬再新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37-946,共10页
为探究滑动摩擦副表面非对称微织构空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基于N-S方程建立了表面织构化滑动摩擦副数值计算模型并进行求解,讨论了凹槽型非对称微织构的结构参数、运动速度和润滑油黏度对凹槽内的气相分布、空化面积率、油膜承载力和摩... 为探究滑动摩擦副表面非对称微织构空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基于N-S方程建立了表面织构化滑动摩擦副数值计算模型并进行求解,讨论了凹槽型非对称微织构的结构参数、运动速度和润滑油黏度对凹槽内的气相分布、空化面积率、油膜承载力和摩擦系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凹槽型非对称微织构的承载力大于对称微织构,而其摩擦系数小于对称微织构;在考虑空化效应时,凹槽型非对称微织构比对称微织构能更显著地改善摩擦学性能,并且非对称微织构凹槽离入口距离越远,空化效应越显著;滑动摩擦副运动速度和润滑油黏度对空化效应有重要影响,运动速度越高、润滑油黏度越大,凹槽型非对称微织构的空化效应越明显,且提升承载力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称微织构,该研究对滑动摩擦副表面微织构的设计和分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摩擦副 非对称织构 空化效应 工况条件 摩擦性能
下载PDF
空化与惯性效应耦合作用下的非对称表面微织构滑块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瑜 陈国定 +1 位作者 王琳 葛云鹏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26-1032,共7页
非对称表面微织构虽被证明在理想状态下能够提高机械零件的承载能力,但由于非对称表面微织构形貌对零件表面间润滑油流动状态影响更为复杂,加之空化与惯性效应耦合作用,故非对称表面微织构对零件表面承载能力的影响仍不是很清楚,这限制... 非对称表面微织构虽被证明在理想状态下能够提高机械零件的承载能力,但由于非对称表面微织构形貌对零件表面间润滑油流动状态影响更为复杂,加之空化与惯性效应耦合作用,故非对称表面微织构对零件表面承载能力的影响仍不是很清楚,这限制了探寻提高机械零件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Navier-Stokes方程和Schnerr-Sauer方法,考虑空化与惯性效应耦合作用,通过CFD数值方法分析了非对称表面微织构滑块轴承承载力及微织构凹坑内润滑油流动特性,以尝试补足这方面研究的空缺。分析结果表明,非对称微织构构型在空化与惯性耦合作用下对滑块承载力影响存在差异,最佳的非对称表面微织构可增强微织构的惯性效应从而提高滑块承载力;当表面微织构滑块运动速度大于10 m/s时,空化与惯性耦合效应影响更为显著,但空化与惯性效应呈现出相反的影响趋势。文章进行的空化与惯性效应耦合作用下的非对称表面微织构承载力研究不仅更为贴近实际工程,而且揭示和探讨了表面微织构型、工况条件和空化与惯性耦合效应对零件承载力影响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表面微织构 空化现象 惯性效应 承载力
下载PDF
织构排布方向对摩擦副摩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文安 刘志奇 +1 位作者 谢志鸣 陈东良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74,共7页
织构具有减摩抗磨、提升油膜稳定性的作用,但常出现织构减摩作用不足的情况。这是由于织构定向润滑作用的存在,使得织构排布方向对减摩作用产生不同影响。采用仿真和试验方法,设计了混合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试验,以摩擦系数和磨损量作... 织构具有减摩抗磨、提升油膜稳定性的作用,但常出现织构减摩作用不足的情况。这是由于织构定向润滑作用的存在,使得织构排布方向对减摩作用产生不同影响。采用仿真和试验方法,设计了混合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试验,以摩擦系数和磨损量作为评价标准,确定非对称织构的最佳排布方向。织构边缘与接触面摩擦方向夹角接近90°时减摩效率最高,比摩擦系数较夹角为0°时降低34%,磨损量降低78.43%。研究表明,在同参数同工况下,织构排布存在最优方向。丰富了织构化表面最优参数的设计体系,对织构的高效应用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织构 排布方向 减摩效率 非对称织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