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小说中的非对话性与失语现象 被引量:3
1
作者 逄增玉 孙晓萍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22-28,共7页
关键词 鲁迅 小说理论 非对话性 失语现象 人物塑造 批判精神 怀疑精神 修辞手法 《故乡》 《祝福》 《狂人日记》
下载PDF
作为想象的对话——保罗·策兰对话性诗歌中的非对话性
2
作者 曹莉 《国外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7,共9页
德语诗人保罗·策兰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在其诗中始终存在一个与“我”对话的身份不明的“你”。但是,通过考察策兰的犹太经验、写作的社会历史环境、诗歌语言及其写作手法,结合对策兰诗歌的文本分析,本文认为,策兰诗歌中的“我... 德语诗人保罗·策兰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在其诗中始终存在一个与“我”对话的身份不明的“你”。但是,通过考察策兰的犹太经验、写作的社会历史环境、诗歌语言及其写作手法,结合对策兰诗歌的文本分析,本文认为,策兰诗歌中的“我-你”对话关系主要持守在文本想象的空间中,而其对话性诗歌中存在非对话性。本文对非对话性因素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其根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策兰 “我-你”关系 对话 非对话性
原文传递
论《我弥留之际》中的非典型对话性 被引量:2
3
作者 但汉松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59,共7页
虽然《我弥留之际》在形式创新上大胆运用了多角度叙事,甚至让小说全部由不同人物的独白并列而成,但笔者认为这部小说并不能称为"对话(或复调)小说",因为貌似超然平等的有限视角背后其实渗透着作者的隐匿话语和价值判断。在... 虽然《我弥留之际》在形式创新上大胆运用了多角度叙事,甚至让小说全部由不同人物的独白并列而成,但笔者认为这部小说并不能称为"对话(或复调)小说",因为貌似超然平等的有限视角背后其实渗透着作者的隐匿话语和价值判断。在质疑了巴赫金理论对解读本书的局限和误区之后,本文试图揭示小说所体现的一种非典型的对话性:这种对话性并不符合巴赫金的理论界定,也没有滋生积极有效的对话;它在主体间借助于虚假的对话形式,在主体内则体现为分裂的自我话语。通过福克纳和巴赫金的对照解读,我们不仅能看到对话理论自身的乌托邦属性,也能找到这个南方悲剧与对话缺失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巴赫金 《我弥留之际》 典型对话性
原文传递
《樱桃园》群体形象关系特征研究
4
作者 管玲玲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47-49,共3页
契诃夫戏剧《樱桃园》中群体形象之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每个人都沉浸于自己的话语世界,拒绝与他人展开对话,使得群体之间言语颇为滑稽;他人不合时宜的突然插话,使“对话”变成闹剧,令人啼笑皆非;群体间偶尔的混乱对话,给读者以荒... 契诃夫戏剧《樱桃园》中群体形象之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每个人都沉浸于自己的话语世界,拒绝与他人展开对话,使得群体之间言语颇为滑稽;他人不合时宜的突然插话,使“对话”变成闹剧,令人啼笑皆非;群体间偶尔的混乱对话,给读者以荒诞之感。“拒绝对话”“偶尔插话”和“混乱对话”的表征,是《樱桃园》创作的特殊表达,呈现了群体间的“非对话性”特征,折射出契诃夫对生活样态的准确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诃夫 《樱桃园》 非对话性 群体形象
下载PDF
幼儿“说完整话”的培养
5
作者 王满荣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幼儿口语 语言交流 语言教学 词汇积累 3—4岁幼儿 日常生活 小班幼儿 语言表达能力 体态语言 非对话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