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1篇文章
< 1 2 1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张磊 米玉霞 王建业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MLNM)中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SCT三期增强扫描,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MSCT三期增强...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MLNM)中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SCT三期增强扫描,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MSCT三期增强扫描在术前诊断MLNM的诊断效能。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证实80例NSCLC患者中,N0期31例,N1期24例,N2期25例,其中MLNM 25例(31.25%);术前MSCT诊断N0期34例,N1期24例,N2期22例,术前MSCT对NSCLC患者N分期诊断与术后病理一致性一般(Kappa=0.735);25例合并MLNM患者中,术前MSCT确诊19例,其对NSCLC患者MLNM的诊断与病理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531),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00%、80.00%、78.75%、63.33%和88.00%;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在不同肿瘤直径、胸膜凹陷与否、不同肿大淋巴结位置、累及粗大肺静脉与否以及不同淋巴结短径的NSCLC患者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MS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NSCLC患者MLNM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合原发病灶大小、胸膜凹陷、肿大淋巴结位置、累及粗大肺静脉等多方面信息可为淋巴结清扫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多排螺旋CT 增强扫描 纵隔淋巴结 转移
下载PDF
多模态MRI影像组学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曹瑕尹 李蕊 +3 位作者 王婉琼 薛颖 江建芹 崔磊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77,共6页
目的建立基于常规MRI序列的影像组学模型,比较不同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22年5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90例NSCLC患者的术前MRI数据,根据手术... 目的建立基于常规MRI序列的影像组学模型,比较不同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22年5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90例NSCLC患者的术前MRI数据,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52例)和阴性组(38例),采用完全随机法按照7∶3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盐城第一人民医院的31例患者数据作为外部验证(阳性9例,阴性22例),放射科医师半自动逐层勾画原发病灶,提取基于T1WI、T2WI、高b值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像的组学特征,由超参数搜索在单因素方差分析、L1正则化、树模型等特征筛选法中选择最佳方法用于降维,分别建立逻辑斯特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高斯朴素贝叶斯(Gaussian naive Bayes,Gaussian NB)、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决策树(decision tree,DT)等11种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评估模型的性能。结果在不同序列中DT、LR、SVM模型的预测性能都表现良好,其中基于T2WI图像构建的SVM模型效能最佳,训练集、测试集及外部验证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达0.98、0.98、0.72,准确度分别为96%、67%、61%、敏感度分别为88%、67%、55%、特异度分别为100%、67%、78%。结论MRI影像组学可帮助识别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基于T2WI的SVM模型表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转移 预测模型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基于MSCT灌注参数的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东 徐凤琳 +3 位作者 于小涵 盖雪 郝春晓 赵立群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4206-4211,共6页
目的:探究基于多层螺旋CT(MSCT)灌注参数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380例NSCLC患者作为建模组,其中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159例,未转移患者221例;另于2020年2月至... 目的:探究基于多层螺旋CT(MSCT)灌注参数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380例NSCLC患者作为建模组,其中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159例,未转移患者221例;另于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多中心选取120例NSCLC患者作为验证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MSCT灌注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模型的一致性与诊断效能,并进行外部验证。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OR=0.730,95%CI=0.567~0.941)、肿瘤直径(OR=12.195,95%CI=3.145~47.289)、肿瘤同侧纵隔淋巴结短径(OR=14.125,95%CI=2.857~69.832)、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OR=9.814,95%CI=2.415~39.882)、病灶区域血流量(BF)(OR=11.348,95%CI=3.074~41.892)、血容量(BV)(OR=11.456,95%CI=2.895~45.337)、平均通过时间(MTT)(OR=0.456,95%CI=0.274~0.759)、表面通透性(PS)(OR=10.475,95%CI=2.419~45.363)是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与外部验证,模型的一致性指数(C-index)在建模组与验证组分别为0.921、0.918;校准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建模组与验证组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风险均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精准度;应用ROC曲线分析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建模组与验证组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效率,建模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6(95%CI=0.942~0.978),验证组AUC为0.950(95%CI=0.934~0.991)。结论:基于MSCT灌注参数构建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区分度及校准度良好,可实现对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个体化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MSCT灌注成像 定量参数
下载PDF
CT放射组学在鉴别纵隔淋巴结结核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袁小记 孙秀彬 +3 位作者 韩榕 倪聪慧 王武章 于德新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949-956,共8页
目的:探讨CT放射组学分析技术在纵隔淋巴结结核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瘤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按照入组标准收集2017年9月至2021年11月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的109例纵隔淋巴结结核(结核组)... 目的:探讨CT放射组学分析技术在纵隔淋巴结结核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瘤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按照入组标准收集2017年9月至2021年11月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的109例纵隔淋巴结结核(结核组)和65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瘤(转移瘤组)患者的CT影像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双盲法对CT图像进行观测和勾画,利用Radcloud平台对勾画出的淋巴结感兴趣区域(VOI)提取放射组学特征。采用特征标准化方法、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有鉴别诊断价值的特征及特征间共线性的影响。利用筛选出的放射组学特征,以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患者数据作为训练集,建立k-近邻判别法(KNN)、支持向量机(SVM)、极限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随机森林(RF)、logistic回归(LR)和决策树(DT)等6种机器学习方法的5折交叉验证模型,通过评价诊断效果来选择鉴别诊断效果最好的模型;再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患者数据作为验证集,对该模型的诊断效果进行组外验证。结果:174例患者的CT影像资料共勾画出281个VOI,结核组和转移瘤组分别有196个和85个,结核组每例患者分割出VOI中位数(四分位数)[1(1,8)个],明显高于转移瘤组[1(1,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7,P=0.005)。共提取放射组学特征1409个,经特征标准化、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共筛选出相互独立的8个可用于建模的放射组学特征。采用训练组数据利用8个特征进行5折交叉验证建模诊断,发现SVM和LR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4和0.821,优于其他4种模型;进而利用训练集数据建立LR和SVM模型,AUC值分别为0.809和0.911,再采用验证集数据进行组外验证,AUC值分别为0.804和0.851。结论:无论是否包含年龄和性别两个特征,放射组学数据所建立的LR模型和SVM模型在纵隔淋巴结结核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中均具有较好的稳定的诊断效果,且SVM模型优于LR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组学 结核 淋巴结 小细胞 转移 诊断 鉴别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韩月 宋丽萍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4月-2020年12月经病理证实为NSCLC患者44例,收集患者淋巴结图像信息共...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4月-2020年12月经病理证实为NSCLC患者44例,收集患者淋巴结图像信息共198枚,记录其PET/CT代谢参数。根据病理结果将相应淋巴结分为转移组(n=48)和非转移组(n=150),统计学方法应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联合诊断模型,并绘制联合诊断模型与传统诊断模型的ROC曲线,通过对比曲线下面积AUC值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淋巴结短径、早期显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最大滞留指数(RImax)、早期淋巴结SUVmax/纵隔SUVmean(早期SUV L/M)、肿瘤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早期SUVmax和RImax两项参数被纳入联合诊断模型,AUC值0.94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75和0.873,诊断效能较高。结论:早期SUVmax和RImax在预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FDG PET/CT 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18)FDG-PET与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对比研究——一项基于SROC的1999-2002年文献的Meta分析 被引量:27
6
作者 杨衿记 吴一龙 +3 位作者 颜杰 张国桢 屈婉莹 唐安戊 《循证医学》 CSCD 2003年第3期132-141,共10页
目的 用Meta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比较18FDG-PET与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收集1999-2002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18FDG-PET和/或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文献,按Meta分析的要求和诊断试验公认... 目的 用Meta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比较18FDG-PET与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收集1999-2002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18FDG-PET和/或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文献,按Meta分析的要求和诊断试验公认的质量标准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原始研究进行质量评估。以汇总的方法计算出18FDG-PET和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诊断试验Meta分析特有的SROC分析方法定性和定量地比较两者的准确性。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共12篇文献,其中10个18FDG-PET研究(769例患者),9个CT研究(1 408例患者);完全对比的18FDG-PET研究和CT研究各7个。汇总的诊断指标和SROC分析均显示18FDG-PE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明显高于CT,P<0.001。18FDG-PET和CT总的敏感性分别为0.85(95%CI 0.75-0.94)和0.47(95%CI 0.36-0.58);总的特异性分别为0.92(95%CI 0.87-0.96)和0.83(95%CI 0.79-0.87)。加权的最小二乘同归法显示18FDG-PET和CT的准确性分别是0.88±0.03和0.68±0.03,P<0.001。18FDG-PET和CT的对数优势比分别是4.01±0.54(95%CI 2.78-5.23)和1.47±0.30(95%CI 0.80-2.14),P<0.001。在18FDG-PET与CT不完全对比和完全对比两种情况下,结果是相似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DG-PET CT 诊断 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META分析
下载PDF
能谱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9
7
作者 朱巧 任翠 +2 位作者 张艳 李美娇 王晓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30-737,共8页
目的:探讨能谱CT(dual energy CT,DE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胸部DECT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NSCLC患者病例资料... 目的:探讨能谱CT(dual energy CT,DE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胸部DECT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NSCLC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病例57例,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患者术前CT图像,将轴位图像上所有短径(short-axis diameter,S)≥5 mm的纵隔淋巴结纳入本研究。测量淋巴结形态学参数长径(long-axis diameter,L)、S、短径与长径比值(ratio of short-axis diameter to long-axis diameter,S/L)以及能谱参数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比较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形态学指标及其能谱参数的差异,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出有诊断价值的参数,并生成诊断淋巴结转移的联合变量,对淋巴结S、静脉期NIC及联合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57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证实转移淋巴结49枚,非转移淋巴结938枚。CT轴位上共检出S≥5 mm纵隔淋巴结163枚(转移淋巴结49枚,非转移淋巴结114枚)。转移淋巴结的S、L及S/L均显著大于非转移淋巴结(P<0.05),转移淋巴结的能谱参数均显著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0.05)。S是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最佳单一形态学指标,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52,阈值8.5 mm,灵敏度67.4%,特异度73.7%,准确率71.8%。静脉期NIC为最佳单一能谱参数,AUC为0.861,阈值0.53,灵敏度95.9%,特异度70.2%,准确率77.9%。多因素分析显示S、静脉期NIC是转移淋巴结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S、静脉期NIC诊断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95,灵敏度79.6%,特异度87.7%,准确率85.3%,明显高于S(P<0.001)、静脉期NIC(P=0.037)。结论:DECT定量参数鉴别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优于形态学参数,联合S和静脉期NIC可提高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转移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临床探讨 被引量:10
8
作者 黄国金 郑世营 +1 位作者 杨如松 马国栋 《临床肺科杂志》 2009年第12期1631-1632,共2页
目的在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手术治疗中,对纵隔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国内外学者仍有较大争议。本研究目的在于总结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为手术治疗NSCLC时正确处理纵隔淋巴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目的在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手术治疗中,对纵隔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国内外学者仍有较大争议。本研究目的在于总结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为手术治疗NSCLC时正确处理纵隔淋巴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Naruke等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168例NSCLC施行肺叶(全肺)切除加同侧纵隔淋巴结系统性廓清术,分析病理证实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频度及分布情况。结果手术共清除纵隔淋巴结1143组,平均每例清扫6.8组,病理证实有纵膈淋巴结癌细胞转移(N2)的332组,N2转移率29.0%。最大径≤3 cm(T1)肿瘤和最大径>3 cm(T2)肿瘤间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腺癌发生3组或3组以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33.3%、42.4%。N2跳跃式转移发生率为14.3%。结论在上叶癌以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居多,中下叶癌则跨区域转移居多。淋巴结转移具有跳跃性、跨区域性和多发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切除术
下载PDF
^18F—FDG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方法和价值 被引量:6
9
作者 于丽娟 楚春雨 +4 位作者 李迎辞 高翱 陆佩欧 王文志 刘宛予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515-519,共5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目测法、测量法以及模式识别方法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cancer,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的PET/CT图像进行诊断分析,并与病理结果比较,探索各种诊断方法的诊断效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关NSCLC区域淋巴结... 目的本研究通过目测法、测量法以及模式识别方法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cancer,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的PET/CT图像进行诊断分析,并与病理结果比较,探索各种诊断方法的诊断效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关NSCLC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信息。方法选择术前行全身PET/CT检查且经手术根治切除的NSCLC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由3名有经验的医生分别应用目测法及测量法对淋巴结的CT、PET以及PET/CT图像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同时通过对淋巴结的PET和CT图像的提取,应用工程学一种新的模式识别方法进行分类诊断。结果CT、PET、PET/CT测量法对NSCLC淋巴结诊断的灵敏性分别为53.6%、80.4%、82.1%;特异度分别为92.2%、83.3%、90.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8.2%、60.0%、73.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5%、93.2%、94.2%;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1%、82.6%、88.6%;CT、PET、PET/CT目测法对NSCLC淋巴结诊断的灵敏性分别为53.6%、71.4%、69.6%;特异度分别为85.0%、82.2%、88.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2.6%、55.6%、6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5%、90.2%、90.4%;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7.5%、79.7%、84.3%。模式识别法计算得出PET的灵敏度为88%,特异度为76%;CT的灵敏度为84%,特异度为66%。结论PET/CT测量法以及目测法对NSCLC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明显优于单独的CT或单独的PET;PET/CT测量法对NSCLC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明显优于目测法。初步探索了通过构建多分辨率直方图及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判别的工程学方法对淋巴结图像进行分析,为今后多学科联合以及探索更准确的无创检查手段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 PET/CT 模式识别方法
下载PDF
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CT表现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娟 齐丽萍 +5 位作者 李晓婷 孙应实 唐磊 曹崑 崔湧 张晓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39-1843,共5页
目的分析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CT影像学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接受胸部增强CT检查的101例周围型NSCLC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由2名医师盲法阅读术前CT资料,记录肿瘤的位置、大小、密度、增... 目的分析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CT影像学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接受胸部增强CT检查的101例周围型NSCLC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由2名医师盲法阅读术前CT资料,记录肿瘤的位置、大小、密度、增强CT值、分叶、毛刺及胸膜凹陷情况,纵隔淋巴结是否显示及显示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及边界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进行筛选。结果纵隔淋巴结大小、边界、肿瘤大小、位置、密度、胸膜凹陷及肿瘤病理类型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不仅与淋巴结大小相关,还与淋巴结边界、肺癌的大小、密度、位置及胸膜凹陷等多种CT表现相关,综合分析多种因素有助于提高CT诊断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 淋巴结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FDG PET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检测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文锋 于金明 李道堂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0-122,共3页
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确定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否对肿瘤的临床分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有重要作用.对全身情况较好,未发现远处脏器和肺门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可首选外科手术治疗;对只有肺门淋巴结转移(N1)或有同侧纵隔淋巴结... 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确定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否对肿瘤的临床分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有重要作用.对全身情况较好,未发现远处脏器和肺门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可首选外科手术治疗;对只有肺门淋巴结转移(N1)或有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2)者,可在外科手术治疗后给予放疗或化疗;对有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3)的患者,除少数可行手术治疗外,大部分不主张手术治疗,而行放疗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在体内病变的组织器官出现结构变化之前,18F-脱氧葡萄糖(FDG)PET显像可从分子水平检测和识别所发生的代谢改变.现将FDG PET显像在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检测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NSCLC) 纵隔淋巴结转移 PET显像 水平检测 FDG 外科手术治疗 18F-脱氧葡萄糖 LC患者 临床分期 全身情况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炜 林培裘 +2 位作者 林若柏 陈椿 康明强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3-104,共2页
目的 总结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分布范围 ,为纵隔淋巴结广泛清除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 2 0 9例施行手术、并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广泛清扫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清除纵隔淋巴结 115 8个 ,转移度 2 1.6%... 目的 总结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分布范围 ,为纵隔淋巴结广泛清除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 2 0 9例施行手术、并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广泛清扫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清除纵隔淋巴结 115 8个 ,转移度 2 1.6%。T1 、T2 、T3间纵隔淋巴结转移度差异非常显著 ( P<0 .0 1)。T2 、T3、T4 期腺癌、腺鳞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频度高于鳞癌。 3 5例上叶肺癌有 5 7组纵隔淋巴结转移 ,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占 89.5 % ;3 5例下叶肺癌有 5 7组纵隔淋巴结转移 ,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占 3 1.6%。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 16例 ,发生 1组淋巴结转移者占 81.3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十分活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廓清范围的探讨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国庆 王伯庆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615-618,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规律及分布特点,从而制定合理的纵隔淋巴结廓清范围。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109例N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肺癌完全性切除,并根据Naruke肺癌淋巴...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规律及分布特点,从而制定合理的纵隔淋巴结廓清范围。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109例N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肺癌完全性切除,并根据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结果:全组N2转移率22.9%,两组以上N2转移13例,占N2转移的52%。肿瘤不同大小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鳞癌、大细胞癌、腺癌的N2转移率分别为13.6%、33.3%和34.0%。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P<0.05)。中心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化程度越低,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5)。跳跃性N2共12例,跳跃式纵隔转移共9例。肺癌常跨区域纵隔转移,肺下叶癌跨区域纵隔转移与肺上叶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十分活跃,具有多发性、跳跃性及跨区域纵隔的转移规律,因此,除T1期高分化鳞癌外,其余分期及类型NSCLC均应行系统性同侧纵隔淋巴结(N2)廓清才有可能达到根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肿瘤转移 纵隔淋巴结切除术
下载PDF
^(18)FDG-PE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初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衿记 吴一龙 +5 位作者 唐安戊 谷力加 陈刚 翁毅敏 杨学宁 唐继鸣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4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18FDG鄄PE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和影响SUV值(standarduptakevalue)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作了完全性切除的31例NSCLC患者,比较CT和18FDG鄄PE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作用。对可能影响... 目的初步探讨18FDG鄄PE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和影响SUV值(standarduptakevalue)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作了完全性切除的31例NSCLC患者,比较CT和18FDG鄄PE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作用。对可能影响原发癌灶和纵隔淋巴结SUV值的各种因素作单因素和多重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18FDG鄄PET的敏感性优于CT;但两者的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NSCLC原发癌灶最大SUV值仅与原发癌灶大小相关,而未发现纵隔淋巴结最大SUV值与纵隔淋巴结大小或其它因素相关。结论18FDG鄄PET在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方面敏感性明显高于CT。NSCLC原发癌灶最大SUV值仅与原发癌灶大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G-PET 纵隔淋巴结转移 诊断作用 NSCLC 癌灶 原发癌 小细胞肺癌 CT 临床研究 敏感性
下载PDF
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远方 朱勇 +1 位作者 刘建华 王守义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3年第10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ⅢA期 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风险模型的构建及预测效能的初步验证 被引量:7
16
作者 林志强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28-1331,共4页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模型及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本院120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3例,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和对照组(87例,未发生纵...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模型及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本院120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3例,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和对照组(87例,未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采用Cox风险模型分析NSCLC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构建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SUV_(max)及脉管浸润是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P<0.05)。PI指数方程=0.516X_(1)+0.496X_(2)+0.638X_(3)(X_(1)=分化程度,X_(2)=SUV_(max),X_(3)=脉管浸润)。ROC分析结果显示PI指数方程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12(sx=0.042,95%CI=0.730~0.894,P=0.000),敏感度为0.758,特异度为0.747,对应PI值为1.154。结论:肿瘤分化程度、SUV max及脉管浸润是NSCLC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风险模型有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风险模型 预测效能
下载PDF
CT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如松 张伯生 许栋生 《临床肺科杂志》 2002年第3期3-5,共3页
目的 探讨 CT扫描在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方面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5 1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放射学资料。结果 肿瘤位置是导致假阳性的重要因素 ,在中央型肺癌 ,假阳性率达 2 8%。血清 CEA水平及肿瘤大小是导致假阴... 目的 探讨 CT扫描在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方面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5 1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放射学资料。结果 肿瘤位置是导致假阳性的重要因素 ,在中央型肺癌 ,假阳性率达 2 8%。血清 CEA水平及肿瘤大小是导致假阴性的重要因素 ,CEA高于正常者假阴性率为 18% ,肿瘤直径 >4 cm者假阴性率为 2 0 %。结论 仅靠胸部 CT来判定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是不够的 ,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计算机体层扫描 淋巴结 CT
下载PDF
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洪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24期27-29,共3页
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有效的诊断方法,使用PET/CT的结果性分析。方法应用PET/CT进行临床分析,并结合病理、手术等结果,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83.7%、特异度89.0%、阳性77.4... 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有效的诊断方法,使用PET/CT的结果性分析。方法应用PET/CT进行临床分析,并结合病理、手术等结果,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83.7%、特异度89.0%、阳性77.4%和阴性预告值92.4%。结论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CT 小细胞肺癌 纵隔 淋巴结 转移
下载PDF
电视纵隔镜和多排螺旋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伍硕允 卢珠明 +5 位作者 兰勇 叶敏 庞文广 林志潮 黄文海 庞景灼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年第13期1866-1868,共3页
目的比较电视纵隔镜和多排螺旋CT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上的临床价值,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探讨两者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上的优势。方法2009年10月至2011年8月,我院手术收治的肺癌患者48例,均行术前电视纵... 目的比较电视纵隔镜和多排螺旋CT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上的临床价值,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探讨两者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上的优势。方法2009年10月至2011年8月,我院手术收治的肺癌患者48例,均行术前电视纵隔镜检查和多排螺旋CT检查;以手术清扫淋巴结的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电视纵隔镜和多排螺旋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等。结果48例患者中,术后病理显示,11例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多排螺旋CT可以准确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8例,准确率为89.58%;电视纵隔镜可以准确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10例,准确率为97.92%;电视纵隔镜诊断准确率优于多排螺旋CT(P〈0.05)。多排螺旋CT诊断性灵敏度为72.73%,特异度为94.59%,假阴性率为27.27%,假阳性率为5.41%,总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0.00%和92.11%,约登指数为67.31%;电视纵隔镜诊断性灵敏度为90.91%,特异度为100.00%,佣阴性率为9.09%,假阳性率为0.00%,总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100.00%和97.37%,约登指数为90.90%。结论电视纵隔镜检查和多排螺旋CT均可以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但电视纵隔镜检查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多排螺旋CT 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18F-FDG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2
20
作者 蒋书情 曾辉 +2 位作者 周平 喻仑 黄忠雄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13期104-105,共2页
目的:分析应用18F-FDG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2018年3月-2019年8月收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7例,均于术前进行18F-FDG PET/CT检查,比较病理结果,计算诊断效能。结果:67例患者病理检查提示,发生淋巴结转移2... 目的:分析应用18F-FDG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2018年3月-2019年8月收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7例,均于术前进行18F-FDG PET/CT检查,比较病理结果,计算诊断效能。结果:67例患者病理检查提示,发生淋巴结转移24例,其中鳞癌7例,腺癌13例,腺鳞癌3例,肺泡癌1例;18F-FDG PET/CT诊断灵敏度为91.67%、特异度为86.05%、准确性为88.06%、阳性预测值为78.57%、阴性预测值为94.87%。结论:应用18F-FDG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和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18F-FDG PET/CT 纵隔淋巴结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