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孔介质平板通道发展传热中非局部热平衡时的温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杨骁 刘雪梅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78-986,共9页
研究了多孔介质平板通道中,Darcy流体发展传热强迫对流非局部热平衡下,固相骨架和孔隙流体的温度分布特征.考虑流体流动方向的热传导以及固相和流相相互作用的粘性耗散,根据非局部热平衡的两能量方程模型,得到了常壁温度时多孔介质固相... 研究了多孔介质平板通道中,Darcy流体发展传热强迫对流非局部热平衡下,固相骨架和孔隙流体的温度分布特征.考虑流体流动方向的热传导以及固相和流相相互作用的粘性耗散,根据非局部热平衡的两能量方程模型,得到了常壁温度时多孔介质固相骨架温度和孔隙流体温度的解析解.证明了当两相间的热交换系数趋于无穷大时,两能量方程的温度解趋于局部热平衡时一能量方程的温度解.针对不同的无量纲参数,给出了固相和流相的温度分布状态,通过参数研究,揭示了非局部热平衡强迫对流时温度对无量纲参数的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发展传热强迫对流 非局部热平衡 Brinkman数 Biot数 Péclet数
下载PDF
旋转多孔层中非局部热平衡时黏弹性流体的热对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魏琪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23-1226,共4页
本文研究了旋转多孔层中黏弹性流体在固相骨架和孔隙流体处于非局部热平衡下的自然对流特征,根据非局部热平衡的两能量方程模型,应用截断Galerkin展开得到了描述非局部热平衡下旋转多孔层中黏弹性流体流动和换热的常微分方程组,讨论了... 本文研究了旋转多孔层中黏弹性流体在固相骨架和孔隙流体处于非局部热平衡下的自然对流特征,根据非局部热平衡的两能量方程模型,应用截断Galerkin展开得到了描述非局部热平衡下旋转多孔层中黏弹性流体流动和换热的常微分方程组,讨论了方程组的平衡点及稳定性,揭示了非局部热平衡下Nusselt数对无量纲参数的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黏弹性流体 自然对流 非局部热平衡
原文传递
考虑局部非热平衡的流体层流横掠多孔介质中恒热流平板的传热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菊香 涂善东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4,共5页
对流体层流横掠多孔介质中恒热流加热的平板,应用Brinkman-Forchheime-extended Darcy流动模型和流体与多孔介质之间局部非热平衡理论建立守恒方程组,应用数量级分析和积分法,得出了速度边界层厚度、热边界层厚度、壁面黏性摩擦系数和... 对流体层流横掠多孔介质中恒热流加热的平板,应用Brinkman-Forchheime-extended Darcy流动模型和流体与多孔介质之间局部非热平衡理论建立守恒方程组,应用数量级分析和积分法,得出了速度边界层厚度、热边界层厚度、壁面黏性摩擦系数和对流传热系数、流体与多孔介质之间局部温差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速度边界层与光板时明显不同,其在平板前端迅速增长,之后越来越平坦,趋于一个恒定值;而热边界层则沿着流动方向不断增长,类似于光板时的情况;局部的表面对流传热系数在平板前端达最大值,之后逐渐减小,也类似于光板时的情况;多孔介质与流体间的局部温差在平板前端达最大值,之后呈现沿着流动方向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层流横掠平板 局部热平衡 边界层分析
下载PDF
基于局部非热平衡模型的发汗冷却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4
作者 孟丽燕 姜培学 +1 位作者 蒋方帅 任泽霈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67-669,共3页
本文对水平槽道内发汗冷却建立了包括主流区、多孔壁面区和致密壁面区在内的完整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描述, 对耦合传热过程开展了数值模拟,对平板发汗冷却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发汗冷却减小了壁面处的速度梯度,使下壁面边界... 本文对水平槽道内发汗冷却建立了包括主流区、多孔壁面区和致密壁面区在内的完整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描述, 对耦合传热过程开展了数值模拟,对平板发汗冷却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发汗冷却减小了壁面处的速度梯度,使下壁面边界层明显增厚;随着冷却流体的注入,壁面处的湍流应力明显增大;湍流应力的最大值向没有发汗冷却的壁面一侧偏移,并且增加了最大湍流应力;边界层的增厚使得发汗冷却区域壁面摩擦阻力系数降低。随着冷却剂流量的增大,壁面温度也随之下降;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较好地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汗冷却 数值模拟 局部热平衡模型
下载PDF
发汗冷却过程中多孔壁面内的局部非热平衡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于淼 姜培学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6-288,共3页
本文采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对发汗冷却过程中多孔壁面内的换热和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影响多孔介质内固体骨架与流体的温度及温差分布的因素,研究了这些因素对发汗冷却过程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增大固体骨架的导热系数、增大... 本文采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对发汗冷却过程中多孔壁面内的换热和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影响多孔介质内固体骨架与流体的温度及温差分布的因素,研究了这些因素对发汗冷却过程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增大固体骨架的导热系数、增大冷却剂流速或者加强冷端换热有利于提高发汗冷却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汗冷却 多孔介质 局部热平衡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局部非热平衡条件下含内热源多孔介质方腔内自然对流数值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田林 黄自鹏 王刚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95-99,103,共6页
在流体与固体骨架有效导热系数比一定的条件下,采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与非达西流动模型,研究Ra和Da对含内热源多孔介质的方腔内自然对流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Ra取定值,流体平均Nu随Da的增大而增大;当Da取定值,流体平均Nu... 在流体与固体骨架有效导热系数比一定的条件下,采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与非达西流动模型,研究Ra和Da对含内热源多孔介质的方腔内自然对流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Ra取定值,流体平均Nu随Da的增大而增大;当Da取定值,流体平均Nu随Ra的增大而增大。在文中参数的变化范围内,固体相与方腔4个壁面的换热强度相当,且变化较小。方腔左右两壁面流体相换热强度相同,但均弱于上壁面换热强度,下壁面流体相换热强度最低。无量纲容积换热系数较小时,非热平衡效应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热平衡 内热源 多孔介质 自然对流换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考虑局部非热平衡的流体层流横掠多孔介质中等温平板的边界层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菊香 涂善东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1-485,共5页
在考虑流体和多孔介质之间瞬时局部非热平衡的前提下,对流体强迫层流横掠多孔介质中等温平板的二维流动应用Brinkman-Forchheime-extended Darcy模型建立守恒方程组。对方程组进行数量级分析简化,应用积分法进行近似计算,得出了速度边... 在考虑流体和多孔介质之间瞬时局部非热平衡的前提下,对流体强迫层流横掠多孔介质中等温平板的二维流动应用Brinkman-Forchheime-extended Darcy模型建立守恒方程组。对方程组进行数量级分析简化,应用积分法进行近似计算,得出了速度边界层厚度、热边界层厚度、壁面黏性摩擦系数和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在多孔介质中沿平板的速度边界层厚度与光板时明显不同,在平板前端迅速增长,随后逐渐变得平坦,趋于一个恒定值;而热边界层厚度则与光板时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强迫层流横掠平板 瞬时局部热平衡 边界层分析
下载PDF
局部非热平衡对增强型地热系统的影响探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程林松 时俊杰 +2 位作者 曹仁义 杨晨旭 杜旭林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49-659,共11页
干热岩的有效开发需要依托增强型地热系统所形成的复杂裂缝网络,而致密基质与不同裂缝之间形成了不同尺度的传质传热环境,导致多孔介质传质传热过程存在复杂性.为分析局部非热平衡对复杂裂缝系统传质传热过程的影响,建立考虑局部非热平... 干热岩的有效开发需要依托增强型地热系统所形成的复杂裂缝网络,而致密基质与不同裂缝之间形成了不同尺度的传质传热环境,导致多孔介质传质传热过程存在复杂性.为分析局部非热平衡对复杂裂缝系统传质传热过程的影响,建立考虑局部非热平衡假设的微观孔隙尺度传质传热模型,揭示局部非热平衡假设对基质-裂缝传质传热过程影响的微观作用机理.同时,建立考虑局部非热平衡假设的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和求解方法,通过储层物性参数敏感性研究分析考虑局部非热平衡假设的必要性.结果表明,不考虑局部非热平衡假设会低估在近裂缝区域的岩石温度,而高估传热前缘区域的流体温度;局部非热平衡对增强型地热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注入早期;注入强度越高,或基质裂缝渗透率越低,或基质裂缝孔隙度差异越大,或岩石热扩散系数越大,或对流换热系数越小,都越需要考虑局部非热平衡假设.研究结果可为增强型地热系统的精确数值模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学 油气水渗流力学 致密储层 局部热平衡 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 数值模拟 致密基质 复杂裂缝 增强型地热系统
下载PDF
块石基底路基中局部非热平衡效应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侯彦东 王凯歌 +2 位作者 雷文远 梁澍豪 唐东昌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93-1005,共13页
块石作为一种高孔隙率、大粒径的多孔介质,因其可通过调节内部冷暖季节对流方式实现多年冻土路基降温,而被广泛应用于青藏铁路工程以减弱气候变暖及工程扰动对多年冻土路基的影响。因此,精准描述块石路基结构换热机理并模拟其长期热防... 块石作为一种高孔隙率、大粒径的多孔介质,因其可通过调节内部冷暖季节对流方式实现多年冻土路基降温,而被广泛应用于青藏铁路工程以减弱气候变暖及工程扰动对多年冻土路基的影响。因此,精准描述块石路基结构换热机理并模拟其长期热防护效应十分重要。在一些领域内,已经证明使用局部非热平衡(LTNE)可以提升多孔介质的计算精度,但在块石结构孔隙尺度下的传热效能计算中仍较少使用。其中,多孔介质内部流固换热系数(hsf)是LTNE能量方程中重要的参数,该系数如何选取也决定着模型计算的准确性。本文以块石基底路基为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将传统路基使用的局部热平衡(LTE)模型与LTNE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并分析了不同经典hsf对块石结构换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块石基底路基局部非热平衡效应明显:模拟结果显示LTNE模型中,同一时间内块石与空气温度不相等,空气与块石在夏季和冬季的最大温差高达1.54℃和0.80℃;LTNE的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更为接近,且LTE模型的降温幅度略高于预期,二者在2 m、5 m、10 m处的年平均误差百分数分别相差6%、1%和8%;不同研究者(Achenbach、Wakao、Dixon等、Pallares等)得出的hsf在块石路基中变化趋势相近,峰值差异明显,但对块石路基下部土体温度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石路基 多孔介质 局部热平衡 换热系数 多年冻土
下载PDF
骨架发热多孔介质方腔内非达西自然对流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刚 曾敏 王秋旺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48,共5页
本文利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对骨架发热多孔介质方腔内的非达西自然对流进行了数值研究。方腔上下壁面绝热、左右壁面维持恒温T0。采用Brinkman-Darcy-Forchheimer模型来描述多孔介质内的流动,当有效导热系数比(0.001≤γ≤1.0)和无量纲... 本文利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对骨架发热多孔介质方腔内的非达西自然对流进行了数值研究。方腔上下壁面绝热、左右壁面维持恒温T0。采用Brinkman-Darcy-Forchheimer模型来描述多孔介质内的流动,当有效导热系数比(0.001≤γ≤1.0)和无量纲容积换热系数(1.0≤H≤1000)在较宽的范围内变化时,计算研究了不同的有效导热系数比和无量纲容积换热系数对方腔内流动换热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有效导热系数比γ=1.0和无量纲容积换热系数H=1000时,局部热平衡模型是成立的;而对其他情形,必须采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才能准确地预测出方腔内的流动换热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架发热 局部热平衡模型 多孔介质 自然对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多孔介质局部非热平衡方法的刷式密封耦合传热特性 被引量:12
11
作者 邱波 李军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67-1075,共9页
建立了刷式密封流动传热与摩擦接触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的计算模型.推导了描述刷式密封在局部非热平衡条件下耦合传热过程的双能量方程,该方程既考虑了刷丝与气流的对流换热,同时也考虑了刷丝束内导热过程的各向异性.采用所建立的耦合计... 建立了刷式密封流动传热与摩擦接触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的计算模型.推导了描述刷式密封在局部非热平衡条件下耦合传热过程的双能量方程,该方程既考虑了刷丝与气流的对流换热,同时也考虑了刷丝束内导热过程的各向异性.采用所建立的耦合计算模型数值预测了刷式密封在不同压比和转速下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刷式密封的摩擦热效应使刷丝与转子相接触的附近区域形成局部高温,刷丝的高温区域主要集中在围栏高度以下;泄漏气流与刷丝间强烈的对流换热使刷丝的温度分布和气流的温度分布非常相近;刷丝的最高温度随压比增大而升高,但围栏高度以下区域的平均温度随压比增大而降低;刷丝的最高温度和围栏高度以下区域的平均温度均随转速升高而升高;摩擦热效应引起的泄漏气流的温升效应使刷式密封泄漏量随转速升高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刷式密封 摩擦热效应 多孔介质 局部热平衡 耦合传热
原文传递
采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对石灰窑温度场的模拟及优化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国辉 崔国民 +1 位作者 马尚策 韩娜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6-105,共10页
以某300t/d气烧石灰环形竖窑为研究对象,为获得其最佳运行工况并解决窑中煅烧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研究。将石灰石视为多孔介质、采用自定义标量方程(UDS)编译局部非热平衡模型、窑体中碳酸钙分解反应以源项... 以某300t/d气烧石灰环形竖窑为研究对象,为获得其最佳运行工况并解决窑中煅烧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研究。将石灰石视为多孔介质、采用自定义标量方程(UDS)编译局部非热平衡模型、窑体中碳酸钙分解反应以源项的形式通过自定义函数(UDF)添加到整个反应过程中,获得的窑体中排烟和出料的模拟平均温度与实测值误差很小(〈15%),且石灰石固体和烟气的两相温度三带分布图符合实际煅烧过程的温度分布,验证了模拟计算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燃料流量、助燃风流量和冷却风流量3参数进行单参数分别分析和正交试验分析。研究表明:燃料流量和冷却风流量对窑体温度场影响较强,而助燃风流量的影响较弱;石灰窑的最佳运行工况为燃料流量、助燃风流量和冷却风流量分别取0.1524、0.1067和0.1746k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窑 多孑L介质 局部热平衡 自定义标量(UDS) 自定义函数(UDF)
原文传递
多孔介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研究综述 被引量:15
13
作者 路朗 辛成运 刘忠鑫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8,共8页
简述了局部热平衡模型和局部非热平衡模型的基本概念,并分别对局部热平衡模型的有效性问题和局部非热平衡模型的边界条件进行了讨论,从流态、多孔介质骨架材料和研究尺度3个角度对局部非热平衡模型在多孔介质热质传递领域的应用进行了... 简述了局部热平衡模型和局部非热平衡模型的基本概念,并分别对局部热平衡模型的有效性问题和局部非热平衡模型的边界条件进行了讨论,从流态、多孔介质骨架材料和研究尺度3个角度对局部非热平衡模型在多孔介质热质传递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针对低导热系数内的局部非热平衡效应,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非热平衡模型的等效球简化法,该方法较为准确地获取了低导热系数固体和流体的温度。为多孔介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的使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热平衡模型 局部热平衡模型 多孔介质 热质传递
原文传递
竖直管蓄冰多孔介质局部自然对流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朱群敏 潘阳 柏俊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13年第5期425-428,共4页
根据目前缺乏对多孔介质局部非热平衡的自然对流传热实验研究现象,设计了对竖直管外蓄冰过程中多孔介质局部自然对流传热的实验装置,并对实验装置进行了验证。结果也证实了本实验装置的可行性及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关键词 自然对流 多孔介质 局部热平衡 实验研发
下载PDF
LTNE条件下多孔方腔内Cu-水纳米流体自然对流研究
15
作者 刘晨玺 马兵善 王刚 《甘肃科学学报》 2024年第6期137-143,共7页
采用局部非热平衡假设,对固体骨架分别为玻璃球和泡沫铝的多孔介质方腔内Cu-水纳米流体自然对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无量纲容积换热系数、瑞利数、孔隙率和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对多孔方腔内纳米流体自然对流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 采用局部非热平衡假设,对固体骨架分别为玻璃球和泡沫铝的多孔介质方腔内Cu-水纳米流体自然对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无量纲容积换热系数、瑞利数、孔隙率和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对多孔方腔内纳米流体自然对流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瑞利数较小时,可以用局部热平衡模型代替局部非热平衡模型计算多孔腔体内的自然对流。当瑞利数较大时,对于填充玻璃球的多孔腔体自然对流,孔隙率较大时可以采用局部热平衡模型计算,而对于填充泡沫铝的多孔腔体自然对流应采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计算。填充泡沫铝的腔体内使用Cu-水纳米流体时,总的传热速率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对于填充玻璃球的腔体,当瑞利数较小时使用Cu-水纳米流体可以明显增加腔体的传热速率,而当瑞利数较大时填充玻璃球的腔体传热速率随纳米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大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多孔介质 自然对流 局部热平衡
下载PDF
多孔介质平板通道传热模型的两种求解方法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克用 王大中 李培超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4-504,共11页
基于Brinkman-Darcy扩展模型和非局部热平衡模型,考虑液相和固相含有内热源的情况,建立了多孔介质平板通道传热的一般模型.分别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将液相与固相能量方程解耦,进而求得充分发展传热条件下的多孔介质温度场.与直接解耦法相... 基于Brinkman-Darcy扩展模型和非局部热平衡模型,考虑液相和固相含有内热源的情况,建立了多孔介质平板通道传热的一般模型.分别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将液相与固相能量方程解耦,进而求得充分发展传热条件下的多孔介质温度场.与直接解耦法相比,间接解耦法可在原始边界条件下求解二阶微分方程,更加简单易行.通过对无量纲温度表达式系数以及温度分布的比较,验证了两种求解方法的等价性.在两种极限情形下,间接法所得温度分布解析解与现有文献结果相当吻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所建模型更具一般性.参数分析表明,液固两相温差随着Biot数或有效导热系数比的增大而减小,Nusselt数随着内热源比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Brinkman-Darcy扩展模型 非局部热平衡模型 内热源 恒定热流
下载PDF
含内热源管内填充多孔介质的强迫对流传热解析解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克用 王大中 李培超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289-295,共7页
基于非局部热平衡假设,研究了管内填充多孔介质的强迫对流传热问题.在附于多孔介质圆柱的外表面施加恒定热流,采用Darcy动量方程描述多孔介质内流体的流动.为考虑工程实际中可能的物理或化学发热源,将多孔介质液相和固相内热源引入传热... 基于非局部热平衡假设,研究了管内填充多孔介质的强迫对流传热问题.在附于多孔介质圆柱的外表面施加恒定热流,采用Darcy动量方程描述多孔介质内流体的流动.为考虑工程实际中可能的物理或化学发热源,将多孔介质液相和固相内热源引入传热模型中,获得了液相和固相温度分布的解析解,同时推导了表征传热性能的Nusselt数显式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计算解析解与文献[10]推导的解析解吻合良好,固相内热源强度愈高,液相和固相温差愈大,Nusselt数愈小,传热性能愈差.此外,还解释了管壁处液相和固相温度梯度出现分岔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强迫对流传热 非局部热平衡 内热源 温度梯度分岔
下载PDF
发汗冷却中流动与换热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8
作者 孟丽燕 姜培学 +1 位作者 余磊 任泽霈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93-595,共3页
本文采用改进的低Re数k-ε模型-低Re数kθ-εθ模型以及局部非热平衡模型,将主流区和多孔壁面区进行耦合,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发汗冷却过程中的流动与换热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多孔壁面中靠近主流区的部分温度梯度很大;随着冷却剂流量的增... 本文采用改进的低Re数k-ε模型-低Re数kθ-εθ模型以及局部非热平衡模型,将主流区和多孔壁面区进行耦合,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发汗冷却过程中的流动与换热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多孔壁面中靠近主流区的部分温度梯度很大;随着冷却剂流量的增大,壁面上的最高温度明显下降;就本文所选取的参数而言,在发汗冷却所用的冷却剂的量占总流量的1%左右时,冷却效果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汗冷却 流动 换热 数值模拟 紊流 局部热平衡
下载PDF
脉管制冷机的整机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雅玲 高凡 +1 位作者 陶于兵 刘迎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共9页
建立了适用于基本型、小孔型和双向进气型等脉管制冷机整机模拟的一维和二维混合计算模型,采用Darcy-Brinkman-Forchheimer模型和局部非热平衡模型描述回热器内部的流动与换热,并给出了一维与二维计算区域连接界面的速度和温度等重要参... 建立了适用于基本型、小孔型和双向进气型等脉管制冷机整机模拟的一维和二维混合计算模型,采用Darcy-Brinkman-Forchheimer模型和局部非热平衡模型描述回热器内部的流动与换热,并给出了一维与二维计算区域连接界面的速度和温度等重要参数的传递法则.开发了基于1-2混合计算模型的脉管制冷机整机数值模拟程序,对3种脉管制冷机主要部件的流场和温度场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直观地刻画了脉管制冷机内的工作过程以及复杂流动和换热现象,例如"速度转向"、"速度环效应"、"温度环效应"和DC流等.结果表明,双向进气阀的引入形成了脉管制冷机的闭合回路,带来了DC流现象,文中运行参数下的DC流占总流量的4.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管制冷机 混合模型 Darcy-Brinkman-Forchheimer模型 局部热平衡模型
下载PDF
骨架发热多孔介质竖直通道内强制对流换热数值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剑 曾敏 +1 位作者 闫晓 王秋旺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20,50,共6页
采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在层流范围内对骨架发热多孔介质竖直通道内的非达西强制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采用Forchheimer-Brinkman拓展Darcy模型描述多孔介质内的流动,详细研究了表观雷诺数Re(0.5≤Re≤50),有效导热系数比Γ(0.001≤Γ... 采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在层流范围内对骨架发热多孔介质竖直通道内的非达西强制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采用Forchheimer-Brinkman拓展Darcy模型描述多孔介质内的流动,详细研究了表观雷诺数Re(0.5≤Re≤50),有效导热系数比Γ(0.001≤Γ≤1.0)和Da(10-3≤Da≤10-5)变化对多孔介质流道内流动换热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Re、Γ和Da变化对流道内流动换热影响显著;当Re、Γ较小而Da较大时,多孔介质流道内局部非热平衡效应明显,必须采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才能对流道内的对流换热特性进行合理准确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骨架发热 强制对流 局部热平衡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