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判断与伦理学的非形而上学化 被引量:2
1
作者 曾志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2-47,共6页
20世纪伦理学起始于摩尔直觉主义对自然主义的批判。自然主义坚持道德判断可以还原为事实判断,直觉主义则声称"善"不可定义。情感主义反过来把道德判断看作主要是一种情感判断,力图从价值方面而不是经验方面来理解道德判断的... 20世纪伦理学起始于摩尔直觉主义对自然主义的批判。自然主义坚持道德判断可以还原为事实判断,直觉主义则声称"善"不可定义。情感主义反过来把道德判断看作主要是一种情感判断,力图从价值方面而不是经验方面来理解道德判断的性质问题。非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了情感主义的命令性语句样武,并由此揭示出造成传统伦理学谬误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道德判断 非形而上学化
原文传递
哲学的非形而上学化——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意义
2
作者 郗戈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2-44,共3页
本文试图通过“背景还原”的方法具体地历史地揭示马克思哲学观中所蕴涵的“非形而上学化”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与传统观点相区别,形成对于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意义的全新理解。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哲学观是黑格尔之后西方哲学非形而上学化... 本文试图通过“背景还原”的方法具体地历史地揭示马克思哲学观中所蕴涵的“非形而上学化”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与传统观点相区别,形成对于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意义的全新理解。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哲学观是黑格尔之后西方哲学非形而上学化的整体进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路径和环节,虽然其自身具有不可避免的“二重性特征”,但仍然对后世西方哲学的转型与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观 哲学对象 哲学的功能 哲学本质 非形而上学化
原文传递
主体哲学的非形而上学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与“类本质”概念之语义关系的哲学解读
3
作者 郗戈 《哲学门》 CSSCI 2012年第1期171-183,共13页
“劳动”和“类本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两个关键性的概念。本文试图运用文本分析、语义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深入地解读这对概念之间微妙而复杂的矛盾关联性,并以此为基点从一个侧面揭示出《1844年经济... “劳动”和“类本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两个关键性的概念。本文试图运用文本分析、语义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深入地解读这对概念之间微妙而复杂的矛盾关联性,并以此为基点从一个侧面揭示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思想的要旨与精髓。本文认为,“劳动”与“类本质”这两个概念既相互结合,又相互冲突,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了马克思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哲学、同时重建新型主体哲学的理论动机。实践主体概念的生成与哲学的非形而上学化,是内在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两个交织的层面。正是实践主体哲学的建立,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和共产主义革命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拒斥形而上学 非形而上学化 形而上学的主体 实践主体
原文传递
主体哲学的非形而上学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与“类本质”概念之语义关联的哲学解读
4
作者 郗戈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05年第4期72-79,共8页
"劳动(实践)"和"类本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两个关键性的概念。本文试图运用文本分析、语义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而深入地解读这对概念之间微妙而复杂的矛盾关联性,并以此为基点从一... "劳动(实践)"和"类本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两个关键性的概念。本文试图运用文本分析、语义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而深入地解读这对概念之间微妙而复杂的矛盾关联性,并以此为基点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手稿》哲学思想的要旨与精髓。本文最终将表明劳动与类本质概念在不同程度、不同意义上体现出了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的主体哲学、同时重建新型主体哲学的理论动机,而这一新型主体哲学的确立又为他的社会批判和社会革命学说构筑了成熟的哲学内核,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实践) 类本质 拒斥形而上学 非形而上学化 形而上学的主体 实践主体 新型主体哲学
原文传递
经济学与哲学双重语境中的劳动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概念的理论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郗戈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3-55,共3页
“劳动(实践)”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概念。本文运用文本分析、语义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读这一概念在经济学和哲学双重语境下的理论意义和相互关联性,并以此为基点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手稿》哲学... “劳动(实践)”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概念。本文运用文本分析、语义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读这一概念在经济学和哲学双重语境下的理论意义和相互关联性,并以此为基点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手稿》哲学思想的要旨与精髓。从而表明,在经济学和哲学语境下“双向生成”的劳动概念集中体现出了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的主体哲学并重建新型主体哲学的理论动机,而这一新型主体哲学的确立又为他的社会批判和社会革命学说构筑了成熟的哲学内核,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实践) 拒斥形而上学 非形而上学化 形而上学的主体 实践主体
下载PDF
历史性:马克思人学基本视野的发展逻辑——以青年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为中心
6
作者 任建党 郗戈 《云梦学刊》 2008年第3期69-73,共5页
马克思摧毁了超越于现实历史进程之上的"永恒的、超历史的人"的观念,而把人理解为在现实社会进程中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能动地创造自身、开放性地发展自身的历史的人、发展的人和开放的人。通过这种"非形而上学化"的... 马克思摧毁了超越于现实历史进程之上的"永恒的、超历史的人"的观念,而把人理解为在现实社会进程中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能动地创造自身、开放性地发展自身的历史的人、发展的人和开放的人。通过这种"非形而上学化"的思想策略,马克思全面地拆解了"实体性本质"的观念和由此建立起来的"形而上学的主体"的概念,同时以"历史性"概念为核心重建人学理论,创造性地建立了实践主体哲学,从而开启了西方现代人论的主流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 非形而上学化 马克思人学 西方现代人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