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侵入性艾滋病毒感染诊断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曹韵贞 《医学研究通讯》 2003年第9期17-19,共3页
目前检测HIV-1抗体主要是利用血液标本,而血液标本的采集有许多不便之处,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中HIV-1感染者的筛查,其依从性受到影响.目前非损伤性标本的采集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尿液作为最方便易得且无损伤的标本来源,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 目前检测HIV-1抗体主要是利用血液标本,而血液标本的采集有许多不便之处,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中HIV-1感染者的筛查,其依从性受到影响.目前非损伤性标本的采集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尿液作为最方便易得且无损伤的标本来源,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使HIV-1的筛查工作有了更好的措施,对于早期发现HIV感染者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艾滋病毒感染 诊断 艾滋病 诊断技术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损害患儿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2
作者 陈强 《当代临床医刊》 2022年第3期75-76,共2页
目的分析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损害患儿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诊治的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损害60例患儿资料,分析患儿原发病和临床症状情况,所有患儿均采用综合方法治疗,统计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变化。结果引起患儿非肝炎... 目的分析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损害患儿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诊治的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损害60例患儿资料,分析患儿原发病和临床症状情况,所有患儿均采用综合方法治疗,统计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变化。结果引起患儿非肝炎病毒性肝损害的常见原发病是呼吸道感染(25例,41.67%)、腹泻病(18例,30.00%)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2例,20.00%),其他(5例,8.33%);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45例次,75.00%)、纳差(33例次,55.00%)、腹痛腹泻(24例次,40.00%)、恶心呕吐(19例次,31.67%);患儿主要体征为扁桃体肿大(21例次,35.00%)、肝脏肿大(26例次,43.33%)、淋巴结肿大(18例次,30.00%)、皮疹(15例次,25.00%)。治疗后,60例患儿中显效有32例(53.33%),有效有26例(43.33%),无效有2例(3.33%),总治疗有效率为(96.67%)。治疗后,所有患儿的肝功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非肝炎病毒性肝损害的临床症状常常被忽视,需要引起医护人员和家长的重视,对于这类患儿需同时进行综合治疗,效果较好,可改善肝功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感染 肝损害患儿 综合治疗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小儿常见非病毒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肝脾肿大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朝敏 刘作义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23-325,共3页
关键词 小儿 病毒感染疾病 肝脾肿大 细菌感染 真菌感染
原文传递
探寻企业的计算机病毒查杀机制与病毒防治
4
作者 程玉伟 申远 《一重技术》 2005年第5期39-40,共2页
从计算机病毒查杀的机制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预防企业网络中的计算机被病毒入侵,并说明如何查杀计算机病毒。
关键词 病毒 查杀机制 感染病毒 非感染性病毒
下载PDF
猪细小病毒检测ICC-qPCR替代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羽 郭佳花 +2 位作者 屈树新 段晓杰 徐丽明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7-103,共7页
目的:建立猪细小病毒(PPV)的细胞培养结合荧光定量PCR(ICC-qP CR)方法并进行优化,结合传统的病毒滴定(细胞培养法)及ICC-qP CR方法,考察将其应用于病毒灭活验证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将系列10倍稀释的PPV病毒接种于猪睾丸(ST)细胞,分别扩... 目的:建立猪细小病毒(PPV)的细胞培养结合荧光定量PCR(ICC-qP CR)方法并进行优化,结合传统的病毒滴定(细胞培养法)及ICC-qP CR方法,考察将其应用于病毒灭活验证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将系列10倍稀释的PPV病毒接种于猪睾丸(ST)细胞,分别扩增培养0、12、18、24 h,考察理想的病毒扩增培养时间,确定ICC-qP CR定量检测区间及获得病毒扩增倍数(K);将病毒平行接种于病毒扩增组及非扩增的对照组,通过扩增组和对照组的系列病毒接种量与PCR反应周期(Ct)值的拟合曲线,分别获得病毒扩增组及对照组的ICC-qP CR检测病毒滴度(T_(a)、T_(c)),结合扩增倍数(K),根据公式[Log_(10)(10^(Ta)-10^(Tc))/(K-1)]直接计算样本中的感染性病毒滴度。最后,将ICC-qP CR、优化ICC-qP CR方法和细胞培养法分别用于模拟样本(由不同比例感染性病毒和非感染性病毒组成)中的感染性病毒滴度测定,考察将其应用于病毒灭活验证研究的可行性。结果:PPV接种后的最佳扩增培养时间为24 h,检测下限为-1 LogL0~5.00 Logs_(10)TCID_(50)·100μL^(-1)(ogs),定量区间为,扩增倍数为83.11。当模拟样本中的非感染性病毒含量较低或与感染性病毒等量时,ICC-qP CR、优化ICC-qP CR方法和细胞培养法测得的感染性病毒滴度没有显著性差异;然而,当模拟样本中的非感染性病毒含量较高时,由优化的ICC-qP CR方法和细胞培养法测得的感染性病毒滴度分别是1.46、1.50 Logs,二者高度一致,而常规ICC-qP CR方法测得的结果(1.75 Logs)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所优化的ICC-qP CR方法作为细胞培养法的替代方法,具有用于病毒灭活验证研究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细小病毒 细胞培养结合荧光定量PCR方法 替代方法 扩增倍数 病毒灭活验证 病毒滴定 非感染性病毒 假阳信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