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用菌非挥发性呈味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游兴勇 许杨 李燕萍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2-35,47,共5页
文章介绍了食用菌中主要非挥发性呈味物质的研究方法,总结了常见食用菌中主要的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及含量,并对这些成分作了对比,以说明滋味产生的机制。
关键词 食用菌 挥发物质 等鲜浓度
下载PDF
不同生态环境对羊肚菌非挥发性呈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谢丽源 兰秀华 +1 位作者 彭卫红 甘炳成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37-242,共6页
本文对不同生态环境下(包括平原、高原、丘陵、山区)羊肚菌样品的非挥发性呈味物质(5′-核苷酸、呈味氨基酸、可溶性糖、糖醇、有机酸)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区分和聚类。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环境羊肚菌样品中检测到... 本文对不同生态环境下(包括平原、高原、丘陵、山区)羊肚菌样品的非挥发性呈味物质(5′-核苷酸、呈味氨基酸、可溶性糖、糖醇、有机酸)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区分和聚类。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环境羊肚菌样品中检测到8种可溶性糖、1种糖醇及8种有机酸,种类丰富,含量不同,不存在一定规律性;5′-核苷酸种类齐全,鲜味氨基酸含量丰富,等鲜浓度处于第二水平(100 g MSG/100 g<EUC<1000 g MSG/100 g),鲜味明显;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将样品分为2种类群,相似生境驯化栽培样品聚为1类。川西高原样品CX1、CX2、CX3和丘陵地区样品QL10、QL11、QL12分别聚为1类,成都平原和川东山区样品PY7、PY8、CD4、CD5、CD6、PY9较为相似,聚为1类。该研究结果可为不同产区样品驯化栽培、样品采集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指导后期生产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生态环境 挥发物质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挂糊鳙鱼块油炸工艺优化及不同工艺对非挥发性呈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姜万舟 汪倩 +3 位作者 王瑞花 陈健初 叶兴乾 刘东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82-187,192,共7页
基于模糊数学综合感官评价法对油炸鳙鱼块制作工艺参数(腌制时间、油炸温度、油炸时间)进行优化,同时测定不同工艺油炸鱼块的理化指标并与感官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油炸鱼块中非挥发性呈味物质进行分离鉴定。... 基于模糊数学综合感官评价法对油炸鳙鱼块制作工艺参数(腌制时间、油炸温度、油炸时间)进行优化,同时测定不同工艺油炸鱼块的理化指标并与感官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油炸鱼块中非挥发性呈味物质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最佳制作工艺条件为腌制时间20 min,油炸温度180℃,油炸时间5 min,在此条件下,游离氨基酸总量为408.53 mg/100 g,呈味核苷酸总含量为73.06 mg/100 g。结合理化指标分析进一步得到含水量、a*和b*是影响感官评价的主要品质因素。不同工艺对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含量影响显著(p<0.05),游离氨基酸中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和丙氨酸含量较高,其中谷氨酸和组氨酸均超过其阈值,对鱼块有较强呈味作用;呈味核苷酸以5'-IMP为主,而5'-AMP在所有样品中均未检测到,5'-IMP和5'-GMP均超过阈值,对鱼块的味道具有贡献作用。因此,在腌制时间20 min,油炸温度180℃,油炸时间5 min条件下,油炸挂糊鳙鱼块的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鳙鱼 模糊数学 工艺优化 挥发物质
下载PDF
发酵和酶解对香菇柄非挥发性呈味物质的影响
4
作者 邹宏 李洁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34-37,共4页
为了探讨香菇柄发酵过程中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含量的变化,对香菇柄进行生物发酵和酶解,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测定其发酵过程中谷氨酸、I+G和可溶性糖等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含量的变化。研究表明,发酵和酶处理能促进香菇柄中非挥发性呈味物... 为了探讨香菇柄发酵过程中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含量的变化,对香菇柄进行生物发酵和酶解,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测定其发酵过程中谷氨酸、I+G和可溶性糖等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含量的变化。研究表明,发酵和酶处理能促进香菇柄中非挥发性呈味物质的释放;从发酵时间、呈味物质含量等方面综合考虑,酵母发酵香菇柄优于灵芝发酵,最佳发酵时间为3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酶解 香菇柄 挥发物质 影响
下载PDF
食用菌呈香呈味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65
5
作者 谷镇 杨焱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3-367,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食用菌中呈香呈味物质的研究状况,对目前研究报道的食用菌中挥发性呈香物质(八碳挥发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及酸、酮、醛、酯类化合物等)和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可溶性糖、呈味氨基酸、核苷酸、有机酸等)进行了概况总结,为更好... 综述了近年来食用菌中呈香呈味物质的研究状况,对目前研究报道的食用菌中挥发性呈香物质(八碳挥发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及酸、酮、醛、酯类化合物等)和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可溶性糖、呈味氨基酸、核苷酸、有机酸等)进行了概况总结,为更好地开发食用菌风味产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挥发香成分 挥发物质
下载PDF
五种云南野生食用菌中非挥发性的主要呈味物质比较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逍君 谷大海 +5 位作者 王雪峰 和劲松 周颖 万长江 范江平 葛长荣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6-312,共7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黑牛肝菌、黄牛肝菌、鸡枞菌、干巴菌、松茸菌等5种云南野生食用菌品种进行肌苷酸、氨基酸总量及游离氨基酸含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黑牛肝菌中肌苷酸含量最高,达1326.48μg/g,显著高于干巴菌(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黑牛肝菌、黄牛肝菌、鸡枞菌、干巴菌、松茸菌等5种云南野生食用菌品种进行肌苷酸、氨基酸总量及游离氨基酸含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黑牛肝菌中肌苷酸含量最高,达1326.48μg/g,显著高于干巴菌(890.98μg/g)、松茸菌(513.83μg/g)(p<0.05)。5种云南野生食用菌均含17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性显著(p<0.05),鸡枞菌的氨基酸总量达158.06 mg/g,并显著高于其它四种菌(p<0.05),其次是黑牛肝菌(112.26 mg/g);五种野生菌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均在40%以上,氨基酸配比合理,5种云南野生食用菌均属优质蛋白;另外,鸡枞菌的风味氨基酸含量最高,其中鲜味游离氨基酸含量达9.35 mg/g,显著高于其它菌种,其次是黄牛肝菌(5.11 mg/g)。5种云南野生食用菌呈味物质含量丰富,其应用于食品调味料产品具有较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野生食用菌 非挥发呈味物质 肌苷酸 氨基酸
原文传递
不同干燥方式对牡蛎非挥发性呈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孙鹤 史梦佳 +3 位作者 谢洪轩 刘涛 王家东 王荣荣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3-181,共9页
以冷风干燥和热风干燥制得的牡蛎干制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脂肪酸、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选择最适合描述牡蛎冷风干燥的动力学模型,明确牡蛎干制品的呈味特征。结果显示,2种牡蛎干制品的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 以冷风干燥和热风干燥制得的牡蛎干制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脂肪酸、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选择最适合描述牡蛎冷风干燥的动力学模型,明确牡蛎干制品的呈味特征。结果显示,2种牡蛎干制品的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5%~50%,对比热风干制品,冷风干制品中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总含量较高;2种牡蛎干制品均可检测出17种游离氨基酸,其中鲜味氨基酸含量相差不大,冷风干制品中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苦味氨基酸含量较低,但总氨基酸含量较高;2种牡蛎干制品均能检测出5种呈味核苷酸,其中5’-腺苷酸(AMP)在热风干制品中含量高达80.14 mg/100 g,具有强烈鲜味的5’-鸟苷酸(GMP)和5’-肌苷酸(IMP)在冷风干制品中含量均高于热风干制品;通过计算游离氨基酸与呈味核苷酸的味精当量(EUC值),发现冷风干制品的EUC值高于热风干制品;对比4种薄层干燥数学模型,认为Page模型更适合描述牡蛎冷风干燥动力学规律。由此可见,冷风干燥能有效降低脂肪酸的氧化分解,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料中的风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风干燥 热风干燥 牡蛎 挥发物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