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接触式高频雷达测流系统在辽宁中小河流自动测验中的改进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张志斌 《水利技术监督》 2020年第6期36-42,共7页
针对非接触式高频雷达测流系统的测流精度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的实际问题,进行3项创新技术改造,首先通过优化接收高度和模型参数调整,实现河宽全覆盖测定,其次通过设置测量分区,分割局部面积,实现断面平均流速的精准计算,再次采用滑动滤波... 针对非接触式高频雷达测流系统的测流精度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的实际问题,进行3项创新技术改造,首先通过优化接收高度和模型参数调整,实现河宽全覆盖测定,其次通过设置测量分区,分割局部面积,实现断面平均流速的精准计算,再次采用滑动滤波消除粗差数据,利用滑动平均模型增强测流数据稳定性,将测流精度提升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式高频雷达系统 技术改进 中小河 辽宁地区
下载PDF
基于时空图像法监测流量的测量误差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江赛男 刘德地 +2 位作者 徐永新 周婉 何喆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68,共7页
流量测量是开展水文分析和水资源管理的必要任务,有助于了解河流的水量变化,预测洪水风险,优化水资源分配。传统接触式测流方法装置布设复杂、测量效率低,以视频测流为代表的非接触式方法极大地提高施测效率,降低了成本,但对测流结果的... 流量测量是开展水文分析和水资源管理的必要任务,有助于了解河流的水量变化,预测洪水风险,优化水资源分配。传统接触式测流方法装置布设复杂、测量效率低,以视频测流为代表的非接触式方法极大地提高施测效率,降低了成本,但对测流结果的误差分析不足,导致测流结果在水文分析与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存在风险。为分析视频测流误差,在通过视频图像法计算断面水位、时空图像法(Space-time Image Velocity,STIV)计算断面流速的基础上,假定单次测量的误差分布,推求了水位和流速测量误差、流量测算误差及其主要来源。并定义了误差平均带宽(EAB)来定量评估误差的大小。以栾川县养子沟流域为对象开展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在水位或流速快速上升阶段,测量误差区间较小;仅考虑水位的不确定性、仅考虑流速的不确定性,以及同时考虑水位和流速的不确定性时流量测量误差平均带宽(EAB)值分别为4.98%、10.83%和15.83%,流速测量不确定性对流量的影响比水位测量不确定性对流量的影响更大。考虑水位与流速不确定性影响的视频测流方法有利于提高流量测量准确性,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特别是在需要对不断变化的水体状况进行监测和响应的情况下。对误差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改进视频测流技术,以减小误差并提高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式测流 时空图像法 不确定性
下载PDF
雷视在线流量监测系统在邹圩水文站的应用
3
作者 杨彩萍 黄祖森 +2 位作者 刘详勇 于松松 何术利 《广西水利水电》 2024年第5期107-110,114,共5页
综合考虑雷达法和视频法的技术优势和不足,通过二者在表面流速及断面流量测量方面的融合实现互补,达到全场景、全量程、高精度、易标定的系统设计目标,提升流量全过程在线监测精度,实现水文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华为雷达视频融合技术 非接触式测流 自动化监
下载PDF
风扰动下雷达波测流仪的偏角探究及结构改进
4
作者 杨红星 武利生 +1 位作者 姚俊杰 陈宝华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2-95,99,共5页
针对雷达波测流仪的风中姿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其自定位测箱的动力学模型,在几种不同风模型的等效激励下,通过Simulink对系统进行了动态仿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模型及仿真结果的可信度。研究发现对系统倾角偏差影响最严重的风为阵风... 针对雷达波测流仪的风中姿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其自定位测箱的动力学模型,在几种不同风模型的等效激励下,通过Simulink对系统进行了动态仿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模型及仿真结果的可信度。研究发现对系统倾角偏差影响最严重的风为阵风,并且在短时间难以恢复到稳定状态。通过分析几种结构参数的影响发现,增加设备质量、减小风力作用面积和重心位置远离缆道这三种方法可以减小阵风对系统倾角偏差的影响,进而得出了设备改进的建议结构参数,可使测流仪偏角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式测流 复摆运动 SIMULINK仿真 倾角偏差
下载PDF
Contactless probing of the intrinsic carrier transport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被引量:1
5
作者 Yize Stephanie Li Jun Ge +4 位作者 Jinhua Cai Jie Zhang Wei Lu Jia Liu Liwei Chen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1623-1630,共8页
Intrinsic carrier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have been probed by two parallel methods on the same individual tubes: The contactless dielectric force microscopy (DFM) technique and the co... Intrinsic carrier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have been probed by two parallel methods on the same individual tubes: The contactless dielectric force microscopy (DFM) technique and the conventional field-effect transistor (FET) method. The dielectric responses of SWNTs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electronic transport of the corresponding FETs. The DC bias voltage in DFM plays a role analogous to the gate voltage in FET. A microscopic model based on the general continuity equ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built to reveal the link between intrinsic properties such as carrier concentration and mobility and the macroscopic observable, i.e. dielectric responses, in DFM experiments. Local transport barriers in nanotubes, which influence the device transport behaviors, are also detected with nanometer scale re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electronic transport dielectric force microscopy field-effect transistor carrier density carrier mobil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