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对右房阵发性心房颤动起源与折返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车贤达 屈百鸣 +3 位作者 吴立萱 胡雪烈 俞坚武 李忠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3年第1期22-26,共5页
探讨右房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源及折返机制 ,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提供指导。对阵发性房颤的病人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 (EnSite30 0 0 )标测其驱动房颤的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的起源点、起始激动部位、房颤折返途径与传导方向... 探讨右房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源及折返机制 ,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提供指导。对阵发性房颤的病人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 (EnSite30 0 0 )标测其驱动房颤的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的起源点、起始激动部位、房颤折返途径与传导方向。结果 :7例右房房颤 ,2例合并左房房颤。其中 5例房早有 3个起源点 :3例起源于上腔静脉(SVC)、下腔静脉 (IVC)和界嵴 (CT) ;1例起源于SVC、SVC口和CT ;另 1例起源于SVC、IVC和峡部 (IS)。 1例有 2个起源点 ,起源于SVC口和IVC。单源起源 1例 ,起源于CT。 7例共 8个房颤的折返驱动点 ,其分别为 :SVC、SVC口和CT各 2个驱动点 ;IVC和IS各 1个驱动点。右房房颤的折返部位主要位于SVC、CT和IS ,部分折返经过IVC ;而所有房颤的折返均经过SVC后壁与右房交界处向CT传导。结论 :①用EnSite30 0 0可以精确标测房颤的起源和折返途径 ,指导消融线的设计和评价消融后的线性阻断效果 ;②房颤的机制是房早驱动的心房内不规则折返 ;③驱动房颤折返的房早起源部位有 :CT、SVC、IVC和IS,分单源、双源和多源 ,但大部分位于心房的上部 :SVC和CT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房颤 阵发性 折返机制 非接触心脏激动标测系统
下载PDF
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引导下的左房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屈百鸣 车贤达 +4 位作者 王长华 吴立萱 胡雪烈 俞坚武 李忠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第4期249-252,共4页
为探讨非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 (EnSite30 0 0 )标测房颤的起始激动部位、折返途径与传导以及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方法、效果及其安全性。对 6例左房起源的房颤 ,用改良Ross法穿刺房间隔后置... 为探讨非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 (EnSite30 0 0 )标测房颤的起始激动部位、折返途径与传导以及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方法、效果及其安全性。对 6例左房起源的房颤 ,用改良Ross法穿刺房间隔后置入EnSite30 0 0标测球囊导管于左房 ,将大头导管分别送至左上、下肺静脉 ,右上、下肺静脉 ,二尖瓣口及在左房前后、左右各壁移动 ,描记左房三维几何图形。记录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起源点、房颤起始的传导方向、折返部位。设计消融点与消融线 ,用 5 0~ 5 5℃温控消融导管放电 ,每点 6 0s。参考消融终点 :①房早等房性心律失常消失 ,必要时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重复检查 ;②设计的线状消融部位传导中断 ;③先前的电生理方法不能诱发房颤和其他房性心律失常。结果 :经EnSite30 0 0标测 ,6例房早均起源于左房后壁 ,其中单点起源 2例、多点起源 4例 ;折返限于左房壁 2例、与左上肺静脉有关 3例、与右上肺静脉有关 2例、合并典型心房扑动 1例。EnSite30 0 0引导下的左房消融术 3例成功、3例有效 ,无并发症发生。随访 1个月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房早明显减少 (5 6 .8±7.5 8个vs 15 2 6 2 .4± 8914 .5个 ,P <0 .0 0 1)。结论 :用EnSite30 0 0能准确标测左房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接触心内膜激动测系统 电生理 左房后壁
下载PDF
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指导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4
3
作者 杜新平 卢才义 +3 位作者 张健 王士雯 吴兴利 刘鹏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1期19-22,共4页
 探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NMS)指导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RVOT VT)的临床使用价值。选择 12例RVOT VT患者在NMS EnSite 3000TM指导下进行电生理标测和消融治疗, 经股静脉将 9F64极球囊电极(Array)和普通 7F消融电极送至R...  探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NMS)指导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RVOT VT)的临床使用价值。选择 12例RVOT VT患者在NMS EnSite 3000TM指导下进行电生理标测和消融治疗, 经股静脉将 9F64极球囊电极(Array)和普通 7F消融电极送至RVOT采集信号,计算机将采集到的 3 360个点的实时心内膜电图通过逆运算法处理后显示分析RVOT三维立体图上彩色等电势图,确定心动过速时心内膜最早激动点。在脱离X线时,由导航和定位系统实时跟踪导管位置变化,并实施靶点消融。9例能诱发出持续性或非持续性VT, 3例仅能诱发RVOT早搏。与以往传统方法消融的 19例结果相比较,心内膜最早激动时间 (EEAT)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的起点提前(29. 4±12. 3msvs18. 7±8. 1ms,P<0. 01),放电部位减少 ( 5. 7±3. 4vs8. 2±3. 1,P<0. 05 )个,手术时间延长(246. 9±53. 0minvs190. 2±74. 6min,P<0. 05);X线曝光时间(44. 3±17. 5minvs57. 5±20. 1min)、即刻成功率(100% vs84. 2% )、6个月随访成功率(100% vs73. 7% ),没有显著性差异,P均>0. 05。结论:NMS指导消融RV OT VT安全可靠,靶点定位准确,且在提高远期成功率方面有优于传统标测方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接触心内膜激动 右室流出道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早搏
下载PDF
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指导疑难心律失常消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淑敏 郭涛 +3 位作者 韩明华 赵玲 刘中梅 杨晖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9-42,49,共5页
目的 研究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指导疑难心律失常的标测与消融的有效性与优越性。方法 12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28-76岁,电生理检查为右室特发性室性早搏1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左房房性心动过速1例,右房房性... 目的 研究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指导疑难心律失常的标测与消融的有效性与优越性。方法 12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28-76岁,电生理检查为右室特发性室性早搏1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左房房性心动过速1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2例,左房心房颤动6例.其中4例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末成功,1例成功后复发.经股静脉置入64极球囊电极和射频消融导管至同一心腔.计算机标测系统首先构建心腔几何构型,然后建立心动过速的腔内等电势图,分析心动过速的起源点及关键峡部,利用计算机导航系统指导消融导管至拟定靶点处进行消融,结果 1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偏间隔的室性早搏患者行片状消融获得成功;2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标测其心动过速起源于左后中间隔及左后间隔区域行片状消融成功;1例左房房性心动过速标测其心动过速起源于右肺下静脉间隔部并指引消融导管行右肺下静脉至二尖瓣之间线性消融获得成功;2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巾1例标测其最早激动点位于下腔静脉口,此处行环状消融获得成功,另1例位于上腔静脉后方穿过界嵴中部线性消融获得成功;6例左房房颤患者1例在窦性心律卜标测其敛房颤房早起源于左右上肺静脉之间,行线性消融成功,另5例在房颤发作下标测其房颤起源折返部位,分别行右上下肺静脉、左上下肺静脉、左右上肺静脉之间、左下肺静脉与二尖瓣峡部之间线件消融成功,12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随访2—26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指导心律失常的心内膜标测与消融是安全有效的,对复杂、难治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的阐明和指导消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接触心内膜激动测系统
下载PDF
非接触标测系统用于典型心房扑动的右房标测和导航消融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兵 曹克将 +4 位作者 陈明龙 单其俊 邹建刚 陈椿 李闻奇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第6期424-429,共6页
应用非接触标测系统实施典型心房扑动 (AFL)的右房 (RA)全心腔标测和导航射频消融。 6例典型AFL ,男 5例、女 1例 ,年龄 5 6 .2± 15 .3(35~ 76 )岁。常规放置冠状静脉窦和His束电极 ,将标测球囊置于RA中下部 ,构建RA心内膜模型 ,... 应用非接触标测系统实施典型心房扑动 (AFL)的右房 (RA)全心腔标测和导航射频消融。 6例典型AFL ,男 5例、女 1例 ,年龄 5 6 .2± 15 .3(35~ 76 )岁。常规放置冠状静脉窦和His束电极 ,将标测球囊置于RA中下部 ,构建RA心内膜模型 ,分别于低位RA和冠状窦口 (CSO)S1S16 0 0ms起搏观察峡部传导 ,诱发并标测AFL的激动顺序和折返路径。 1例为顺钟向AFL ,4例为逆钟向AFL ,1例未能诱发AFL。AFL周期 2 0 7± 34ms,非接触标测可显示整个折返环路、激动顺序和缓慢传导区。AFL的激动可以穿过界嵴上部并且传导相对缓慢 ,提示RA平滑部是折返环的一部分。后位峡部线性消融在导航系统指导下进行 ,无需X线透视。消融完成后重复上述起搏验证峡部双向传导阻滞。除 1例术中出现心房颤动 (AF)外 ,其余病例即刻均达到峡部双向阻滞 ,未出现其他并发症 ,随访 8.1± 6 .7(3~15 )个月未见复发。非接触标测系统可安全、有效和直观地实现典型AFL的右房全心腔标测并导航消融 ,验证峡部双向阻滞 ,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无效放电次数。界嵴在典型AFL时具备传导功能 ,RA平滑部和粗糙部共同参与折返环的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AFL 电生理学 接触测系统 典型心房扑动
下载PDF
Ensite非接触标测系统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方咸宏 吴书林 +5 位作者 杨平珍 詹贤章 薛玉梅 廖洪涛 魏薇 钱为民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探讨Ensite系统标测室性心律失常的方法,并评价其指导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98例,年龄(42±16)岁,其中男43例,女55例。经外周血管进非接触多极球囊导管至右心室... 目的探讨Ensite系统标测室性心律失常的方法,并评价其指导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98例,年龄(42±16)岁,其中男43例,女55例。经外周血管进非接触多极球囊导管至右心室或左心室三维重建心腔。心室激动时根据虚拟单极电位的等电位图,结合起搏和激动标测对起源点和突破口及优势传导通道进行消融。结果消融即时成功率95%(93/98)。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占96种,间隔部和游离壁各82、14种,起源于其他不典型部位21种,三尖瓣环8种。起源后传导突破呈快反应点爆发方式占78%(91/117),采用点消融覆盖相近的起源点和突破口;呈慢反应突破方式占22%(26/117),采用线性或片状消融策略。随访(6±3)个月,3例复发,1例经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Ensite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系统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三维标测有效安全。室速或室早自最早起源点后经优势传导通道向突破口传导有两种传导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术 Ensite接触测系统
下载PDF
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指导阵发性心房颤动个体化消融 被引量:1
7
作者 唐安丽 何建桂 +5 位作者 冯冲 王业松 柳俊 吴素华 廖新学 董吁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8-221,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非接触式球囊三维标测系统(EnSite Array)指导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个体化射频消融的临床效果。方法1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EnSite Array三维标测房颤优势电传导部位指导个体化消融,并结合大头电极心房内描记到或虚拟电位... 目的探讨应用非接触式球囊三维标测系统(EnSite Array)指导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个体化射频消融的临床效果。方法1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EnSite Array三维标测房颤优势电传导部位指导个体化消融,并结合大头电极心房内描记到或虚拟电位显示为碎裂电位区进行消融,消融终点为房颤终止转窦性心律或消融线形成双向阻滞。重复术前电刺激或用异丙上腺素静脉滴注后不能诱发或诱发<30s的房颤。结果首次消融的即时成功率为94.4%(17/18),消融中1例出现心包压塞。15例行左右上肺静脉之间靠顶部心房电学改良消融,11例加左上肺静脉与左心耳之间等部位消融,6例加消融左或/和右房峡部或冠状窦口等部位消融。随访15.3±11.3个月,14例术后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无房颤发生,3例房颤复发,1例出现心房扑动发作,中期成功率77.8%(14/18)。结论EnSite Array指导下实时根据房颤优势传导区个体化射频消融,消融靶点灵活、针对性强,消融创伤小,中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接触式球囊测系统 个体化 电解剖
下载PDF
Ensite非接触标测系统在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消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覃绍明 韦开福 +1 位作者 胡昌兴 李庆宽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6年第8期703-706,共4页
目的探讨Ensite非接触标测系统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右室流出道室早患者33例,年龄(45±13)岁,其中男12例,女21例。非接触球囊导管经右股静脉至右心室流出道,三维重建心腔。室早时根据虚... 目的探讨Ensite非接触标测系统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右室流出道室早患者33例,年龄(45±13)岁,其中男12例,女21例。非接触球囊导管经右股静脉至右心室流出道,三维重建心腔。室早时根据虚拟单极电位的等电位图,标测到起源点和突破口分别消融起源点和突破口。结果消融即时成功率为97.0%(32/33),1例失败。1例合并心包积液。快反应方式23例均一次消融成功,慢反应方式10例需2~3次标测消融,成功9例,失败1例。随访6个月,1例复发。结论Ensite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系统用于右室流出道室早三维标测高效、安全。快反应方式室早起源点和突破口相对固定;慢反应方式室早消融后起源点和突破口常发生改变,需2~3次重新标测消融才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右室流出道 导管消融术 Ensite接触测系统
下载PDF
非接触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电隔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评价
9
作者 张志辉 曹宇 +2 位作者 欧阳茂 杨侃 张梦玺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04-908,共5页
目的:探讨非接触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电融隔离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8例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房颤患者。其中23例阵发性房颤、5例持续性房颤。采用非接触三维标测系统(EnsitenavX)建立左心房、肺静... 目的:探讨非接触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电融隔离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8例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房颤患者。其中23例阵发性房颤、5例持续性房颤。采用非接触三维标测系统(EnsitenavX)建立左心房、肺静脉的三维等时电势图和电解剖图,并在距离肺静脉口1~2cm处行环肺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电隔离。消融终点包括:完成所有环肺静脉消融径线;全部肺静脉均达电隔离;阴性诱发结果。结果:28例患者均达到消融终点;手术的总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161.3±23.2)min和(38.0±6.8)min;随访6~17月,20例(71%)无房颤发作;8例(29%)有房颤复发,其中2例因其发作次数及时间均较术前明显减少未再消融,予以可达龙治疗可控制(术前可达龙治疗无效),6例行第2次消融,术中均发现肺静脉电位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第2次术后4例房颤无再发,2例仍有发作但未再消融,予以可达龙治疗可控制。术中及随访期间无任何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非接触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电隔离是治疗房颤的有效而安全的方法。肺静脉既是房颤的诱发机制,亦有可能参与房颤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接触三维测系统 肺静脉 左心房
下载PDF
非接触球囊标测系统对希氏束旁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的指导作用
10
作者 肖春晖 朱文青 +3 位作者 张邢炜 陈玉林 励伟芬 王利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08-1509,共2页
房性心动过速(AT)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文献报道前间隔起源的局灶性AT占所有AT的13%,该部位起源的AT往往因可能损伤房室传导系统而放弃行消融治疗。非接触三维标测系统(Esite3000-Array)的应用可降低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提... 房性心动过速(AT)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文献报道前间隔起源的局灶性AT占所有AT的13%,该部位起源的AT往往因可能损伤房室传导系统而放弃行消融治疗。非接触三维标测系统(Esite3000-Array)的应用可降低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异位房性 接触球囊测系统 导管消融术
下载PDF
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指导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
11
作者 胡雪烈 屈百鸣 +4 位作者 车贤达 俞坚武 李忠杰 王慧 洪银维 《浙江医学》 CAS 2004年第4期261-263,共3页
目的观察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Ensite3000系统)指导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最早激动点标测和消融的优越性。方法对8例患者,经左右股静脉将64极球囊电极及大头导管置入右心室,Ensite3000系统构建出心腔三维几何模型,诱发室速或室性早搏(室早... 目的观察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Ensite3000系统)指导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最早激动点标测和消融的优越性。方法对8例患者,经左右股静脉将64极球囊电极及大头导管置入右心室,Ensite3000系统构建出心腔三维几何模型,诱发室速或室性早搏(室早)并记录储存,利用虚拟心内膜电图及导航系统进行室速最早激动点的标测和消融。结果8例患者均诱发及标测到起源于右心室的室速或室早,6例起源于间隔部,1例起源于游离壁,1例起源于室间隔与游离壁交界处,8例患者均在最早激动点获消融成功。结论En-site3000系统对室速最早激动点的标测和消融更精确、直观和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式球囊测系统 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电生理检查
下载PDF
Ensite 3000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消融的分析
12
作者 黄建明 陈志强 +1 位作者 蔡丽芹 阮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7期785-787,共3页
目的探讨非接触式心内膜标测系统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消融的优势。方法对14例病人,经左股静脉将64极球囊电极及经右股静脉将大头导管置入右心室,En Site 3000系统构建右心室腔三维几何模型,诱发室速或室性早搏,利用虚... 目的探讨非接触式心内膜标测系统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消融的优势。方法对14例病人,经左股静脉将64极球囊电极及经右股静脉将大头导管置入右心室,En Site 3000系统构建右心室腔三维几何模型,诱发室速或室性早搏,利用虚拟心内膜电图及导航系统进行最早激动点的标测和指导消融。结果 14例病人均诱发及标测到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速或室早,9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侧;2例起源于游离壁;1例有3个不同的起源点;1例有一个起源点在中后间隔,另有两个突破口;1例起源下部后间隔与游离壁移行处,突破口在上中间隔。结论 Ensite3000非接触标测系统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对病人及手术医生的损伤。Ensite 3000系统对室速最早激动点的标测和消融更精确、直观和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电生理学 接触心内膜激动 右室流出道 导管射频消融
下载PDF
非接触标测对于典型心房扑动的标测、消融和电生理机制的新认识
13
作者 杨兵 曹克将 +4 位作者 陈明龙 单其俊 邹建刚 陈椿 李闻奇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3年第4期183-186,共4页
目的 介绍非接触标测对于典型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AFL)的标测、消融和电生理机制的新认识。方法  9例典型AFL ,男性 7例 ,女性 2例。使用非接触标测对窦律时峡部的双向传导、AFL时的折返激动序列进行详细标测 ,在导航系统指导下完成... 目的 介绍非接触标测对于典型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AFL)的标测、消融和电生理机制的新认识。方法  9例典型AFL ,男性 7例 ,女性 2例。使用非接触标测对窦律时峡部的双向传导、AFL时的折返激动序列进行详细标测 ,在导航系统指导下完成后位峡部线性消融 ,然后验证峡部双向传导阻滞。结果  (1) 1例为顺钟向AFL ,7均为逆钟向AFL ,1例未能诱发AFL ,所有AFL平均心房心动周期 (2 15± 36 )ms ;(2 )非接触标测三维显示AFL在右房内的整个折返环及其与解剖结构的三维关系 ;(3)激动可以穿过界嵴上部并且传导相对缓慢 ,提示右心房平滑部是折返环的一部分 ;(4)非接触标测可直观显示复发病例的消融线缺口 ,并直接导航消融 ;(5 ) 1例术中出现心房颤动 ,1例因不能耐受消融所致胸痛放弃手术 ,其余 7例即刻均达到峡部双向阻滞 ,随访 12~ 36月未见复发。结论 非接触标测系统可直观再现典型AFL的完整折返环及其与右房解剖结构的关系 ,确认折返机制 ,对复发病例可发现消融线裂隙并导航消融。同时发现激动可横向穿过界嵴并且速度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 典型心房扑动 电生理 导管 射频消融术 心脏
下载PDF
非接触式心内电标测技术
14
作者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2-312,共1页
关键词 心脏电生理测技术 接触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内电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 Ⅰ型心房扑动 消融靶点
下载PDF
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指导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Ⅱ型心房扑动的射频消融(附一例报道) 被引量:2
15
作者 邹建刚 杨兵 +5 位作者 陈明龙 陈椿 李文奇 朱莉 单其俊 曹克将 《起搏与心脏》 2003年第2期100-102,共3页
评价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 (EnSite 30 0 0 )在指导房间隔缺损 (ASD)修补术后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的射频消融中的临床应用。 1例女性患者 ,41岁 ,ASD修补术后 2 2年开始频繁发作心动过速 ,体表心电图示Ⅱ型房扑。应用EnSite 30 0 0... 评价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 (EnSite 30 0 0 )在指导房间隔缺损 (ASD)修补术后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的射频消融中的临床应用。 1例女性患者 ,41岁 ,ASD修补术后 2 2年开始频繁发作心动过速 ,体表心电图示Ⅱ型房扑。应用EnSite 30 0 0构建右房三维几何模型 ,标测心动过速的折返激动顺序 ,发现手术疤痕与三尖瓣环之间、下腔静脉与三尖瓣环之间为折返环路的关键峡部 ,应用导航系统指导峡部消融 ,成功阻断心动过速 ;消融后通过起搏标测判定峡部已达完全双向阻滞。随访 2 0个月 ,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 :在ASD修补术后房扑的标测和消融中应用EnSite30 0 0系统是安全有效的 ,不仅能确定折返环路的关键峡部 ,而且能准确判断线性损伤的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心内膜激动测系统 房间隔缺损 修补术 心房扑动 射频消融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标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左房激动途径的探讨
16
作者 车贤达 屈百鸣 +4 位作者 胡雪烈 俞坚武 钱琳艳 王慧 洪银维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5-327,共3页
关键词 接触心内膜激动测系统 阵发性心房颤动 左房 阵发性房颤 消融治疗
原文传递
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指导心房扑动消融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2
17
作者 邹建刚 曹克将 +4 位作者 陈明龙 杨兵 陈椿 单其俊 李文奇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79-582,共4页
目的 评价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在心房扑动 (房扑 )标测和射频消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7例房扑患者 ,年龄 (6 0± 10 )岁 ,男 4例 ,女 3例。其中 1例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 ,2例为采用常规方法消融典型房扑后复发患者。应用非... 目的 评价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在心房扑动 (房扑 )标测和射频消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7例房扑患者 ,年龄 (6 0± 10 )岁 ,男 4例 ,女 3例。其中 1例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 ,2例为采用常规方法消融典型房扑后复发患者。应用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构建右房三维几何模型 ,标测心动过速的折返激动顺序和关键峡部 ,并利用其导航系统指导峡部的线性消融。消融后分别于峡部两侧起搏判断峡部阻滞情况。结果  6例患者诱发出房扑 ,心动过速周长 (2 16± 2 2 )ms。6例房扑均为峡部依赖型 ,2例呈逆钟向传导 ,4例呈顺钟向传导 ;4例房扑呈双环折返激动 ;7例消融均成功 ,房扑不再诱发 ,峡部呈完全双向传导阻滞 ;手术时间 (30 0± 12 9)min ,X线曝光时间 (2 5 0± 6 5 )min ,放电次数 (2 5 7± 12 1)次。无手术并发症。随访 3~ 14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在房扑标测和消融中应用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是安全有效的 ,不仅能确定折返环路 (特别是双环折返激动 )的顺序和关键峡部 ,而且能准确判断线性损伤的连续性 ,同时可减少X线曝光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球囊导管测系统 心房扑动 导管消融术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非接触心内膜球囊标测系统指导瘢痕相关性室性心动过速标测和消融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莉 曹克将 +5 位作者 单其俊 邹建刚 陈明龙 杨兵 陈椿 李文奇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 运用非接触心内膜球囊标测系统 (EnSite30 0 0系统 )对瘢痕相关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进行心内膜标测 ,探讨瘢痕相关性室速的电生理机制、标测和消融。方法 运用非开胸法建立心肌梗死后持续性单形性室速猪模型 4只 ;同时选取致... 目的 运用非接触心内膜球囊标测系统 (EnSite30 0 0系统 )对瘢痕相关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进行心内膜标测 ,探讨瘢痕相关性室速的电生理机制、标测和消融。方法 运用非开胸法建立心肌梗死后持续性单形性室速猪模型 4只 ;同时选取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ARVC)合并室速患者2例 ,于左心室或左、右心室内各置入一EnSite30 0 0球囊 ,分别构建左和 (或 )右心室的三维几何模型 ,确定心内膜瘢痕组织的部位、范围和边界 ,分析单形性室速的的激动顺序、关键部位和折返环路及与瘢痕组织的关系 ,并制定消融策略指导消融。结果  (1 )EnSite30 0 0系统准确标测出 4只猪左心室心梗后瘢痕组织 ,其部位、大小及边缘等均与病理一致。 4只猪共诱发出 8种形态的单形性室速 ,系统标测出 2种室速为左心室典型的“8”字形折返途径 ,1种室速最早激动点位于左心室前侧壁瘢痕边缘。通过双心室球囊放置 ,准确标测到 2只猪 5种形态室速在双心室内的激动路径。所有室速的关键位点均在瘢痕组织边缘或其中 ,6种室速位于左室 ,2种室速位于右室。可成功释放电流的 3种室速消融有效 ,1种室速线性消融失败 ;4种室速因放电仅几秒钟即出现心室颤动 ,且反复出现 ,使消融难以完成因而未获成功。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 导管消融术 心肌梗塞 心内膜 接触心内膜球囊测系统 瘢痕相关性室性心力过速
原文传递
非接触式标测系统在猪心肌梗死后心内膜标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莉 曹克将 +3 位作者 单其俊 邹建刚 陈明龙 杨兵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4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 通过与病理解剖对比,研究非接触式标测系统(EnSite 3000系统)在窦性心律下完成猪心肌梗死后疤痕区标测和导航线性消融的准确性。方法 运用非开胸PTCA球囊堵闭法造成6只猪心肌梗死后10~16周,在其左心室置入一EnSite 3000球囊,构建... 目的 通过与病理解剖对比,研究非接触式标测系统(EnSite 3000系统)在窦性心律下完成猪心肌梗死后疤痕区标测和导航线性消融的准确性。方法 运用非开胸PTCA球囊堵闭法造成6只猪心肌梗死后10~16周,在其左心室置入一EnSite 3000球囊,构建左心室的三维几何模型,通过动态疤痕标测确定左心室心肌梗死后疤痕区、疤痕边缘与正常非梗死部位交界区和非梗死区域,记录分析这些部位心内电图的差异;运用导航系统指引线性消融,并将系统所确定的疤痕区及导航的消融线与病理分析相对照。结果 系统所确定的疤痕区的面积为(8.4±4.7)cm^2,与病理解剖平均心内膜梗死面积(8.6±3.9)cm^2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梗死的部位及边缘均与解剖高度一致。共记录分析系统模拟的408个位点心内双极电图,在梗死区内所记录到的心内电图振幅明显较低(1.3±0.4)mV、持续时间较长(86.4±27.3)ms,且图形更为碎裂,后电位成分较多。在非梗死区心内电图表现为振幅高(5.7±2.1)mV、持续时间短(42.6±7.7)ms、呈单相或双相图形,无碎裂成分出现。交界区的心内电图振幅(3.5±1.8)mV、时间(67.1±16.5)ms和形态均介于两者之间。结论 EnSite 3000系统在窦性心律下可较精确地标测出疤痕组织,能明确解剖学异常与电生理变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测系统 心肌梗死 心内膜 电生理
原文传递
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指导心律失常的心内膜标测和导航消融
20
作者 李淑敏 赵福海 +3 位作者 郭涛 韩明华 赵玲 刘中梅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65-467,共3页
目的:观察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指导疑难心律失常的标测与射频消融的有效性与优越性.方法: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28~50(36.2±12.3)岁.电生理检查为右室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1例,左房房性心动过速1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2例,左房... 目的:观察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指导疑难心律失常的标测与射频消融的有效性与优越性.方法: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28~50(36.2±12.3)岁.电生理检查为右室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1例,左房房性心动过速1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2例,左房心房颤动2例.其中3例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未获成功.经股静脉置入64极球囊电极和射频消融导管至同一心腔,计算机标测系统首先构建心腔几何构型,然后建立心动过速的腔内等电势图,分析心动过速的起源点及关键峡部,利用计算机导航系统指导消融导管至拟定靶点处进行消融.结果:1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偏间隔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行片状消融获得成功,1例左房房性心动过速标测其心动过速起源于右肺下静脉间隔部,并指引消融导管行右肺下静脉至二尖瓣之间线性消融获得成功,2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中1例标测其最早激动点位于下腔静脉口,此处行环状消融获得成功,另1例位于上腔静脉后方穿过界嵴中部线性消融获得成功.2例左房心房颤动患者,1例在窦性心律下其致心房颤动房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左右上肺静脉之间,行线性消融成功;另1例在心房颤动持续发作下行左上下肺静脉环状消融及左右上肺静脉间线性消融成功.6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4~13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指导心律失常的心内膜标测与消融是安全有效的,对复杂、难治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的阐明和指导消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术 接触球囊导管测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