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非晶硅(na-Si∶H)p-i-n太阳电池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志华 廖显伯 +3 位作者 刁宏伟 曾湘波 徐艳月 孔光临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7-191,共5页
该文报道了通过适当氢稀释(RH=15)和合适的衬底温度(Ts=170°C)下,用PECVD制备得到的宽带隙氢化纳米非晶硅(na-S i∶H)薄膜,并将其用作p in太阳电池的本征层。经过电池结构和工艺条件的优化设计,在p/i,i/n界面插入渐变带隙缓冲层,... 该文报道了通过适当氢稀释(RH=15)和合适的衬底温度(Ts=170°C)下,用PECVD制备得到的宽带隙氢化纳米非晶硅(na-S i∶H)薄膜,并将其用作p in太阳电池的本征层。经过电池结构和工艺条件的优化设计,在p/i,i/n界面插入渐变带隙缓冲层,制备出了glass/ITO/p-a-S iC∶H/i-na-S i∶H/n-nc-S i∶H/A l结构的p in太阳电池。电池初始开路电压(Voc)高达0.94V,同时还能保证0.72的填充因子(FF)。光电转换效率(Eff)达到8.35%(AM1.5,100mW/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非晶硅 pin薄膜太阳电池 开路电压 PECVD
下载PDF
高效背结异质结太阳电池硼掺杂非晶硅发射极研究
2
作者 宿世超 赵晓霞 +2 位作者 田宏波 王伟 宗军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7,共6页
晶硅/非晶硅异质结(HJT)太阳电池由于具有高开压、高转换效率和低温度系数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其中硼掺杂p型非晶硅(p-a-Si∶H)发射极是高转换效率电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改变其硼掺杂浓度,可以调节p-layer薄膜的电学特性,从而直接影... 晶硅/非晶硅异质结(HJT)太阳电池由于具有高开压、高转换效率和低温度系数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其中硼掺杂p型非晶硅(p-a-Si∶H)发射极是高转换效率电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改变其硼掺杂浓度,可以调节p-layer薄膜的电学特性,从而直接影响电池转换效率。本文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设备制备HJT太阳电池,通过改变B_(2)H_(6)的掺杂浓度,对电池中p-a-Si∶H层进行优化,使HJT电池获得0.75%的相对效率提升。进一步地,将发射极设置为梯度掺杂的双层结构,经过优化,少子寿命(@Δn=5×10^(15)cm^(-3))和隐开路电压(@1-Sun)分别提升400μs和3 mV,最终具有梯度掺杂发射极的电池其平均效率相对提升2.03%,主要表现为FF和Voc的明显增加,实现了高效HJT电池p型发射极的工艺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JT太阳电池 硼掺杂非晶硅发射极 暗电导率 掺杂浓度 梯度掺杂
下载PDF
氢化纳米非晶硅(na-Si:H)p-i-n太阳电池
3
作者 胡志华 廖显伯 +2 位作者 夏朝凤 刁宏伟 孔光临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7-30,共4页
 文章报道了通过适当氢稀释(RH=15)和合适的衬底温度(Ts=170℃)下,用PECVD制备得到的宽带隙氢化纳米非晶硅(na-Si:H)薄膜,并将其用作pin太阳电池的本征层。经过电池结构和工艺条件的优化设计,在p/i,i/n界面插入渐变带隙缓冲层,制备出了...  文章报道了通过适当氢稀释(RH=15)和合适的衬底温度(Ts=170℃)下,用PECVD制备得到的宽带隙氢化纳米非晶硅(na-Si:H)薄膜,并将其用作pin太阳电池的本征层。经过电池结构和工艺条件的优化设计,在p/i,i/n界面插入渐变带隙缓冲层,制备出了glass/ITO/p-a-SiC:H/i-na-Si:H/n-nc-Si:H/Al结构的pin太阳电池。电池初始开路电压(Voc)高达0.94V,同时还能保证0.72的填充因子(FF)。光电转换效率(Eff)达到8.35%(AM1.5,100mW/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非晶硅 pin薄膜太阳电池 开路电压 PECVD
下载PDF
柔性衬底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量子效率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德贤 薛颖 +5 位作者 蔡宏琨 陶科 姜元建 赵敬芳 王林申 隋妍萍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7-410,415,共5页
量子效率是太阳电池对光的吸收能力的评定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对柔性衬底倒结构n-i-p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量子效率的测量,同时结合本征材料吸收特性,讨论了衬底温度和反应压强对太阳电池量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征非晶硅薄膜的吸收特... 量子效率是太阳电池对光的吸收能力的评定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对柔性衬底倒结构n-i-p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量子效率的测量,同时结合本征材料吸收特性,讨论了衬底温度和反应压强对太阳电池量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征非晶硅薄膜的吸收特性是影响太阳电池量子效率的主要因素,同时光生载流子在本征层和界面处的复合也会对太阳电池的量子效率有所影响。经过反应条件优化得到了转换效率为5.67%的聚酰亚胺衬底太阳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衬底 n-i-p太阳电池 量子效率 非晶硅薄膜
下载PDF
非晶硅太阳电池窗口层材料掺硼非晶金刚石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朱嘉琦 卢佳 +2 位作者 田桂 檀满林 耿达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64-1066,共3页
以固态掺杂方式利用过滤阴极真空电弧技术制备掺硼非晶金刚石薄膜,获得性能优良的宽带隙p型半导体材料,再利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p-i-n结构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本征层和n型层,最终制成以掺硼非晶金刚石薄膜为窗口层的非晶硅太... 以固态掺杂方式利用过滤阴极真空电弧技术制备掺硼非晶金刚石薄膜,获得性能优良的宽带隙p型半导体材料,再利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p-i-n结构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本征层和n型层,最终制成以掺硼非晶金刚石薄膜为窗口层的非晶硅太阳电池.利用Lambda950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表征薄膜的光学带隙,并测试电池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以及转化效率等参数,再分析电池的光谱响应特性.实验表明,掺硼非晶金刚石薄膜的光学带隙(~2.0eV)比p型非晶硅更宽,以掺硼非晶金刚石薄膜用作非晶硅太阳电池的窗口层,能够改善电池的光谱响应特征,并提高转化效率达1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金刚石薄膜 非晶硅太阳电池 P型掺杂 转化效率
下载PDF
高效非晶硅叠层太阳电池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3
6
作者 周雪梅 徐重阳 +2 位作者 邹雪城 王长安 赵伯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13-319,共7页
研究了高效a-Si/a-Si/a-SiGe三结太阳电池的优化设计。电流匹配是影响二端子叠层太阳电池填充因子的关键因素,在内电极的P/n界面处附加载流子复合是由少数载流于浓度、界面态和P/n界面处材料的几何因素匹配决定... 研究了高效a-Si/a-Si/a-SiGe三结太阳电池的优化设计。电流匹配是影响二端子叠层太阳电池填充因子的关键因素,在内电极的P/n界面处附加载流子复合是由少数载流于浓度、界面态和P/n界面处材料的几何因素匹配决定的。利用适当的带隙匹配和i层厚度匹配来实现a-Si/a-Si/aSiGe三结太阳电池结构的最佳化,同时采用改善n/i界面特性的缓冲层技术;获得了Voc=2.48V、Jsc=6.58mAcm-2、FF=70.4%、在AMI光照下转换效率为11.5%的a-Si/a-Si/a-SiGe三结叠层太阳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硅 叠层太阳电池 优化设计
下载PDF
柔性衬底非晶硅/非晶硅锗叠层太阳电池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成 徐正军 杨君坤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191-2195,共5页
首先研究沉积温度对p型材料的影响,并应用于非晶硅锗单结太阳电池,发现在140℃下沉积的p层最适合,这与非晶硅太阳电池有较大差别。其次研究3种不同结构隧穿结对叠层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发现p+-nc-Si/n+-a-Si隧穿结最优。在上述基础上,... 首先研究沉积温度对p型材料的影响,并应用于非晶硅锗单结太阳电池,发现在140℃下沉积的p层最适合,这与非晶硅太阳电池有较大差别。其次研究3种不同结构隧穿结对叠层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发现p+-nc-Si/n+-a-Si隧穿结最优。在上述基础上,获得效率为11.21%的柔性聚酰亚胺衬底非晶硅/非晶硅锗叠层太阳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衬底 非晶硅 非晶硅 叠层太阳电池 隧穿结
下载PDF
非晶硅与晶硅太阳电池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中热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于元 夏立辉 张志文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84-987,共4页
对在北京地区屋面上固定角度安装(目前光伏发电应用中最常见的安装形式)的非晶硅和多晶硅太阳电池组件进行了近二年的数据采集,纪录了北京地区温度数据和太阳电池阵列的实际发电量,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为用户更为关心的户外使用情况... 对在北京地区屋面上固定角度安装(目前光伏发电应用中最常见的安装形式)的非晶硅和多晶硅太阳电池组件进行了近二年的数据采集,纪录了北京地区温度数据和太阳电池阵列的实际发电量,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为用户更为关心的户外使用情况提供了参考依据;认为如果仅从温度特性考虑,是否采用非晶硅替代晶体硅电池在不同地区应有不同考虑,如果再考虑到人们普遍认为的非晶硅电池没有解决的稳定性问题,表面玻璃的非钢化、效率低等其它问题,非晶硅的使用应慎重,不应盲从。同时在使用中不论何种电池都不应忽视组件的通风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非晶硅太阳电池 多晶硅太阳电池 热性能
下载PDF
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海华 王庆康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6,共6页
介绍了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微纳光学结构和金属表面等离子体特性引入到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可大大降低薄膜厚度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叠层串联的非晶硅太阳电池及非晶硅和多晶硅、单晶硅组成的异质结结构可增加宽带太阳光... 介绍了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微纳光学结构和金属表面等离子体特性引入到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可大大降低薄膜厚度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叠层串联的非晶硅太阳电池及非晶硅和多晶硅、单晶硅组成的异质结结构可增加宽带太阳光谱吸收范围,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是非晶硅薄膜电池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硅 太阳电池 叠层 微纳结构 异质结
下载PDF
电阻蒸发铝薄膜结构及其对非晶硅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建 薛俊明 +4 位作者 侯国付 王锐 张德坤 赵颖 耿新华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2-156,共5页
本文首先采用电阻蒸发法制备了不同厚度的Al薄膜,并选择了两个典型厚度的Al薄膜制备工艺来制备非晶硅太阳电池的Al背电极,研究了Al背电极厚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背电极的厚度由800nm减薄到70nm时,电池的Voc平均值由0.826V增... 本文首先采用电阻蒸发法制备了不同厚度的Al薄膜,并选择了两个典型厚度的Al薄膜制备工艺来制备非晶硅太阳电池的Al背电极,研究了Al背电极厚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背电极的厚度由800nm减薄到70nm时,电池的Voc平均值由0.826V增加到0.829V,电池的Jsc平均值由11.747mA/cm2减小到11.318 mA/cm2,电池的FF平均值由0.701增加到0.728,而电池效率的平均值略有增加,由6.803%增加到6.833%。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玻璃衬底上蒸发的Al薄膜和非晶硅电池Al背电极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分析了电池性能随Al背电极厚度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蒸发 Al背电极 非晶硅太阳电池
下载PDF
隧穿结对柔性衬底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丽华 刘成 +2 位作者 叶晓军 钱子勍 陈鸣波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36-1140,共5页
采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ECVD)方法在不锈钢柔性衬底上制备了不同厚度的硅基p+/n+隧穿结,应用于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分析了其对太阳电池电学和光学特性的影响。发现p+层厚度增加后,电池的开路电压提高,短路电流密度减小;随着n... 采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ECVD)方法在不锈钢柔性衬底上制备了不同厚度的硅基p+/n+隧穿结,应用于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分析了其对太阳电池电学和光学特性的影响。发现p+层厚度增加后,电池的开路电压提高,短路电流密度减小;随着n+层厚度的变化,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和填充因子均存在一个最佳值。将优化后的p+/n+隧穿结分别应用于不锈钢衬底和聚酰亚胺衬底的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分别获得了9.95%(AM0,1353 W/m2)和9.87%(AM0,1353 W/m2)的光电转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衬底 隧穿结 非晶硅/微晶硅 叠层太阳电池
下载PDF
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数值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全君 李祖渠 +2 位作者 彭银生 吴能友 贾立新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7-50,共4页
基于Sentaurus TCAD数值分析平台,采用非晶硅的DOS模型对禁带中缺陷态进行表征,建立a-Si:H薄膜太阳电池的二维数值模型。对P-I-N结构的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本征区、P型区、N区以及P/I界面的特性进行研究,得到参数与薄膜太阳电池性能之间的... 基于Sentaurus TCAD数值分析平台,采用非晶硅的DOS模型对禁带中缺陷态进行表征,建立a-Si:H薄膜太阳电池的二维数值模型。对P-I-N结构的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本征区、P型区、N区以及P/I界面的特性进行研究,得到参数与薄膜太阳电池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电池物理和结构参数的优化,在界面处引入ZnO作为反射层,优化得到太阳电池填充因子为74.7%,AM1.5下光电转换效率为10.1%,表明采用TCAD数值仿真可有效用于非晶硅太阳电池本征参数和反射层的优化设计,提高电池转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硅 太阳电池 TCAD 反射层
下载PDF
非晶硅太阳电池发展现状 被引量:2
13
作者 邓志杰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39-443,共5页
介绍了国际上非晶硅(aSi)太阳电池在提高转换效率和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业化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对aSi材料质量及界面的不断改进、电池结构的优化,目前900cm2迭层电池组件的稳定效率达102%。同时,... 介绍了国际上非晶硅(aSi)太阳电池在提高转换效率和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业化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对aSi材料质量及界面的不断改进、电池结构的优化,目前900cm2迭层电池组件的稳定效率达102%。同时,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显示了aSi电池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强大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硅 太阳电池 本征层 界面转换效率
下载PDF
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应用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金韦利 姜礼华 《太阳能》 2010年第7期34-38,共5页
简要介绍了当前几种薄膜太阳电池,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详细介绍了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分析了其光致衰退效应与影响光电性能的各种因素,总结并展望了优化非晶硅太阳电池的各种技术。
关键词 非晶硅薄膜 光致衰退效应 界面态 太阳电池
下载PDF
非晶硅太阳电池原理及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宏 刘宏毅 《国外电子元器件》 1997年第6期10-12,共3页
本文介绍了非晶硅太阳电池的原理、结构及电性能参数。为了便于应用。
关键词 非晶硅太阳电池 供电系统 太阳电池
下载PDF
p/i界面掺碳缓冲层沉积时间对非晶硅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薛俊明 韩建超 +5 位作者 张德坤 孙建 任慧志 管智贇 赵颖 耿新华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68-1371,共4页
本文研究了pin型非晶硅(a-Si)太阳电池p/i界面掺碳缓冲层(C-buffer layer)沉积时间对电池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掺碳缓冲层沉积时间的增加,太阳电池的初始效率有所增加,当沉积时间增加到约60s时,电池的初始效率达最大值,而... 本文研究了pin型非晶硅(a-Si)太阳电池p/i界面掺碳缓冲层(C-buffer layer)沉积时间对电池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掺碳缓冲层沉积时间的增加,太阳电池的初始效率有所增加,当沉积时间增加到约60s时,电池的初始效率达最大值,而后随着沉积时间的继续增加,电池效率下降。而在太阳电池的稳定性方面,当缓冲层沉积时间小于50s时,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电池衰退率增大;大于50s后,电池的衰退率又随沉积时间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硅 太阳电池 缓冲层 p/i界面
下载PDF
高效率非晶硅叠层太阳电池的研制
17
作者 周雪梅 徐重阳 +2 位作者 邹雪城 王长安 赵佰芳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1-25,46,共6页
深入研究了a-Si/a-Si/a-SiGe三结叠层通讯卫星电池的制备技术.为了提高叠层电池的转换效率,提出改善n/i界面特性的缓冲层技术和高光敏性a-SiGe:H(F)薄膜的高氢气稀释比、低反应气压的淀积技术.通过工艺优化,研制出了AM1(100mW/cm^2)光... 深入研究了a-Si/a-Si/a-SiGe三结叠层通讯卫星电池的制备技术.为了提高叠层电池的转换效率,提出改善n/i界面特性的缓冲层技术和高光敏性a-SiGe:H(F)薄膜的高氢气稀释比、低反应气压的淀积技术.通过工艺优化,研制出了AM1(100mW/cm^2)光照下转换效率为11.5%的a-Si/a-Si/a-SiGe三结叠层太阳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太阳电池 非晶硅锗薄膜 太阳电池 制造
下载PDF
线列式分室连续PECVD系统制备弱光非晶硅太阳电池的研究
18
作者 王庆章 赵庚申 +2 位作者 许盛之 王宗畔 耿新华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2-85,90,共5页
从非晶硅太阳电池在弱光条件下工作机理的特点出发,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电池特性参数的影响,介绍了自主研制的先进的线列式分室连续 PECVD 系统及工艺技术,分析了在该设备上制造出的高质量弱光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工... 从非晶硅太阳电池在弱光条件下工作机理的特点出发,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电池特性参数的影响,介绍了自主研制的先进的线列式分室连续 PECVD 系统及工艺技术,分析了在该设备上制造出的高质量弱光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太阳电池性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光非晶硅太阳电池 分室连续沉积 掺杂
下载PDF
非晶硅太阳电池用Ag背反镜的吸收损耗
19
作者 陆晓东 王泽来 +2 位作者 宋扬 赵洋 张金晶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61-666,共6页
利用频域有限差分法,分析了两种典型非晶硅电池结构的Ag背反镜的吸收损耗。研究表明:平板型非晶硅电池Ag背反镜的损耗主要是由银材料的本征吸收和非晶硅有源层导模共振效应引起,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使TM模的吸收峰峰值大于TE模的吸... 利用频域有限差分法,分析了两种典型非晶硅电池结构的Ag背反镜的吸收损耗。研究表明:平板型非晶硅电池Ag背反镜的损耗主要是由银材料的本征吸收和非晶硅有源层导模共振效应引起,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使TM模的吸收峰峰值大于TE模的吸收峰峰值;织构型的非晶硅电池内部光场分布复杂,可在光垂直入射情况下,使TE模和TM模均在有源层中出现较强的导模共振效应,且TM模还可在Ag背反镜中激励起等离子体共振效应,从而使织构型非晶硅电池Ag背反镜的吸收谱表现为多峰值特性,且其吸收峰的峰值大于平板型非晶硅电池的吸收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硅太阳电池 背反射镜 吸收损耗 频域有限差分法
下载PDF
非晶硅太阳电池干涉效应的光声研究
20
作者 王桂芬 马根源 +3 位作者 王宣 张光寅 钟源 秦利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400-404,共5页
采用光声光谱实验方法,用环形压电陶瓷作为声接收器,利用光声压电检测方法,研究了非晶硅太阳电池的吸收特性,发现干涉效应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 非晶硅 太阳电池 干涉效应 声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