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非暴力革命——以苏州为典型的辛亥革命又一模式
1
作者
高钟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31-34,40,共5页
1911年苏州的"和平光复",堪称辛亥革命中非暴力革命的典型。这一典型引发了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各省相继响应,形成了与武昌等地暴力革命相辅相成的辛亥革命又一模式。揆诸史实,苏州模式在汉阳失守、武昌岌岌可危之际,在东...
1911年苏州的"和平光复",堪称辛亥革命中非暴力革命的典型。这一典型引发了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各省相继响应,形成了与武昌等地暴力革命相辅相成的辛亥革命又一模式。揆诸史实,苏州模式在汉阳失守、武昌岌岌可危之际,在东南财赋之地革命成功,并克服南京、截断运河,使清政府失去东南财赋与漕粮支持,无法持久,不得不逊位下台。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收功在江南,枢纽在苏州。漠视与否定辛亥革命中的苏州模式,有失历史公允。这一模式的产生,因缘于太平军之役后苏州及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以绅商为代表的雄厚社会力量保全地方之努力、地方官员之顺应时势、以东南文化精英为主体的立宪党人与革命党人主动合作等诸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
革命
非暴力革命
苏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后马克思主义“非暴力革命”理论探析
2
作者
张鹭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46-50,共5页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全球化的发展、前苏联的解体以及"冷战"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似乎成为了现实。因之,马克思的武装革命理论受到了后马克思主义者"非暴力革命"理论的挑战。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全球化的发展、前苏联的解体以及"冷战"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似乎成为了现实。因之,马克思的武装革命理论受到了后马克思主义者"非暴力革命"理论的挑战。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通过其微观政治理论、文化霸权理论和多元政治理论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非暴力革命"理论,但大部分止于学术争辩,并未对其现实意义进行延展。该理论与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十分契合,但同时又有其局限性,值得借鉴与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非暴力革命
和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小马丁·路德·金非暴力策略的演变
被引量:
2
3
作者
于展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39,共10页
小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思想和策略在实践过程中经历了从非暴力劝说到非暴力强制再到非暴力"革命"的过程。金早期的非暴力劝说策略希望通过黑人的受难牺牲唤起白人的良知觉醒,但这过于理想主义,不可能改变根深蒂固...
小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思想和策略在实践过程中经历了从非暴力劝说到非暴力强制再到非暴力"革命"的过程。金早期的非暴力劝说策略希望通过黑人的受难牺牲唤起白人的良知觉醒,但这过于理想主义,不可能改变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没有成功。金中期的非暴力强制策略则通过非暴力斗争引起了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暴力抵制,吸引了媒体关注,引发了危机,最终迫使联邦干预。这一策略以理想主义的手段对联邦政府施加了相当大的压力,取得了很现实的理想结果。金晚期的非暴力"革命"策略则在目标和手段上都过于激进,不能得到联邦政府和白人自由派的支持,最终失败。可见,能否把理想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是非暴力策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马丁·路德·金
非暴力
劝说
非暴力
强制
非暴力革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阿拉伯之春”与颜色革命
被引量:
1
4
作者
廖百智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6-20,共5页
"阿拉伯之春"既有颜色革命的部分特征,但又不等同于颜色革命。它指的是发端于突尼斯继而几乎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为推动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乃至要求推翻本国专制政体的自发的、内生性的街头运动。阿拉伯世界政局动荡的...
"阿拉伯之春"既有颜色革命的部分特征,但又不等同于颜色革命。它指的是发端于突尼斯继而几乎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为推动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乃至要求推翻本国专制政体的自发的、内生性的街头运动。阿拉伯世界政局动荡的内部原因是其各自国内积重难返的政治、经济问题,外部原因在于美西方十几年来不断在该地区进行的"民主"渗透。美西方在阿拉伯世界强推西式民主,在经济、政治、安全三方面酿成一系列的苦果并形成恶性循环,客观上使阿拉伯民众对西方"民主""自由"的幻想趋于破灭,将使中东地区在很长时期内都难有宁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伯之春”
颜色
革命
美国
“
非暴力革命
”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条非暴力的社会主义革命新路
被引量:
3
5
作者
刘林元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1-37,共7页
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坚持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加以推进,并且俄国革命的经验也是如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此问题上并未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和"俄国经验",而是将马克思主义...
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坚持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加以推进,并且俄国革命的经验也是如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此问题上并未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和"俄国经验",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非暴力的社会主义革命新路,实现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性发展。当前历史条件下,重温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新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
马克思主义
非暴力革命
新民主主义
原文传递
题名
非暴力革命——以苏州为典型的辛亥革命又一模式
1
作者
高钟
机构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出处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31-34,40,共5页
基金
2011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课题"辛亥革命苏州‘和平光复’模式研究"(11LSA002)
文摘
1911年苏州的"和平光复",堪称辛亥革命中非暴力革命的典型。这一典型引发了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各省相继响应,形成了与武昌等地暴力革命相辅相成的辛亥革命又一模式。揆诸史实,苏州模式在汉阳失守、武昌岌岌可危之际,在东南财赋之地革命成功,并克服南京、截断运河,使清政府失去东南财赋与漕粮支持,无法持久,不得不逊位下台。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收功在江南,枢纽在苏州。漠视与否定辛亥革命中的苏州模式,有失历史公允。这一模式的产生,因缘于太平军之役后苏州及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以绅商为代表的雄厚社会力量保全地方之努力、地方官员之顺应时势、以东南文化精英为主体的立宪党人与革命党人主动合作等诸因素。
关键词
辛亥
革命
非暴力革命
苏州
Keywords
The Revolution of 1911
Non-violence revolution
Suzhou
分类号
K257.4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后马克思主义“非暴力革命”理论探析
2
作者
张鹭
机构
西北政法大学
出处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46-50,共5页
文摘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全球化的发展、前苏联的解体以及"冷战"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似乎成为了现实。因之,马克思的武装革命理论受到了后马克思主义者"非暴力革命"理论的挑战。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通过其微观政治理论、文化霸权理论和多元政治理论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非暴力革命"理论,但大部分止于学术争辩,并未对其现实意义进行延展。该理论与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十分契合,但同时又有其局限性,值得借鉴与探析。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非暴力革命
和平
Keywords
Post Marxism
non violent revolution
peace
分类号
A81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小马丁·路德·金非暴力策略的演变
被引量:
2
3
作者
于展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文明区划研究中心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39,共10页
基金
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SM2014100280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5BSS025)
文摘
小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思想和策略在实践过程中经历了从非暴力劝说到非暴力强制再到非暴力"革命"的过程。金早期的非暴力劝说策略希望通过黑人的受难牺牲唤起白人的良知觉醒,但这过于理想主义,不可能改变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没有成功。金中期的非暴力强制策略则通过非暴力斗争引起了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暴力抵制,吸引了媒体关注,引发了危机,最终迫使联邦干预。这一策略以理想主义的手段对联邦政府施加了相当大的压力,取得了很现实的理想结果。金晚期的非暴力"革命"策略则在目标和手段上都过于激进,不能得到联邦政府和白人自由派的支持,最终失败。可见,能否把理想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是非暴力策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关键词
小马丁·路德·金
非暴力
劝说
非暴力
强制
非暴力革命
Keywords
Martin Luther King Jr.
non-violent persuasion
non-violent coercion
non-violent "revolution"
分类号
K712.43 [历史地理—世界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阿拉伯之春”与颜色革命
被引量:
1
4
作者
廖百智
机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
出处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6-20,共5页
文摘
"阿拉伯之春"既有颜色革命的部分特征,但又不等同于颜色革命。它指的是发端于突尼斯继而几乎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为推动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乃至要求推翻本国专制政体的自发的、内生性的街头运动。阿拉伯世界政局动荡的内部原因是其各自国内积重难返的政治、经济问题,外部原因在于美西方十几年来不断在该地区进行的"民主"渗透。美西方在阿拉伯世界强推西式民主,在经济、政治、安全三方面酿成一系列的苦果并形成恶性循环,客观上使阿拉伯民众对西方"民主""自由"的幻想趋于破灭,将使中东地区在很长时期内都难有宁日。
关键词
“阿拉伯之春”
颜色
革命
美国
“
非暴力革命
”
Keywords
" The Arab Spring"
Color Revolution
America
"Non-violent Revolution"
分类号
D815.371 [政治法律—国际关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条非暴力的社会主义革命新路
被引量:
3
5
作者
刘林元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
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1-37,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主要问题研究"(10AZD001)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坚持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加以推进,并且俄国革命的经验也是如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此问题上并未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和"俄国经验",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非暴力的社会主义革命新路,实现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性发展。当前历史条件下,重温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新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
马克思主义
非暴力革命
新民主主义
Keywords
Chines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Marxism
non-violence revolution
new democracy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非暴力革命——以苏州为典型的辛亥革命又一模式
高钟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后马克思主义“非暴力革命”理论探析
张鹭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小马丁·路德·金非暴力策略的演变
于展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阿拉伯之春”与颜色革命
廖百智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条非暴力的社会主义革命新路
刘林元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