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根治性肿瘤切除术在胃癌伴单纯腹膜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夏翔 李琛 +3 位作者 姚学新 燕敏 刘炳亚 朱正纲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非根治性肿瘤切除术在胃癌伴单纯腹膜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至2009年经术中探查诊断为胃癌伴单纯腹膜转移的119例胃癌病人。其中63例行非根治性肿瘤切除术,56例未行肿瘤切除术。对两组以及... 目的:探讨非根治性肿瘤切除术在胃癌伴单纯腹膜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至2009年经术中探查诊断为胃癌伴单纯腹膜转移的119例胃癌病人。其中63例行非根治性肿瘤切除术,56例未行肿瘤切除术。对两组以及3个亚组病人进行临床病理资料的比较及生存分析。结果:非根治性肿瘤切除组中病人总的平均生存时间要长于未行肿瘤切除组(14.8±1.8个月比7.7±0.8个月,P=0.001)。在亚组分析中发现,在P1或P2腹膜转移的胃癌病人中,非根治性肿瘤切除组的平均生存时间要显著长于未行肿瘤切除组(21.1±3.0个月比7.6±0.9个月,P=0.001),而两组中的P3腹膜转移的胃癌病人间无统计学差异(P=0.489)。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只有非根治性肿瘤切除是P1或P2腹膜转移胃癌病人的独立预后指标(r=4.988,P=0.001),且两组之间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并无统计学差异(P=0.747)。结论:非根治性肿瘤切除术能延长胃癌伴单纯P1或P2腹膜转移病人的预后,而P3腹膜转移的胃癌病人不建议接受此类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膜转移 非根治性切除 预后
下载PDF
非根治性肝切除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其与肿瘤组织VEGF表达的关系
2
作者 叶新平 苏智雄 +6 位作者 尚丽明 李佳梅 彭宁 朱广志 苏浩 覃晓 彭涛 《广西医学》 CAS 2014年第9期1196-1198,1221,共4页
目的探讨非根治性肝切除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其与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 32例肝癌患者均行非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服用索拉非尼,观察近期疗效。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癌组织VEGF的表达,评价肝癌... 目的探讨非根治性肝切除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其与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 32例肝癌患者均行非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服用索拉非尼,观察近期疗效。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癌组织VEGF的表达,评价肝癌疗效与VEGF表达的关系。结果术后转移复发24例(75.0%),死亡12例(37.5%),存活20例;复发时间为(8.33±3.95)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9.5个月。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24例(75.0%),阴性表达8例(25.0%),VEGF阳性组与VEGF阴性组的中位OS分别为17.02和20.17个月,两组中位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复发组患者中VEGF阳性表达20例(83.3%),8例未复发组患者VEGF阳性表达4例(50.0%),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的VEGF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根治性肝切除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癌有一定疗效,其效果与肿瘤组织VEGF表达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非根治性切除 索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炎症反应和营养状况对其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帆 颜娟 +2 位作者 原娜 张志林 宋晓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8期14-23,共10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炎症反应和营养状况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胸腔镜根治切除术后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相应标准,分为mGPS 0分、1分及2分组,OPNI、NLR、MLR和PLR高分组与低分组... 目的探讨胸腔镜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炎症反应和营养状况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胸腔镜根治切除术后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相应标准,分为mGPS 0分、1分及2分组,OPNI、NLR、MLR和PLR高分组与低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探讨OPNI评分与NLR、MLR和PLR的相关性。结果mGPS 0、1及2分组3年OS分别为83.3%、83.3%、58.3%(P=0.011),3年PFS分别为73.7%、50.0%、50.0%(P=0.029)。PLR低分组和高分组3年OS分别为86.4%、70.0%(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R低分组和高分组3年PFS分别为73.2%、60.0%(P=0.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NI低分组和高分组3年OS分别为73.3%、83.2%(P=0.181),3年PFS分别为58.6%、74.1%(P=0.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LR低分组和高分组3年OS分别为83.3%、73.2%(P=0.183),3年PFS分别为73.3%、60.0%(P=0.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LR低分组和高分组3年OS分别为83.3%、73.2%(P=0.138),3年PFS分别为73.3%、60.0%(P=0.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NI与NLR(R=-0.634,P<0.001)和MLR(R=-0.634,P<0.001)为强负相关,与PLR(R=-0.434,P<0.001)为中等强负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HR=0.147,95%CI 0.046~0.468,P=0.001)、肿瘤分期(Ⅱ期vsⅠ期,HR=5.030,95%CI 1.335~18.951,P=0.017;Ⅲ期vsⅠ期,HR=6.541,95%CI 1.612~26.540,P=0.009)和mGPS(2分组vs 0分组,HR=4.234,95%CI 1.639~10.937,P=0.003)是影响NSCLC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mGPS 0分组患者具有显著的生存获益。肿瘤部位、肿瘤分期和mGPS 2分组是胸腔镜根治性切除NSCLC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根治性切除
下载PDF
78例残胃癌手术方式的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罗由平 《吉林医学》 CAS 2011年第15期2968-2970,共3页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患者残胃癌不同手术方式和不同临床分期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残胃癌患者78例,随访、记录患者生存资料。结果:根治性切除患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44%、35%。非根治性切除患者1、3、5年的生...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患者残胃癌不同手术方式和不同临床分期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残胃癌患者78例,随访、记录患者生存资料。结果:根治性切除患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44%、35%。非根治性切除患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9%、0%、0%。中位生存时间:根治组43.5个月,非根治组11.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1.2个月、41.5个月、22.9个月、9.7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诊断、早治疗和根治性切除可以显著提高残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残胃癌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治性切除 非根治性切除 残胃癌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的姑息性手术治疗
5
作者 王成锋 《中国医刊》 CAS 2002年第3期13-14,共2页
原发性肝癌(PHC)因其肝硬化的高伴发率(80%~90%)、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多中心起源、早期出现肝内转移等)和肝脏的解剖特点,使相当大的一部分PHC难以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因此PHC的姑息性手术治疗在PHC的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非根治性切除 姑息性手术 PHC
下载PDF
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8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锦貌 王永翠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3年第9期2090-2090,共1页
我院2005年6月1日~2012年12月1日期间共收治肝门部胆管癌患者82例,对其临床资料与术后随访结果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2例患者中,根治性切除率为59.76%,非根治性切除率为40.2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61%。根治性切除术组患者... 我院2005年6月1日~2012年12月1日期间共收治肝门部胆管癌患者82例,对其临床资料与术后随访结果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2例患者中,根治性切除率为59.76%,非根治性切除率为40.2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61%。根治性切除术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为71.2%、43.5%和22.8%,与非根治性切除组患者的40.2%、20.3%和1.8%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肝门部胆管癌的最佳治疗方式为根治性手术治疗,可有效延长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生存期,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胆管癌 根治性切除 非根治性切除
下载PDF
肝门部胆管癌165例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7
作者 杨维良 张东伟 佟佰峰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18,共1页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2—2001年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1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不同时期的发病例数、手术切除率不同,分为前15年第一阶段及后15年的第二阶段。首发症状为上腹不适或闷痛、胀痛、...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2—2001年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1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不同时期的发病例数、手术切除率不同,分为前15年第一阶段及后15年的第二阶段。首发症状为上腹不适或闷痛、胀痛、乏力、食欲减退及进行性黄疸。B超、CT、MRI和MRCP是无损伤诊断的首选方法;若显示肝内胆管扩张或诊断肝外梗阻性黄疽,则应行PTC(27例)、MRCP(15例)或ERCP(78例)。本组手术切除73例,切除率44.2%,其中根治性切除38例;非根治性切除35例。第一阶段切除15例,切除率27.3%;第二阶段切除58例,切除率52.7%。本组54例得到随访,其中根治性切除术5年生存率39.5%,非根治性切除术为14.3%;未切除的62例得到随访,均于1—1.5年死亡。结论 一旦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就应积极剖腹探查,不要延误切除时机。手术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胆管癌 外科治疗 诊断 非根治性切除 手术切除 肝内胆管扩张 进行性黄疸 梗阻性黄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