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锡运河非物质文化景观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
1
作者 杨山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11,共6页
无锡运河沿岸及周边的非物质文化景观主要包括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饮食技艺、民俗活动与音乐艺术四个部分。目前,无锡运河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在政策文件、工作制度和各方力量三个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仍存在项目缺乏创新、结构单一和传承人... 无锡运河沿岸及周边的非物质文化景观主要包括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饮食技艺、民俗活动与音乐艺术四个部分。目前,无锡运河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在政策文件、工作制度和各方力量三个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仍存在项目缺乏创新、结构单一和传承人供给不足等问题。基于此,从传统工艺人才培养、饮食品牌文化塑造、民俗活动与主题公园相结合、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等四个层面为无锡运河非物质文化景观规划提出了有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锡运河 非物质文化景观 规划现状 对策研究
下载PDF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知识体系传承度评价——以通道县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杨立国 吴旭峰 胡雅丽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31,共9页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作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核心代表,探讨其知识体系传承的整体情况,对推进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景观基因的视角,运用系统分析、层次分析和熵权法等研究方法,在厘定传统...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作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核心代表,探讨其知识体系传承的整体情况,对推进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景观基因的视角,运用系统分析、层次分析和熵权法等研究方法,在厘定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知识体系传承度的基础上,从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载体知识的丰富度、形态知识的活态度、信仰知识的适应度和意象知识的感知度四个维度,构建了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知识体系传承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通道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知识体系传承总体水平较高,内部差异不大;(2)其传承维度中,信仰知识的适应度高,形态知识的活态度低;(3)其传承指标中,信仰知识的归属感高,制度形态的活态度低。研究结果不仅可以深化当前文化景观基因的理论研究,也可以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 知识体系 传承评价指标体系 通道县
下载PDF
关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初探——以湖南衡阳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方明 陈祖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9-11,共3页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能够丰富当地的旅游内容,旅游开发又能促进其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相辅相成,非物质文化景观以旅游开发的方式进入消费市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能够丰富当地的旅游内容,旅游开发又能促进其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相辅相成,非物质文化景观以旅游开发的方式进入消费市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朝着健康的方向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景观 保护 衡阳 旅游开发
下载PDF
价值的转化和创生——非物质文化景观再现途径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邹阳 陈飞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6-139,共4页
非物质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社会价值,是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意象事物,从景观设计视角探讨用再现的方法转化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价值,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再现... 非物质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社会价值,是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意象事物,从景观设计视角探讨用再现的方法转化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价值,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再现的主要方法有:文化载体提炼再现(基本途径)、文化意境营造重现(重要途径)、文化类型物化转变(特别途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景观 价值 转化 创生
下载PDF
再现与传承:基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区域旅游开发——以龙镇《红灯记》文化旅游区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于崧 张翼飞 +3 位作者 王崑 李刚 杜爽 于广治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33-140,共8页
随着目前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旅游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氛围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重视和青睐。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对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基于... 随着目前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旅游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氛围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重视和青睐。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对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基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区域旅游发展尤为重要。以龙镇《红灯记》文化旅游区为例,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客源市场的分析结果,结合旅游规划"AVC"三力理论——即吸引力(A)、生命力(V)、承载力(C),分别从开发建设理念、产品体系的打造、意境流规划、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规划的方案和实施建议,为基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区域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现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景观 区域旅游开发 龙镇 《红灯记》文化旅游区
下载PDF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校传承机制研究——以通道县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杨立国 吴旭峰 胡雅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7-128,共12页
以通道县9所小学为案例,选取学生传承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对访谈文本数据逐级扎根编码的基础上,提炼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并阐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 以通道县9所小学为案例,选取学生传承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对访谈文本数据逐级扎根编码的基础上,提炼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并阐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研究发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校传承的过程中,学生传承人的传承行为受传承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维度的共同影响;传承态度由工具态度和符号态度共同构成;主观规范由学校强制规范、同学示范规范、学生个人规范、父母示范规范共同构成;知觉行为控制由自我效能感、外部控制力共同构成。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景观基因理论,还为推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的学校传承提供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 计划行为理论 学校传承机制 通道县
下载PDF
衡阳市非物质文化景观简论 被引量:1
7
作者 方明 廖建军 杨喜生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5-7,29,共4页
非物质文化景观能整合并创造出符合地域特征的文化氛围,加深游人对乡土文化、环境的理解。文章从非物质文化景观基本概念入手,重点介绍了衡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景观,阐述了非物质文化景观面临的危机,提出了具体保护与传承措施,以期促... 非物质文化景观能整合并创造出符合地域特征的文化氛围,加深游人对乡土文化、环境的理解。文章从非物质文化景观基本概念入手,重点介绍了衡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景观,阐述了非物质文化景观面临的危机,提出了具体保护与传承措施,以期促进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景观 衡阳 传承人
下载PDF
湖湘文化背景下的衡阳市非物质文化景观浅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方明 陈祖展 李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12期93-95,共3页
为促进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从湖湘文化的形成入手,阐述了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基本定义,介绍了衡阳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主要内容:衡州花鼓戏、衡阳湘剧、衡山影子戏、祁剧、衡州渔鼓、传统节庆习俗和其它非物质文化景观,并挖掘湖湘文... 为促进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从湖湘文化的形成入手,阐述了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基本定义,介绍了衡阳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主要内容:衡州花鼓戏、衡阳湘剧、衡山影子戏、祁剧、衡州渔鼓、传统节庆习俗和其它非物质文化景观,并挖掘湖湘文化对于衡阳非物质文化景观形成与发展的积极影响:经世致用的因素融入、博采众家兼收并蓄的特征体现以及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湘文化 非物质文化景观 民俗文化 历史传承
下载PDF
谈衡阳市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变化研究
9
作者 方明 李晟 王宽 《山西建筑》 2012年第29期9-10,共2页
非物质文化景观所涉及的范畴相当广泛,就民俗文化、娱乐习俗、语言景观、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进而揭示对城市化以及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指出加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抢救、整理和保护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景观 习俗 旅游 变化
下载PDF
景观趋同化形势下非物质文化景观的重要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春丽 《科技风》 2012年第6期217-217,221,共2页
面对世界景观趋同化的发展形势,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觉醒,我们应该怎样改变?非物质文化景观给了我们改变现状的能量,因为它能够使景观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能够创造更丰富更独特的环境。非物质文化景观将成为今后景观规划设计中不可缺少... 面对世界景观趋同化的发展形势,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觉醒,我们应该怎样改变?非物质文化景观给了我们改变现状的能量,因为它能够使景观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能够创造更丰富更独特的环境。非物质文化景观将成为今后景观规划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就非物质文化景观在现代景观发展中的重要性做以阐述,为今后景观的发展方向提出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趋同化 非物质文化景观 景观规划
下载PDF
基于景观符号学的非物质文化景观设计策略探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富强 岳红记 《城市建筑》 2021年第3期160-162,共3页
基于景观文化特征丧失与非遗传承困境的背景,以景观符号学为理论基础,从景观语义学、语构学和语用学三方面深入分析了西安永兴坊的非物质文化景观设计,旨在探究景观文化表达与景观符号之间的联系脉络。并结合"花儿"传承的实... 基于景观文化特征丧失与非遗传承困境的背景,以景观符号学为理论基础,从景观语义学、语构学和语用学三方面深入分析了西安永兴坊的非物质文化景观设计,旨在探究景观文化表达与景观符号之间的联系脉络。并结合"花儿"传承的实际困境,提出"花儿"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设计策略,为"花儿"的传承拓展渠道,也可为"花儿"等同类型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景观 景观符号学 物质文化遗产 景观设计 花儿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动态空间场景
12
作者 王寅寅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6年第1期89-93,共5页
非物质文化景观经历了久远的历史,其生存于民俗文艺的环境之下。而这种传统文化的环境在迅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里也在急剧恶化。由于非物质文化景观依存于独特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能够尽显其本身的活态性。这种活太性的体现除了依... 非物质文化景观经历了久远的历史,其生存于民俗文艺的环境之下。而这种传统文化的环境在迅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里也在急剧恶化。由于非物质文化景观依存于独特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能够尽显其本身的活态性。这种活太性的体现除了依靠"人"的活态媒介作表达之外,在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小品与场所空间上也有突出体现,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小品与场所空间所体现出景观物象的可移动性、短期时效性、间歇性和临时性等特色,这些特色都属于非物质文化景观活态流变的特性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景观 活态性 时效性 民俗
下载PDF
卦山风景名胜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传承模式初探
13
作者 李文苑 《山西林业科技》 2014年第4期54-55,共2页
以卦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就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传承模式和特点进行探讨,并对"心意传承"这一方式在风景名胜区非物质文化景观传承中的重要性进行表述,从而对风景名胜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 卦山 风景名胜区 非物质文化景观 传承模式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14
作者 邹宏玉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第8期66-67,共2页
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需要工作人员把握三个要点,首先需要帮助游客在旅游过程满足"求知、求新、求奇、求乐"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其次对于部分文化水平较高或旅游经验较为丰富的游客,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和规划,帮助游... 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需要工作人员把握三个要点,首先需要帮助游客在旅游过程满足"求知、求新、求奇、求乐"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其次对于部分文化水平较高或旅游经验较为丰富的游客,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和规划,帮助游客对"宗教信仰""民俗文化""艺术艺术""制度思想""高新科技"等非物质文化景观蕴藏文化内核和精神述求进行深度理解,最后需要根据景观特点来开发文化区背后蕴藏的文化精神,打造具有人文主义特色的旅游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景观 旅游规划设计 研究讨论
下载PDF
以贵州侗族大歌为例关于旅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保护研究
15
作者 杨正怀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 2011年第5期36-36,26,共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受到严重的破坏,该文以贵州侗族大歌为例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与分析得出贵州侗族大歌能歌者明显下降、后续力量出现了断层、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使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 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受到严重的破坏,该文以贵州侗族大歌为例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与分析得出贵州侗族大歌能歌者明显下降、后续力量出现了断层、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使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使该景观在旅游开发中得到合理的保护而提出相应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景观 保护 侗族大歌
下载PDF
城乡风貌空间营造中的文化景观构建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慧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5期175-177,共3页
从城乡风貌和文化景观的概念、关系以及城乡风貌空间营造的现状入手,在文化景观构建的物质构成要素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等方面,探讨我国城乡风貌空间营造中文化景观构建的途径.
关键词 城乡风貌 文化景观 物质构成要素 非物质文化景观
下载PDF
甘南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形成机制初探——以卓尼县尼巴村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仲乐善 黄跃昊 杨林平 《建筑与文化》 2019年第10期97-98,共2页
甘南自治州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景观,是由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文章通过分析村落格局和形态、民居建筑形制和公共建筑,揭示了尼巴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从宏观、微观、精神三个层次解剖非物质文化景观对村落文... 甘南自治州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景观,是由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文章通过分析村落格局和形态、民居建筑形制和公共建筑,揭示了尼巴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从宏观、微观、精神三个层次解剖非物质文化景观对村落文化景观的影响.文章认为,传统风水观和防御理念是村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哲学观和居住理念致使民居建筑存在普遍性和差异性;精神信仰是村落文化景观得以形成的内在源泉.文章通过对尼巴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系统梳理,为少数民族村落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非物质文化景观
下载PDF
中国海洋人文历史景观的分类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苧萱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7年第5期83-88,共6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生态恶化、资源短缺、人口激增等问题日益严重,景观生态研究受到重视,而文化景观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亦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在旅游开发、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农业发展、海洋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已经得到开发...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生态恶化、资源短缺、人口激增等问题日益严重,景观生态研究受到重视,而文化景观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亦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在旅游开发、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农业发展、海洋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已经得到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着弘扬中华海洋文化,发挥海洋人文景观优势的宗旨,文章对中国现存的海洋人文历史景观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分类和梳理,从海洋文化、旅游开发、城市规划、海洋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的角度认识这些宝贵的人类海洋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人文历史景观 海洋物质文化景观 海洋非物质文化景观
下载PDF
蚌埠涂山庙会空间的消防安全景观小品艺术设计举隅
19
作者 王寅寅 冯悦 肖晴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42-45,共4页
涂山庙会作为古老的大型传统民俗集会,承载着人类几千年之久的社群文化发展风貌和内涵,也包含着古庙会活动中因自发性、密集性、复杂性引发出的民间文艺空间与消防安全景观小品,建设庙会消防的景观脉络需要融合人文景观的欣赏性和消防... 涂山庙会作为古老的大型传统民俗集会,承载着人类几千年之久的社群文化发展风貌和内涵,也包含着古庙会活动中因自发性、密集性、复杂性引发出的民间文艺空间与消防安全景观小品,建设庙会消防的景观脉络需要融合人文景观的欣赏性和消防安全的功能性,考虑以人为本的设计需要。庙会景观小品设计形式多样,可改善庙会的景观安全现状,有其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山庙会 消防安全景观小品 非物质文化景观
下载PDF
新农村视域下的村庄风貌规划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董向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6期13011-13013,共3页
从村庄风貌的概念出发,指出村庄风貌规划应遵循生态多样性原则、发扬地域文化原则、整体规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阐述了村庄风貌规划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空间形态景观风貌、自然生态景观风貌、人工物质景观风貌、非物质文化景... 从村庄风貌的概念出发,指出村庄风貌规划应遵循生态多样性原则、发扬地域文化原则、整体规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阐述了村庄风貌规划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空间形态景观风貌、自然生态景观风貌、人工物质景观风貌、非物质文化景观风貌4个方面总结了村庄风貌规划的方法,探索了营造宜居、生态、优美的乡村风貌的原则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风貌 空间形态景观风貌 自然生态景观风貌 人工物质景观风貌 非物质文化景观风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