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4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贵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晓瑞 顾天飞 卫辉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1期33-41,共9页
基于核密度、空间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云贵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包括空间分布密度和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与类型,并探讨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显示:①非遗和传统村... 基于核密度、空间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云贵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包括空间分布密度和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与类型,并探讨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显示:①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结构分别为“两核一带多点”和“北疏、南密、中空”;②两者的总体空间错位特征明显,各州市在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和类型上均具有差异性;③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都受到地形地貌和河流水系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上,非遗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和经济发展,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口和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 空间错位 影响因素 云贵川
下载PDF
雪峰山地区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错位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兆峰 刘路锋 彭保发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83-89,共7页
以湖南雪峰山地区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标准差椭圆和空间错位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错位,采用GIS分析和定性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雪峰山地区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上表现“小聚集、大分散”特征,重合... 以湖南雪峰山地区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标准差椭圆和空间错位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错位,采用GIS分析和定性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雪峰山地区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上表现“小聚集、大分散”特征,重合度较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2)雪峰山地区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空间分布错位特征,县区间存在较强的空间错位度。(3)雪峰山地区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错位特征受到地形地势、城市辐射、社会经济、人口因素及政府政策因素的影响。研究成果为区域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调保护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错位 传统村落 物质文化遗产 影响因素 雪峰山
下载PDF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路径及意义——以西湖绸伞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冰清 钟健丽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4-55,共12页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呈现,也是地方历史文脉的重要隐性元素。西湖绸伞作为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竹作骨,以绸张面,凭借其精妙的制作技艺和装饰工艺,被誉为“西湖之...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呈现,也是地方历史文脉的重要隐性元素。西湖绸伞作为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竹作骨,以绸张面,凭借其精妙的制作技艺和装饰工艺,被誉为“西湖之花”。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和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涌现,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改变了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模式和传播生态。在数字化语境下,日益多元化的数字传播矩阵使西湖绸伞实现常态化的数字化传播,走出了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借助数字化场景、数字交互产品和数字藏品多条路径,让“西湖之花”重新“绽放”于大众视野,展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工艺价值,并多方位、多角度地使受众与西湖绸伞建立起更深刻的联系,不仅促进了西湖绸伞的活态传承与多样化传播,增加了传播者与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矩阵,助推了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技艺 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传播 西湖绸伞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文化地理学视域下豫西北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耍老虎”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杰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2-108,共7页
文章以文化地理学的理论视角,将豫西北地区耍老虎九大区域的相关田野调查资料作为研究基础,深度剖析孕育耍老虎的文化、节俗、地理背景,通过不同的传播、传承、发展方式进行对其分类并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当下文化地理环境中耍老虎所面临... 文章以文化地理学的理论视角,将豫西北地区耍老虎九大区域的相关田野调查资料作为研究基础,深度剖析孕育耍老虎的文化、节俗、地理背景,通过不同的传播、传承、发展方式进行对其分类并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当下文化地理环境中耍老虎所面临的物质、行为、制度三大困境的成因以及对其进行保护的实际意义,最终归纳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传承发展机制,同时也为同区域内其他传统舞蹈项目提供可借鉴的保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舞蹈 耍老虎 保护研究
下载PDF
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古琴艺术(虞山琴派)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林辰宇 《炎黄地理》 2024年第6期101-103,共3页
虞山琴派作为古琴艺术中“古音正宗”,四百年来影响深远。常熟市政府对虞山琴派“五位一体”“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保护传承体系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虞山琴派的传承群体在保护传承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在保护传承... 虞山琴派作为古琴艺术中“古音正宗”,四百年来影响深远。常熟市政府对虞山琴派“五位一体”“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保护传承体系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虞山琴派的传承群体在保护传承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逐渐交融、趋于统一的琴派风格,文旅融合的尺度把握,在新媒体时代宣传方式如何优化拓展,也是虞山琴派古琴艺术繁荣发展背后需要深思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虞山琴派 古琴艺术 音乐类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文旅融合 新媒体时代 尺度把握 传承体系
下载PDF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实践与价值转化——以彝族(撒尼)刺绣为研究个案
6
作者 杨红 所揽月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9-59,共1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中国为保护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存续和活力,先后实施了生产性保护、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举措,与联合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中国为保护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存续和活力,先后实施了生产性保护、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举措,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实施业务指南中“包容性经济发展”取向一致。基于保护公约中“可持续实践”视角,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撒尼)刺绣为研究个案,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梳理该项目面临的市场范围缩窄、质量参差不齐等生存困境,探究彝族(撒尼)刺绣在当代开展可持续实践和价值转化的多元路径,从而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实践与价值转化提供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 物质文化遗产 撒尼刺绣 可持续实践 价值转化
下载PDF
保护好藏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7
作者 高继科 刘尚俊 田淑萍 《文化产业》 2024年第26期133-135,共3页
现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藏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藏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度不够、数字化推进较慢、体育非遗的活态性缺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缺失、体育非物质文化... 现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藏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藏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度不够、数字化推进较慢、体育非遗的活态性缺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缺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藏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不够、受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藏族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萎缩。因此,提出藏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构建与数字化保护路径,即成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完善保护的法律法规;构建创新性记忆构建路径,丰富数字化保护路径;拓展藏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构建数字记忆、数据库,开发非遗保护A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藏族传统体育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数字化保护 文献资料法 数字记忆 构建路径 活态性
下载PDF
国家级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策略探究
8
作者 王平 满方宇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12期129-131,共3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国家级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国家级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面临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文化环境变迁、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外来文化冲击严重等困境... 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国家级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国家级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面临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文化环境变迁、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外来文化冲击严重等困境。并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资金支持机制;加强文化环境适应与融合,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提升非遗项目的经济效益;加强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等发展策略,以期为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 传统体育类 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发展
下载PDF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策浅析
9
作者 关雷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4-46,共3页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先进制造水平和人民的审美情趣,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在人类的发展历程当中,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逐渐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变得稀少。通过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目前所面...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先进制造水平和人民的审美情趣,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在人类的发展历程当中,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逐渐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变得稀少。通过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的分析,提出了开展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一些现实举措,以期更多年轻人能够了解、欣赏、传承这些独具文化特色的传统技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技艺 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传承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转”唱腔技巧在艺术类高校声乐人才培养的应用策略
10
作者 鞠曼丽 《戏剧之家》 2024年第26期51-53,共3页
本文通过对“二人转”唱腔技巧的深入研究,探讨了其在声乐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首先,本文分析了“二人转”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表演形式及唱腔特点,揭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次,针对艺术类高校声乐人才培养现状,探讨了课程设置、... 本文通过对“二人转”唱腔技巧的深入研究,探讨了其在声乐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首先,本文分析了“二人转”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表演形式及唱腔特点,揭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次,针对艺术类高校声乐人才培养现状,探讨了课程设置、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以及学校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最后提出了融入“二人转”元素的声乐课程设计、跨学科合作以及学校与社会互动等应用策略。通过这些探讨,旨在为声乐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 声乐人才培养 物质文化遗产 唱腔技巧 艺术类高校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媒体交互艺术的融合创新——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例
11
作者 徐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2期85-89,共5页
该文深入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交互艺术的融合创新。首先,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各种呈现形式并探讨了其在新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次,详细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与作用,包括在传统文化中的融合... 该文深入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交互艺术的融合创新。首先,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各种呈现形式并探讨了其在新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次,详细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与作用,包括在传统文化中的融合与创新。此外,该文还探讨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与策略,以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创新能力。通过融合案例研究,揭示了数字媒体艺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元素、拓展传播途径的积极影响。最后,强调了这种创新对于提升文化传承活力的重要性,并为未来进一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创新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 交互艺术 融合创新
下载PDF
四川省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关系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正勇 赵双 陈兴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4,共12页
以四川省1 165个传统村落和1 13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度及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空间数量相关性分析、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揭示四川省省级传统村落和非遗空间特征关系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 以四川省1 165个传统村落和1 13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度及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空间数量相关性分析、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揭示四川省省级传统村落和非遗空间特征关系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传统村落与非遗在空间分布数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呈“多核集聚”分布格局,市州层面分布不均衡性较高;后者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特征,市州层面分布不均衡性较低。两者空间分布吻合度整体较低,空间重心和区域分布规模分布上存在明显的错位关系,大致形成正向高、低错位和负向高、低错位4种区域错位类型。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区域经济、河流水系等社会经济与自然地理因素对传统村落和非遗空间分布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特征 影响因素 四川省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仡佬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郎丽娜 吴秋林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4-28,共5页
我国仡佬族传统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其实可看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力量对仡佬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仡佬族传统文化实现了“国家化”;仡佬族传统文化得到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仡佬族传统文化的现代... 我国仡佬族传统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其实可看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力量对仡佬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仡佬族传统文化实现了“国家化”;仡佬族传统文化得到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仡佬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力量介入传统文化,其实是一种文化国家化的介入,也是一种文化国家化的发展,这在我国具有普遍性意义,因为这样的历史进程在多个民族文化发展中都有呈现,且自古就如是,这是基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官方与民间的“二元结构”性质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仡佬族 仡佬族传统文化 文化国家化 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续力解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口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智英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6,共1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且历久弥新,客观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存续力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非遗,是萌蘖于遥远的“过去”,并在当下活态“在场”的传统文化精髓,自然成为存续力最佳的解析切口。沿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且历久弥新,客观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存续力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非遗,是萌蘖于遥远的“过去”,并在当下活态“在场”的传统文化精髓,自然成为存续力最佳的解析切口。沿着此切口,首先解析出存续力是一种使其持续存活的能力,源于中华民族特别优化的文化基因。继而从非遗有序的传承性、有机的结构性、有方的流动性、有限的变异性与有效的价值性5种基本属性切入,解析出重复力、连贯力、扩增力、规范力、内聚力、外联力、吸纳力、弥散力、交互力、自愈力、创造力、耦合力12种存续参量。上述存续参量形成了一种自组织存续系统,它们同频共振,相涵互促,最终内生为一种非遗存续的宏伟“合力”持续发挥着维生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存续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空间位置关系及异质性因素分析——以武陵山片区为例
15
作者 沈娅 唐健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51,共14页
基于武陵山片区65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和735处传统村落位置信息,以核密度分析、重心模型探讨二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揭示二者的空间位置关系;借助ArcGIS 10.5、区位熵和地理探测器剖析影响非遗及传统村落分布的异质... 基于武陵山片区65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和735处传统村落位置信息,以核密度分析、重心模型探讨二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揭示二者的空间位置关系;借助ArcGIS 10.5、区位熵和地理探测器剖析影响非遗及传统村落分布的异质性因素。研究发现:1)武陵山片区非遗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均衡性特征,非遗“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模式显著,传统村落“环核群-带状区”的空间分布规律突出,从空间距离上看,二者错位关系明显;2)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二者的空间分布偏好不同,影响非遗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各异,二者对不同因素的响应既有要素综合性也有尺度差异性和空间异质性;3)武陵山片区非遗空间分布受人文环境因素影响更为显著,不同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差异性突出,对异质性因素的响应差异是导致非遗和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形成错位关系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 地理环境 错位关系 异质性因素 武陵山片区
下载PDF
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特征及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余正勇 赵双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6,共7页
为综合探讨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格局及内在协同关系,通过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二者空间格局关系及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均呈显著高聚集特征,... 为综合探讨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格局及内在协同关系,通过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二者空间格局关系及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均呈显著高聚集特征,在局部空间上差异显著。(2)在空间关系方面,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具有较高吻合度,集中分布地区重叠度高。在数量空间关系上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呈显著的低-低、高-低集聚分布,低-高与高-高分布相对分散且分布范围较小。(3)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关系是内部与外部、自然与人文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的,其内部因素是二者具有的内在协同作用,并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协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特征 西南地区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徽州传统村落活化研究
17
作者 刘婉丽 汪婷婷 周甄川 《山西建筑》 2024年第10期16-18,22,共4页
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徽州传统村落是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载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徽州传统村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影响。通过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有效地... 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徽州传统村落是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载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徽州传统村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影响。通过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有效地活化徽州传统村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徽州四雕为例,通过对徽州四雕以及传统村落的现状分析,挖掘存在的内在问题,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徽州传统村落活化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徽州四雕 徽州传统村落 活化
下载PDF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徽州传统村落活化研究
18
作者 刘敏敏 汪婷婷 +2 位作者 周甄川 李贺龙 李求昌 《山西建筑》 2024年第4期9-12,共4页
徽州孕育了丰富而悠久的徽文化。作为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极其重要。传统村落的价值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就会失去文化内涵,传统村落也就得不到切实... 徽州孕育了丰富而悠久的徽文化。作为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极其重要。传统村落的价值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就会失去文化内涵,传统村落也就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和更新。立足于历史文化悠久的徽州传统村落,以徽州砖雕技艺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徽州传统村落发展中的现状和不足,并尝试分析在村落“活化”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的作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徽州传统村落 活化 砖雕技艺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新疆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侯洁 古力哪尔·麦买提 《商业经济》 2024年第7期155-157,176,共4页
在文化旅游融合的发展趋势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发展的关键文化资源,已经成长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一个核心要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占的比重极大。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以... 在文化旅游融合的发展趋势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发展的关键文化资源,已经成长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一个核心要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占的比重极大。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以新疆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评价及保护与开发现状作为切入点,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科学价值等多个角度对新疆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价,并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开发音乐类非遗旅游文创产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等促进新疆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文旅融合 传统音乐类物质文化遗产 价值评价 对策
下载PDF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昌黎地秧歌为例
20
作者 刘帅 刘泽琳 +1 位作者 郎晓彤 张秋娈 《可持续发展》 2024年第7期1816-1822,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旅融合发展对于实现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级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地秧歌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发展历程与表演特征的基础上,挖掘其文旅价值,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旅融合发展对于实现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级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地秧歌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发展历程与表演特征的基础上,挖掘其文旅价值,梳理其在文旅融合中面临的问题。最后,从五个方面提出昌黎地秧歌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以期推进京津冀地区文化遗产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艺术物质文化遗产 文旅融合 昌黎地秧歌 文旅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