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心肌群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产后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骆黎静 陈喜军 +4 位作者 段爱红 张宇迪 杨洋 周洁 卢丹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产后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诊治中心就诊的产后NLBP患者共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产后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诊治中心就诊的产后NLBP患者共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针对下背部肌筋膜触发点的TENS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在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ODI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4周,对照组VAS评分、ODI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后(P<0.05),观察组VAS评分、ODI指数与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后EPDS评分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而观察组治疗后及随访4周EPD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联合TNES可有效改善产后NLBP患者的疼痛、功能障碍以及抑郁情绪状态,减少NLBP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非特异性下背痛 核心肌群训练 经皮神经电刺激
下载PDF
运动疗法通过机械-化学偶联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2
作者 张佳乐 王富森 +4 位作者 邱镇锐 樊鑫铭 邹吉龙 毕郑刚 孙佳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377-2384,共8页
背景:目前运动疗法是非药物治疗腰痛的有效方法,运动疗法可通过骨骼和肌肉之间的机械-化学偶联维持腰椎的稳定,但目前尚无关于运动疗法通过机械-化学偶联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之间研究进展及最佳治疗方案的明确阐述。目的:综述运动疗... 背景:目前运动疗法是非药物治疗腰痛的有效方法,运动疗法可通过骨骼和肌肉之间的机械-化学偶联维持腰椎的稳定,但目前尚无关于运动疗法通过机械-化学偶联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之间研究进展及最佳治疗方案的明确阐述。目的:综述运动疗法时椎旁肌通过机械-化学偶联影响腰椎稳定性进而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相关研究进展,以及目前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最佳方案。方法: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以“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腰椎稳定,椎旁肌,运动疗法”为中文检索词,以“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lumbar stabilization,paravertebral muscle,exercise therapy”为英文检索词,检索各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1月发表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93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运动疗法可以通过适当的机械刺激作用于椎旁肌和骨骼并使其产生相应的变化。运动疗法主要通过机械-化学偶联方式来提高椎旁肌的质量,进而维持腰椎稳定,从而更好地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是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重要干预措施。但是,对于运动疗法通过腰椎稳定来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确切有效方案尚无明确报道。个体化运动方案的制定对于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治疗和预后尤为重要。同一个体的肌肉质量与骨骼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影像学评估椎旁肌的质量和体积对于疾病的发现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学偶联 运动疗法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腰椎稳定 椎旁肌
下载PDF
膈式呼吸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临床疗效及肌肉激活的影响
3
作者 姜菲 李素 +2 位作者 王其响 方政权 李冬冬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7期3039-3042,共4页
目的:探讨膈式呼吸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多裂肌、腹横肌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8周的腰椎稳... 目的:探讨膈式呼吸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多裂肌、腹横肌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8周的腰椎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膈式呼吸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评定及用肌骨超声诊断多裂肌及腹横肌厚度,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VAS、ODI、多裂肌及腹横肌厚度均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试验组VAS、ODI、多裂肌及腹横肌厚度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结论:膈式呼吸训练可有效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程度,增强腰椎功能,增加多裂肌及腹横肌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式呼吸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多裂肌 腹横肌
下载PDF
膈式呼吸联合腰椎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
4
作者 姜菲 李素 陈万流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4年第2期3-7,共5页
目的探讨膈式呼吸联合腰椎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 目的探讨膈式呼吸联合腰椎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腰椎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膈式呼吸训练。在基线、治疗4周、治疗8周分别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屈曲范围、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VAS、ODI、腰椎屈曲范围、SF⁃36均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时试验组改善更为明显,除SF⁃36在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三个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时VAS、ODI、腰椎屈曲范围、SF⁃36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在腰椎稳定性训练的基础上开展膈式呼吸训练能显著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腰部疼痛及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式呼吸 腰椎稳定性训练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下载PDF
肌骨超声评价呼吸训练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多裂肌的形态学改变 被引量:7
5
作者 李超 张佩佩 +4 位作者 徐朦婷 李琳琳 丁江涛 刘西花 毕鸿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17-1421,共5页
背景:已有研究证实腰椎稳定训练可以改善慢性下背痛患者多裂肌的肌肉形态,呼吸训练是否影响慢性下背痛患者的多裂肌形态暂无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呼吸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腰椎稳定肌(多裂肌)肌肉厚度与横截面积改变的影响。方... 背景:已有研究证实腰椎稳定训练可以改善慢性下背痛患者多裂肌的肌肉形态,呼吸训练是否影响慢性下背痛患者的多裂肌形态暂无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呼吸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腰椎稳定肌(多裂肌)肌肉厚度与横截面积改变的影响。方法:9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2)、呼吸对照组(n=32)和核心对照组(n=32),呼吸对照组接受呼吸训练,核心对照组接受核心稳定训练,试验组接受呼吸训练合并核心稳定训练,治疗1次/d,20 min/次,5 d/周,持续10周。3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肌骨超声观察记录患者腰椎稳定肌(多裂肌)的肌肉厚度与横截面积,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多裂肌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1)治疗后双侧L5多裂肌厚度和呼吸对照组与核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试验组显著大于其他两组;治疗后双侧L5多裂肌横截面积和试验组>呼吸对照组>核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01);(2)应用肌骨超声观察治疗前后3组患者多裂肌的形态学变化,证实呼吸训练对腰椎多裂肌的厚度和横截面积均有改善作用,同时肌骨超声技术作为新的疗效观察工具,可以作为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评估及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呼吸训练 腰椎稳定肌 肌骨超声 多裂肌
下载PDF
双任务干预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老年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6
作者 闫丽欣 张鸿悦 +6 位作者 章耀华 黄隽霓 马佳月 刘晓磊 解焕鑫 李强 杨华清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9期1080-1083,共4页
目的观察采用双任务干预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诊疗的CNLBP患者4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采用双任务干预训... 目的观察采用双任务干预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诊疗的CNLBP患者4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采用双任务干预训练进行治疗)和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理疗及腰背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d“up and go”test,TUG)、总体稳定指数(overall stability index,OS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治疗前两组VAS、TUG、OSI、ODI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VAS、TUG、OSI、OD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TUG、OSI、OD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后的VAS、TUG、OD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OSI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双任务干预训练能够改善CNLBP老年人疼痛程度,提高自身移动能力和平衡能力,改善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双任务训练 运动-认知训练
下载PDF
呼吸训练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医护人员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
7
作者 崔灵芝 羊健中 管华宗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12-15,共4页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患者存在呼吸功能障碍,观察呼吸训练对改善医护人员的慢性下背痛的效果。方法 30例慢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实验组(n=15)。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呼吸训练。治...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患者存在呼吸功能障碍,观察呼吸训练对改善医护人员的慢性下背痛的效果。方法 30例慢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实验组(n=15)。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呼吸训练。治疗时间为4周,每周3次。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价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程度。结果 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和RMQD评分均显著降低(P=0.001),但实验组的VAS和RMQD改变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呼吸训练结合常规康复可改善慢性下背痛患者的疼痛和功能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背痛 康复 呼吸训练
下载PDF
浮针疗法对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疼痛疗效及治疗优势分析
8
作者 周道安 张燕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第16期74-76,共3页
目的:分析浮针疗法对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患者的疗效及其治疗优势。方法:选取68例NLB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浮针疗法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并... 目的:分析浮针疗法对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患者的疗效及其治疗优势。方法:选取68例NLB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浮针疗法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功能障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疗法能有效改善NLBP患者疼痛,缓解其功能障碍,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背痛 慢性腰 痹证 浮针疗法
下载PDF
FM筋膜技术结合筋膜刀疗法对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研究
9
作者 罗军 张彦秋 +1 位作者 肖立娟 刘四文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10期19-21,共3页
目的:对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采用FM(Fascial Manipulation,FM)筋膜技术结合筋膜刀疗法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10月期间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收治的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 目的:对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采用FM(Fascial Manipulation,FM)筋膜技术结合筋膜刀疗法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10月期间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收治的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FM筋膜技术治疗,观察组联合筋膜刀疗法治疗,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情况及功能障碍程度。结果:治疗4周后,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cGill量表各项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McGill量表各项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采用FM筋膜技术结合筋膜刀疗法可取得显著的远期效果,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背痛 FM筋膜技术 筋膜刀疗法
下载PDF
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 被引量:50
10
作者 林科宇 许轶 +4 位作者 王楚怀 鲍珊珊 张桂芳 韩秀兰 赖建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23-928,共6页
目的:探讨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对比垫上核心稳定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3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组(悬吊组)和垫上核心稳定训练组(垫上组)两组,每组15例。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 目的:探讨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对比垫上核心稳定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3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组(悬吊组)和垫上核心稳定训练组(垫上组)两组,每组15例。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和背伸肌肌肉力量测定,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对患者疼痛、腰部功能和背伸肌肌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VAS得分改变值高于垫上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悬吊组在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VAS评分均有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垫上组在治疗结束时VAS评分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得分改变值均大于垫上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ODI评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ODI评分下降(P<0.05)。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患者背伸肌肌力测定改变值均高于垫上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背伸肌肌力均提高(P<0.05),而垫上组患者背伸肌肌力仅在治疗结束时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与垫上训练均可以减轻下腰疼痛,改善腰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悬吊组改善下背痛疼痛的长期效果可能优于垫上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核心稳定训练 悬吊训练
下载PDF
ICB鞋垫矫治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6
11
作者 韩秀兰 许轶 +2 位作者 王楚怀 张桂芳 李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66-1069,共4页
目的:研究对慢性下背痛患者施行ICB下肢生物力学调整(矫形鞋垫的配置及使用)后,患者的症状及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其对下背痛的治疗作用。方法:15例符合要求并接受ICB治疗方案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下肢生物力学的调整。采用一一对应的方... 目的:研究对慢性下背痛患者施行ICB下肢生物力学调整(矫形鞋垫的配置及使用)后,患者的症状及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其对下背痛的治疗作用。方法:15例符合要求并接受ICB治疗方案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下肢生物力学的调整。采用一一对应的方式为观察组15例患者配对,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下肢生物力学调整。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1、6个月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问卷调查。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下肢生物力学调整后即时测量上肢负重抬举的力量。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测量的VAS评分及Oswestry积分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1个月后VAS评分降为2.54±0.88,6个月后复测的VAS评分为0.77±0.83,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Oswestry积分,观察组1个月后和6个月后数据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呈逐步改善趋势。对照组患者在1个月和6个月时以上两项评估分值与治疗结束时的即时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并且对照组的两项分值随时间推移呈现反复的趋势。结论:ICB下肢生物力学调整通过改善患者双下肢的受力,为患者提供稳定的身体支撑,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有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生物力学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视觉模拟评分 Oswestry问卷调查
下载PDF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后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 被引量:22
12
作者 于瑞 许轶 +4 位作者 王楚怀 繆萍 林科宇 张桂芳 韩秀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01-803,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CNLBP)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前后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15例CNLBP患者,给予患者每周3次,持续4周的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在做半桥动作时痛侧竖脊肌和多裂...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CNLBP)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前后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15例CNLBP患者,给予患者每周3次,持续4周的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在做半桥动作时痛侧竖脊肌和多裂肌的肌电信号,取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及频域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后竖脊肌、多裂肌痛侧频域指标MF、MPF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MF 74.95±6.85、MPF 98.10±5.45,治疗后MF 62.90±4.02、MPF 83.89±3.84);痛侧时域指标AEMG较治疗前增高(治疗前AEMG 48.76±5.08,治疗后AEMG 86.27±9.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ET治疗后,CNLBP患者痛侧竖脊肌、多裂肌的疲劳程度下降,收缩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悬吊运动疗法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下载PDF
非特异性下背痛保守疗法的指南回顾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宽 王辉昊 +2 位作者 梁飞凡 陈威烨 詹红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80-1284,共5页
下背痛(low back pain)定义为背部肋下缘以下、臀褶以上的疼痛或不适,伴或不伴腿痛。多数人在一生中的某一时间会经历背部疼痛,而文献报道最高可达84%成年人曾经历过下背痛。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背痛 保守疗法 指南 部疼 成年人
下载PDF
核心稳定训练对非特异性下背痛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36
14
作者 师东良 王予彬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95-698,共4页
1核心稳定训练的提出 在20世纪80年代,Bergmark把作用于腰椎的肌肉分为两组:局部的和整体的。局部肌肉包括直接作用于腰椎并附着于腰椎的肌肉(如:多裂肌),整体肌肉(如:竖脊肌、腹直肌)传导胸椎和骨盆之间的负荷。Panjabi提出... 1核心稳定训练的提出 在20世纪80年代,Bergmark把作用于腰椎的肌肉分为两组:局部的和整体的。局部肌肉包括直接作用于腰椎并附着于腰椎的肌肉(如:多裂肌),整体肌肉(如:竖脊肌、腹直肌)传导胸椎和骨盆之间的负荷。Panjabi提出:被动的、主动的和神经的亚系统起着稳定脊柱的作用。被动肌肉骨骼亚系统包括:椎体、椎间盘、韧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背痛 治疗作用 训练 肌肉骨骼 腰椎 多裂肌 竖脊肌 腹直肌
下载PDF
五禽戏对中老年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腰腹核心肌群力学性能及疼痛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方磊 严隽陶 +1 位作者 曹彦俊 张广渊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年第9期49-53,共5页
目的观察五禽戏治疗中老年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予五禽戏运动方案,对照组予康复体操运动方案。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SF-MPQ疼痛量表评分,腰腹肌... 目的观察五禽戏治疗中老年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予五禽戏运动方案,对照组予康复体操运动方案。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SF-MPQ疼痛量表评分,腰腹肌群力学性能指标[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平均功率(AP)、总功(TW)、腰腹肌屈伸比(F/E)]及肌电信号指标(IEMG)的变化情况。结果 1最终完成试验者63例,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2组间治疗后比较,SF-MPQ总分及PRI、PPI分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不同角速度下的背伸肌与腹屈肌力学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各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治疗后比较,30°/s时左侧腹外斜肌的IEMG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30°/s时背部伸肌PT/BW水平与疼痛评分呈低度负相关。结论五禽戏治疗中老年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可显著减轻腰背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中老年 五禽戏 康复体操 等速测试 表面肌电
下载PDF
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丁献军 范顺武 虞和君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7期432-433,共2页
关键词 运动疗法 治疗 非特异性下背痛 药物疗法
下载PDF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竖脊肌等长收缩时空间活动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霞 郝增明 +1 位作者 王晓东 陈晓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38-343,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患者与健康人进行腰背肌等长收缩时竖脊肌空间活动分布的差异。方法:选取CNLBP患者15例为实验组(34.95±8.73岁),健康人15名为对照组(30.50±7.84岁)。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 目的:探讨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患者与健康人进行腰背肌等长收缩时竖脊肌空间活动分布的差异。方法:选取CNLBP患者15例为实验组(34.95±8.73岁),健康人15名为对照组(30.50±7.84岁)。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评估。采用高密度表面肌电(HDsEMG),记录两组受试者进行1 min改良等长运动负荷试验(BST)时竖脊肌肌电信号,比较两组中位频率斜率(MFs)的差异;比较收缩初期(开始20 s)、收缩中期(中间20 s)和收缩末期(最后20 s)3个不同收缩时段均方根值(RMS)肌电特征图像的重心和分散度,并分析相关肌电指标与临床评估结果的相关性。结果:竖脊肌MFs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活动重心和分散度,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收缩时段组内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心与ODI、VAS均具有明显正相关性(P<0.05);分散度与ODI、VAS均具有明显负相关性(P<0.05)。结论:竖脊肌等长收缩时,运动变异增加,肌电活动重心向远端移动;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较健康人运动变异减小,向远端移动减少。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通过改变肌肉激活的位置和范围,重新分配肌肉活动完成耐力任务。HDsEMG可以观察肌肉持续收缩时空间活动变化,用于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肌肉功能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表面肌电 时空激活特性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竖脊肌
下载PDF
龙虎交战针法对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血浆P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温雁云 袁宜勤 +2 位作者 赵锋 曹东波 罗坚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9期67-69,共3页
目的观察龙虎交战针法对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血浆P物质的影响,初步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将9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龙虎交战针法组(A组)、平补平泻针法组(B组)和中频理疗组(C组),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龙虎交战针法对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血浆P物质的影响,初步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将9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龙虎交战针法组(A组)、平补平泻针法组(B组)和中频理疗组(C组),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检测3组治疗前后外周血浆P物质的含量。结果治疗后临床疗效A组与B、C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血浆P物质含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后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血浆P物质含量的影响,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结论龙虎交战针法是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有效的镇痛针法之一,其镇痛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中P物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虎交战针法 非特异性下背痛 血浆P物质 平补平泻针法 中频理疗 临床观察
下载PDF
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志辉 张任君 +4 位作者 韦玉玲 刘小鹏 葛俊胜 方发成 王兴水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19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方法将78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按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低频脉冲电疗及药物治疗等传统方法;治疗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治疗周期4周。分别在...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方法将78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按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低频脉冲电疗及药物治疗等传统方法;治疗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治疗周期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用视觉模拟评分和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和改良Oswestry指数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SET 悬吊运动疗法
下载PDF
运动与青少年非特异性下背痛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姚卫光 罗晨玲 陈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52-854,862,共4页
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是指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部一组疼痛的主观感觉。非特异性下背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指临床探测不到确切的组织病理结构改变,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明确其病因的一类腰痛总称。NLBP占总... 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是指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部一组疼痛的主观感觉。非特异性下背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指临床探测不到确切的组织病理结构改变,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明确其病因的一类腰痛总称。NLBP占总LBP的85%以上。过去20多年的研究表明,NLBP是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一种很常见的疾病,患病率在11%—74%之间[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背痛 青少年健康 META分析 运动 NLBP 主观感觉 结构改变 组织病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