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损伤的中枢性疼痛诊断、评价和康复治疗 被引量:14
1
作者 戴红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6期2362-2363,共2页
脊髓损伤的中枢性疼痛,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顽固性疼痛。关于这种痛的发生,R.Melzack和G.Bedbrook提出的中枢兴奋性升高学说,近年来已为一系列实验所逐步证实。戴红等提出它可能主要经由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上传,造成患者大脑觉... 脊髓损伤的中枢性疼痛,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顽固性疼痛。关于这种痛的发生,R.Melzack和G.Bedbrook提出的中枢兴奋性升高学说,近年来已为一系列实验所逐步证实。戴红等提出它可能主要经由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上传,造成患者大脑觉醒水平提高所致,并存在一定的受体机制。根据14年的临床观察,归纳出其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标准,其评测应采用莫克吉尔疼痛答卷和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治疗宜采用综合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中枢性疼痛 中枢兴奋性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莫克吉尔疼痛答卷 综合疗法 康复治疗
下载PDF
从现代神经生理学理论探索巴甫洛夫学说条件反射原理 被引量:5
2
作者 邓展明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29-232,共4页
1903年巴甫洛夫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他认为,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是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所谓的“暂时联系”的建立。作者在文中分析了现代反射的概念、关于生物接受外来动因和内在动因冲击感受器活动的特性、感觉传入通路和... 1903年巴甫洛夫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他认为,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是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所谓的“暂时联系”的建立。作者在文中分析了现代反射的概念、关于生物接受外来动因和内在动因冲击感受器活动的特性、感觉传入通路和神经化学等方面与巴甫洛夫学说存在分岐,用现代神经生理学理论对条件反射原理作出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反射 反射弧 暂时联系 控制论 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强化
下载PDF
11例失神小发作的脑电图分析
3
作者 王宝瑛 龚洪涛 董小平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年第4期312-312,共1页
失神小发作是癫痫小发作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为持续数秒至数十秒的短暂的精神活动中断,意识丧失,发作和终止均甚突然,可在工作、活动、进食和安静等各种情况下发生,表现为动作中断,对发作经过,大部分病例不能回忆,为典型的中央脑系统发... 失神小发作是癫痫小发作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为持续数秒至数十秒的短暂的精神活动中断,意识丧失,发作和终止均甚突然,可在工作、活动、进食和安静等各种情况下发生,表现为动作中断,对发作经过,大部分病例不能回忆,为典型的中央脑系统发作,异常放电源于视丘内板地带,其扩散的主要通路则是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儿童的疾患。我院从1996~1998年以来其收集11例失神小发作脑电图,现将其脑电图检查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神小发作 脑电图分析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脑电图仪 活动中断 脑电图检查 脑电地形图 中央脑系统 意识丧失 临床表现
下载PDF
慢性缺氧性脑病与体感诱发电位的研究
4
作者 马宏杰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17年第3期138-139,147,共3页
目的:慢性缺氧性脑病与体感诱发电位的研究。方法:采用上海海神医疗仪器公司NDI-092型诱发电位仪,方波脉冲刺激正中神经,记录电极分别置于对侧C_3、C_4处,记录P_1、N_1、P_2、N_2、P_3、N_3波。结果:慢性缺氧性脑病患者SEP各波潜伏时及... 目的:慢性缺氧性脑病与体感诱发电位的研究。方法:采用上海海神医疗仪器公司NDI-092型诱发电位仪,方波脉冲刺激正中神经,记录电极分别置于对侧C_3、C_4处,记录P_1、N_1、P_2、N_2、P_3、N_3波。结果:慢性缺氧性脑病患者SEP各波潜伏时及波幅与本试验室正常值比较,潜伏时延长,波幅减低(P<0.05),尤以N3波潜伏时延迟明显。结论:N_3波可能是反映大脑皮层损伤的较为敏感的指标,SEP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慢性缺氧性脑病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缺氧性脑病 体感诱发电位 潜伏时 波幅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大脑皮层
下载PDF
丘脑非特异性核团在睡眠⁃觉醒调节 及全身麻醉中的作用
5
作者 邓弦 袁杰 秦榜勇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780-784,共5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全身麻醉药导致的意识消失⁃恢复与自然睡眠⁃觉醒之间有相似之处。而丘脑的多个核团及相关环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文章重点阐述丘脑非特异性核团在全身麻醉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目前,丘脑室旁核(thalamic paraventr... 近年来,研究发现全身麻醉药导致的意识消失⁃恢复与自然睡眠⁃觉醒之间有相似之处。而丘脑的多个核团及相关环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文章重点阐述丘脑非特异性核团在全身麻醉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目前,丘脑室旁核(thalamic 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T)、丘脑中央内侧核(centralmedial thalamus,CMT)和丘脑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thalamic nucleus,VM)均已被证实直接参与调节睡眠和觉醒期皮质神经元活动,并介导睡眠期向觉醒期的转换,这些核团的兴奋性水平与全身麻醉过程中意识的消失和恢复密切相关。深入研究丘脑非特异性核团的神经元类型、神经生理学机制和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全身麻醉药物导致的意识消失与恢复机制,还有助于新型全身麻醉药物的研发和深入了解其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觉醒 意识消失 麻醉 全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