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小细胞肺癌抗肿瘤免疫应答与免疫逃逸相关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黄丽斌 石磊 杨卫兵 《贵州医药》 CAS 2014年第2期172-175,共4页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 NSCLC )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机制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一般认为细胞免疫是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方式,体液...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 NSCLC )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机制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一般认为细胞免疫是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方式,体液免疫通常仅在某些情况下发挥协同作用。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细胞免疫主要包括 T 细胞介导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及NK细胞介导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而晚期NSCLC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肿瘤细胞能通过多种途径逃避机体免疫监视,产生免疫耐受,最终导致肿瘤复发、进展。本文就 NSCLC 抗肿瘤免疫应答与免疫逃逸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免疫应答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逃逸 非特异性细胞免疫 NSCLC 抗肿瘤作用 免疫功能低下 体液免疫
下载PDF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鲁尔雄 陈胜喜 +3 位作者 胡铁辉 李国虎 袁明道 张慈英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4期16-17,共2页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心胸外科(410008)鲁尔雄,陈胜喜,胡铁辉,李国虎,袁明道,张慈英心脏转流(CPB)可引起术后早期免疫功能降低。研究提示[1],这种变化与CPB装置,特...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心胸外科(410008)鲁尔雄,陈胜喜,胡铁辉,李国虎,袁明道,张慈英心脏转流(CPB)可引起术后早期免疫功能降低。研究提示[1],这种变化与CPB装置,特别是氧合器类型,CPB时间,输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 细胞免疫功能 非特异性细胞免疫 心功能 免疫细胞 心内直视手术 风湿性心脏病 氧合器 营养状态 胸心血管外科
下载PDF
大黄素体外对小鼠免疫细胞的影响及其溶血作用
3
作者 田一含 乔瑞红 +1 位作者 谢鲲鹏 谢明杰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溶血毒性。方法制备并体外培养小鼠特异性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及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采用浓度为5、10、15、20μM的大黄素分别处理各免疫细胞,另设DMSO为对照组,采用中性红法和MT...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溶血毒性。方法制备并体外培养小鼠特异性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及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采用浓度为5、10、15、20μM的大黄素分别处理各免疫细胞,另设DMSO为对照组,采用中性红法和MTT法检测大黄素对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采用浓度为20、40、60、80μM的大黄素进行体外溶血实验,以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组,以无菌蒸馏水为阳性对照组,观察大黄素的溶血毒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5、10、15、20μM组对T、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009,P=1.000;F=0.003,P=1.000),各剂量组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且呈浓度依赖性(F=665.525,P=0.000),提高巨噬细胞增殖率且呈浓度依赖性(F=134.812,P=0.000),提高NK细胞活性且呈浓度依赖性(F=200.190,P=0.000)。溶血实验结果显示,大黄素在20~80μM浓度范围内,溶血率测定结果均小于5%。结论大黄素能显著促进小鼠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活性,在大黄素发挥有效活性的浓度范围内,对红细胞无溶血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异性免疫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体外 溶血毒性
下载PDF
皮肤黑色素瘤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杨心志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22期11-12,共2页
黑色素瘤又称为恶性黑色素瘤,是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一类恶性肿瘤,常见于皮肤,亦见于黏膜、眼脉络膜等部位。皮肤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进展迅速,病情险恶,预后极差,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文章对皮肤黑色素瘤非特异性免疫... 黑色素瘤又称为恶性黑色素瘤,是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一类恶性肿瘤,常见于皮肤,亦见于黏膜、眼脉络膜等部位。皮肤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进展迅速,病情险恶,预后极差,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文章对皮肤黑色素瘤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中的部分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及相关免疫因子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黑色素瘤 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免疫因子
下载PDF
冬泳对机体影响的调查和七项免疫学测定 被引量:1
5
作者 熊有正 王武韶 +2 位作者 王嘉夫 张慈英 陈子运 《体育科学》 1981年第2期66-70,共5页
1977年11月25日至1978年3月5日,湖南省长沙市工人文化宫组织了第一次冬泳锻炼,绝大多数参加者反应良好。1978年11月15日至1979年3月31日组织了第二次冬泳锻炼。
关键词 冬泳锻炼 免疫学检查 淋巴细胞转化 调查表 抗寒力 正常值 免疫球蛋白 机体 非特异性细胞免疫 被调查者
下载PDF
维生素E增强动物免疫力的途径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郭玉华 宁新荣 周为琴 《饲料世界》 2003年第12期19-22,共4页
本文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介绍了VE对动物机体免疫的方式及机制。主要内容包括:特异性细胞免疫途径、特异性体液免疫途径、细胞因子途径、免疫继代途径、疫苗佐剂途径、内分泌途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途径、免疫系统生长发育途径等。
关键词 维生素E 动物免疫 VE 异性细胞免疫途径 异性体液免疫途径 细胞因子途径 免疫继代途径 非特异性细胞免疫途径 免疫系统生长发育途径 疫苗佐剂途径 内分泌途径
下载PDF
应用槌果藤提取物治疗瘢痕疙瘩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凡 周虎 任灏远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4年第5期531-532,i001,共3页
目的:应用维吾尔草药槌果藤提取物治疗瘢痕疙瘩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加工提取槌果藤获得制剂,外涂病灶,治疗过程中照相,观察反应及效果对比。结果:应用维吾尔草药槌果藤提取物治疗瘢痕疙瘩9例,全部有效。其中1例皮肤约15cm×20c... 目的:应用维吾尔草药槌果藤提取物治疗瘢痕疙瘩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加工提取槌果藤获得制剂,外涂病灶,治疗过程中照相,观察反应及效果对比。结果:应用维吾尔草药槌果藤提取物治疗瘢痕疙瘩9例,全部有效。其中1例皮肤约15cm×20cm大小,治疗200天后基本痊愈,且治疗两周左右发生迟发性超敏反应后病情迅速改善,免疫组化发现治疗后皮肤出现大量T3、T4、T8淋巴细胞。结论:槌果藤提取物通过非特异性细胞免疫调节改善胶原纤维代谢而达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槌果藤提取物 瘢痕疙瘩 非特异性细胞免疫
下载PDF
脑脊液G-CSF测定的临床意义
8
作者 韩玲霞 李庆 王北宁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1996年第3期222-223,共2页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是一种能调节粒系干细胞存活、增殖及增强成熟粒细胞功能的糖蛋白生长因子,在抗感染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人体G—CSF水平较低,而当细菌...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是一种能调节粒系干细胞存活、增殖及增强成熟粒细胞功能的糖蛋白生长因子,在抗感染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人体G—CSF水平较低,而当细菌侵入后,体内G—CSF水平迅速升高,感染控制后又降至正常。因此,测定体液中G—CSF水平对诊断有无细菌感染存在、指导临床治疗有较大意义。本文检测了118例脑脊液的G—CSF水平,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落刺激因子 临床意 脑瘤术后 阳性率 脑外伤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细胞 北京军区总医院 脑脊 非特异性细胞免疫
下载PDF
猪苓的药用价值及人工栽培
9
作者 熊谱成 《农家科技》 2001年第2期31-32,共2页
一、药用价值猪苓是著名的药用菌,是一种贵重的中药材。近年来,经药理药化和临床试验,证实猪苓多糖体是一种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刺激剂,能显著地加强网状皮内系统吞噬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医学专家对猪苓... 一、药用价值猪苓是著名的药用菌,是一种贵重的中药材。近年来,经药理药化和临床试验,证实猪苓多糖体是一种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刺激剂,能显著地加强网状皮内系统吞噬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医学专家对猪苓研究的重视。猪苓多糖对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栽培 药用价值 猪苓多糖 非特异性细胞免疫 临床试验 子实体 吞噬细胞 蜜环菌 中药材 药用菌
下载PDF
IN SITU IMAGING OF BREAST CANCER CELLS USING GREEN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S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恒毅 Zoraida P. Aguilar +5 位作者 苏怀朋 Benjamin J. Jones John. D. Dixon 熊勇华 魏华 Andrew Y. Wang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2010年第1期13-20,共8页
The breast cancer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ancer death in women. To establish an early stage in situ imaging of breast cancer cells, green quantum dots (QDs) are used as a fluorescent signal generator. The QDs b... The breast cancer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ancer death in women. To establish an early stage in situ imaging of breast cancer cells, green quantum dots (QDs) are used as a fluorescent signal generator. The QDs based imaging of breast cancer cells involves anti-HER2/neu antibody for labeling the over expressed HER2 on the surface of breast cancer cells. The complete assay involves breast cancer cells, biotin labeled antibody and streptavidin conjugated QDs. The breast cancer cells are grown in culture plates and exposed to the biotin labeled antibodies, and then exposed to streptavidin labeled QDs to utilize the strong and stable biotin-streptavidin interaction. Fluorescent images of the complete assay for breast cancer cells are evaluated on a microscope with a UV light sourc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reast cancer cells in the complete assay are used as fluorescent cells with brighter signals compared with those labeled by the organic dye using similar parameters and the same number of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itu processing quantum optics breast cancer cells non-specific binding immuno-histochemical imag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