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高碳钢铁路车轮新型热处理冷却工艺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
3
1
作者
姚三成
江波
+3 位作者
刘学华
赵海
宫彦华
邹强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1-188,共8页
针对非珠光体层十分突出的高碳钢重载车轮,基于MSC.Marc和Thermal Prophet建立了踏面淬火(CVQ)与复合淬火(CPQ)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了两种冷却方式对车轮热处理温度场及组织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实物验证。结果表明:模拟计算结果...
针对非珠光体层十分突出的高碳钢重载车轮,基于MSC.Marc和Thermal Prophet建立了踏面淬火(CVQ)与复合淬火(CPQ)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了两种冷却方式对车轮热处理温度场及组织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实物验证。结果表明:模拟计算结果与实物验证结果吻合较好。自踏面向下,CVQ车轮的温度梯度、组织梯度及强硬度梯度显著,其踏面近表层的非珠光体层深约15 mm,为马氏体(M)、贝氏体(B)及其混合组织。CPQ工艺能有效控制或基本消除非珠光体层,优化了轮辋全截面显微组织,强硬度梯度合理,并在踏面次表层一定深度范围内形成局部的强硬度极大值区,使该区域的强硬度较CVQ车轮略有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车轮
非珠光体层
复合淬火
有限元
多场量耦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铁路重载车轮间歇淬火的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
2
作者
姚三成
张建
+3 位作者
刘学华
赵海
史娜
徐骏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1-119,共9页
含马氏体(M)和贝氏体(B)的非珠光体混合组织层产生于铁路车轮热处理冷却过程,是一种潜在的行车故障源和危害源。针对非珠光体层十分突出的铁路重载车轮,基于软件MSC.Marc和Thermal Prophet建立了间歇淬火(IRQ)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了IRQ...
含马氏体(M)和贝氏体(B)的非珠光体混合组织层产生于铁路车轮热处理冷却过程,是一种潜在的行车故障源和危害源。针对非珠光体层十分突出的铁路重载车轮,基于软件MSC.Marc和Thermal Prophet建立了间歇淬火(IRQ)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了IRQ工艺对车轮热处理温度场及组织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实物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在短时的淬火中断期间,因受到轮辋内部更深处的热传导影响,踏面近表层产生“温度小平台”或回温现象,回温温度低于临界点Ac1,可避免出现二次奥氏体化,但踏面次表层及轮辋内部受影响甚微。IRQ工艺使车轮踏面近表层的温降有所减缓,避开大部分M和B组织转变区域,抑制了非珠光体组织的形成,将非珠光体层厚控制在6 mm以内,显著改善热处理冷却后踏面附近的组织状态;轮辋内部为较均匀一致的细珠光体和少量铁素体(P-F)组织,但在距踏面表面10~15 mm的深度范围内,组织组成可能会出现局部波动,在P-F组织中又重新生成少量的B组织。自踏面向下,车轮的强硬度梯度分布合理、平缓递减,轮辋内部绝大部分区域的强硬度水平未受到明显影响,且因为“预冷效应”,IRQ工艺使距踏面表面15~30 mm的深度范围内的平均有效冷却速度有所提高,形成了局部的强硬度极大值区,较传统工艺车轮的强硬度略有提高。实物验证结果与计算结果基本一致。经综合评判,在控制车轮非珠光体层方面施用IRQ工艺基本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车轮
间歇淬火
欠速冷却
非珠光体层
多场耦合
原文传递
题名
高碳钢铁路车轮新型热处理冷却工艺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
3
1
作者
姚三成
江波
刘学华
赵海
宫彦华
邹强
机构
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出处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1-188,共8页
基金
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201903a05020052)。
文摘
针对非珠光体层十分突出的高碳钢重载车轮,基于MSC.Marc和Thermal Prophet建立了踏面淬火(CVQ)与复合淬火(CPQ)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了两种冷却方式对车轮热处理温度场及组织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实物验证。结果表明:模拟计算结果与实物验证结果吻合较好。自踏面向下,CVQ车轮的温度梯度、组织梯度及强硬度梯度显著,其踏面近表层的非珠光体层深约15 mm,为马氏体(M)、贝氏体(B)及其混合组织。CPQ工艺能有效控制或基本消除非珠光体层,优化了轮辋全截面显微组织,强硬度梯度合理,并在踏面次表层一定深度范围内形成局部的强硬度极大值区,使该区域的强硬度较CVQ车轮略有提高。
关键词
铁路车轮
非珠光体层
复合淬火
有限元
多场量耦合
Keywords
railway wheel
non-pearlitic microstructure
compound quenching
finite element
multi-field coupling
分类号
TG142.3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材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铁路重载车轮间歇淬火的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
2
作者
姚三成
张建
刘学华
赵海
史娜
徐骏
机构
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1-119,共9页
基金
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资助项目(202003a05020038)。
文摘
含马氏体(M)和贝氏体(B)的非珠光体混合组织层产生于铁路车轮热处理冷却过程,是一种潜在的行车故障源和危害源。针对非珠光体层十分突出的铁路重载车轮,基于软件MSC.Marc和Thermal Prophet建立了间歇淬火(IRQ)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了IRQ工艺对车轮热处理温度场及组织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实物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在短时的淬火中断期间,因受到轮辋内部更深处的热传导影响,踏面近表层产生“温度小平台”或回温现象,回温温度低于临界点Ac1,可避免出现二次奥氏体化,但踏面次表层及轮辋内部受影响甚微。IRQ工艺使车轮踏面近表层的温降有所减缓,避开大部分M和B组织转变区域,抑制了非珠光体组织的形成,将非珠光体层厚控制在6 mm以内,显著改善热处理冷却后踏面附近的组织状态;轮辋内部为较均匀一致的细珠光体和少量铁素体(P-F)组织,但在距踏面表面10~15 mm的深度范围内,组织组成可能会出现局部波动,在P-F组织中又重新生成少量的B组织。自踏面向下,车轮的强硬度梯度分布合理、平缓递减,轮辋内部绝大部分区域的强硬度水平未受到明显影响,且因为“预冷效应”,IRQ工艺使距踏面表面15~30 mm的深度范围内的平均有效冷却速度有所提高,形成了局部的强硬度极大值区,较传统工艺车轮的强硬度略有提高。实物验证结果与计算结果基本一致。经综合评判,在控制车轮非珠光体层方面施用IRQ工艺基本可行。
关键词
重载车轮
间歇淬火
欠速冷却
非珠光体层
多场耦合
Keywords
heavy-haul railway wheel
interrupted quenching
slack cooling
non-pearlitic microstructure
multi-field coupling
分类号
U270.6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TG156.3 [金属学及工艺—热处理]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高碳钢铁路车轮新型热处理冷却工艺有限元模拟
姚三成
江波
刘学华
赵海
宫彦华
邹强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铁路重载车轮间歇淬火的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
姚三成
张建
刘学华
赵海
史娜
徐骏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