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发中心与非生发中心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韦素华 张梅 +5 位作者 王梦昌 刘心 任娟 刘海波 康娅 刘华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0-713,共4页
目的比较生发中心型(GCB)与非生发中心型(non-GCB)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发病特点和预后因素,为临床分层诊治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并在病理科经... 目的比较生发中心型(GCB)与非生发中心型(non-GCB)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发病特点和预后因素,为临床分层诊治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并在病理科经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确诊的DLBCL患者168例,按照Hams分型标准,分为GCB和non-GCB两类,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分类;整理追踪其中45例non-GCB和25例GCB患者,分析其发病时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Ki67指数与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关系。结果临床特点为:168例DLBCL患者中non-GCB型126例、GCB型42例,non-GCB型与GCB型在发病年龄和男女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5、0.157);组织学分类为non-GCB型中60例发生于淋巴结节内,66例发生于结外,其中胃肠道25例;GCB型中15例发生于淋巴结节内,27例发生于结外,其中胃肠道15例;GCB型中原发于胃肠道占35.7%,而non-GCB型原发于胃肠道占19.8%,GCB型中原发于胃肠道明显高于non-GCB型(P=0.036);预后分析显示non-GCB型和GCB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起病时临床分期、LDH水平以及60岁以上(包括60岁)和以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75、0.414、0.863)。而non-GCB型患者IPI评分值(3-5)、Ki67(≥80%)均高于GCB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1、0.026)。结论 DLBCL中non-GCB型比GCB型更常见,nonGCB型与GCB型发病年龄、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GCB型中原发于胃肠道明显高于non-GCB型;起病时临床分期、LDH水平、以及60岁以上(包括60岁)和以下组在non-GCB型和GCB型中无明显差异,而non-GCB型患者IPI评分值(3-5)、Ki67(≥80%)均高于GCB型,提示non-GCB型DLBCL预后较差,在选择化疗方案时应以二线方案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生发中心 生发中心 国际预后指数评分 KI67
下载PDF
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为非生发中心亚型 被引量:13
2
作者 Hattab E M Martin S E +1 位作者 Al-Khatib S M 刘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8-388,共1页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功能缺陷 生发中心 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 霍奇金淋巴瘤 结外淋巴瘤
下载PDF
脊髓C6-7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亚型)1例
3
作者 杜欣娜 兰建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81-882,共2页
患者男性,53岁,因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腋窝疼痛,初始未予重视,症状一直未好转,半个月前患者出现右半身麻木,于当地医院行颈胸段MRI示脊髓异常信号影(图1),后至上海华山医院行全身PET检查提示:椎管内占位,考虑脊髓内原发恶性病变... 患者男性,53岁,因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腋窝疼痛,初始未予重视,症状一直未好转,半个月前患者出现右半身麻木,于当地医院行颈胸段MRI示脊髓异常信号影(图1),后至上海华山医院行全身PET检查提示:椎管内占位,考虑脊髓内原发恶性病变。患者症状逐渐加重,术前1天出现左臀部及左下肢麻木,于2018年7月1日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脊髓内背侧,大小1 cm×1 cm,质较软,边界欠清,取少量肿瘤(直径约0.5 cm)送快速病理检查,提示为恶性肿瘤,之后行肿瘤完整切除术,血清学及生化指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生发中心 病例报道
下载PDF
t(14;18)为具有生发中心B细胞基因表达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的亚型
4
作者 吴根容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3年第7期316-316,共1页
t(14;18)在滤泡型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它通过插入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增强子而下调抗凋亡基因bc1-2的表达,约有1/3的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可发现t(14;18)(q32;q21)及bc1-2基因重排。但是,是否t(l4;18)代表了一种新... t(14;18)在滤泡型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它通过插入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增强子而下调抗凋亡基因bc1-2的表达,约有1/3的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可发现t(14;18)(q32;q21)及bc1-2基因重排。但是,是否t(l4;18)代表了一种新的DLBCL亚型,以及它在DLBC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最近发现2种DLBCL的亚型,一种具有正常B细胞生发中心即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L)表型,另一种具有活化的外周血B细胞表型即活化B细胞样(BCL)表型。作者检查了内布拉斯加州大学等医疗中心DLBCL患者的基因表达,以确定t(14;18)在其发病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t(14 18) 生发中心b细胞 基因表达
下载PDF
阿卡替尼增强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HLX01对非GCB型DLBCL耐药细胞株的杀伤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申晗 高冠论 +3 位作者 许艳丽 张星 杜庆华 李庆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9,共9页
目的:探索阿卡替尼(Aca)联合利妥昔单抗(RTX)生物类似药HLX01增强对耐RTX的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非GCB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杀伤效果的相关机制。方法:(1)采用RTX浓度梯度递增结合大剂量间断冲击的方法在体外构建耐RTX的人非... 目的:探索阿卡替尼(Aca)联合利妥昔单抗(RTX)生物类似药HLX01增强对耐RTX的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非GCB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杀伤效果的相关机制。方法:(1)采用RTX浓度梯度递增结合大剂量间断冲击的方法在体外构建耐RTX的人非GCB型DLBCL细胞株NU-DUL-1-R。流式细胞术检测RTX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及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作用下耐药株和亲本株的死亡率,并检测亲本株和耐药株的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及表面抗原CD20、CD55和CD59表达。(2)用浓度为2.5、5、10、20、40和80μmol/L的单药Aca分别处理NU-DUL-1-R细胞48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抑制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再以20%新鲜正常人血清为补体来源,羧基荧光素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肿瘤细胞后建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肿瘤细胞(效靶比为5∶1)体系,采用7-氨基放线菌素D(7-AAD)流式染色检测Aca联合RTX处理NU-DUL-1-R细胞后CDC及ADCC效应诱导的细胞死亡率,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Th17细胞的比例。结果:(1)RTX对耐药株的CDC及ADCC效应均减弱;与亲本株相比,耐药株生长速度减慢,细胞周期分布改变,G1期细胞数目增加,S期细胞数目减少(P<0.05),CD20表达下调(P<0.05),但CD55及CD59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2)Aca对NU-DUL-1-R细胞的IC50为12.51μmol/L;Aca与RTX联用组对NU-DUL-1-R细胞的CDC及ADCC作用均强于单药组(P<0.05)。Aca处理后Th17细胞比例降低,IL-17的分泌减少;与单用RTX组相比,Aca与RTX联用后Th17细胞比例和IL-17分泌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耐RTX的人非GCB型DLBCL细胞株NU-DUL-1-R较亲本株生长速度减慢,细胞周期分布改变,表面CD20抗原表达减少;Aca增强了RTX生物类似药HLX01对非GCB型DLBCL耐药细胞株的杀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Aca减少IL-17的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生物类似药 生发中心b细胞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阿卡替尼 TH17细胞 细胞介素17
下载PDF
Toll样受体4增强β2糖蛋白1免疫小鼠B细胞的活化 被引量:1
6
作者 成思 周红 +5 位作者 解鸿翔 孔祥民 谢娅超 何超 于尹婧 夏龙飞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56-1161,共6页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β2糖蛋白Ⅰ(β2GP1)免疫的小鼠中,对B细胞活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将C3H/HeN(TLR4正常型)和C3H/HeJ(TLR4缺陷型)2种小鼠随机分为β2GP1免疫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注射β2GP1或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免疫。采用...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β2糖蛋白Ⅰ(β2GP1)免疫的小鼠中,对B细胞活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将C3H/HeN(TLR4正常型)和C3H/HeJ(TLR4缺陷型)2种小鼠随机分为β2GP1免疫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注射β2GP1或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免疫。采用皮下多点注射进行初次免疫,2次腹腔注射加强免疫,最后冲击免疫的方法免疫小鼠。采用间接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抗β2GP1抗体的效价;HE染色观察小鼠脾脏生发中心数量及大小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脾脏生发中心内的CD40配体(CD40L)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中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的水平变化。结果经β2GP1免疫后,2种小鼠血清中均出现高效价的抗β2GP1抗体,且C3H/HeN血清效价高于C3H/HeJ小鼠。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2种小鼠经β2GP1刺激后,CD40L、CD19+CD80+细胞和CD19+CD86+细胞的数量均显著增加;但C3H/He J小鼠CD40L,CD19+CD80+细胞和CD19+CD86+细胞的数量低于C3H/He N小鼠。经β2GP1刺激的小鼠脾脏生发中心,比生理盐水组更大更多,C3H/HeN小鼠的生发中心的数量多于C3H/HeJ小鼠。结论 TLR4增强β2GP1免疫小鼠B细胞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磷脂综合征 β2糖蛋白Ⅰ 抗β2GP1抗体 b细胞 生发中心 TOLL受体4
下载PDF
^(18)F-FDG PET/CT Deauville评分及ΔSUV_(max)评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中期预后的价值
7
作者 郑立春 张欢 +5 位作者 顾程 张晓明 韩雪 张志 胡月明 欧阳向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85-90,共6页
目的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技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18)F-FDG PET/CT)显像Deauville评分和最大标准化摄取值的变化(ΔSUV_(max))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中期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DLBC... 目的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技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18)F-FDG PET/CT)显像Deauville评分和最大标准化摄取值的变化(ΔSUV_(max))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中期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DLBCL患者化疗中期^(18)F-FDG PET/CT图像资料。对ΔSUV_(max)、ΔSUV_(max)%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分别采用ΔSUV_(max)及ΔSUV_(max)%的最佳临界值、Deauville评分分组,并按免疫组化结果分为生发中心(GCB)型和非GCB型。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分析,分析Deauville评分法和ΔSUV_(max)法的预后评估能力。结果78例患者分为进展组24例和未进展组54例;进展组ΔSUV_(max)均值为(3.42±9.90),低于未进展组的(8.76±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中位数ΔSUV_(max)%为34.88%,低于未进展组的7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ΔSUV_(max)及ΔSUV_(max)%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7、0.882(P<0.01),分别以临界值7.95、67.34%分组,Kaplan-Meier分析显示2年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4%与82.4%,33.3%与95.6%,P<0.01)。Deauville<4分(PET阴性)组的2年PFS为91.9%,高于Deauville≥4分(PET阳性)组的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CB型2年PFS为90.3%,高于非GCB型的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ΔSUV_(max)%及免疫组化分型为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Deauville评分法和ΔSUV_(max)法在DLBCL化疗中期预后评估中均有较高的价值,ΔSUV_(max)%及免疫组化分型为PFS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技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 最大标准化摄取值 生发中心 预后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特点及规律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潘鑫艳 王丽 +3 位作者 陈玥 黎贵芸 杨丽琳 杨举伦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7-11,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及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中Ig基因重排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6例DLBCL中CD10、BCL-6、MUM1表达,采用Hans免疫分型方法将DLBCL分为GCB和non-GCB;同时提取...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及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中Ig基因重排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6例DLBCL中CD10、BCL-6、MUM1表达,采用Hans免疫分型方法将DLBCL分为GCB和non-GCB;同时提取所有样本基因组DNA,利用BIOMED-2克隆分析系统进行PCR扩增Ig基因,核酸分子异源双链凝胶电泳分析基因重排情况,并以15例反应性增生病变作为阴性对照。结果46例DLBCL样本中GCB 12例、non-GCB 34例,其中45例样本扩增出Ig基因的克隆性重排条带,检测敏感性为97.8%,15例反应性增生病变均未检测到重排条带,检测特异性为100.0%。GCB和non-GCB重链IGH重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链IGκ-A、IGκ-B和IGλ重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B和non-GCB的Ig基因轻链重排条带分布具有显著的特点和规律,可为病理诊断和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细胞 弥漫性 基因重排 免疫表 生发中心b细胞 生发中心b细胞 bIOMED-2
下载PDF
免疫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园园 王东芹 金洁萍 《北京医学》 CAS 2013年第11期921-924,共4页
目的探讨免疫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国际预后指数(IPI)、生发中心型(GC型)、非生发中心型(non-GC型)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免疫化疗的DLBCL患者入院时的IPI评分、ALC和免疫组... 目的探讨免疫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国际预后指数(IPI)、生发中心型(GC型)、非生发中心型(non-GC型)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免疫化疗的DLBCL患者入院时的IPI评分、ALC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并结合随访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预后分析显示,IPI评分与3年总生存期(OS)和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有关(P=0.025,0.01);GC型、non-GC型及治疗前ALC高低与预后无明显的相关性。non-GC型的低ALC组DLBCL患者OS(55.3%,P=0.034)和PFS(47.7%,P=0.006)与其他3组比较显著降低。结论 IPI评分与免疫化疗的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治疗前ALC与免疫化疗的DLBCL患者预后无关,但低ALC的non-GC型是行免疫化疗的DLBCL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淋巴细胞绝对计数 国际预后指数 生发中心 生发中心 免疫化疗 预后
下载PDF
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弥漫大B淋巴瘤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
10
作者 苏蕊 黄耘 王思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09-1411,共3页
目的探讨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弥漫大B淋巴瘤(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DLBCL患者108例,根据病理亚型分为活化B细胞型组(ABC组)和生发中心型组(GCB组)各54例。另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54例... 目的探讨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弥漫大B淋巴瘤(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DLBCL患者108例,根据病理亚型分为活化B细胞型组(ABC组)和生发中心型组(GCB组)各54例。另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5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ERCC119007 T>C和ERCC18092 C>A位点多态性检测,分析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3组ERCC1基因型中19007 T>C的TT和CT+CC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8092 C>A的CC和CA+CC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单体型中2种单体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体型C-C-C降低了个体DLBCL患病的风险(OR=0.589,P=0.039),单体型T-C-T则提高了个体DLBCL患病的风险(OR=0.915,P=0.025);TT和CT基因型发生不同亚型DLBCL发病危险明显高于CC基因型,且高分化和高分期患者的CT+CC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低分化和低分期患者(P<0.05)。结论 ERCC1基因19007 T>C位点多态性与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携带该基因2种不同单体型的个体在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患病风险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CC1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弥漫大b淋巴瘤 活化b细胞 生发中心
下载PDF
USP10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1
作者 曾智 任家材 +4 位作者 阎红琳 黄亚冰 叶柏新 古丽娟 袁静萍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6期566-572,共7页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0(ubiquitin-specifi c protease 10,USP10)蛋白及其m RNA在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lymph node hyperplasia,RLH)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0(ubiquitin-specifi c protease 10,USP10)蛋白及其m RNA在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lymph node hyperplasia,RLH)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0例人DLBCL及70例RLH组织,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USP10的蛋白表达,分析其与DLBCL分子亚型及DLBCL预后相关分子之间的关系,并采用GEO数据库分析USP10 m RNA表达水平。结果 USP10在DLBCL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RLH组织的B淋巴细胞,在非生发中心亚型(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 type,nonGCB)DLBCL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生发中心亚型(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 type,GCB)DLBCL组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USP10与DLBCL预后相关分子中的CD5、Bcl-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而与p53,c-Myc及Ki67蛋白表达无相关性;USP10 m RNA在DLBCL组织及RLH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论 USP10在DLBCL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加,尤其是在预后较差的non-GCB亚型或CD5阳性或无Bcl-2阳性的DLBCL中,表明该蛋白是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分子标记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生发中心 预后分子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2
作者 李园 沈明芳 +2 位作者 郭志琴 唐伦 郭晓珺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2年第10期895-897,905,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选择原发DLBCL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取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并比较两组CDC6蛋白表达水平,进而分析CDC6蛋...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选择原发DLBCL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取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并比较两组CDC6蛋白表达水平,进而分析CDC6蛋白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研究组CDC6蛋白阳性率(56.67%)高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P<0.05);在DLBCL组织中,非生发中心型B细胞样(non-GCB)亚型患者CDC6蛋白阳性率(71.05%)明显高于生发中心型B细胞样(GCB)亚型(3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4,P<0.05);进一步分析预后结果显示,GCB亚型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长于non-GCB亚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3.16、12.39,P均<0.05);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患者的OS和PFS均长于未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4.18、4.72,P均<0.05),CDC6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OS和PFS短于CDC6蛋白阴性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6.96、7.25,P均<0.05)。结论CDC6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CDC6蛋白在non-GCB亚型中的表达高于GCB亚型;CDC6蛋白阳性的DLBCL患者可能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非生发中心型b细胞样
下载PDF
生发中心型与非生发中心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影像学鉴别 被引量:2
13
作者 江山 孙浩然 伊慧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1-695,共5页
目的分析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与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各部位淋巴结大小及形态差异,并做出鉴别诊断。方法搜集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有明确病理诊断为DLBCL且有明确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及完整影像资料的... 目的分析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与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各部位淋巴结大小及形态差异,并做出鉴别诊断。方法搜集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有明确病理诊断为DLBCL且有明确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及完整影像资料的患者46例,分别记录双侧颈部、双侧颌下、双侧腋窝、双侧锁骨上窝、双侧腹股沟、腹腔每侧最大两个淋巴结的垂直径乘积和长短径之比(L/S),将各部位垂直径乘积和L/S值按GCB和non-GCB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eny U检验,再计算出有统计学意义组的均数进行比较,并做ROC曲线尝试鉴别诊断。结果垂直径乘积:全部组GCB型:0.88(0.31,1.00)cm^2;全部组non-GCB型:0.84(0.44,1.44)cm^2;颈部组GCB型:1.05(0.47,1.13)cm^2;颈部组non-GCB型:1.14(0.61,4.00)cm^2;腹股沟组GCB型:(0.38±0.26)cm^2;腹股沟组non-GCB型:0.72(0.44,0.98)cm^2。GCB型患者和non-GCB型患者淋巴结的垂直径之积在全身(P=0.002)、双侧颈部(P=0.034)和双侧腹股沟(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测得临界值:全身0.490 cm^2,双侧颈部0.925 cm^2,双侧腹股沟0.490 cm^2。而双侧腋窝、双侧颌下、双侧锁骨上窝、腹腔淋巴结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S值:全部组GCB型:1.91±0.71;全部组non-GCB型:2.19±0.85;腋窝组GCB型:1.79±0.22;腋窝组non-GCB型:2.28±0.77;颌下组GCB型:1.62±0.25;颌下组non-GCB型;1.90±0.55。non-GCB型患者和GCB型患者淋巴结的L/S值在全身(P=0.012)、双侧腋下(P=0.042)和双侧颌下(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测得临界值:全身1.845,双侧腋窝2.055,双侧颌下诊断显著性水平P>0.05。而双侧颈部、双侧腹肌沟、双侧锁骨上窝、腹腔淋巴结L/S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LBCL中non-GCB型患者淋巴结普遍较GCB型患者大,主要表现在双侧颈部及双侧腹股沟区,并可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在恶性度上低于GCB型,主要表现在双侧腋窝及双侧颌下,腋窝处数据可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垂直径乘积之和 生发中心b细胞 生发中心b细胞
原文传递
CDC6 mRN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沈明芳 李园 +2 位作者 郭志琴 郭晓珺 曾惠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7期18-22,I0002,共6页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表达情况,分析CDC6 mRNA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和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60例DLBCL病例,以同期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作为对...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表达情况,分析CDC6 mRNA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和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60例DLBCL病例,以同期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CR(real-time PCR)检测其CDC6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CDC6 mRNA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C6 mRNA在DLBCL中的表达量(0.441±0.070)较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0.113±0.029)显著增高(P<0.05);CDC6 mRNA在DLBCL中的上调与Hans分型中non-GCB亚型存在相关性(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表达CDC6 mRNA、临床分期Ⅲ+Ⅳ期、IPI评分3~5分、LDH升高(>245 U/L)、贫血(Hb<100 g/L)、Hans分型non-GCB亚型均与DLBCL患者不良预后有关;多因素Cox分析显示,高表达CDC6 mRNA、贫血、non-GCB亚型是影响DLB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6;0.001;0.022)。结论CDC6 mRNA表达与淋巴瘤关系密切,高表达CDC6 mRNA可能与DLBCL患者不良预后有关,可作为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 生化中心b细胞 预后因素
下载PDF
上海地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生发中心B细胞样亚型显著偏低
15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10年第11期13-13,共1页
为了探讨中国上海地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生发中心B细胞(GCB)样型与非GCB样型的分布以及可能影响因素,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陈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分析124例来自该院的原发DLBCL中CD10、bcl—6、MUM1、GC... 为了探讨中国上海地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生发中心B细胞(GCB)样型与非GCB样型的分布以及可能影响因素,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陈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分析124例来自该院的原发DLBCL中CD10、bcl—6、MUM1、GCET1和FOXPl5种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生发中心 上海地区 细胞 ENVISION法 免疫组织化学 附属肿瘤医院
原文传递
非生发中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燕梅 吴裕丹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428-433,共6页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1%-34%。DLBCL发病率在亚洲国家一般大于40%。根据基因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型(GCB)和非生发中心型(non-GCB)...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1%-34%。DLBCL发病率在亚洲国家一般大于40%。根据基因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型(GCB)和非生发中心型(non-GCB)两类,non-GCB型较多见且预后差,本文将对non-GCB型的分子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弥漫性 生发中心 来那度胺 硼替佐米 依鲁替尼
原文传递
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的进展
17
作者 勇威本 《继续医学教育》 2006年第8期72-78,共7页
关键词 霍奇金淋巴瘤 侵袭性 外周T细胞淋巴瘤 皮下脂膜炎T细胞淋巴瘤 NK/T细胞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瘤治疗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血管免疫母细胞 肠T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寻找发热真相,识别霍奇金淋巴瘤早期不典型症状
18
作者 陈金伟 《医师在线》 2021年第25期26-27,共2页
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B细胞淋巴瘤,大多起源于生发中心,主要累及淋巴结、脾、肝脏和骨髓。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在淋巴结或结外组织如骨髓、肺或骨骼组织中,找到R-S细胞。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中,将霍奇金淋巴瘤分为经典型和结节性淋巴... 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B细胞淋巴瘤,大多起源于生发中心,主要累及淋巴结、脾、肝脏和骨髓。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在淋巴结或结外组织如骨髓、肺或骨骼组织中,找到R-S细胞。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中,将霍奇金淋巴瘤分为经典型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优势型,前者又分为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富含淋巴细胞型和淋巴细胞削减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奇金淋巴瘤 不典症状 结节硬化 混合细胞 生发中心 b细胞淋巴瘤 骨骼组织 淋巴结
下载PDF
R-CHOP方案和R-DA-EPOCH方案一线治疗non-GCB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孜岩 俞文娟 +7 位作者 索珊珊 王敬翰 孟海涛 麦文渊 韦菊英 杨敏 毛莉萍 金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6-348,共3页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具有高度异质性,基于免疫组化的Hans分型分为生发中心来源型(GCB)和非生发中心来源型(non-GCB)。Alizadeh等[1]研究显示,同样使用R-CHOP方案治疗,GCB型DLBCL具有更长的总生存(OS)...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具有高度异质性,基于免疫组化的Hans分型分为生发中心来源型(GCB)和非生发中心来源型(non-GCB)。Alizadeh等[1]研究显示,同样使用R-CHOP方案治疗,GCB型DLBCL具有更长的总生存(OS)期,non-GCB型相对GCB型治疗难度大、预后差。本研究我们回顾性分析88例一线方案采用R-CHOP或R-DA-EPOCH治疗的non-GCB型DLBCL患者资料,比较两种方案的疗效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 CHOP方案 生发中心 回顾性研究 EPOCH方案 疗效及预后 一线治疗
原文传递
信号通路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20
作者 张芬 徐方平 +1 位作者 刘艳辉 庄恒国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2-285,共4页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一种B细胞恶性肿瘤,约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依据肿瘤细胞起源大致可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及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非GCB型)。B细胞发育过程中,多种信号通路精确...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一种B细胞恶性肿瘤,约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依据肿瘤细胞起源大致可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及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非GCB型)。B细胞发育过程中,多种信号通路精确地调控其细胞周期、增殖、分化及凋亡,以达到平衡,确保B细胞的正常发育及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信号通路 发病过程 b细胞恶性肿瘤 霍奇金淋巴瘤 肿瘤细胞起源 b细胞 生发中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