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特点及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潘鑫艳 王丽 +3 位作者 陈玥 黎贵芸 杨丽琳 杨举伦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7-11,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及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中Ig基因重排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6例DLBCL中CD10、BCL-6、MUM1表达,采用Hans免疫分型方法将DLBCL分为GCB和non-GCB;同时提取...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及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中Ig基因重排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6例DLBCL中CD10、BCL-6、MUM1表达,采用Hans免疫分型方法将DLBCL分为GCB和non-GCB;同时提取所有样本基因组DNA,利用BIOMED-2克隆分析系统进行PCR扩增Ig基因,核酸分子异源双链凝胶电泳分析基因重排情况,并以15例反应性增生病变作为阴性对照。结果46例DLBCL样本中GCB 12例、non-GCB 34例,其中45例样本扩增出Ig基因的克隆性重排条带,检测敏感性为97.8%,15例反应性增生病变均未检测到重排条带,检测特异性为100.0%。GCB和non-GCB重链IGH重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链IGκ-A、IGκ-B和IGλ重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B和non-GCB的Ig基因轻链重排条带分布具有显著的特点和规律,可为病理诊断和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细胞 弥漫性 基因重排 免疫表 生发中心b细胞 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 bIOMED-2
下载PDF
生发中心型与非生发中心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影像学鉴别 被引量:2
2
作者 江山 孙浩然 伊慧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1-695,共5页
目的分析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与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各部位淋巴结大小及形态差异,并做出鉴别诊断。方法搜集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有明确病理诊断为DLBCL且有明确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及完整影像资料的... 目的分析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与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各部位淋巴结大小及形态差异,并做出鉴别诊断。方法搜集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有明确病理诊断为DLBCL且有明确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及完整影像资料的患者46例,分别记录双侧颈部、双侧颌下、双侧腋窝、双侧锁骨上窝、双侧腹股沟、腹腔每侧最大两个淋巴结的垂直径乘积和长短径之比(L/S),将各部位垂直径乘积和L/S值按GCB和non-GCB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eny U检验,再计算出有统计学意义组的均数进行比较,并做ROC曲线尝试鉴别诊断。结果垂直径乘积:全部组GCB型:0.88(0.31,1.00)cm^2;全部组non-GCB型:0.84(0.44,1.44)cm^2;颈部组GCB型:1.05(0.47,1.13)cm^2;颈部组non-GCB型:1.14(0.61,4.00)cm^2;腹股沟组GCB型:(0.38±0.26)cm^2;腹股沟组non-GCB型:0.72(0.44,0.98)cm^2。GCB型患者和non-GCB型患者淋巴结的垂直径之积在全身(P=0.002)、双侧颈部(P=0.034)和双侧腹股沟(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测得临界值:全身0.490 cm^2,双侧颈部0.925 cm^2,双侧腹股沟0.490 cm^2。而双侧腋窝、双侧颌下、双侧锁骨上窝、腹腔淋巴结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S值:全部组GCB型:1.91±0.71;全部组non-GCB型:2.19±0.85;腋窝组GCB型:1.79±0.22;腋窝组non-GCB型:2.28±0.77;颌下组GCB型:1.62±0.25;颌下组non-GCB型;1.90±0.55。non-GCB型患者和GCB型患者淋巴结的L/S值在全身(P=0.012)、双侧腋下(P=0.042)和双侧颌下(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测得临界值:全身1.845,双侧腋窝2.055,双侧颌下诊断显著性水平P>0.05。而双侧颈部、双侧腹肌沟、双侧锁骨上窝、腹腔淋巴结L/S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LBCL中non-GCB型患者淋巴结普遍较GCB型患者大,主要表现在双侧颈部及双侧腹股沟区,并可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在恶性度上低于GCB型,主要表现在双侧腋窝及双侧颌下,腋窝处数据可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垂直径乘积之和 生发中心b细胞 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
原文传递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3
作者 李园 沈明芳 +2 位作者 郭志琴 唐伦 郭晓珺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2年第10期895-897,905,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选择原发DLBCL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取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并比较两组CDC6蛋白表达水平,进而分析CDC6蛋...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选择原发DLBCL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取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并比较两组CDC6蛋白表达水平,进而分析CDC6蛋白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研究组CDC6蛋白阳性率(56.67%)高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P<0.05);在DLBCL组织中,非生发中心型B细胞样(non-GCB)亚型患者CDC6蛋白阳性率(71.05%)明显高于生发中心型B细胞样(GCB)亚型(3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4,P<0.05);进一步分析预后结果显示,GCB亚型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长于non-GCB亚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3.16、12.39,P均<0.05);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患者的OS和PFS均长于未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4.18、4.72,P均<0.05),CDC6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OS和PFS短于CDC6蛋白阴性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6.96、7.25,P均<0.05)。结论CDC6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CDC6蛋白在non-GCB亚型中的表达高于GCB亚型;CDC6蛋白阳性的DLBCL患者可能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生发中心b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