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生物天然气资源的特征与前景 被引量:30
1
作者 戴金星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根据非生物气可作为资源的有用组分类型及其占天然气总组分份额的多少,将非生物天然气资源划分为主非生物天然气资源和次非生物天然气资源两大类。在主非生物天然气资源中,非生物气组分(CO2、CH4)占天然气总组分的大部分或绝大部分;在... 根据非生物气可作为资源的有用组分类型及其占天然气总组分份额的多少,将非生物天然气资源划分为主非生物天然气资源和次非生物天然气资源两大类。在主非生物天然气资源中,非生物气组分(CO2、CH4)占天然气总组分的大部分或绝大部分;在次非生物天然气资源中,非生物组分(H e)占天然气总组分的少部分或极少部分。指出主非生物天然气的CO2和烷烃气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裂谷型盆地中,资源潜力大;次非生物天然气中的H e气在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资源潜力大,在松辽盆地也有一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 前景 非生物气资源 非生物气资源
下载PDF
济阳坳陷非生物成因气聚储的深层构造因素探讨 被引量:12
2
作者 汤达祯 刘鸿祥 +3 位作者 李小孟 张君峰 刘大锰 杜刚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0-34,共5页
通过综合分析深部人工地震探测资料和非生物成因天然气分布特征 ,认为超塑性流动变形机制对于济阳坳陷地壳岩石流变和深部结构调整影响深刻 .地幔物质上涌 ,中、下地壳特别是低速物性体的岩石流变以及表壳伸展破裂 ,制约着含气构造按照... 通过综合分析深部人工地震探测资料和非生物成因天然气分布特征 ,认为超塑性流动变形机制对于济阳坳陷地壳岩石流变和深部结构调整影响深刻 .地幔物质上涌 ,中、下地壳特别是低速物性体的岩石流变以及表壳伸展破裂 ,制约着含气构造按照表壳脆裂与深部流变的组合样式发展 .岩浆活动受到韧性地壳分层的阻隔 ,通过深熔作用同化岩石圈物质 ,通过侵位地壳改造壳层性质 .在低速体所在层位 ,流体 (包括二氧化碳 )在聚集的同时促进了地壳岩层的变质、弱化 .整个地壳层次上的深部顺层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岩石流变 非生物成因 作用机制 构造 地壳 深熔作用
下载PDF
壳源非生物成因烃类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小奇 刘德良 李振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1-46,51,共7页
结合国外近几年的相关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壳源非生物成因烃类气的形成机理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分析了其成藏的可能性、可能成藏的有利地区以及研究前景。结果表明,壳源非生物成因烃类气不仅存在,而且分布较为广泛,研究前景也十分... 结合国外近几年的相关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壳源非生物成因烃类气的形成机理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分析了其成藏的可能性、可能成藏的有利地区以及研究前景。结果表明,壳源非生物成因烃类气不仅存在,而且分布较为广泛,研究前景也十分广阔。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非生物成因气,特别是壳源非生物成因烃类气的认识将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源非生物成因烃类 FT反应 催化剂 碳同位素 成藏机理 研究前景
下载PDF
地球深部有机质演化与油气资源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先彬 妥进才 +2 位作者 周世新 李振西 闫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9-164,共6页
突破传统的油气成因理论,研究深层油气和非生物气形成的基础科学问题。地球深部有机质演化涉及两个基本过程①初始复杂有机质经热解作用向简单有机质转化;②初始低分子量含碳物质(CO,CO2等)通过聚合反应形成较高分子量的有机质。研究结... 突破传统的油气成因理论,研究深层油气和非生物气形成的基础科学问题。地球深部有机质演化涉及两个基本过程①初始复杂有机质经热解作用向简单有机质转化;②初始低分子量含碳物质(CO,CO2等)通过聚合反应形成较高分子量的有机质。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球深部油气仍有很高的热力学稳定性,压力抑制了有机质热成熟作用和破坏作用,使得深层烃源岩仍具良好的生烃潜力。有机质成烃过程与外源氢的加入密切相关,外源氢的加入提高了成烃转化率,抑制了有机质的石墨化进程。水是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重要氢源。微量过渡金属元素对有机质成烃有重要催化作用。上述两种成烃过程的差异,导致其碳、氢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效应各异,反映其特征的同位素组成变异亦大相径庭。深层油气和非生物气具有巨大的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天然资源 地球深部有机质 深层油理论 非生物气理论
下载PDF
蛇纹石化作用的气体形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明峰 王先彬 +1 位作者 妥进才 吴陈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11-20,共10页
蛇纹石化过程可驱动热液系统并产生甲烷和氢气,还能够为生物体提供能量和电子来源的分子氢。超基性岩蛇纹石化生成非生物成因烷烃与其他有机化合物,为化能自养微生物群落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和初始物质,是生命起源最重要的变质水化反应。... 蛇纹石化过程可驱动热液系统并产生甲烷和氢气,还能够为生物体提供能量和电子来源的分子氢。超基性岩蛇纹石化生成非生物成因烷烃与其他有机化合物,为化能自养微生物群落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和初始物质,是生命起源最重要的变质水化反应。橄榄岩的蛇纹石化是大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地质过程,与热液系统相关的基性—超基性岩在大洋中是很普遍的,蛇纹石化过程可能驱动热液系统并产生甲烷和氢气异常。蛇纹石化作用气体的甲烷碳同位素组成提供了非生物成因甲烷存在的证据,蛇纹石化作用被认为是地球内部形成非生物成因烷烃的一种重要机制。通过研究现今地球上蛇绿岩套的水岩反应,可以类似地用来模拟火星上可能存在的生物环境,认为低温条件下蛇纹石化作用是火星上甲烷产生的可能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超基性岩 水岩反应 蛇纹石化 甲烷 非生物成因 有机化合物
下载PDF
非生物成因气与松辽盆地深层气:综述与思考 被引量:3
6
作者 邹艳荣 魏志福 +2 位作者 蔡玉兰 陶伟 刘金钟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7-663,共7页
结合封闭体系费—托合成实验,综述了已知非生物气苗和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化学成分及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与进展。对非生物气和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研究现状进行了思考。建议关注非生物气化学组成特征和实验条件的探索,加强热力学平衡体系... 结合封闭体系费—托合成实验,综述了已知非生物气苗和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化学成分及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与进展。对非生物气和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研究现状进行了思考。建议关注非生物气化学组成特征和实验条件的探索,加强热力学平衡体系和气藏后期地质过程的研究,综合研究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生物气 天然 费-托合成实验 松辽盆地 深层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非生物成因气的成藏特征 被引量:61
7
作者 郭占谦 刘文龙 王先彬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7年第2期143-148,共6页
松辽盆地所处地壳块段的纵向结构,依密度大小可分为上、中、下地壳.在上、中地壳间有一厚的3km的低密度层段.它可能是上地幔熔融物质析离出来的“流体相”在地壳中聚集的岩浆房.它通过地壳断裂和天然地震向松辽裂谷盆地供给非生物成因... 松辽盆地所处地壳块段的纵向结构,依密度大小可分为上、中、下地壳.在上、中地壳间有一厚的3km的低密度层段.它可能是上地幔熔融物质析离出来的“流体相”在地壳中聚集的岩浆房.它通过地壳断裂和天然地震向松辽裂谷盆地供给非生物成因天然气和其它气态物质及热液流体,这是松辽盆地形成非生物成因气藏的根本条件.在上地壳(或称盆地基底)断裂两侧有基底及以上层位的构造圈闭;有不整合面或横向延展广阔的含联通孔隙的砂层做为运移通道及天然气储集层;临近气层有泥岩做为封闭的盖层,这些条件的适当配置是非生物成因气成藏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房 断裂 不整合面 盆地 非生物成因
原文传递
非生物成因天然气形成机制与资源前景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先彬 郭占谦 +4 位作者 妥进才 卓胜广 李振西 周世新 闫宏 《中国基础科学》 2006年第4期12-20,共9页
本文论述了细菌(生物)成因气、热成因气、深层气和非生物成因气的形成机制和它们的耦合与差异;评述了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的研究历史和发展态势,指出迄今在国际上因未发现任何具非生物成因特征的商业气藏,而认为非生物成因天然气不具有资... 本文论述了细菌(生物)成因气、热成因气、深层气和非生物成因气的形成机制和它们的耦合与差异;评述了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的研究历史和发展态势,指出迄今在国际上因未发现任何具非生物成因特征的商业气藏,而认为非生物成因天然气不具有资源前景是一种错误结论。本文并讨论了地球深部有机质演化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判识天然气成因类型地球化学指标的有效性,指出:沉积有机质受生物降解、热降解作用的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效应的制约,有机成因烷烃气体(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的碳氢同位素δ13C值和δ2H值分布均呈正序分布,即:δ13C1<δ13C2<δ13C3<δ13C4和δ2HCH4<δ2HC2H6<δ2HC3H8<δ2HC4H10,二者具有正相关关系;非生物成因天然气受聚合作用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效应的制约,其烷烃气体的碳氢同位素分布则不同于前者,δ13C值呈反序分布δ13C1>δ13C2>δ13C3>δ13C4,而δ2H值呈正序分布δ2HCH4<δ2HC2H6<δ2HC3H8<δ2HC4H10,二者具有负相关关系;而且非生物成因甲烷的δ13C1≥-30.0‰。此外,本文评述了中国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论述了松辽盆地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指出松辽盆地昌德肇州西非生物成因天然气藏的发现,为研究和寻找非生物成因天然气资源提供了典型实例;并指出伴随松辽盆地深层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以及近20口商业天然气井非生物成因特征的确定,展现了松辽盆地非生物成因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良好前景,使松辽盆地成为世界上研究和寻找非生物成因天然气资源最理想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形成机制 非生物成因 地球化学判识指标 非生物成因 非生物成因资源前号
原文传递
中国松辽盆地商业天然气的非生物成因烷烃气体 被引量:25
9
作者 王先彬 郭占谦 +14 位作者 妥进才 郭洪岩 李振西 卓胜广 蒋鸿亮 曾龙伟 张铭杰 王连生 柳春雪 闫宏 李立武 周晓峰 王永莉 杨辉 王广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2-614,共13页
阐述了自然界不同物质来源、不同成烃环境和不同成烃机制,形成的各类烷烃气体的碳、氢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效应及其同位素组成和分布特征.指出复杂高分子沉积有机质经生物降解作用和热降解作用形成细菌成因气和热成因气.细菌成因甲烷δ13C1... 阐述了自然界不同物质来源、不同成烃环境和不同成烃机制,形成的各类烷烃气体的碳、氢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效应及其同位素组成和分布特征.指出复杂高分子沉积有机质经生物降解作用和热降解作用形成细菌成因气和热成因气.细菌成因甲烷δ13C1,-110‰~-50‰;热成因甲烷δ13C1,-50‰~-35‰(或更重).受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效应的制约,细菌成因和热成因烷烃的碳氢同位素δ13C值和δD值均具有正序分布特征,即δ13C1<δ13C2<δ13C3<δ13C4和δDCH4<δDC2H6<δDC3H8<δDC4H10,且二者之间具正相关关系.自然界非生物化学过程,由简单含碳分子(CH4,CO,和CO2)经聚合反应生成的非生物成因烷烃气体,甲烷的δ13C1值大于-30‰.受其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效应的制约,烷烃气体的碳同位素δ13C值具反序分布特征,氢同位素δD值则具有正序分布特征,即δ13C1>δ13C2>δ13C3>δ13C4和δDCH4<δDC2H6<δDC3H8<δDC4H10,且二者之间具负相关关系.分布于中国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和莺山-庙台子断陷的26口商业天然气井,天然气的甲烷碳同位素δ13C1值为-30.5‰~-16.7‰,氢同位素δD值的变化范围极窄,为-203‰~-196‰.烷烃碳同位素δ13C值具反序分布特征,氢同位素δD值具正序分布特征.烷烃碳同位素δ13C值和氢同位素δD值之间具负相关关系,显示了非生物成因特征.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不仅存在非生物成因甲烷,而且作为能源气体,非生物成因烷烃气体还能聚集形成有商业价值的天然气藏.据估算松辽盆地26口具非生物成因特征的天然气井的储量超过500×108m3.松辽盆地勘探实践表明非生物成因天然气具有良好的资源前景,为在世界范围内研究和寻找非生物成因商业天然气提供了典型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形成机制 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效应 中国松辽盆地 非生物成因商业
原文传递
含油气盆地有机无机作用下非生物烷烃气形成与资源潜力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全有 吴小奇 +5 位作者 朱东亚 孟庆强 许汇源 彭威龙 黄晓伟 刘佳宜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5-163,共9页
非生物烷烃气的形成机制和是否具有工业价值是国际关注的焦点。通过费托合成形成的甲烷是非生物烷烃气的重要构成。天然气组分与同位素组成以及壳幔混合模型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庆深气田烷烃气中除混入了幔源非生物烷烃气外,也有费托合成... 非生物烷烃气的形成机制和是否具有工业价值是国际关注的焦点。通过费托合成形成的甲烷是非生物烷烃气的重要构成。天然气组分与同位素组成以及壳幔混合模型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庆深气田烷烃气中除混入了幔源非生物烷烃气外,也有费托合成来源非生物烷烃气的贡献。通过选取典型生物成因气和非生物气的地球化学参数端元并开展混源模拟计算,揭示了该气田天然气探明储量中非生物烷烃气超过600×10^(8) m^(3),其中费托合成甲烷总量超过96×10^(8) m^(3)。计算结果表明,有机无机相互作用下非生物烷烃气可以形成商业性聚集。由于常规气藏中以典型生物成因气占主导,且高—过成熟阶段煤成气与非生物烷烃气地球化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而掩盖了非生物成因气的典型特征。因此,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生成的非生物烷烃气在含油气盆地内可能广泛存在,以往可能低估了其对气藏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相互作用 非生物烷烃 费托合成 碳同位素 氦同位素 混源模型
原文传递
Methane-rich fluid inclusions and their hosting volcanic reservoir rocks of the Songliao Basin, NE China
11
作者 WANGPu-Jun HOUQi-jun +3 位作者 CHENGRi-hui LIQuan-lin GUOZhen-hua HUANGYu-long 《Journal of Geoscie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2004年第2期136-142,共7页
Methane-rich fluids were recognized to be hosted in the reservoir volcanic rocks as primary inclusion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core-drillings of volcanic gas reservoirs with reversed δ13C of alkane in the Xujiaw... Methane-rich fluids were recognized to be hosted in the reservoir volcanic rocks as primary inclusion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core-drillings of volcanic gas reservoirs with reversed δ13C of alkane in the Xujiaweizi depression of the Songliao Basin. The volcanic rocks are rhyolite dominant being enriched in the more incompatible elements like Cs, Rb, Ba, Th, U and Th with relative high LREE, depleted HREE and negative anomalies of Ti and Nb, suggesting a melt involving both in mantle source and crustal assimilation. Primary fluids hosted in the volcanic rocks should have the same provenance with the magma. The authors concluded that the enclosed CH4 in the volcanics are mantle/magma-derived alkane and the reversed δ13C of alkane in the corresponding gas reservoirs is partly resulted from mixture between biogenic and abiogenic g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liao Basin reservoir volcanic rocks primary fluid inclusion CH4 and CO2 abiogenic origin natural gas
下载PDF
Soil Microbial Activities in Beech Forests Under Natural Incubation Conditions as Affected by Global Warming 被引量:3
12
作者 S.LU Q.WANG +2 位作者 S.KATAHATA M.NARAMOTO H.MIZUNAG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6期709-721,共13页
Microbial activity in soil is known to be controlled by various factors. However, the operating mechanisms have not yet been clearly identified, particularly under climate change conditions, although they are crucial ... Microbial activity in soil is known to be controlled by various factors. However, the operating mechanisms have not yet been clearly identified, particularly under climate change conditions, although they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carbon dynamics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this study, a natural incubatio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using intact soil cores transferred from high altitude(1 500 m) to low(900 m) altitude to mimic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in a typical cold-temperate mountainous area in Japan. Soil microbial activities, indicated by substrate-induced respiration(SIR) and metabolic quotient(q CO2), together with soil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abiotic factors) and soil functional enzyme and microbial properties(biotic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in 2013. Resul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indicated that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 andβ-glucosidase activity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characterizing the responses of soil microbes to global warming. Although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2.82 ℃ between the two altitudes, such variations in soil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did not show any remarkable effect on soil microbial activities, suggesting that they might indirectly impact carbon dynamics through biotic factors such as soil functional enzymes.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biotic factors mainly controlled soil microbial activitie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which might trigger the inner soil dynamics to respond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Future studies should hence take more biotic variables into account for accurately projecting the responses of soil metabolic activities to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tic factors carbon dynamics metabolic quotient microbial biomass soil enzymes soil respiration
原文传递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ecotoxicology of chemical contaminants in estuarine organisms 被引量:1
13
作者 Marie E. DELORENZO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641-652,共12页
Global climate change effects will vary geographically, and effects on estuaries should be independently considered. This review of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ecotoxicology of chemical contaminants aims to s... Global climate change effects will vary geographically, and effects on estuaries should be independently considered. This review of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ecotoxicology of chemical contaminants aims to summarize responses that are specific to estuafine species. Estuarine organisms are uniquely adapted to large fluctuations in temperature, salinity, oxygen, and pH, and yet future changes in climate may make them more susceptible to chemical contaminants. Recent research has hig- hlighted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chemical and nonchemical stressors on chemical uptake, metabolism, and organism survival. Assessments have revealed that the natur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limate variables and chemical pollution will depend on es- tuarine species and life stage, duration and timing of exposure, prior stressor exposure, and contaminant class. A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to elucidate mechanisms of toxicity under different abiotic conditions and to incorporate climate change factors into toxicity testing was identified. These efforts will improve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f chemical contaminants and manage- ment capabilities under changing climate conditions [Current Zoology 61 (4): 641-652, 2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TOXICITY Metals PESTICIDES Oil Esmari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