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与非知--再论人工智能应用对教学主体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务农 汤洁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43,共8页
人工智能因其对人的模拟而成为一种能挑战人类主体性的工具,其对教学主体的影响理应成为教学主体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不过,现有研究主要从“知”的视角分析问题,认为人工智能帮助人知得越多,人就越能把握自身命运进而获得更多主体性。... 人工智能因其对人的模拟而成为一种能挑战人类主体性的工具,其对教学主体的影响理应成为教学主体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不过,现有研究主要从“知”的视角分析问题,认为人工智能帮助人知得越多,人就越能把握自身命运进而获得更多主体性。然而,从“非知”看,知存在着主体性的悖论,非知才是人的主体性的根本。文章主要以“非知”为观察视角,讨论人工智能对教学主体的影响。研究发现:(1)非知不仅是完全没有被对象化的主体意识,而且通过“要成为”使人不断地“总体化”,主体性也在这一过程中持续显现;(2)尽管人工智能在人的主体性实现过程中能发挥作用,但对人工智能的知的迷恋,以及人工智能对人的知的过程的替代都会限制人的主体性;(3)从非知理解人的主体性,能为教学主体理论的纷争提供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进而发展教学主体理论,也能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学主体理论的建立提供一种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知 教学主体 人工智能 主体哲学 教育技术哲学
下载PDF
敢于非知——论巴塔耶对启蒙的超越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生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0-175,共6页
乔治·巴塔耶认为启蒙理性对人造成了压迫,而要摆脱其束缚,必须追求至尊性。他对启蒙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以理性为基础的"知"的领域的批评;二是对以非理性为基础的"非知"领域的向往。实际上,前者... 乔治·巴塔耶认为启蒙理性对人造成了压迫,而要摆脱其束缚,必须追求至尊性。他对启蒙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以理性为基础的"知"的领域的批评;二是对以非理性为基础的"非知"领域的向往。实际上,前者是他对生产性的同质社会的批评,后者是他对非生产性的异质因素的认同,也即对至尊性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塔耶 启蒙 非知
下载PDF
网络服务提供者帮助行为刑事责任模式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婉婷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24-28,共5页
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帮助行为刑事责任模式认定困境的分析得知,共犯责任、帮助犯正犯化责任、拒不履行法定义务责任实则是以"共谋""明知""非知"作为责任模式的标志。剖析帮助行为人在三类主观状态下的实行行... 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帮助行为刑事责任模式认定困境的分析得知,共犯责任、帮助犯正犯化责任、拒不履行法定义务责任实则是以"共谋""明知""非知"作为责任模式的标志。剖析帮助行为人在三类主观状态下的实行行为,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明知"与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非知"进行解读,理顺法条间的逻辑衔接,避免交叉、重叠适用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服务提供者 帮助行为 共谋 明知 非知
下载PDF
“戏剧化”通往“迷狂”——浅析巴塔耶的“内在经验”
4
作者 刘佳馨 《新西部》 2019年第35期100-101,共2页
巴塔耶曾以“反神学”作为基本立场,通过设置新的权威来对抗宗教、传统形而上学等经典权威,提出要以“戏剧化”为方式来通达“迷狂”的“内在体验”。“内在经验”的反传统性、神秘性与它所包含的对于“非知”的追求,构成了巴塔耶哲学... 巴塔耶曾以“反神学”作为基本立场,通过设置新的权威来对抗宗教、传统形而上学等经典权威,提出要以“戏剧化”为方式来通达“迷狂”的“内在体验”。“内在经验”的反传统性、神秘性与它所包含的对于“非知”的追求,构成了巴塔耶哲学思想的核心。梳理巴塔耶在通往“内在经验”中所提出的方法与原则,有助于阐释巴塔耶的“内在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 戏剧化 迷狂 非知
下载PDF
从创新精神到素质教育
5
作者 尹争妍 《宣武教育》 2001年第6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 教学研究 中小学教育 非知力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