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社会性行为: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新视角 被引量:13
1
作者 侯春在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5-100,共6页
儿童社会化中的行为与发展研究范畴 ,大多局限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而忽略了对非社会性行为的研究。非社会性行为 ,是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的重要范畴。典型的非社会性行为主要表现为内向性行为和逃避性行为。虽然它们会随年龄... 儿童社会化中的行为与发展研究范畴 ,大多局限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而忽略了对非社会性行为的研究。非社会性行为 ,是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的重要范畴。典型的非社会性行为主要表现为内向性行为和逃避性行为。虽然它们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 ,但它们潜隐着问题障碍乃至反社会危机。为此 ,要充分认识儿童期行为发展的重要性 ,及时识别与诊断儿童早期行为发展 ,激活儿童内在的成长机制 ,尊重与信任儿童的自我建构性发展。要善于挖掘儿童潜能 ,帮助儿童增添成功体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社会性行为 非社会性问题行为 归因分析 心理指导策略 儿童 社会
下载PDF
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新视角:非社会性行为理论 被引量:15
2
作者 蔡玉军 罗国芬 邓喜芬 《青年探索》 2005年第6期20-24,共5页
儿童发展中的行为发展、儿童行为发展中的社会化发展,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学术热点之一。而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也是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有过不少论述,本文则借鉴非社会性行为这一理论视... 儿童发展中的行为发展、儿童行为发展中的社会化发展,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学术热点之一。而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也是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有过不少论述,本文则借鉴非社会性行为这一理论视角来分析留守儿童群体中的非社会性行为,借助这一新的理论视角来拓展、深化留守儿童的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非社会性行为 儿童发展 社会
下载PDF
非社会性植食昆虫的同种相残行为及其机理 被引量:2
3
作者 薛怀君 李文柱 杨星科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76-882,共7页
同种相残是指动物杀死并取食同种其他个体的行为,一般被认为是种群密度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常常是影响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非社会性植食昆虫的同种相残行为及其... 同种相残是指动物杀死并取食同种其他个体的行为,一般被认为是种群密度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常常是影响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非社会性植食昆虫的同种相残行为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影响同种相残行为发生的因素,同种相残的获利与代价,同种相残与亲子识别及护幼行为的关系,同种相残的进化驱动力等。对植食性昆虫同种相残行为的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如果我们对同种相残行为发生的生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学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或许有助于我们利用相关机理实现植食性昆虫田间种群数量的自我调控,这将对害虫的综合治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社会性植食昆虫 同种相残 取食行为 亲缘识别 进化驱动力
下载PDF
试论科学共同体的非社会性 被引量:22
4
作者 文学峰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0-64,共5页
本文辨析了科学共同体的三重含义 :科学专业共同体、科学职业共同体和科学研究共同体 ,认为科学共同体具有非社会性 ,具体表现为科学专业共同体的疏社会性、科学职业共同体的超社会性和科学研究共同体的抗社会性 ,并讨论了科学共同体非... 本文辨析了科学共同体的三重含义 :科学专业共同体、科学职业共同体和科学研究共同体 ,认为科学共同体具有非社会性 ,具体表现为科学专业共同体的疏社会性、科学职业共同体的超社会性和科学研究共同体的抗社会性 ,并讨论了科学共同体非社会性的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共同体 非社会性 社会功能 社会性 社会性 社会性
下载PDF
从非社会性行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 被引量:3
5
作者 罗国芬 蔡玉军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10-12,共3页
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是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从非社会性行为这一理论视角来分析留守儿童群体中的非社会性行为,借助这一新的理论视角来拓展、深化留守儿童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非社会性行为 儿童发展 社会
下载PDF
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新视角:非社会性行为理论 被引量:3
6
作者 蔡玉军 邓喜芬 罗国芬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5,共5页
儿童发展中的行为发展、儿童行为发展中的社会化发展,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学术热点之一。而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也是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有过不少论述。本文则借鉴非社会性行为这一理论视... 儿童发展中的行为发展、儿童行为发展中的社会化发展,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学术热点之一。而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也是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有过不少论述。本文则借鉴非社会性行为这一理论视角来分析留守儿童群体中的非社会性行为,借助这一新的理论视角来拓展、深化留守儿童的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非社会性行为 儿童发展 社会
下载PDF
农村留守儿童非社会性行为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侯云霞 《中国集体经济》 2008年第2X期193-194,共2页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弱势群体,其非社会性行为是发展成为反社会行为的潜在因素,情感缺失是非社会性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非社会性行为问题。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非社会性 行为
下载PDF
私有财产的非社会性——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首次批判 被引量:3
8
作者 朱学平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8年第2期57-70,共14页
马克思基于黑格尔对德国贵族世传地产的论述,首次对私有财产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批判。马克思通过区分地产和社会财产,指明"非社会性"构成了私有财产的本质,然后证明地产作为真正的私有财产,既否定了个人的意志自由,也否定了国... 马克思基于黑格尔对德国贵族世传地产的论述,首次对私有财产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批判。马克思通过区分地产和社会财产,指明"非社会性"构成了私有财产的本质,然后证明地产作为真正的私有财产,既否定了个人的意志自由,也否定了国家的伦理自由,实际上颠倒了私有财产同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真正关系。他还进一步揭示了作为私有财产的贵族地产的历史根源,即日耳曼人的私法,并且通过比较日耳曼人和罗马人的私法本质予以证实。马克思的这一最早批判实际上奠定了他后来批判私有财产和市民社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私有财产 非社会性
下载PDF
男幼师生非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策略
9
作者 嵇辉 张淑满 《教育界(高等教育)》 2017年第11期141-142,共2页
在职前教育中,男幼师生出现非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众多,文童总结了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可以通过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帮助引导他们学会甄选社会传媒内容,促进家校共育等策略进行干预,促进男幼师生的身心健康发... 在职前教育中,男幼师生出现非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众多,文童总结了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可以通过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帮助引导他们学会甄选社会传媒内容,促进家校共育等策略进行干预,促进男幼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正确行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幼师生 非社会性行为 影响因素 矫正策略
下载PDF
非社会的社会性:弥补人工智能责任缺口的一种纾困尝试
10
作者 栾云镪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共5页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突破性发展为人类提供诸多便利,但技术的社会属性引发了医学、哲学、法学等学科领域对其道德责任缺口问题的深层隐忧,争议的核心是AI技术发展是否可控,AI是否可以像人类一样具有能动性和体验性,...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突破性发展为人类提供诸多便利,但技术的社会属性引发了医学、哲学、法学等学科领域对其道德责任缺口问题的深层隐忧,争议的核心是AI技术发展是否可控,AI是否可以像人类一样具有能动性和体验性,如何提高AI的道德敏感度。“非社会的社会性”理论为弥补AI的道德缺口提供了一种纾困策略:将“人是目的”作为道德尺度,以人类自身责任主动把握智能技术伦理主动,重塑智能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限制条件,为引导其向负责任发展提供规范性道德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社会性 社会性 人工智能 责任 伦理边界 伦理规范
下载PDF
农村社会性非就业收入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11
作者 王春光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3,共13页
社会性非就业收入是传统农村社会的一种福利性支持形式,表现为家庭内部代际支持、亲属和宗族以及邻里互助互惠、民间捐赠等,具有凝聚社会团结、应对不确定性以及缩小收入差距等社会功能。此类收入并没有在乡村社会转型中消失,不但依然存... 社会性非就业收入是传统农村社会的一种福利性支持形式,表现为家庭内部代际支持、亲属和宗族以及邻里互助互惠、民间捐赠等,具有凝聚社会团结、应对不确定性以及缩小收入差距等社会功能。此类收入并没有在乡村社会转型中消失,不但依然存在,在某些方面还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敬老养老、支持就业创业以及扶贫济困等,而且还有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当然,一些人情类支出有可能成为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等问题也值得注意。总体来看,目前农村社会性非就业收入占比不大,这是因为,一方面,大量人口外出,村庄内部的互助互惠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经济条件有所改善,父母对子女的经济需求没有以前强烈,甚至出现年纪大的父母支持子女乃至孙辈的收入转移现象。与此同时,农村社会慈善发展滞后,虽有城市慈善组织入乡援助,但力度不大,覆盖面有限。因此,激活社会资源以拓展农村社会性非就业收入渠道,减少人情类支出以减轻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提高慈善性收入和敬老孝老的收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是未来实现乡村收入变迁的主要途径,也是增进乡村社会团结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就业收入 农村社会关系 社会文化功能 福利陷阱
下载PDF
国际社会的社会性与非社会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国林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104,7-8,共14页
国际社会是国际关系英格兰学派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与国际体系的比较,赫德利·布尔将国际社会界定为国家之间具有共同利益、规则和制度的社会,从而完成了国际社会的概念化,并通过与国际秩序的联系加强了其社会性。另外,国际社会又... 国际社会是国际关系英格兰学派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与国际体系的比较,赫德利·布尔将国际社会界定为国家之间具有共同利益、规则和制度的社会,从而完成了国际社会的概念化,并通过与国际秩序的联系加强了其社会性。另外,国际社会又是一个并非个人构成、没有中央政府、缺乏共同文化、存在普遍冲突的社会,这是其非社会性的表现。由此可见,国际社会是介于社会与非社会之间的半社会。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既要承认国际社会概念的有效性,又要关注其实质含义的特殊性,这样才不至于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在国家外交实践中,既要通过共同利益、规则和制度促进相互合作,又要避免被国际社会的字面意思所误导而走进理想主义的外交泥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政治理论 赫德利·布尔 国际社会 社会性 非社会性
原文传递
浅析康德之人的非社会的社会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林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46-47,共2页
康德的自然的学说,所具有的自然秉赋终究是要充分地发展出来的,这样历史也就体现为是自由与理性的发展过程。这是康德对人类历史的逻辑规定,而这种发展是在时间中展开的漫长的过程,它还必须有现实的手段将它实现出来。在康德看来,这种... 康德的自然的学说,所具有的自然秉赋终究是要充分地发展出来的,这样历史也就体现为是自由与理性的发展过程。这是康德对人类历史的逻辑规定,而这种发展是在时间中展开的漫长的过程,它还必须有现实的手段将它实现出来。在康德看来,这种现实的手段是以人性为基础的,这就是以人所具有的“非社会的社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 非社会性 人的社会社会性
下载PDF
教育社会化的两种类型:涂尔干与康德的争执
14
作者 李长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4,共8页
涂尔干从对社会事实的肯定和规定出发,认为教育是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他由此对康德的教育规定“教育在于使每个人的所有能力得到完美的发展”提出了严肃的批评,认为它脱离了具体的社会规定,变成了理想化的教育。教育的性质是... 涂尔干从对社会事实的肯定和规定出发,认为教育是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他由此对康德的教育规定“教育在于使每个人的所有能力得到完美的发展”提出了严肃的批评,认为它脱离了具体的社会规定,变成了理想化的教育。教育的性质是社会性的而不是非社会性的。然而,涂尔干的批判又存在盲点,他没有看到康德的“非社会的社会性”以及由此推导出的教育规定——教育是促进年轻一代“非社会的社会化”的活动。康德在他的历史哲学以及教育学的“林喻”中阐述了他对教育的这种规定。现代教育学人,有必要将“非社会的社会性”作为核心范畴纳入教育学之中,因为这直接涉及一个关键问题:能动的、有情有欲的、非社会性的个体,如何成为依赖他人、与他人合作的、社会性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社会 社会社会性 涂尔干 康德 林喻
下载PDF
社会排斥对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肖丽 Cody Ding +3 位作者 徐梦思 袁树歌 张利杰 陈红 《心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8,共8页
采用变化探测范式,考察社会排斥对非社会和社会性刺激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发现社会排斥组的无意义图形视觉工作记忆容量显著小于社会接纳组,而对生物运动和面孔的记忆容量却显著大于社会接纳组。说明社会排斥对不同属性刺激的视觉... 采用变化探测范式,考察社会排斥对非社会和社会性刺激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发现社会排斥组的无意义图形视觉工作记忆容量显著小于社会接纳组,而对生物运动和面孔的记忆容量却显著大于社会接纳组。说明社会排斥对不同属性刺激的视觉工作记忆容量影响不同:社会排斥会损害与归属需要无关的非社会性刺激的记忆容量,而提高与归属需要有关的社会性刺激的记忆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视觉工作记忆容量 非社会性刺激 社会性刺激
下载PDF
“社会意识”的不同含义及其取舍
16
作者 刘跃进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8年第1期93-96,共4页
“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然而,就是这个基本概念,人们在使用中却常常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在某些哲学教材中,由于几种不同含义的同时并存,经常造成前后矛盾和概念混乱。因此。
关键词 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不同含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 基本概念 哲学教材 概念混乱 前后矛盾 非社会性 “意识”
下载PDF
社会偏差行为少年的心理特征
17
作者 王良 《青年探索》 1999年第5期39-40,共2页
少年期是个体由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在人生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处于特殊的地位,也存在着特殊的问题。社会偏差行为便是少年期存在的特殊问题之一。 少年社会偏差行为是指少年(相当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自身... 少年期是个体由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在人生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处于特殊的地位,也存在着特殊的问题。社会偏差行为便是少年期存在的特殊问题之一。 少年社会偏差行为是指少年(相当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自身因素与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少年个体产生的反社会、非社会性以及与生活环境不相适应的偏离社会所要求的行为。从目前存在的少年社会偏差行为来看既有个人品德上的偏差,又有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方面的行为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差行为 心理特征 少年期 违法犯罪 行为偏差 感情移入 人生观 非社会性 形成机制 情绪特征
下载PDF
论康德义务论中的善人观
18
作者 郭鹏坤 《河南工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70-75,共6页
康德的义务论中的道德主体是具有自律意志的善人。但是,人只要处于社会关系中就具有“非社会的社会性”,它使人陷入冲突之中,而要实现自律需要从思维方式的转变开始,从而实现在性格上坚守道德原则。道德基本要求是尊重人的权利,更高的... 康德的义务论中的道德主体是具有自律意志的善人。但是,人只要处于社会关系中就具有“非社会的社会性”,它使人陷入冲突之中,而要实现自律需要从思维方式的转变开始,从而实现在性格上坚守道德原则。道德基本要求是尊重人的权利,更高的要求是自我完善和促进他人的幸福。从整体推进自律者联合体即目的王国的实现,需要建立宪政国家及其联合体,以此为目的王国提供制度条件,但康德的目的王国理念摆脱不了深厚的宗教背景,且自律概念面临“欧绪弗洛问题”,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善人具有剥离特定社会关系抽象性和空洞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自律 社会社会性 善人
下载PDF
文化对知觉及其神经机制的影响:来自文化神经科学的证据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将 葛鲁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7-133,共7页
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文化能够塑造或者影响人的知觉,而认知神经科学曾一度忽略人的知觉过程的文化差异性。在整合文化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新兴的文化神经科学为人的知觉的文化依赖性提供了跨越行为与神经层次的证据和解释... 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文化能够塑造或者影响人的知觉,而认知神经科学曾一度忽略人的知觉过程的文化差异性。在整合文化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新兴的文化神经科学为人的知觉的文化依赖性提供了跨越行为与神经层次的证据和解释。过去几年的相关研究表明,文化能够塑造基本的视知觉过程,作为供允性的文化因素对非社会性知觉与社会性知觉都能够产生调节和影响。在非社会性知觉领域,对焦点刺激及其背景的识别与处理上表现出了文化差异性。在情绪识别、社会地位知觉、社会群体评价以及推断他人心理状态等社会性知觉领域,文化不仅影响社会性知觉的结果,同时还调节其神经机制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知觉 文化神经科学 非社会性知觉 社会性知觉
下载PDF
论自然与人的能动性
20
作者 邹化政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1999年第1期14-16,共3页
人营其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能动性,既不高于自然界的能动性,也不外于自然界的能动性,它仅是而且只能是自然界能动性本身之中的一种高级殊相表现形式。它若是高于和外于自然界的能动性,它就是一种上帝或神的能动性了。明确这一点,是... 人营其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能动性,既不高于自然界的能动性,也不外于自然界的能动性,它仅是而且只能是自然界能动性本身之中的一种高级殊相表现形式。它若是高于和外于自然界的能动性,它就是一种上帝或神的能动性了。明确这一点,是克服我国当代一切实践意识的主观主义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自然 非社会性自然 人的能动性 自然界的能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