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0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联邦戏剧计划与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戏剧审查
被引量:
1
1
作者
钱志中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2-238,共7页
联邦戏剧项目(FTP)是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计划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实践。项目以戏剧普及与戏剧教育为目标,以平民主义戏剧实践为手段,通过活报剧等艺术形式反映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在就业、教育医疗、种族平等方面的诉求,由...
联邦戏剧项目(FTP)是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计划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实践。项目以戏剧普及与戏剧教育为目标,以平民主义戏剧实践为手段,通过活报剧等艺术形式反映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在就业、教育医疗、种族平等方面的诉求,由此成为30、40年代美国戏剧审查的重要目标。"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通过听证、调查对推进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戏剧项目关联人进行清算,FTP项目最终被政治绞杀。FTP失败的原因既有守旧派与改革派在思想意识形态的持续较量,也有共和党和民主党中保守派的政治讨伐;既有项目实践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高成本与低效率,也有美国戏剧行业协会缓冲机制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邦戏剧项目
公共事业振兴署
活报剧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戏剧审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赫尔曼作品的主题意义和艺术特色
2
作者
杜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166-171,共6页
本文简要阐述了20世纪美国杰出的女剧作家莉莲·赫尔曼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坚贞不屈地为和平、正义、自由和人类尊严不懈斗争的一生;着重分析了她继承现实主义传统,创作的优秀剧作。
关键词
主题意义
赫尔
反法西斯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美
国南方
女剧作家
艺术特色
本杰明
奥斯卡
悲剧命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红颜
3
《数字生活》
2004年第3期95-95,共1页
人们咀嚼着美女的余香,感慨一个个美丽的生灵,总走不出那“薄命”的轨迹。虽然死无法如秋叶之静美,但生当如春花之灿烂,她在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候离开她并不留恋的尘世,身后留给人们的,将是一个不老的传说。
关键词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邓丽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阿瑟·密勒的主要人物形象
被引量:
1
4
作者
陈继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1期97-105,共9页
关于阿瑟·密勒,《美国最优秀剧选》的编者约翰·加斯纳认为是和田纳西·威廉士并驾齐驱的剧作家。剧评家理·瓦特则认为,他们俩加上威廉·英兹,是继龙金·奥尼尔以后的三位严肃剧大师,无疑会在世界剧作家的光...
关于阿瑟·密勒,《美国最优秀剧选》的编者约翰·加斯纳认为是和田纳西·威廉士并驾齐驱的剧作家。剧评家理·瓦特则认为,他们俩加上威廉·英兹,是继龙金·奥尼尔以后的三位严肃剧大师,无疑会在世界剧作家的光荣榜上永远留名。这是五十年代的评价。到了六十年代末,另一个《剧选》编者巴恩斯沙为他的《代价》仍是该年代最优秀剧之一,但他的成就将无法驾乎爱德华·阿尔比之上,在某个意义上其历史地位可能还比不上尼·西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形象
六十年代
五十年代
剧评家
阿瑟·密勒
剧作家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时代气息
时代背景
现实生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震动全美国的“好莱坞十人案”
5
作者
关蠡
《大众电影》
1996年第3期40-41,共2页
朋友,自今往后,在一年多的日子里,我将每月为您打开一件尘封多年的好莱坞案卷。在这里,您可以透过那扑朔迷离的奇异案情,从人类心灵的深处、善恶分界的尽头,看一段好莱坞人为情爱为名利、为私欲为公益而曝光本性、竟展峥嵘的历史风光。...
朋友,自今往后,在一年多的日子里,我将每月为您打开一件尘封多年的好莱坞案卷。在这里,您可以透过那扑朔迷离的奇异案情,从人类心灵的深处、善恶分界的尽头,看一段好莱坞人为情爱为名利、为私欲为公益而曝光本性、竟展峥嵘的历史风光。希望您能在本栏的短誓停留中,做一时休闲,得几分逍遥,获一点收益。倘若您每月都能给我宝贵的十分钟,最终我将为您展露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好莱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莱坞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共产党员
电影编剧
反法西斯
秘密审讯
四十年代后期
政治大清洗
奥斯卡
电影制片人
原文传递
读阿瑟·米勒的自传《时移世变》
被引量:
4
6
作者
梅绍武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72-80,共9页
以《推销员之死》一剧而蜚声国际剧坛的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现已年过古稀,1987年发表了长篇自传《时移世变》(Timebends),洋洋洒洒,约有五十万言,对他所走过的漫长、曲折而又丰富多采的生活和艺术道路作了深沉的回顾和反思,连带...
以《推销员之死》一剧而蜚声国际剧坛的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现已年过古稀,1987年发表了长篇自传《时移世变》(Timebends),洋洋洒洒,约有五十万言,对他所走过的漫长、曲折而又丰富多采的生活和艺术道路作了深沉的回顾和反思,连带着也对人生、社会和历史作出了严肃的思考。总的说来,此书不失为近年来美国出版的一本较为优秀的自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瑟·米勒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三十年代
剧作家
五十年代
美
国戏剧
四十年代
艺术道路
契诃夫
社会剧
原文传递
卡里加里博士的归来——偏执狂在好莱坞
被引量:
3
7
作者
保罗.詹森
郝大铮
《电影艺术》
1988年第6期52-64,共13页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对经典电影晚期(50年代)和现代电影初期(60年代)这段情况知之较少; 而前者表现出全面过渡的明白迹象,后者则显示了空前绝后的激变精神。不了解电影史上的这两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势必造成阻碍理解现代电影的知识断层...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对经典电影晚期(50年代)和现代电影初期(60年代)这段情况知之较少; 而前者表现出全面过渡的明白迹象,后者则显示了空前绝后的激变精神。不了解电影史上的这两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势必造成阻碍理解现代电影的知识断层。经典好莱坞电影的最后阶段,是以经典电影最成熟的形式——家庭情节剧和黑色电影为标志的。如果说家庭情节剧总结了经典电影的传统,黑色电影则酝酿了现代电影的诞生。现代电影的主题和表现形式是在黑色电影的土壤中萌芽的:对现代人思想的探索和对现代人类环境的描绘,在黑色电影中均已初见端倪。电影进一步逼进当代世界,事实上是从黑色电影开始的。本文就是一篇描述这一历史转变的文章。文章追述了战后世界电影新趋向的经济一政治基础,对比了美国和意大利的不同情况(鲁契诺·维斯康蒂早在1942年就根据美国硬派小说家詹姆斯·M·凯恩的《邮差总按两遍铃》拍摄了“黑色电影”《沉沦》,而《邮差总按两遍铃》的好莱坞第一个版本的出现,则是1946年的事)。在美国,经济同化和冷战局势是决定战后电影发展方向的两大条件。外来威胁、悲观主义、迷恋过去、人类犯罪这些现代焦虑的根源,都成为新的电影主题。适合于表现这些主题的科幻片、恐怖片、歹徒片、警匪片等黑色电影的外围样式(不属于黑色电影)都带上了黑色色彩,开始不同于它们的传统面貌。黑色电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影表现形式也因此受到影响。例如闪回叙事法,便是由表现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个思想的需要而产生的。闪回叙事表现人对事物发展的宿命论态度:现在,原因比结果重要。一反传统的顺时序线性因果关系,闪回叙事的呈现是先果后因,事情向已知的命定结局逐步前进,(命运)追踪这个意象也就应运而生,传统的悬念概念于是也让位给宿命与逃避宿命的张力概念。黑色情节剧这时取得了情节剧的现代雏形。这类认识上的偏执,当然也会影响影片的外形式。有了表现黑色情境的需要,才有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大举引进,实现了电影文化第二次大交流(进入现代电影初期以后,又转为引进法国新浪潮风格)。文章对出现黑色电影的社会条件和这些条件对电影形式的具体影响,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至于对黑色电影的理论研究和进一步的探讨,可从《没有出路》(《电影艺术译丛》79/4)、《黑色电影札记》、《出自恶梦工厂》、《黑色电影:并不过分的建议》(均见《世界电影》88/1)等论文中看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现形式
电影工作
影片
情节剧
偏执狂
好莱坞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现代电影
黑色
黑名单
原文传递
好莱坞十人案
8
作者
邵燕
《大众电影》
2005年第13期38-41,共4页
1947年,美国好莱坞发动了一场臭名昭著的追捕共产党人的活动。作为“好莱坞十人案”的辩护律师之一,巴特利·克鲁姆与白宫的“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在他自杀后,其女渐渐开始了解那影响她父亲一生的斗争,...
1947年,美国好莱坞发动了一场臭名昭著的追捕共产党人的活动。作为“好莱坞十人案”的辩护律师之一,巴特利·克鲁姆与白宫的“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在他自杀后,其女渐渐开始了解那影响她父亲一生的斗争,包括与FBI(美国联邦调查局)鲜为人知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好莱坞
父亲
华盛顿
巴特
政治迫害
爱德华
共产党员
莱斯特
导演
原文传递
奥斯卡的黑暗岁月
9
作者
赵武平
《大众电影》
1997年第8期52-53,共2页
好莱坞在战后迎来的短暂黄金时代,伴随着冷战帷幕的降临而悄然逝去。迅猛崛起的电视业势不可挡的竞争咄咄逼人,蓄谋已久的反共政治迫害浪潮迭起,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深感危机四伏,如何对付五十年代的黑暗岁月,成了令人愁眉难舒的麻烦。
关键词
奥斯卡奖
好莱坞
岁月
电影界
编剧
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
五十年代
晚会
政治迫害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原文传递
好莱坞与黑名单
10
作者
А·斯各特
陳元珍
《电影艺术》
1956年第2期47-62,共16页
据1955年9、10月号美国杂志“好莱坞评论”报道:目前被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列入黑名单的专业电影工作者已有214名左右。这些人现在已受到影片公司的排斥。其中有106名编剧,4名制片人,36名演员,6名作曲家,3名舞蹈家,4名漫画家,11名导演和4...
据1955年9、10月号美国杂志“好莱坞评论”报道:目前被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列入黑名单的专业电影工作者已有214名左右。这些人现在已受到影片公司的排斥。其中有106名编剧,4名制片人,36名演员,6名作曲家,3名舞蹈家,4名漫画家,11名导演和44名其他工作人员。他们之所以被列入黑名单,是因为他们有了下面的一种或者几种情况,没有和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采取“合作”:(1)根据宪法第一补充条款,抗议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侵犯公民的言论和结社自由;(2)根据宪法和第五补充条款,拒绝向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作出不利于自己的证词;(3)被告密者揭发为共产党员或者曾经参加过共产党以后,拒绝替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充当告密者。此外,本文还提到过所谓“灰名单”。被列入“灰名单”的美国专业电影工作者也已经有好几百名。这些人一般还能有就业机会。但影片公司在僱用这些人时,条件十分苛刻。被列入“灰名单”的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拒绝谴责以下几种活动:(1)支持过罗斯福的新政,或者支持过像“好莱坞民主委员会”和“美国进步公民协会”等独立的政治团体;(2)支持过反法西斯团体,例如“好莱坞反纳粹同盟”和“西班牙难民救济委员会”等;(3)支持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负责战时平民工作的团体,例如“好莱坞作家动员委员会”和“演员实习所”等;(4)在“美国作家协会学校”和“人民教育中心学校”这类的学校上过学或者教过课;(5)捐助过“民族前卫报”和“人民世界报”之类的左翼报刊,或者受过这类报刊的赞扬;(6)参加过像在好莱坞十人案的辩护书上签名、支持“保卫宪法第一补充条款委员会”的工作之类的反对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活动;(7)参加过像为某个被列入黑名单的人呼吁、捐款给罢工福利基金之类的工会活动;(8)在言论或行动中,表示过对告密者的不满。本文作者斯各特是著名美国作家,名电影编剧,是1947年受到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迫害的十个好莱坞电影工作者之一,他在电影剧本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十字架的火光”。本译文略有删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自由主义者
好莱坞
影片
电影工作
告密者
人道主义
补充条款
黑名单
自由主义思想
原文传递
题名
联邦戏剧计划与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戏剧审查
被引量:
1
1
作者
钱志中
机构
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2-238,共7页
基金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非营利文艺院团改革的支撑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1YSB003)阶段性成果
文摘
联邦戏剧项目(FTP)是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计划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实践。项目以戏剧普及与戏剧教育为目标,以平民主义戏剧实践为手段,通过活报剧等艺术形式反映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在就业、教育医疗、种族平等方面的诉求,由此成为30、40年代美国戏剧审查的重要目标。"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通过听证、调查对推进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戏剧项目关联人进行清算,FTP项目最终被政治绞杀。FTP失败的原因既有守旧派与改革派在思想意识形态的持续较量,也有共和党和民主党中保守派的政治讨伐;既有项目实践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高成本与低效率,也有美国戏剧行业协会缓冲机制的缺失。
关键词
联邦戏剧项目
公共事业振兴署
活报剧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戏剧审查
分类号
J809.712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赫尔曼作品的主题意义和艺术特色
2
作者
杜娟
机构
兰州大学外语系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166-171,共6页
基金
兰州大学世川良一优秀青年教育基金
文摘
本文简要阐述了20世纪美国杰出的女剧作家莉莲·赫尔曼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坚贞不屈地为和平、正义、自由和人类尊严不懈斗争的一生;着重分析了她继承现实主义传统,创作的优秀剧作。
关键词
主题意义
赫尔
反法西斯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美
国南方
女剧作家
艺术特色
本杰明
奥斯卡
悲剧命运
分类号
I712.073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红颜
3
出处
《数字生活》
2004年第3期95-95,共1页
文摘
人们咀嚼着美女的余香,感慨一个个美丽的生灵,总走不出那“薄命”的轨迹。虽然死无法如秋叶之静美,但生当如春花之灿烂,她在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候离开她并不留恋的尘世,身后留给人们的,将是一个不老的传说。
关键词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邓丽君
分类号
G236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阿瑟·密勒的主要人物形象
被引量:
1
4
作者
陈继文
出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1期97-105,共9页
文摘
关于阿瑟·密勒,《美国最优秀剧选》的编者约翰·加斯纳认为是和田纳西·威廉士并驾齐驱的剧作家。剧评家理·瓦特则认为,他们俩加上威廉·英兹,是继龙金·奥尼尔以后的三位严肃剧大师,无疑会在世界剧作家的光荣榜上永远留名。这是五十年代的评价。到了六十年代末,另一个《剧选》编者巴恩斯沙为他的《代价》仍是该年代最优秀剧之一,但他的成就将无法驾乎爱德华·阿尔比之上,在某个意义上其历史地位可能还比不上尼·西门。
关键词
人物形象
六十年代
五十年代
剧评家
阿瑟·密勒
剧作家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时代气息
时代背景
现实生活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震动全美国的“好莱坞十人案”
5
作者
关蠡
出处
《大众电影》
1996年第3期40-41,共2页
文摘
朋友,自今往后,在一年多的日子里,我将每月为您打开一件尘封多年的好莱坞案卷。在这里,您可以透过那扑朔迷离的奇异案情,从人类心灵的深处、善恶分界的尽头,看一段好莱坞人为情爱为名利、为私欲为公益而曝光本性、竟展峥嵘的历史风光。希望您能在本栏的短誓停留中,做一时休闲,得几分逍遥,获一点收益。倘若您每月都能给我宝贵的十分钟,最终我将为您展露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好莱坞!
关键词
好莱坞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共产党员
电影编剧
反法西斯
秘密审讯
四十年代后期
政治大清洗
奥斯卡
电影制片人
分类号
J997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原文传递
题名
读阿瑟·米勒的自传《时移世变》
被引量:
4
6
作者
梅绍武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72-80,共9页
文摘
以《推销员之死》一剧而蜚声国际剧坛的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现已年过古稀,1987年发表了长篇自传《时移世变》(Timebends),洋洋洒洒,约有五十万言,对他所走过的漫长、曲折而又丰富多采的生活和艺术道路作了深沉的回顾和反思,连带着也对人生、社会和历史作出了严肃的思考。总的说来,此书不失为近年来美国出版的一本较为优秀的自传。
关键词
阿瑟·米勒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三十年代
剧作家
五十年代
美
国戏剧
四十年代
艺术道路
契诃夫
社会剧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卡里加里博士的归来——偏执狂在好莱坞
被引量:
3
7
作者
保罗.詹森
郝大铮
出处
《电影艺术》
1988年第6期52-64,共13页
文摘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对经典电影晚期(50年代)和现代电影初期(60年代)这段情况知之较少; 而前者表现出全面过渡的明白迹象,后者则显示了空前绝后的激变精神。不了解电影史上的这两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势必造成阻碍理解现代电影的知识断层。经典好莱坞电影的最后阶段,是以经典电影最成熟的形式——家庭情节剧和黑色电影为标志的。如果说家庭情节剧总结了经典电影的传统,黑色电影则酝酿了现代电影的诞生。现代电影的主题和表现形式是在黑色电影的土壤中萌芽的:对现代人思想的探索和对现代人类环境的描绘,在黑色电影中均已初见端倪。电影进一步逼进当代世界,事实上是从黑色电影开始的。本文就是一篇描述这一历史转变的文章。文章追述了战后世界电影新趋向的经济一政治基础,对比了美国和意大利的不同情况(鲁契诺·维斯康蒂早在1942年就根据美国硬派小说家詹姆斯·M·凯恩的《邮差总按两遍铃》拍摄了“黑色电影”《沉沦》,而《邮差总按两遍铃》的好莱坞第一个版本的出现,则是1946年的事)。在美国,经济同化和冷战局势是决定战后电影发展方向的两大条件。外来威胁、悲观主义、迷恋过去、人类犯罪这些现代焦虑的根源,都成为新的电影主题。适合于表现这些主题的科幻片、恐怖片、歹徒片、警匪片等黑色电影的外围样式(不属于黑色电影)都带上了黑色色彩,开始不同于它们的传统面貌。黑色电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影表现形式也因此受到影响。例如闪回叙事法,便是由表现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个思想的需要而产生的。闪回叙事表现人对事物发展的宿命论态度:现在,原因比结果重要。一反传统的顺时序线性因果关系,闪回叙事的呈现是先果后因,事情向已知的命定结局逐步前进,(命运)追踪这个意象也就应运而生,传统的悬念概念于是也让位给宿命与逃避宿命的张力概念。黑色情节剧这时取得了情节剧的现代雏形。这类认识上的偏执,当然也会影响影片的外形式。有了表现黑色情境的需要,才有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大举引进,实现了电影文化第二次大交流(进入现代电影初期以后,又转为引进法国新浪潮风格)。文章对出现黑色电影的社会条件和这些条件对电影形式的具体影响,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至于对黑色电影的理论研究和进一步的探讨,可从《没有出路》(《电影艺术译丛》79/4)、《黑色电影札记》、《出自恶梦工厂》、《黑色电影:并不过分的建议》(均见《世界电影》88/1)等论文中看到。
关键词
表现形式
电影工作
影片
情节剧
偏执狂
好莱坞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现代电影
黑色
黑名单
分类号
J9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原文传递
题名
好莱坞十人案
8
作者
邵燕
出处
《大众电影》
2005年第13期38-41,共4页
文摘
1947年,美国好莱坞发动了一场臭名昭著的追捕共产党人的活动。作为“好莱坞十人案”的辩护律师之一,巴特利·克鲁姆与白宫的“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在他自杀后,其女渐渐开始了解那影响她父亲一生的斗争,包括与FBI(美国联邦调查局)鲜为人知的故事……
关键词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好莱坞
父亲
华盛顿
巴特
政治迫害
爱德华
共产党员
莱斯特
导演
分类号
K712 [历史地理—世界史]
原文传递
题名
奥斯卡的黑暗岁月
9
作者
赵武平
出处
《大众电影》
1997年第8期52-53,共2页
文摘
好莱坞在战后迎来的短暂黄金时代,伴随着冷战帷幕的降临而悄然逝去。迅猛崛起的电视业势不可挡的竞争咄咄逼人,蓄谋已久的反共政治迫害浪潮迭起,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深感危机四伏,如何对付五十年代的黑暗岁月,成了令人愁眉难舒的麻烦。
关键词
奥斯卡奖
好莱坞
岁月
电影界
编剧
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
五十年代
晚会
政治迫害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分类号
J997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原文传递
题名
好莱坞与黑名单
10
作者
А·斯各特
陳元珍
出处
《电影艺术》
1956年第2期47-62,共16页
文摘
据1955年9、10月号美国杂志“好莱坞评论”报道:目前被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列入黑名单的专业电影工作者已有214名左右。这些人现在已受到影片公司的排斥。其中有106名编剧,4名制片人,36名演员,6名作曲家,3名舞蹈家,4名漫画家,11名导演和44名其他工作人员。他们之所以被列入黑名单,是因为他们有了下面的一种或者几种情况,没有和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采取“合作”:(1)根据宪法第一补充条款,抗议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侵犯公民的言论和结社自由;(2)根据宪法和第五补充条款,拒绝向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作出不利于自己的证词;(3)被告密者揭发为共产党员或者曾经参加过共产党以后,拒绝替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充当告密者。此外,本文还提到过所谓“灰名单”。被列入“灰名单”的美国专业电影工作者也已经有好几百名。这些人一般还能有就业机会。但影片公司在僱用这些人时,条件十分苛刻。被列入“灰名单”的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拒绝谴责以下几种活动:(1)支持过罗斯福的新政,或者支持过像“好莱坞民主委员会”和“美国进步公民协会”等独立的政治团体;(2)支持过反法西斯团体,例如“好莱坞反纳粹同盟”和“西班牙难民救济委员会”等;(3)支持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负责战时平民工作的团体,例如“好莱坞作家动员委员会”和“演员实习所”等;(4)在“美国作家协会学校”和“人民教育中心学校”这类的学校上过学或者教过课;(5)捐助过“民族前卫报”和“人民世界报”之类的左翼报刊,或者受过这类报刊的赞扬;(6)参加过像在好莱坞十人案的辩护书上签名、支持“保卫宪法第一补充条款委员会”的工作之类的反对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活动;(7)参加过像为某个被列入黑名单的人呼吁、捐款给罢工福利基金之类的工会活动;(8)在言论或行动中,表示过对告密者的不满。本文作者斯各特是著名美国作家,名电影编剧,是1947年受到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迫害的十个好莱坞电影工作者之一,他在电影剧本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十字架的火光”。本译文略有删节。
关键词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
自由主义者
好莱坞
影片
电影工作
告密者
人道主义
补充条款
黑名单
自由主义思想
分类号
J9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联邦戏剧计划与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戏剧审查
钱志中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赫尔曼作品的主题意义和艺术特色
杜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红颜
《数字生活》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阿瑟·密勒的主要人物形象
陈继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震动全美国的“好莱坞十人案”
关蠡
《大众电影》
1996
0
原文传递
6
读阿瑟·米勒的自传《时移世变》
梅绍武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
4
原文传递
7
卡里加里博士的归来——偏执狂在好莱坞
保罗.詹森
郝大铮
《电影艺术》
1988
3
原文传递
8
好莱坞十人案
邵燕
《大众电影》
2005
0
原文传递
9
奥斯卡的黑暗岁月
赵武平
《大众电影》
1997
0
原文传递
10
好莱坞与黑名单
А·斯各特
陳元珍
《电影艺术》
1956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