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胚乳玉米籽粒发育期间非胚部位(胚乳)中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甘凤琼 吴子恺 《植物生理学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75-877,共3页
检测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胚乳)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的活性结果表明:微胚乳玉米的非胚部位(胚乳)中ADPG-PPase活性在授粉后21~28d达到峰值,而对照的玉米品种‘高油115’的ADPG-PPase活性在授粉后14~21d达到峰值... 检测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胚乳)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的活性结果表明:微胚乳玉米的非胚部位(胚乳)中ADPG-PPase活性在授粉后21~28d达到峰值,而对照的玉米品种‘高油115’的ADPG-PPase活性在授粉后14~21d达到峰值,滞后约7d。‘高油115’非胚部位(胚乳)中ADPG-PPase活性最大值极显著高于微胚乳玉米,其单粒ADPG-PPase活性最大值为微胚乳玉米的2.2 ̄3.6倍,其每克干重ADPG-PPase活性最大值则为微胚乳玉米的2.4~3.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乳玉米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酶活性 部位(胚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