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9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发病与维持机制(综述)
1
作者 王星辰 高文斌 王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303-1309,共7页
本研究在于探索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产生与持续的可能原因。本研究认识到NSSI患者的认知缺陷、功能障碍会放大其所面临的压力及家庭、社会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患者的情绪调节障碍、应激反应异常限制了其匮乏... 本研究在于探索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产生与持续的可能原因。本研究认识到NSSI患者的认知缺陷、功能障碍会放大其所面临的压力及家庭、社会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患者的情绪调节障碍、应激反应异常限制了其匮乏的应对能力的发挥。疼痛感知障碍和各类信息接触是产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重要原因,而类似的成瘾神经活动机制,恶化了认知障碍,导致更强的疼痛寻求。这些因素在NSSI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从更多维度探析该病的发病机制,为开发更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自伤 认知 情绪 压力 应对策略
下载PDF
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心理护理干预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瑞华 张秀丽 +2 位作者 乔琳琳 李静 杨珍珍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3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心理护理干预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124例发生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心理护理干预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124例发生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心理护理干预;统计两组住院期间自伤行为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干预前后自伤行为[采用渥太华自我伤害调查表(OSI)]、冲动性[采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及家庭功能[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结果:观察组自伤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自伤行为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OSI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BI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FACESⅡ-CV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心理护理干预可降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减轻自伤行为严重程度,减少患者冲动性行为的发生,提高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自杀自伤 辩证行为疗法 心理护理
下载PDF
“双减”政策下中学生学习倦怠、睡眠质量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罗媛 任鹏宇 +6 位作者 马臣萃 祝劲涛 吴荣 刘玉 雷廷恋 杨先涛 严征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中学生学习倦怠、睡眠质量对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遵义市5838名中学生进行现场调查,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 目的探讨中学生学习倦怠、睡眠质量对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遵义市5838名中学生进行现场调查,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评价中学生学习倦怠、睡眠质量及NSSI行为,采用χ^(2)检验、分层回归及路径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为18.07%,不同性别、年级、学校NSSI行为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身心耗竭、学业疏离、低成就感及睡眠质量能正向预测NSSI行为的发生(P均<0.05);路径分析显示,身心耗竭、低成就感对NSSI行为的发生有间接效应,学业疏离对NSSI行为的发生有直接和间接效应,睡眠质量直接作用于NSSI行为。结论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呈较高水平,学习倦怠(身心耗竭、学业疏离、低成就感)、睡眠质量是影响NSSI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应持续推进“双减”政策,降低中学生学习倦怠水平,保障睡眠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自伤 学习倦怠 睡眠质量 中学生 “双减”
下载PDF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青少年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蔡珊 徐柳柳 +1 位作者 周琳 杨潇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探讨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及情绪调节策略的干预效果。方法:纳入南京脑科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有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1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4)和干预组(n=83)。对照组实施... 目的:探讨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及情绪调节策略的干预效果。方法:纳入南京脑科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有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1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4)和干预组(n=83)。对照组实施精神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治疗护理措施外,实施积极反刍思维训练。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差异,计算Cohen’s D值估计差异效应量。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反刍思维、情感表达、自我负强化、表达抑制、认知重评策略分量表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情感表达、自我负强化、认知重评分量表Cohen’s D值达到中等效应(0.5≤D≤0.8);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各量表分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ohen’s D值均有提升,认知重评策略分量表达到较大效应(D>0.8),积极反刍思维、情感表达、利己社交、自我负强化、表达抑制分量表达到中等效应(0.5≤D≤0.8),消极反刍思维分量表减分值效应较小(0.2≤D≤0.5)。结论:积极反刍思维训练有利于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策略,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且随着时间推移,效应逐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 自杀自伤行为 反刍思维 情绪调节策略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黄俭 程小伟 朱向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30-334,共5页
目的分析青少年抑郁症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关系及预防对策。方法114例2021年1月-2023年1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依据是否伴有NSSI分为伴有NSSI组(59例)和不伴有NSSI组(55例)。统... 目的分析青少年抑郁症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关系及预防对策。方法114例2021年1月-2023年1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依据是否伴有NSSI分为伴有NSSI组(59例)和不伴有NSSI组(55例)。统计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的单因素,并分析其高危因素。结果伴有NSSI组与不伴有NSSI组有无焦虑、抑郁程度、有无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有无童年虐待、是否受过校园欺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焦虑、重度抑郁、有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有童年虐待、受过校园欺凌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的高危因素包括有焦虑、重度抑郁、有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有童年虐待、受过校园欺凌等,临床可据此给予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针对性预防对策,以减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 自杀自伤行为 高危因素 预防对策
下载PDF
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照顾者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永娜 吴艳 +3 位作者 刘丽华 杨丽莉 史方竹 郝雪鸽 《上海护理》 2024年第3期13-17,共5页
目的 了解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照顾者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方法2022年9-11月,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回龙观医院收治的14例伴NSSI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的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面... 目的 了解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照顾者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方法2022年9-11月,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回龙观医院收治的14例伴NSSI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的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针对伴NSSI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照顾者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共提炼出5个主题:(1)多重负性情绪体验;(2)照顾负担重;(3)疾病照护能力匮乏;(4)个人及家庭成长;(5)渴望专业帮助。结论 医护人员需关注伴NSSI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照顾者的负性情绪及心理负担,通过专业干预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改善其家庭功能,从而协助其预防和减少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NSSI行为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自伤 心境障碍 照顾负担 家庭功能 研究
下载PDF
“互联网+”辩证行为疗法干预模式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干预中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张艳萍 严芳 +3 位作者 王海岭 郭正军 赵晶媛 赵玉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25-1832,共8页
背景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其病程迁延,对患者、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干预需要采用综合干预模式,我国线上干预管理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目的探讨“互联网+”辩证行为疗法(DBT)干预... 背景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其病程迁延,对患者、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干预需要采用综合干预模式,我国线上干预管理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目的探讨“互联网+”辩证行为疗法(DBT)干预模式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自杀意念、认知情绪调节、缓解抑郁等方面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系统中出院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分为对照组(n=60)和干预组(n=60)。对照组进行药物干预、电话随访及心理咨询,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为期1年的“互联网+”DBT训练,分为4个模块,分别是正念训练、人际效能训练、情绪调节训练和忍受痛苦训练。在干预前及干预6、12个月后,分别采用青少年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C)、Montgomery-Asberg抑郁量表(MADRS)评价两组患者的自杀意念、认知情绪调节、抑郁状态。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健康状态进行比较。结果最终对照组57例、干预组55例完成研究。组间与时间对SIOSS、CERQ-C、MADRS评分有交互作用(P<0.05);组间对SIOSS、CERQ-C、MADRS评分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对SIOSS、CERQ-C、MADRS评分主效应显著(P<0.05)。其中干预组组内干预前后SIOSS、CERQ-C、MAD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组内前后SIOSS评分、MADRS评分和CERQ-C评分中积极重新关注、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灾难化、责难他人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组内前后CERQ-C评分中自我责难、接受、沉思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互联网+”DBT干预模式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的自杀意念,提高情绪控制水平,缓解抑郁状态,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互联网干预 自杀自伤 辩证行为疗法 康复 随机对照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董晓杰 王鹏 +2 位作者 马俊华 王牮 鄢传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848-2853,共6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以增进对抑郁症患者心理健康风险的理解。方法研究于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共纳入138例首发中重度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将患者分为无自伤自杀...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以增进对抑郁症患者心理健康风险的理解。方法研究于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共纳入138例首发中重度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将患者分为无自伤自杀行为组(n=25)、非自杀性自伤(NSSI)组(n=78)和自杀未遂(SA)组(n=35)。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以及其他心理评估工具,收集一般资料和神经质人格得分、负性生活事件、情绪状态、社会心理因素等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研究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无自伤自杀行为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和自杀行为组在内外倾向、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等人格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和自杀行为组的评分普遍高于无自伤自杀行为组(P<0.05);自伤行为评分在这三组中也有显著差异,尤其是自杀行为组评分最高,但在生活事件评分方面则无显著差异;焦虑、抑郁、童年期创伤、应激生活事件和自尊方面的评分在三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其中自杀行为组在焦虑、抑郁、童年期创伤和应激生活事件评分上最高,但在自尊评分上最低(P<0.05);内外倾向、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显著相关,且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因素以及焦虑、抑郁、童年期创伤、应激生活事件和自尊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内外倾向的最佳预测阈值为-10.5%。结论研究揭示了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对于临床实践和干预策略,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识别高风险群体并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 人格特征 自杀自伤行为 相关
下载PDF
伴自杀意念的高中生失眠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焦虑情绪的作用路径
9
作者 郭伟 许晓静 +4 位作者 袁贤明 陈祥展 张新风 聂所成 邓小鹏 《四川精神卫生》 2024年第4期354-359,共6页
背景自杀意念是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敏感预测指标,NSSI行为深刻影响着高中生心身健康。现有研究对一般人群的失眠、焦虑以及NSSI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但关于伴自杀意念的高中生NSSI行为的内部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伴... 背景自杀意念是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敏感预测指标,NSSI行为深刻影响着高中生心身健康。现有研究对一般人群的失眠、焦虑以及NSSI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但关于伴自杀意念的高中生NSSI行为的内部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伴自杀意念的高中生的焦虑情绪在失眠与NSSI行为之间的作用路径,为高中生NSSI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于2021年12月10日—15日,采用整群抽样,选取湖北省三所高中的2572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以及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伴自杀意念的高中生各量表评分的相关性。采用SPSS 20.0插件Process 4.2中的模型4检验焦虑情绪在失眠与NSSI行为之间的作用路径。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2421份(94.13%)。检出存在自杀意念者554人(22.88%),存在NSSI行为者408人(16.85%)。伴自杀意念的高中生ISI评分、GAD-7评分和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评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的高中生(Z=17.124、20.611、21.314,P均<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伴自杀意念的高中生ISI评分与GAD-7评分和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评分均呈正相关(r=0.646、0.354,P均<0.01),GAD-7评分与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评分呈正相关(r=0.375,P<0.01)。伴自杀意念的高中生的焦虑情绪是失眠与NSSI行为之间的作用路径,间接效应值为0.111(95%CI:0.053~0.185),占总效应的53.88%。结论伴自杀意念的高中生的失眠情况既能直接影响NSSI行为,又能通过焦虑情绪间接影响其NSSI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意念 失眠 焦虑 自杀自伤 高中生
下载PDF
父母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10
作者 高月红 徐旭娟 +1 位作者 丁雅琴 李红娇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父母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心理感受,为制定针对性家庭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15名经历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住院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进行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归纳、提炼主题。结果青少年抑... 目的探讨父母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心理感受,为制定针对性家庭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15名经历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住院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进行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归纳、提炼主题。结果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父母对孩子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心理体验归纳为5个主题:自伤前部分重心聚焦工作,忽视孩子情感需求;暴露初期言语过激无法自己,抱怨自责情感脆弱;治疗前期内心焦虑思绪徘徊,害怕暴露不愿求医;治疗期无奈降低自身期望,努力改变迎合孩子;恢复期思想矛盾决择困难,担心孩子未来成长。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父母对孩子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理体验复杂,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应引导父母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家庭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自伤 青少年 抑郁症 父母 心理体验 研究 家庭护理 心理健康
下载PDF
个性化沟通策略对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情绪管理的影响
11
作者 章艳红 张永萍 +2 位作者 刘盼 李宁 常洁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4年第5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性格色彩分析的个性化沟通策略在青少年情感障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情绪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6月在江苏省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住院的青少年情感障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基于性格色彩分析的个性化沟通策略在青少年情感障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情绪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6月在江苏省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住院的青少年情感障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通过性格色彩分析问卷获取患者相应颜色的性格类型、性格特征及对应的护患沟通方法,采取基于性格色彩分析的个性化沟通策略。对照组按常规的护理交流方式进行护患沟通。采用自编的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正性与负性情绪量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行为分量表收集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干预后,出院时研究组患者中文版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的正性情绪得分高于对照组,负性情绪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首次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常见诱因是心情差和学习压力大,首次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主要方式是刀割伤,两组患者首次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诱因及方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行为分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情感障碍青少年患者实施基于性格色彩分析的个性化沟通策略,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状况,可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情感障碍 自杀自伤 格色彩分析 情绪管理 心理护理
下载PDF
成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其动机的影响因素
12
作者 李莉 唐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6-470,共5页
目的探讨成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其动机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23年1~6月本院收治成年抑郁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信息,评估其孤独感、挫败感及自伤动机,统计分析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 目的探讨成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其动机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23年1~6月本院收治成年抑郁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信息,评估其孤独感、挫败感及自伤动机,统计分析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及动机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ULS-8评分、DS评分、婚姻情况、就业情况均为导致成年抑郁症患者存在NSSI的影响因素(P<0.05)。ULS-8评分、DS评分、婚姻情况(丧偶/离异)、就业情况均为导致成年抑郁症患者存在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ULS-8评分是患者以“情绪调节”为NSSI动机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DS评分、就业情况(无业)是患者以“人际界限”为NSSI动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成年抑郁症患者存在NSSI及NSSI动机的影响因素众多,且不同NSSI动机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临床应通过详细调查明确患者实施NSSI的主要动机及相关影响因素,以为患者拟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自伤行为 自伤行为动机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父母婚姻状况对中学生消极情绪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13
作者 任晓虹 岑雨 +5 位作者 罗静 周玉玲 何金龙 林岑 吴大鹏 罗家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708-1715,共8页
背景父母婚姻状况对青少年负性心理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且现有的研究样本量较小。目的探究父母婚姻状况与中学生消极情绪和NSSI的关联,为中学生NSSI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3—4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南... 背景父母婚姻状况对青少年负性心理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且现有的研究样本量较小。目的探究父母婚姻状况与中学生消极情绪和NSSI的关联,为中学生NSSI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3—4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南充市及周边20个乡镇、67所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员将问卷输入问卷星平台生成二维码,学校发放二维码给家长或学生监护人。问卷包括一般信息问卷、渥太华自残量表(OSI)和中文版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DASS-21)。统计中学生NSSI、抑郁、焦虑、压力检出率,并分析影响中学生NSSI、抑郁、焦虑和压力的相关因素。结果本调查共对23所中学的8785名学生发放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8606份,有效回收率98.0%。8606名中学生中男4540名(52.8%)、女4066名(47.2%);初中5937名(69.0%),高中1028名(11.9%),职业高中1641名(19.1%);双亲家庭7274名(84.5%),父母离异单亲787名(9.1%),父母离异再婚545名(6.4%)。本次调查的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5.6%(486/8606),抑郁检出率为21.9%(1884/8606),焦虑检出率为26.8%(2305/8606),压力检出率为12.3%(1060/86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中学生中,与男生相比,女生发生NSSI、焦虑的风险较大(OR=2.363,95%CI=1.946~2.868;OR=1.195,95%CI=1.086~1.315);与初中生相比,职业高中生发生NSSI、抑郁、焦虑、压力的风险较大(OR=1.847,95%CI=1.494~2.284;OR=1.886,95%CI=1.667~2.134;OR=1.857,95%CI=1.141~1.532;OR=1.527,95%CI=1.309~1.781);与双亲家庭的中学生相比,离异单亲、离异再婚家庭的中学生NSSI、抑郁、焦虑、压力的风险较大(离异单亲:OR=2.194,95%CI=1.699~2.834;OR=1.563,95%CI=1.326~1.843;OR=1.573,95%CI=1.346~1.839;OR=1.417,95%CI=1.153~1.741;离异再婚:OR=2.207,95%CI=1.638~2.975;OR=1.863,95%CI=1.543~2.249;OR=1.796,95%CI=1.499~2.153;OR=1.821,95%CI=1.453~2.282);与长期由双亲照顾的中学生相比,长期由父亲单独照顾、母亲单独照顾、祖父母照顾发生NSSI、抑郁、焦虑的风险较大(父亲单独照顾:OR=2.045,95%CI=1.366~3.062;OR=1.633,95%CI=1.289~2.145;OR=1.373,95%CI=1.069~1.762;母亲单独照顾:OR=1.772,95%CI=1.141~2.751;OR=1.435,95%CI=1.095~1.882;OR=1.513,95%CI=1.174~1.951;祖父母照顾:OR=2.465,95%CI=1.918~3.168;OR=1.783,95%CI=1.513~2.100;OR=1.843,95%CI=1.577~2.154),由母亲单独照顾、祖父母照顾发生压力的风险较大(OR=1.604,95%CI=1.166~2.207;OR=1.678,95%CI=1.375~2.049)(P<0.05)。结论中学生的NSSI、抑郁、焦虑、压力与父母离异及照顾者有关,因此,需要对处于这些情况的中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焦虑 情绪困扰 自杀自伤行为 父母婚姻状况 情绪 中学生 心理学 青春期
下载PDF
情绪调节困难、父母养育效能感及社会同伴排斥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
14
作者 刘鹏 裴恩乐 吴凯然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4期466-469,共4页
青少年脑结构、代谢组学、内分泌、压力调节、情感调节等多项机制均与成人不同,在受到外界各种因素影响时易出现心理问题。相关研究显示[1],青少年抑郁发病率高达4%~8%,不但是青少年身心损害、致残及死亡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可能会延... 青少年脑结构、代谢组学、内分泌、压力调节、情感调节等多项机制均与成人不同,在受到外界各种因素影响时易出现心理问题。相关研究显示[1],青少年抑郁发病率高达4%~8%,不但是青少年身心损害、致残及死亡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可能会延续整个青少年乃至成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青少年 自杀自伤 情绪调节困难 父母养育效能感 社会同伴排斥
下载PDF
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心理弹性和抑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段登艾 张志雄 +3 位作者 王维 张勇辉 张轶杰 谷樟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99,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评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和儿童期虐待问卷对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213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评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和儿童期虐待问卷对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213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儿童期虐待对NSSI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95%CI)=0.112(0.076~0.148),P<0.001],儿童期虐待对心理弹性存在负向预测作用[β(95%CI)=-0.459(-0.629~-0.289),P<0.001],对抑郁情绪存在正向预测作用[β(95%CI)=0.100(0.027~0.172),P<0.001];儿童期虐待、心理弹性、抑郁情绪同时对NSSI行为存在预测作用[β(95%CI)=0.047(0.012~0.082),-0.064(-0.093~-0.034)和0.201(0.127~0.275),P<0.001]。心理弹性在儿童期虐待与NSSI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值(95%CI)为0.029(0.015~0.051),占总效应的25.89%;抑郁情绪在儿童期虐待与NSSI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值(95%CI)为0.020(0.006~0.040),占总效应的17.86%;心理弹性和抑郁情绪在儿童期虐待与NSSI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值(95%CI)为0.016(0.009~0.028),占总效应的14.29%。结论:心理弹性和抑郁情绪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对NSSI的影响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 自杀自伤行为 心理弹 抑郁障碍
下载PDF
留守初中生抑郁症状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影响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尹斐 姜文龙 +2 位作者 周郁秋 杨金伟 杨楠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0-255,共6页
目的 评估留守初中生抑郁症状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变化趋势,探讨二者发展关系及时序效应。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使用儿童抑郁量表(CDS)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评定问卷(ANSAQ),对372名留守初中生进行为期1年的3次纵向调查。结... 目的 评估留守初中生抑郁症状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变化趋势,探讨二者发展关系及时序效应。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使用儿童抑郁量表(CDS)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评定问卷(ANSAQ),对372名留守初中生进行为期1年的3次纵向调查。结果 留守初中生抑郁症状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呈线性增长。抑郁初始水平正向预测非自杀性自伤初始水平与增长速率(β=0.473,β=0.577;P<0.01),抑郁增长速率正向预测非自杀性自伤增长速率(β=0.806,P<0.001);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显示:Tn抑郁可正向预测Tn+1非自杀性自伤行为(β=0.365,β=0.322;P<0.001),Tn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不能预测Tn+1抑郁(β=0.117,β=0.094;P>0.05)。结论 留守初中生抑郁症状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随时间不断增长,抑郁症状是非自杀性自伤的前因变量,抑郁症状可预测非自杀性自伤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初中生 抑郁 自杀自伤 潜变量增长模型 交叉滞后模型
下载PDF
校园欺凌与攻击性行为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双重影响:一项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萌萌 杨舒然 +1 位作者 柯强 赵旭东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2期263-272,共10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dical self-injury,NSSI)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关注校园欺凌和攻击性行为与青少年NSSI之间的关联,以期为预防和干预这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15987位中国辽... 目的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dical self-injury,NSSI)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关注校园欺凌和攻击性行为与青少年NSSI之间的关联,以期为预防和干预这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15987位中国辽宁、上海和江西三个省的初高中学生,代表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并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以揭示各变量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结果校园欺凌与NSSI呈正向关系(非标准化系数=0.420,标准化系数=0.247,Z=18.123,P<0.001),欺凌程度越高,自伤风险也越高。攻击性行为与NSSI之间同样存在正向关系(非标准化系数=0.230,标准化系数=0.201,Z=14.301,P<0.001),攻击性行为越强烈,自伤风险也越高。校园欺凌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显著(非标准化系数=1.052,标准化系数=0.708,Z=75.223,P<0.001),欺凌程度越高,攻击性行为也越严重。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在解释校园欺凌、攻击性行为与青少年NSSI关系方面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结论研究发现,校园欺凌和攻击性行为对青少年NSSI具有显著影响,且青少年的欺凌和攻击性行为存在地区差异。预防和干预措施应综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加强师生间沟通,提高教师对问题行为的识别和干预能力,增进家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以降低青少年NSSI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自伤 校园欺凌 攻击行为 青少年 地区差异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申红 陈兆红 季金杰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4年第6期135-139,共5页
目的根据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共200例为训练集,选择本院2022年7月—12月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共50例为验证... 目的根据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共200例为训练集,选择本院2022年7月—12月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共50例为验证集,统计训练集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患者例数,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合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采用模型对验证集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风险实施评估,检验其预测效果。结果训练集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患者共46例,发生率为23.00%;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影响因素有抑郁程度、童年创伤/校园欺凌经历、存在睡眠障碍、同伴排斥/歧视、强冲动性、青少年生活事件中重度影响(P<0.05);结合回归分析拟合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的回归方程,Hosmer-Lemeshow检验(H-L检验)显示,P=0.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下面积为0.901,95%CI为0.872~0.924,当最佳风险截断值达到48.39%时,模型灵敏度为0.827,特异度为0.884,约登指数为0.711;外部验证显示,模型准确预测值为84.00%,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6.92%、86.49%,Kappa系数值为0.604。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风险较高,且其发生危险因素复杂,研究构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风险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风险,可实现对高危患者的有效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青少年 自杀自伤行为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
下载PDF
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亚楠 张兴慧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心理弹性在二者中的作用。方法:使用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反刍思维量表以及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470名中学生进行... 目的:探讨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心理弹性在二者中的作用。方法:使用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反刍思维量表以及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47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反刍思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两两显著正相关(r=0.21~0.50,P<0.01),心理弹性与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反刍思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r=-0.50~-0.28,P<0.01);2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可显著正向预测非自杀性自伤行为(β=0.19,P<0.001),并且反刍思维在二者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16;③心理弹性在中介作用的后半段起调节作用(β=-0.17,P<0.001),即随着心理弹性的提高,反刍思维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减弱(心理弹性低分组β=0.43,P<0.001 vs心理弹性高分组β=0.09,P>0.05)。结论: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不仅可以直接预测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还可通过反刍思维间接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心理弹性在这一中介作用的后半段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现实”自我差异 心理弹 反刍思维 自杀自伤行为
下载PDF
九味镇心颗粒结合舍曲林对伴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自伤水平及冲动行为的影响
20
作者 王旭光 陈兴隆 +3 位作者 万喜慧 孙立东 周海 卢立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7期1864-1868,共5页
目的 观察九味镇心颗粒结合舍曲林对伴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自伤水平及冲动行为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65例伴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按照奇偶数分组法分为舍... 目的 观察九味镇心颗粒结合舍曲林对伴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自伤水平及冲动行为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65例伴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按照奇偶数分组法分为舍曲林组(n=32)和联合组(n=33)。舍曲林组给予舍曲林治疗,联合组给予九味镇心颗粒结合舍曲林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的自我伤害行为筛选量表评分、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ER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Barratt冲动量表(BIS-II)评分差异,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P物质、皮质醇)水平,记录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8周后,联合组的忧郁孤独、自残自杀、退缩与自我批评及总分分别为(5.82±1.47)、(2.56±0.78)、(2.95±0.95)、(15.57±3.11)分,均低于舍曲林组[(7.95±1.89)、(4.25±1.06)、(3.57±1.24)、(20.03±3.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攻击违纪、行为改变评分与舍曲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联合组的HAMD评分、SDS评分、DERS评分、BIS-Ⅱ评分分别为(11.74±3.04)、(28.78±4.12)、(105.85±15.43)、(24.17±3.86)分,均低于舍曲林组[(15.45±3.56)、(39.45±4.56)、(114.56±14.62)、(27.23±4.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联合组5-羟色胺水平为(89.52±5.04)ng/mL,高于舍曲林组[(43.69±4.75)ng/mL],P物质、皮质醇水平分别为(37.95±7.44)ng/L、(72.25±18.89)μg/L,均低于舍曲林组[(46.54±8.12)ng/L、(95.85±21.0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九味镇心颗粒结合舍曲林可减轻伴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减轻自伤和冲动行为,可能与调节神经递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味镇心颗粒 舍曲林 自杀自伤 抑郁症 自伤 冲动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