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大学生适应不良与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及抑郁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武汉市2所大学大一新生共计1988名。基线调查了解其人口学特征、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大学适应性;跟踪随访1年,再次调查其非自杀性自...目的 探讨大学生适应不良与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及抑郁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武汉市2所大学大一新生共计1988名。基线调查了解其人口学特征、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大学适应性;跟踪随访1年,再次调查其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以及大学适应状况。其中,在基线和随访阶段均出现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即为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结果大学适应良好组其自我伤害行为持续发生率低于学校适应不良组(24.40% vs .36.10%, P <0.05);抑郁程度越严重,自我伤害行为持续发生风险越高( P <0.05);调整抑郁变量后,学校适应对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即抑郁在学校适应不良与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18(95% CI :0.05~0.40)。结论大学生适应不良是影响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持续发生的重要因素,抑郁在大学适应不良与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探讨大学生适应不良与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及抑郁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武汉市2所大学大一新生共计1988名。基线调查了解其人口学特征、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大学适应性;跟踪随访1年,再次调查其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以及大学适应状况。其中,在基线和随访阶段均出现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即为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结果大学适应良好组其自我伤害行为持续发生率低于学校适应不良组(24.40% vs .36.10%, P <0.05);抑郁程度越严重,自我伤害行为持续发生风险越高( P <0.05);调整抑郁变量后,学校适应对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即抑郁在学校适应不良与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18(95% CI :0.05~0.40)。结论大学生适应不良是影响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持续发生的重要因素,抑郁在大学适应不良与持续性自我伤害行为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