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抑郁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
作者 黄俭 程小伟 朱向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30-334,共5页
目的分析青少年抑郁症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关系及预防对策。方法114例2021年1月-2023年1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依据是否伴有NSSI分为伴有NSSI组(59例)和不伴有NSSI组(55例)。统... 目的分析青少年抑郁症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关系及预防对策。方法114例2021年1月-2023年1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依据是否伴有NSSI分为伴有NSSI组(59例)和不伴有NSSI组(55例)。统计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的单因素,并分析其高危因素。结果伴有NSSI组与不伴有NSSI组有无焦虑、抑郁程度、有无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有无童年虐待、是否受过校园欺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焦虑、重度抑郁、有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有童年虐待、受过校园欺凌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的高危因素包括有焦虑、重度抑郁、有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有童年虐待、受过校园欺凌等,临床可据此给予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针对性预防对策,以减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 自杀性自伤行为 高危因素 预防对策
下载PDF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青少年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蔡珊 徐柳柳 +1 位作者 周琳 杨潇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探讨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及情绪调节策略的干预效果。方法:纳入南京脑科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有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1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4)和干预组(n=83)。对照组实施... 目的:探讨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及情绪调节策略的干预效果。方法:纳入南京脑科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有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1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4)和干预组(n=83)。对照组实施精神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治疗护理措施外,实施积极反刍思维训练。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差异,计算Cohen’s D值估计差异效应量。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反刍思维、情感表达、自我负强化、表达抑制、认知重评策略分量表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情感表达、自我负强化、认知重评分量表Cohen’s D值达到中等效应(0.5≤D≤0.8);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各量表分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ohen’s D值均有提升,认知重评策略分量表达到较大效应(D>0.8),积极反刍思维、情感表达、利己社交、自我负强化、表达抑制分量表达到中等效应(0.5≤D≤0.8),消极反刍思维分量表减分值效应较小(0.2≤D≤0.5)。结论:积极反刍思维训练有利于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策略,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且随着时间推移,效应逐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 自杀性自伤行为 反刍思维 情绪调节策略
下载PDF
父母婚姻状况对中学生消极情绪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任晓虹 岑雨 +5 位作者 罗静 周玉玲 何金龙 林岑 吴大鹏 罗家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708-1715,共8页
背景父母婚姻状况对青少年负性心理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且现有的研究样本量较小。目的探究父母婚姻状况与中学生消极情绪和NSSI的关联,为中学生NSSI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3—4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南... 背景父母婚姻状况对青少年负性心理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且现有的研究样本量较小。目的探究父母婚姻状况与中学生消极情绪和NSSI的关联,为中学生NSSI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3—4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南充市及周边20个乡镇、67所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员将问卷输入问卷星平台生成二维码,学校发放二维码给家长或学生监护人。问卷包括一般信息问卷、渥太华自残量表(OSI)和中文版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DASS-21)。统计中学生NSSI、抑郁、焦虑、压力检出率,并分析影响中学生NSSI、抑郁、焦虑和压力的相关因素。结果本调查共对23所中学的8785名学生发放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8606份,有效回收率98.0%。8606名中学生中男4540名(52.8%)、女4066名(47.2%);初中5937名(69.0%),高中1028名(11.9%),职业高中1641名(19.1%);双亲家庭7274名(84.5%),父母离异单亲787名(9.1%),父母离异再婚545名(6.4%)。本次调查的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5.6%(486/8606),抑郁检出率为21.9%(1884/8606),焦虑检出率为26.8%(2305/8606),压力检出率为12.3%(1060/86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中学生中,与男生相比,女生发生NSSI、焦虑的风险较大(OR=2.363,95%CI=1.946~2.868;OR=1.195,95%CI=1.086~1.315);与初中生相比,职业高中生发生NSSI、抑郁、焦虑、压力的风险较大(OR=1.847,95%CI=1.494~2.284;OR=1.886,95%CI=1.667~2.134;OR=1.857,95%CI=1.141~1.532;OR=1.527,95%CI=1.309~1.781);与双亲家庭的中学生相比,离异单亲、离异再婚家庭的中学生NSSI、抑郁、焦虑、压力的风险较大(离异单亲:OR=2.194,95%CI=1.699~2.834;OR=1.563,95%CI=1.326~1.843;OR=1.573,95%CI=1.346~1.839;OR=1.417,95%CI=1.153~1.741;离异再婚:OR=2.207,95%CI=1.638~2.975;OR=1.863,95%CI=1.543~2.249;OR=1.796,95%CI=1.499~2.153;OR=1.821,95%CI=1.453~2.282);与长期由双亲照顾的中学生相比,长期由父亲单独照顾、母亲单独照顾、祖父母照顾发生NSSI、抑郁、焦虑的风险较大(父亲单独照顾:OR=2.045,95%CI=1.366~3.062;OR=1.633,95%CI=1.289~2.145;OR=1.373,95%CI=1.069~1.762;母亲单独照顾:OR=1.772,95%CI=1.141~2.751;OR=1.435,95%CI=1.095~1.882;OR=1.513,95%CI=1.174~1.951;祖父母照顾:OR=2.465,95%CI=1.918~3.168;OR=1.783,95%CI=1.513~2.100;OR=1.843,95%CI=1.577~2.154),由母亲单独照顾、祖父母照顾发生压力的风险较大(OR=1.604,95%CI=1.166~2.207;OR=1.678,95%CI=1.375~2.049)(P<0.05)。结论中学生的NSSI、抑郁、焦虑、压力与父母离异及照顾者有关,因此,需要对处于这些情况的中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焦虑 情绪困扰 自杀自伤行为 父母婚姻状况 负性情绪 中学生 心理学 青春期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董晓杰 王鹏 +2 位作者 马俊华 王牮 鄢传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848-2853,共6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以增进对抑郁症患者心理健康风险的理解。方法研究于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共纳入138例首发中重度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将患者分为无自伤自杀...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以增进对抑郁症患者心理健康风险的理解。方法研究于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共纳入138例首发中重度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将患者分为无自伤自杀行为组(n=25)、非自杀性自伤(NSSI)组(n=78)和自杀未遂(SA)组(n=35)。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以及其他心理评估工具,收集一般资料和神经质人格得分、负性生活事件、情绪状态、社会心理因素等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研究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无自伤自杀行为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和自杀行为组在内外倾向、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等人格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和自杀行为组的评分普遍高于无自伤自杀行为组(P<0.05);自伤行为评分在这三组中也有显著差异,尤其是自杀行为组评分最高,但在生活事件评分方面则无显著差异;焦虑、抑郁、童年期创伤、应激生活事件和自尊方面的评分在三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其中自杀行为组在焦虑、抑郁、童年期创伤和应激生活事件评分上最高,但在自尊评分上最低(P<0.05);内外倾向、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显著相关,且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因素以及焦虑、抑郁、童年期创伤、应激生活事件和自尊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内外倾向的最佳预测阈值为-10.5%。结论研究揭示了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对于临床实践和干预策略,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识别高风险群体并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 人格特征 自杀性自伤行为 相关性
下载PDF
成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其动机的影响因素
5
作者 李莉 唐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6-470,共5页
目的探讨成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其动机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23年1~6月本院收治成年抑郁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信息,评估其孤独感、挫败感及自伤动机,统计分析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 目的探讨成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其动机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23年1~6月本院收治成年抑郁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信息,评估其孤独感、挫败感及自伤动机,统计分析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及动机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ULS-8评分、DS评分、婚姻情况、就业情况均为导致成年抑郁症患者存在NSSI的影响因素(P<0.05)。ULS-8评分、DS评分、婚姻情况(丧偶/离异)、就业情况均为导致成年抑郁症患者存在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ULS-8评分是患者以“情绪调节”为NSSI动机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DS评分、就业情况(无业)是患者以“人际界限”为NSSI动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成年抑郁症患者存在NSSI及NSSI动机的影响因素众多,且不同NSSI动机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临床应通过详细调查明确患者实施NSSI的主要动机及相关影响因素,以为患者拟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性自伤行为 自伤行为动机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童年创伤、心理灵活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
6
作者 张苑 董丽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4年第5期127-131,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童年创伤、心理灵活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2023年3月—7月山东省某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病房收治的330例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Adolescent Non-suicidal ...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童年创伤、心理灵活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2023年3月—7月山东省某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病房收治的330例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Adolescent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ANSAQ)评分将其分为自伤组(得分≥1分,n=207)和无自伤组(得分<1分,n=123),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童年期创伤问卷-简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Short Form,CTQ-SF)评分、中文版承诺行动问卷(Commitment Action Questionnaire-Chinese Version,CAQ-C)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童年创伤、心理灵活性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伤行为的相关性,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自伤组单亲家庭患者比例高于无自伤组(P<0.05)。自伤组CTQ-SF量表中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无自伤组(P<0.05)。自伤组CAQ-C量表中的积极维度评分及总分低于无自伤组(P<0.05),消极维度评分高于无自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亲家庭、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和消极均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P<0.05),积极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童年创伤、心理灵活性低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存在明显相关性,此外,单亲家庭也是导致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抑郁障碍 童年创伤 心理灵活性 自杀性自伤行为
下载PDF
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心理弹性和抑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段登艾 张志雄 +3 位作者 王维 张勇辉 张轶杰 谷樟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99,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评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和儿童期虐待问卷对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213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评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和儿童期虐待问卷对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213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儿童期虐待对NSSI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95%CI)=0.112(0.076~0.148),P<0.001],儿童期虐待对心理弹性存在负向预测作用[β(95%CI)=-0.459(-0.629~-0.289),P<0.001],对抑郁情绪存在正向预测作用[β(95%CI)=0.100(0.027~0.172),P<0.001];儿童期虐待、心理弹性、抑郁情绪同时对NSSI行为存在预测作用[β(95%CI)=0.047(0.012~0.082),-0.064(-0.093~-0.034)和0.201(0.127~0.275),P<0.001]。心理弹性在儿童期虐待与NSSI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值(95%CI)为0.029(0.015~0.051),占总效应的25.89%;抑郁情绪在儿童期虐待与NSSI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值(95%CI)为0.020(0.006~0.040),占总效应的17.86%;心理弹性和抑郁情绪在儿童期虐待与NSSI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值(95%CI)为0.016(0.009~0.028),占总效应的14.29%。结论:心理弹性和抑郁情绪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对NSSI的影响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 自杀性自伤行为 心理弹性 抑郁障碍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申红 陈兆红 季金杰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4年第6期135-139,共5页
目的根据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共200例为训练集,选择本院2022年7月—12月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共50例为验证... 目的根据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共200例为训练集,选择本院2022年7月—12月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共50例为验证集,统计训练集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患者例数,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合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采用模型对验证集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风险实施评估,检验其预测效果。结果训练集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患者共46例,发生率为23.00%;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影响因素有抑郁程度、童年创伤/校园欺凌经历、存在睡眠障碍、同伴排斥/歧视、强冲动性、青少年生活事件中重度影响(P<0.05);结合回归分析拟合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的回归方程,Hosmer-Lemeshow检验(H-L检验)显示,P=0.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下面积为0.901,95%CI为0.872~0.924,当最佳风险截断值达到48.39%时,模型灵敏度为0.827,特异度为0.884,约登指数为0.711;外部验证显示,模型准确预测值为84.00%,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6.92%、86.49%,Kappa系数值为0.604。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风险较高,且其发生危险因素复杂,研究构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风险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风险,可实现对高危患者的有效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青少年 自杀性自伤行为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
下载PDF
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亚楠 张兴慧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心理弹性在二者中的作用。方法:使用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反刍思维量表以及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470名中学生进行... 目的:探讨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心理弹性在二者中的作用。方法:使用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反刍思维量表以及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47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反刍思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两两显著正相关(r=0.21~0.50,P<0.01),心理弹性与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反刍思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r=-0.50~-0.28,P<0.01);2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可显著正向预测非自杀性自伤行为(β=0.19,P<0.001),并且反刍思维在二者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16;③心理弹性在中介作用的后半段起调节作用(β=-0.17,P<0.001),即随着心理弹性的提高,反刍思维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减弱(心理弹性低分组β=0.43,P<0.001 vs心理弹性高分组β=0.09,P>0.05)。结论: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不仅可以直接预测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还可通过反刍思维间接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心理弹性在这一中介作用的后半段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现实”自我差异 心理弹性 反刍思维 自杀性自伤行为
下载PDF
生活技能训练联合情感技能训练预防青少年抑郁障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改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价值
10
作者 潘亚平 陈燕娣 魏红辉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14-316,共3页
目的:探讨生活技能训练(living skill training,LST)联合情感技能训练(emotional skill training,EST)预防青少年抑郁障碍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及改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 目的:探讨生活技能训练(living skill training,LST)联合情感技能训练(emotional skill training,EST)预防青少年抑郁障碍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及改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143例,按照护理方案分为观察组(n=57)和对照组(n=86),观察组予LST联合EST护理,对照组予LST护理,对比护理前后自我伤害行为量表评分、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评分及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评分并分析。结果:护理后,两组忧郁孤独、攻击违纪、自残、退缩与自我批评评分及总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忧郁孤独、攻击违纪、自残、退缩与自我批评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突显性、社交增益、强迫性、冲突性及戒断性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突显性、社交增益、强迫性及戒断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关心与爱护、技术与责任、指导与支持评分及总分上升,且观察组关心与爱护、技术与责任、指导与支持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LST联合EST可改善青少年抑郁障碍状和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情况,预防NSSI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抑郁障碍 生活技能训练 情感技能训练 自杀性自伤行为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脑影像学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相关性分析
11
作者 薛延庆 侯延彬 阮列敏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7期911-914,F0003,共5页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且没有明确的社会或者文化认可目的下,所采取的直接、故意、反复的自我损害。关于NSSI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尤其是与大脑发展和功能相关的机制研究仍然处于早期阶段[1]...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且没有明确的社会或者文化认可目的下,所采取的直接、故意、反复的自我损害。关于NSSI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尤其是与大脑发展和功能相关的机制研究仍然处于早期阶段[1]。近年来,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识别和研究抑郁症患者脑部结构和功能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性自伤行为 海马 杏仁核
下载PDF
重庆农村地区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庞辉 谭剑 +3 位作者 杨晓琼 宋京瑶 况利 李振阳 《心理学进展》 2024年第3期478-484,共7页
目的:了解重庆市农村地区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为青少年NSSI行为的干预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1年11月~2022年11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农村地区5所学校的752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 目的:了解重庆市农村地区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为青少年NSSI行为的干预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1年11月~2022年11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农村地区5所学校的752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信息调查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问卷(PISI)进行评定。结果:重庆农村地区中学生NSSI行为的检出率18.20%,女性NSSI行为的检出率(24.28%)高于男性(12.66%)。根据有无NSSI行为,分为NSSI组和非NSSI组,两组各量表评分比较,NSSI组SAS (t = −6.859, P P P P P P P < 0.01)是中学生发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重庆市农村地区NSSI行为检出率高,抑郁情绪、低自尊及失眠是中学生出现NSSI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生 自杀性自伤行为 现状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风险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丽君 钱国红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集2017年5月-2023年2月于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55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分为存在...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集2017年5月-2023年2月于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55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分为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23例)与不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抑郁评分,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患者负性情绪、负性自尊、快感缺乏、效率低下、人际问题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不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学习压力较大、经历过校园霸凌、家庭关系较差、合并焦虑、重度抑郁患者占比显著高于不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习压力较大、经历过校园霸凌、家庭关系较差、合并焦虑、重度抑郁均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OR=2.34、2.22、2.04、1.41、1.75,P<0.05)。结论学习压力较大、经历过校园霸凌、家庭关系较差、合并焦虑、重度抑郁均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可针对上述因素制定相关临床措施,预防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青少年 自杀性自伤行为 风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积极反刍思维的内观疗法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邓英莲 《临床护理杂志》 2024年第3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积极反刍思维的内观疗法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NSSI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 目的探讨基于积极反刍思维的内观疗法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NSSI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基于积极反刍思维的内观疗法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及抑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冲动情绪[Barratt冲动量表(BIS-11)]、自我伤害行为及社会功能[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结果两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及BIS-11、自我伤害行为筛选量表评分均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SPI评分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积极反刍思维的内观疗法应用于NSSI青少年中,能减轻其焦虑、抑郁、冲动情绪,减少自我伤害行为,提高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性自伤行为 积极反刍思维 内观疗法
下载PDF
网络成瘾、家庭动力学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自伤行为的关系研究
15
作者 熊思怡 陈方煜 刘畅畅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网络成瘾、系统家庭动力学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关系。方法:以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106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情况问卷、N...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网络成瘾、系统家庭动力学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关系。方法:以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106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情况问卷、NSSI水平问卷、系统家庭动力学量表和网络成瘾问卷进行施测。结果:入组患者中NSSI发生率为89.6%。NSSI水平在年级、是否经历校园/网络欺凌、吸烟饮酒史和冲动毁物行为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网络成瘾总分与NSSI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P<0.05),系统家庭动力学总分、个性化得分和系统逻辑得分均与NSSI水平呈现显著负相关(P均<0.05)。年级(B=-12.530,t=-3.685)、吸烟饮酒史(B=-32.835,t=-4.112)和系统逻辑(B=-2.918,t=-2.724)均是NSSI水平的影响因素(P均<0.01)。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NSSI发生率高,年级、吸烟饮酒史和系统逻辑能负向预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NSSI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抑郁障碍 网络成瘾 家庭动力学 自伤自杀行为
下载PDF
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欺凌受害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功能的关系:孤独感的作用路径
16
作者 王琪 周勇杰 +2 位作者 陈蕴哲 张薇 唐苏勤 《四川精神卫生》 2024年第4期341-347,共7页
背景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欺凌受害是青少年出现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探索欺凌受害与NSSI行为功能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对预防NSSI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欺凌受害与青少年单双相抑... 背景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欺凌受害是青少年出现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探索欺凌受害与NSSI行为功能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对预防NSSI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欺凌受害与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NSSI行为功能的关系,以期为对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NSSI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选取全国14家精神专科医院收治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或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940例。采用自伤功能评估量表中文版(C-FASM)、多维同伴受害量表(MPVS)、UCLA孤独感量表(UCLA-LS)、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各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 4.0的模型4进行中介模型拟合与作用路径分析。结果共698例(74.26%)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完成有效问卷调查,检出374例(53.58%)患者存在NSSI行为。伴NSSI行为的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MPVS总评分与C-FASM功能问卷分量表中的情绪调节功能评分、寻求注意功能评分和社交回避功能评分均呈正相关(r=0.104、0.130、0.266,P<0.05或0.01),UCLA-LS评分与C-FASM功能问卷分量表中的情绪调节功能评分、寻求注意功能评分和社交回避功能评分均呈正相关(r=0.321、0.112、0.246,P<0.05或0.01);UCLA-LS评分与MPVS总评分呈正相关(r=0.241,P<0.01)。孤独感在欺凌受害与NSSI行为的情绪调节功能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值为0.033(95%CI:0.019~0.050),效应量为73.33%;孤独感在欺凌受害与NSSI行为的社交回避功能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值为0.016(95%CI:0.007~0.025),效应量为17.98%。结论孤独感可能是伴NSSI行为的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欺凌受害与NSSI行为情绪调节功能及社交回避功能之间的作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欺凌受害 孤独感 青少年 自杀性自伤行为 抑郁
下载PDF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特征及高危因素分析
17
作者 陈锡美 陈媛美 +1 位作者 陈芸 彭晶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7期157-161,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特征,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500例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89份,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ASIS)评估NSSI行为;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评... 目的: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特征,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500例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89份,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ASIS)评估NSSI行为;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评估人格特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评估心理状态,比较不同临床特征青少年NSSI行为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其NSSI行为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青少年NSSI行为与人格特质、心理情绪之间关系。结果:489例青少年共有77例具有NSSI行为,发生率为15.75%;不同家庭收入、不同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寄宿青少年NSSI行为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留守状态、非完整家庭、毕业班青少年NSSI行为发生率均高于男生、非留守状态、完整家庭、非毕业班青少年(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毕业班、非完整家庭、留守状态均是青少年NSSI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NSSI行为青少年SAS、SDS评分均高于未发生青少年(P<0.05);发生NSSI行为青少年人格特质EPQ量表精神质、神经质评分均高于未发生青少年,内外倾评分低于未发生青少年(P<0.05);NSSI行为评分与精神质、神经质、焦虑、抑郁情绪呈现正相关(r=0.397、0.522、0.409、0.436,P<0.05),与内外倾呈现负相关(r=-0.430,P<0.05)。结论:女生、不完整家庭、毕业班、留守状态青少年NSSI行为发生比例更高,青少年不良心理情绪、人格特质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NSSI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自杀性自伤行为 临床特征 高危因素
下载PDF
中国抑郁易感人格与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及心理机制研究
18
作者 颜宇娴 周金辉 +4 位作者 张艳 周欣 陈颖 周心羽 罗家明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374-1377,1402,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抑郁易感人格与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关系及心理机制。方法:选取115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问卷、基本心理需要受挫量表、自伤行为量表(NSS)、抑郁情绪量表-抑郁分量表(DASS-21)进行横... 目的:探讨中国抑郁易感人格与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关系及心理机制。方法:选取115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问卷、基本心理需要受挫量表、自伤行为量表(NSS)、抑郁情绪量表-抑郁分量表(DASS-21)进行横断面调查;Pearson相关性分析中国抑郁易感人格与NSSI行为的关系;线性回归分析中国抑郁易感人格对NSSI行为的预测作用;Mplus7.4中介模型分析中国抑郁易感人格对NSSI行为的中介效应。结果:1150份中回收有效问卷1106份,回收率为96%。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问卷中的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退让顺从评分与NSS总评分、DASS-21总评分、基本心理需要中关系受挫量表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抑郁易感人格中的各维度评分与基本心理需要中的能力受挫评分和自主受挫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回归分析显示,中国抑郁易感人格的五个维度中,自我专注对NSSI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β=0.23,95%CI:2.61~7.18,P<0.05)。中介效应检验显示,抑郁情绪在自我专注与NSSI行为间起单独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11),且抑郁情绪-三种基本需要受挫起完全链式中介作用(自主受挫、关系受挫、能力受挫效应值分别为0.016、0.05、0.048)。结论:中国抑郁易感人格中的自我专注特质通过基本心理需要受挫和抑郁情绪影响大学生的NSSI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抑郁易感人格 自杀性自伤行为 基本心理需要受挫 抑郁情绪
下载PDF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反刍思维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
19
作者 陈小寒 吴开文 +1 位作者 黄惠君 陈剑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9期50-53,共4页
目的以反刍思维和生活满意度量表测验工具为依托,调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关于反刍思维与生活满意度的现状,为分析相关因素和制订积极的心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积极和消极反刍思维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rumina... 目的以反刍思维和生活满意度量表测验工具为依托,调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关于反刍思维与生活满意度的现状,为分析相关因素和制订积极的心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积极和消极反刍思维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rumination scale,PANRS)和青少年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adolescent students’life satisfaction scale,ASLSS)作为评价工具,对2022年11月—2023年5月福州某三甲精神病院心理科住院的30例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患者(研究组)与无自杀性自伤行为正常在校学习的青少年作为对照组进行测评,对量表结果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研究组积极因子(享受快乐和积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消极因子(抑制快乐、否定自我、消极归因)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体生活满意度评分为(119.00±36.19)分,低于对照组的(156.00±34.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存在明显的积极反刍思维缺陷,较强的消极反刍思维,严重影响青少年对生活满意的程度。可以通过制订提高积极的反刍思维的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青少年未来生活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性自伤行为 反刍思维 生活满意度 心理干预 青少年 抑郁症
下载PDF
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及其照护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20
作者 余永玥 黄丽丽 曾奕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15-19,共5页
目的:基于二元视角下开展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及其照护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于2021年3—11月在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治疗的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及其照护者作为访谈对象,采用半结... 目的:基于二元视角下开展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及其照护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于2021年3—11月在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治疗的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及其照护者作为访谈对象,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受访者进行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共提炼出5个主题,分别为照护者情绪调节失控与青少年负性情感滋生、青少年自我认同与敬畏生命、照护者缺失陪伴时间与有效沟通、青少年渴求同伴认同与危险模仿、照护者和青少年需换位思考。结论: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患者和家庭照护者的心理体验具有特异性,基于二元视角看待二者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制订青少年患者和照护者的护理计划,也有利于改善照护者的心理体验和避免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视角 自杀性自伤行为 青少年 家庭照护者 心理体验 质性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