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宠儿》中塞丝的恼怒与美国非裔女性情感共同体建构
1
作者 邵迓楠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15期44-47,共4页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塞丝的形象展现了情感的复杂性,呈现出美国奴隶制度下非裔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情感危机。本文以塞丝的恼怒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20世纪初美国非裔女性所具备的情感特质,论证了她们在情感的驱动下联...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塞丝的形象展现了情感的复杂性,呈现出美国奴隶制度下非裔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情感危机。本文以塞丝的恼怒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20世纪初美国非裔女性所具备的情感特质,论证了她们在情感的驱动下联合抗争,建立起具有积极能动意义的非裔女性情感共同体的过程。揭示了她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助关系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宠儿》 非裔女性 恼怒 情感共同体
下载PDF
从赫斯顿到沃克——管窥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传统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慧 赵瑾 《昆明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14-118,共5页
循着赫斯顿与沃克主要作品的脉络,梳理这两位美国非裔女性文学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家的创作主旨和文学诉求,可勾勒出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传统的轮廓:崇尚黑人性,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正视种族和阶级歧视,塑造真实黑人新形象;解构性别主义,诉求黑... 循着赫斯顿与沃克主要作品的脉络,梳理这两位美国非裔女性文学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家的创作主旨和文学诉求,可勾勒出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传统的轮廓:崇尚黑人性,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正视种族和阶级歧视,塑造真实黑人新形象;解构性别主义,诉求黑人妇女解放以及寄情姐妹情谊,期盼大同社会。简言之,反性别主义、反种族主义、非洲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就是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传统的精髓和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佐拉·尼尔·赫斯顿 艾莉丝·沃克 美国黑人女作家 美国非裔女性文学 文学传统 妇女主义
下载PDF
从《他们眼望上苍》看非裔女性形象的文化身份阐释
3
作者 黄真真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00-102,共3页
文学形象的文化身份阐释对于理解一部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在《他们眼望上苍》这部作品中,佐拉·尼尔·赫斯顿用黑人口语艺术化的表达,通过一位非裔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反映了非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困惑和重构等问题,展示了她... 文学形象的文化身份阐释对于理解一部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在《他们眼望上苍》这部作品中,佐拉·尼尔·赫斯顿用黑人口语艺术化的表达,通过一位非裔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反映了非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困惑和重构等问题,展示了她对于保存黑人传统习俗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她的文学表述已经在呼吁如何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的氛围中建构非裔形象的文化身份,尤其是非裔女性形象的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们眼望上苍》 文化身份 非裔女性形象 困惑 重构
下载PDF
《已知的世界》中美国非裔女性的身份建构
4
作者 颜研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4-5,共2页
本文通过研究"自由黑人"的身份追寻、"重新记忆"的身份认同以及自我和民族的身份建构,剖析了美国非裔女性在追寻自我认同过程中的身份建构,解读了《已知的世界》作品内在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 《已知的世界》 美国非裔女性 身份建构
下载PDF
美国非裔女性文学的魔幻色彩与黑色风格 被引量:1
5
作者 郑光锐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9-222,共4页
美国非裔女性作家享誉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文坛。她们植根于自身黑人文化的广袤沃土,其作品具有浓重的"黑色风格",并精湛地融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技巧,使作品在真实反映美国非裔族群生活内容、生动描写非裔特别是非裔女性... 美国非裔女性作家享誉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文坛。她们植根于自身黑人文化的广袤沃土,其作品具有浓重的"黑色风格",并精湛地融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技巧,使作品在真实反映美国非裔族群生活内容、生动描写非裔特别是非裔女性心路历程的同时,有力鞭挞了美国社会种族、性别歧视的罪恶,深切表述他们追求自我和民族解放的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裔女性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 黑色风格
下载PDF
《藩篱》中的空间和非裔女性主体性研究
6
作者 李囡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35-40,共6页
奥古斯特·威尔逊的《藩篱》一剧表现了罗丝等非裔女性遭受主流社会排挤,还面临着来自家庭内部的压迫。结合苏贾的第三空间和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概念对非裔女性和空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对剧中的社会空间和特洛伊家庭内部空间所衬... 奥古斯特·威尔逊的《藩篱》一剧表现了罗丝等非裔女性遭受主流社会排挤,还面临着来自家庭内部的压迫。结合苏贾的第三空间和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概念对非裔女性和空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对剧中的社会空间和特洛伊家庭内部空间所衬托的花园这一另类的第三空间进行进一步研究。第三空间不仅是非裔女性作为“他者”的他者建立自身主体性的最佳场所,也是向下一代进行言说和教育的布道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藩篱》 苏贾 列斐伏尔 第三空间 非裔女性 主体性
下载PDF
《紫颜色》中西丽的恼怒与美国非裔女性情感共同体建构 被引量:2
7
作者 汪小玲 曹叔荣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2-106,共5页
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中充满了情感书写,反映了美国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双重暴力之下非裔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情感危机。小说中,恼怒是美国非裔女性共同的情感体验,也成为她们走向互助和融合的情感通道。本文从女主人公西丽的... 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中充满了情感书写,反映了美国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双重暴力之下非裔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情感危机。小说中,恼怒是美国非裔女性共同的情感体验,也成为她们走向互助和融合的情感通道。本文从女主人公西丽的恼怒出发,探讨20世纪初美国非裔女性的情感特质,论证她们在情感的推动下联合抗争,建构具有积极能动意义的非裔女性情感共同体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斯·沃克 《紫颜色》 恼怒 美国非裔女性 情感共同体
原文传递
“交错性”批评范式考据——兼论美国非裔女性诗学 被引量:1
8
作者 嵇敏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1,共9页
从20世纪90年代起,"种族、性别和阶级"这一术语出现在美国学界并被频频使用。这一批评范式是由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呢?其意义何在?本文通过学理考据揭示"交错性"批评范式的历史渊源、代表人物以及对非裔女性诗... 从20世纪90年代起,"种族、性别和阶级"这一术语出现在美国学界并被频频使用。这一批评范式是由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呢?其意义何在?本文通过学理考据揭示"交错性"批评范式的历史渊源、代表人物以及对非裔女性诗学的影响。黑人女性特质被妖魔化、符码化,反映出多元"交错性"压迫的社会建构过程。修辞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法再现了黑人妇女所遭受的"交错性"压迫,彰显出黑人女性书写"诗意的璀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性 “种族、性别和阶级” 美国非裔女性诗学
原文传递
论苏珊·洛莉·帕克斯戏剧中的美国非裔女性身体意象
9
作者 黄慧慧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57,共5页
美国当代著名剧作家苏珊·洛莉·帕克斯笔下的美国非裔女性海斯特长期受到父权社会与黑人社区的双重压迫。面对这种压迫,为了生存并过上更好的生活,海斯特的身体发生了一些情愿或不情愿的变化,即身体的"内部改变"和&q... 美国当代著名剧作家苏珊·洛莉·帕克斯笔下的美国非裔女性海斯特长期受到父权社会与黑人社区的双重压迫。面对这种压迫,为了生存并过上更好的生活,海斯特的身体发生了一些情愿或不情愿的变化,即身体的"内部改变"和"外部改变"。这种"改变"印证了乔纳斯的"身体理论"与巴赫金的"双体理论",并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美国非裔女性身体意象的深层内涵,即身体在"压迫"中的"改变"使生命个体经受磨难后而可能过上新的不同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珊·洛莉·帕克斯 美国非裔女性 《在血泊中》 身体意象
原文传递
《去吧,摩西》的非裔美国女性空间
10
作者 翟艳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60-63,共4页
《去吧,摩西》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鼎盛时期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由七个短篇组成,反映了美国南方的种族关系。这一表现白人男性的文学文本,揭示了非裔美国女性空间。小说充满了蚕食侵占的幽闭恐惧症,太多的东西挤进一个无法... 《去吧,摩西》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鼎盛时期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由七个短篇组成,反映了美国南方的种族关系。这一表现白人男性的文学文本,揭示了非裔美国女性空间。小说充满了蚕食侵占的幽闭恐惧症,太多的东西挤进一个无法容纳如此之多的空间。在白人统治的社会中,开放的空间已经历史性地对非裔女人关闭了,黑人女性叙事空间的"打开"实际上就是"关闭"。无论对《去吧,摩西》和福克纳还是在更广泛的研究文化和文学生产之间的关系中,探索在叙事中如何进行空间转换都显得十分重要而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吧 摩西》 叙事 非裔女性 空间
下载PDF
莫里森作品《乐园》中的非裔女性主体意识
11
作者 李冬艳 《同行》 2016年第10期404-404,共1页
著名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始终关注非裔黑人女性的独立地位和主体意识。作品《乐园》正是探讨非裔女性主体意识的巅峰之作。作家集中展现了非裔女性在自我迷失中努力追寻自我、不断追求主体身份的过程。本文中首先描述了修道院和鲁比镇中... 著名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始终关注非裔黑人女性的独立地位和主体意识。作品《乐园》正是探讨非裔女性主体意识的巅峰之作。作家集中展现了非裔女性在自我迷失中努力追寻自我、不断追求主体身份的过程。本文中首先描述了修道院和鲁比镇中的非裔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遭遇,分析了《乐园》中非裔女性主体意识的升华经历,见证了作者作为非裔黑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所展现的人文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园》 非裔女性 主体意识
原文传递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非裔女性小说中的非裔美妆文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9-127,共9页
都市生活构成了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非裔女性小说的'风景线',其中极具女性性别特征的美妆消费、美妆仪式展现了黑白文化在都市空间的互动与融合,美妆书写蕴含着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小说致力于塑造新黑人女性形象的创作动... 都市生活构成了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非裔女性小说的'风景线',其中极具女性性别特征的美妆消费、美妆仪式展现了黑白文化在都市空间的互动与融合,美妆书写蕴含着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小说致力于塑造新黑人女性形象的创作动机。主流社会的大众消费文化和非裔女性塑造城市化新形象的美妆需求一起推动了非裔美妆文化的产生,广告则为它的迅猛发展起到了重要宣传作用。非裔美妆文化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非裔女性迎合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时代潮流,开启了主动参与时尚文化生产之路,美妆呈现的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符合主流社会期待,为她们提供了更好的就业、社交、婚姻等生存机遇;另一方面,非裔社区流行的美妆文化明显呈现出'以白为美'的白人审美标准,形成了与'以黑为美'的黑人种族审美标准之间的冲突,造成了非裔女性的'黑人性'认同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莱姆文艺复兴 非裔女性小说 非裔美妆文化 “黑人性”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转述语对非裔美国女性个人型叙述声音权威的建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小莉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7年第1期271-280,共10页
本文主要探讨黑人女性小说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如何巧用直接引语来建构其声音的权威。不同的转述语形式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因此转述语如何转,需视语境而定。在个人型叙述声音建立的初期,由于社会历史语境的限制... 本文主要探讨黑人女性小说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如何巧用直接引语来建构其声音的权威。不同的转述语形式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因此转述语如何转,需视语境而定。在个人型叙述声音建立的初期,由于社会历史语境的限制,盖尔·琼斯大量采用直接引语可以让女性人物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这种戏剧性的呈现方式又可以冲淡读者对叙述者性别身份的关注,便于黑人女性偷偷参与社会话语,建构黑人女性个人型叙述声音的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的权威 个人型叙述 直接引语 非裔美国女性
下载PDF
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非裔女性小说家研究综述
14
作者 谢梅 《华中学术》 CSSCI 2018年第3期238-246,共9页
美国学者对以福塞特、拉森和赫斯顿为代表的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非裔女性小说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20世纪20~30年代是开始阶段,以作家作品推介为主,但评论褒贬不一;40~60年代是冷遇阶段,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衰落、二... 美国学者对以福塞特、拉森和赫斯顿为代表的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非裔女性小说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20世纪20~30年代是开始阶段,以作家作品推介为主,但评论褒贬不一;40~60年代是冷遇阶段,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衰落、二战引发的美国社会关注点转变等因素造成了这种现象发生;70~80年代是重新受到关注阶段,以赫斯顿为首的被忽视、被淹没、被低估的非裔女性作家作品得到重新挖掘、整理和再解读,以单个作家单部作品的主题研究为重点,出现了作家传记研究和女性作家群体研究两大亮点;90年代是繁荣阶段,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分析、女性主义批评仍是主要批评方法,关注作品中的种族、心理和性别问题,同时非裔女性文学的现代性、叙事形式以及构建黑人文学批评理论和写作传统得到重视;21世纪是进一步深化阶段,多视域、跨学科成为突出特征,出现了一批对作家作品整体进行比较研究和文化诗学批评、后殖民批评的学术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莱姆文艺复兴 非裔女性小说家 佐拉·尼尔·赫斯顿 内拉·拉森 杰西·福塞特
原文传递
她们自己的“百纳被”--互文性理论视域下非裔美国女性文学研究
15
作者 孙蕾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47-51,共5页
在互文性理论视域下,分析讨论非裔美国女性作家赫斯顿、沃克、莫里森及内勒的代表作文本之间多维度的互文勾连关系,即从克里斯蒂娃的广义互文角度来探讨小说对非洲及非裔文化的挖掘和指涉,以及从热奈特的狭义互文角度来探析几位作家对... 在互文性理论视域下,分析讨论非裔美国女性作家赫斯顿、沃克、莫里森及内勒的代表作文本之间多维度的互文勾连关系,即从克里斯蒂娃的广义互文角度来探讨小说对非洲及非裔文化的挖掘和指涉,以及从热奈特的狭义互文角度来探析几位作家对颠覆圣经文化的表达技巧。通过讨论小说之间的创作思想内涵之间的观照,论证非裔美国女性作家的文学书写传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指涉 非裔美国女性作家 文学书写
下载PDF
面具下的叙述:美国黑人女性小说作者型叙述声音的权威 被引量:3
16
作者 方小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8-135,共8页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社会历史语境的限制,黑人女作家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有限叙述策略来讲述女性的故事。为了建构自己声音的权威,黑人女性小说家在该时期主要采取了作者型叙述交流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模糊了叙述者的种族与性别身份,...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社会历史语境的限制,黑人女作家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有限叙述策略来讲述女性的故事。为了建构自己声音的权威,黑人女性小说家在该时期主要采取了作者型叙述交流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模糊了叙述者的种族与性别身份,另一方面第三人称作者型叙述声音模仿历史叙述,显得相对客观,有利于建构黑人女性声音的可信度,从而有利于建构女性声音的权威。左拉·尼尔·赫斯顿、波勒·马歇尔和托妮·莫里森都是带着这种性别模糊的"他"面具,偷偷参与以男性为主宰的社会话语权威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非裔黑人女性小说 黑人女性小说家 作者型叙述交流 声音的权威 左拉·尼尔·赫斯顿 波勒·马歇尔 托妮·莫里森
下载PDF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的空间流动性与身份认同
17
作者 方幸福 聂施雨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6期1-10,共10页
在美国文学中,旅行叙事往往伴随着征服自然、西进神话、寻求财富等话题,但从女性主义地理学来看美国非裔女性作家的旅行叙事,对于美国非裔女性而言,追寻自我与构建身份认同才是旅行叙事之要义。《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是美国非裔女作... 在美国文学中,旅行叙事往往伴随着征服自然、西进神话、寻求财富等话题,但从女性主义地理学来看美国非裔女性作家的旅行叙事,对于美国非裔女性而言,追寻自我与构建身份认同才是旅行叙事之要义。《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是美国非裔女作家玛雅·安吉罗的首部自传,作品重现了安吉罗幼时的旅行成长经历,颠覆了以往失真的非裔女性形象。本文以《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为例,从旅行叙事和女性主义地理学的角度探讨美国非裔女性跨越传统性别空间与塑造自我形象、构建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非裔女性在旅行叙事实践中超越传统的性别空间壁垒,逐渐掌握空间流动自主权,构建出多元化的女性形象与坚实的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 非裔女性形象 身份认同 旅行叙事 女性空间流动自主权
下载PDF
文化身份视阈下的《柏油娃娃》
18
作者 马旺艳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47-49,共3页
《柏油娃娃》作为莫里森小说主题转变的过渡小说,主要探讨了黑人文化身份的定位问题。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当代社会,"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观点是行不通的,只有兼收并蓄,才是解决黑人文化身份的根本途径。本文主要从文化身份的... 《柏油娃娃》作为莫里森小说主题转变的过渡小说,主要探讨了黑人文化身份的定位问题。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当代社会,"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观点是行不通的,只有兼收并蓄,才是解决黑人文化身份的根本途径。本文主要从文化身份的视域分析《柏油娃娃》中黑人女性代表人物雅丹和赛若丝的文化身份,以对黑人女性文化身份进行解构与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油娃娃》 非裔女性 文化身份
下载PDF
喻指理论下艾丽丝·沃克小说《紫颜色》的隐喻解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杜鹃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第6期21-22,共2页
非裔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小说《紫颜色》中采用了隐喻的方式,通过使用赋有黑人文化传统特点的意象展现了黑人女性的历史观、种族观和社会意识观以及她们艰难地文化境遇。本文运用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家亨利.路易斯.盖茨的喻指理论... 非裔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小说《紫颜色》中采用了隐喻的方式,通过使用赋有黑人文化传统特点的意象展现了黑人女性的历史观、种族观和社会意识观以及她们艰难地文化境遇。本文运用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家亨利.路易斯.盖茨的喻指理论,对小说文本中出现的颜色、布鲁斯音乐、缝纫等文化隐喻进行梳理,深刻地挖掘沃克在其作品中所蕴藏的对黑人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对非裔黑人女性问题超越种族与性别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喻指 隐喻 非裔黑人女性 黑人传统文化
下载PDF
从成长小说视角分析《孩子的愤怒》中布莱德的自我探寻
20
作者 于慧明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27期48-51,共4页
《孩子的愤怒》作为一部成长小说,是20世纪美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扛鼎之作。本文以成长小说理论为指导,从布莱德经历的困惑与冲突、反思与追求、成熟与超越三个方面分析布莱德成长和思想变化,解读布莱... 《孩子的愤怒》作为一部成长小说,是20世纪美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扛鼎之作。本文以成长小说理论为指导,从布莱德经历的困惑与冲突、反思与追求、成熟与超越三个方面分析布莱德成长和思想变化,解读布莱德通过不断地认识自我,调整自身与他人关系最终治愈创伤、获得新的自我认知的过程,进一步阐释儿童创伤和非裔女性的成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孩子的愤怒》 布莱德 非裔女性 成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