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裔美国文学的旅行书写:反思族裔性,重构精神家园
1
作者 骆洪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7期75-83,共9页
旅行文学是描写时空移动的文学,记录人物的动态位移与心路历程,凸显旅行的地理空间位移和精神体验两个层面。非裔美国文学的旅行书写突出人物在旅行中反思族裔性和种族关系,聚焦自我定义、身份认同、历史“重构”和“家园”重建等主题,... 旅行文学是描写时空移动的文学,记录人物的动态位移与心路历程,凸显旅行的地理空间位移和精神体验两个层面。非裔美国文学的旅行书写突出人物在旅行中反思族裔性和种族关系,聚焦自我定义、身份认同、历史“重构”和“家园”重建等主题,带有明显的社会政治动机,常以小说、诗歌、戏剧等范式呈现,具有虚构性、想象性和反思性特征,但不乏真实位移记录和事实描写。这样的书写,即是文学领域对美国非洲流散族裔社会经历的反映,是非裔美国人批判西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的体现,是其探寻自我、重构精神家园的宣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裔美国文学 旅行书写 族裔性 精神家园 社会政治动机
下载PDF
非裔美国左翼文学发展历史的启示与思考
2
作者 王卓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20-36,111,共18页
在21世纪的今天回溯非裔美国左翼文学,重新思考非裔美国左翼文学遗产、考察其成就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非裔美国文学和社会化创作倾向显著的左翼文学之间具有天然的内在契合性。非裔美国左翼文学努力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的接轨,把种族意识... 在21世纪的今天回溯非裔美国左翼文学,重新思考非裔美国左翼文学遗产、考察其成就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非裔美国文学和社会化创作倾向显著的左翼文学之间具有天然的内在契合性。非裔美国左翼文学努力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的接轨,把种族意识提升到阶级意识的高度,更为集中地体现了左翼文学的精神实质。在一定程度上,非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黑人政治权力的斗争史。非裔美国左翼文学一个重要成就是形成了非裔美国文学中抗争的、革命的文学传统。而这一文学传统不但成为非裔美国文学的重要美学特征,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美国文学的整体样貌和诸多文学流派的精神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裔美国左翼文学 艺术成就 政治影响 研究动态 批评转向
下载PDF
文化差异下美国文学作品解读——评《非裔美国文学作品选读》
3
作者 马芳芳 王昊泽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I0008-I0008,共1页
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当下,基于文化差异视角的文学作品解读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还是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关键途径。《非裔美国文学作品选读》一书通过一系列非裔美国作家的经典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洞察非裔美国人的生活状态、情感... 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当下,基于文化差异视角的文学作品解读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还是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关键途径。《非裔美国文学作品选读》一书通过一系列非裔美国作家的经典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洞察非裔美国人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与精神追求的窗口。该书精心挑选了非裔美国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涵盖小说、自传、戏剧与诗歌四大文类,体现了非裔美国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展现出非裔美国作家的多维视角。每篇作品都附有详尽的作家简介、作品背景介绍以及赏析,并辅以翔实的注释与深刻的思考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裔美国 文学作品解读 文化交织 非裔美国文学 多维视角 学术研究 精神追求 作品选读
下载PDF
奴隶制下非裔美国人民族认同感的形成
4
作者 金海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4,共11页
奴隶制对于非裔美国人民族认同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它促使黑人从族群发展成种族,将自己的家园认同感从非洲转向美国,在与当地社会的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非裔美国人文化,并且接受美国的政治机制作为自己利益的政治载体。奴隶制下非裔美国... 奴隶制对于非裔美国人民族认同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它促使黑人从族群发展成种族,将自己的家园认同感从非洲转向美国,在与当地社会的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非裔美国人文化,并且接受美国的政治机制作为自己利益的政治载体。奴隶制下非裔美国人民族认同感的形成过程,既是非裔美国人自愿或被迫地与当地社会融合的过程,也是非裔美国人在白人文化霸权下尽力维持其自身传承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裔美国 民族认同 奴隶制
下载PDF
非裔美国人的文化遗产意识——《日用家当》解读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建平 李秀琴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56-59,共4页
艾丽斯.沃克的《日用家当》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60、70年代非裔美国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与迷茫。而独特的历史决定了他们的文化遗产兼具非洲黑人文化遗产与美国黑人文化遗产的双重身份,试图抛弃或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都只会是片面的、... 艾丽斯.沃克的《日用家当》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60、70年代非裔美国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与迷茫。而独特的历史决定了他们的文化遗产兼具非洲黑人文化遗产与美国黑人文化遗产的双重身份,试图抛弃或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都只会是片面的、肤浅的。在全球化语境下,解读这种困惑与迷茫的人文内涵和价值承载对于民族文化认同与重新建构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丝.沃克 非裔美国 文化遗产意识 文化寻根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布克·华盛顿非裔美国人教育思想与实践的“进步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明海 戴家毅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0-117,共8页
针对南北战争后南方重建时期美国民族与民族教育问题,布克·华盛顿以社会平等和谐为目的,在黑人学校塔斯克基学院创办过程中,从教育目的观、课程与教学观、德育观到教育功能观构建相对完整的非裔美国人教育思想与实践体系,具有时代... 针对南北战争后南方重建时期美国民族与民族教育问题,布克·华盛顿以社会平等和谐为目的,在黑人学校塔斯克基学院创办过程中,从教育目的观、课程与教学观、德育观到教育功能观构建相对完整的非裔美国人教育思想与实践体系,具有时代进步性。其“进步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从教育学视角来看,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进步主义教育的性质;从政治学视角来看,开启了黑人自我振兴之先河,具有长远的政治意义;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有效地改善了黑白族群关系,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三者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具有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进步性”,代表了美国民族教育的务实方向,在美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克·华盛顿 非裔美国 教育思想与实践 族群和谐 进步主义运动 进步性
下载PDF
民权运动初期非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阳光下的葡萄干》的主题探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骆洪 《学术探索》 CSSCI 2013年第11期84-88,共5页
身份认同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是学者们关注的要点之一,而在非裔美国文学中,身份认同似乎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作家们刻意描写的或是评论家们努力挖掘的常常都与自我探寻、身份建构有关。非裔美国女剧作家洛琳·汉丝贝莉的经典剧作《阳... 身份认同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是学者们关注的要点之一,而在非裔美国文学中,身份认同似乎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作家们刻意描写的或是评论家们努力挖掘的常常都与自我探寻、身份建构有关。非裔美国女剧作家洛琳·汉丝贝莉的经典剧作《阳光下的葡萄干》反映了民权运动初期非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观念及其行为取向,体现在作为美国人而向主流社会的认同和回归本源的非洲文化认同两个方面。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人们对待本族群"根源"的态度取向和由此产生的社会行为。人们根据时代、社会背景和自身的社会定位来做出必要的取舍,实现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裔美国 身份认同 《阳光下的葡萄干》 融合 分离
下载PDF
《最蓝的眼睛》中非裔美国人的自我憎恨 被引量:13
8
作者 胡俊 《山东外语教学》 2006年第1期95-99,共5页
作为一个非裔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不可能对她同族人的命运无动于衷,因为一直以来,非裔美国人都在受着种族问题的困扰。但是在她的作品《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采取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待这个问题。她并没有聚焦于黑人和白人... 作为一个非裔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不可能对她同族人的命运无动于衷,因为一直以来,非裔美国人都在受着种族问题的困扰。但是在她的作品《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采取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待这个问题。她并没有聚焦于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直接冲交,让她更感兴趣的是黑人团体内部的问题——通过呈现某些非裔美国人的自我憎恨心理,莫里森试图证明。对白人价值标准的内化以及对黑人身份的放弃。是白人种族主义对非裔美国人造成的最大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 非裔美国 自我憎恨
下载PDF
非裔美国文学的修辞策略——小亨利·路易斯·盖茨的喻指理论 被引量:3
9
作者 水彩琴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1-48,共8页
作为非裔美国文学特有的一种修辞策略,喻指根源于泛非洲文化阐释体系。盖茨通过融合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概念,吸收和借鉴索绪尔符号学的分析模式和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的理论成果,创立了喻指理论。喻指理论立足黑人阐释学和黑人土语的修辞策... 作为非裔美国文学特有的一种修辞策略,喻指根源于泛非洲文化阐释体系。盖茨通过融合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概念,吸收和借鉴索绪尔符号学的分析模式和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的理论成果,创立了喻指理论。喻指理论立足黑人阐释学和黑人土语的修辞策略,以研究非裔美国文学中存在的隐喻修正、言说者文本、说话文本和重写言说者文本等四种双声文本关系为核心,发掘后辈文本对前辈文本的差异性重复和修正,将语言分析与文化考古相结合,揭示非裔美国文学的双声性和互文性特征,对黑人文学缺乏原创性的论调给予了理论回击,动摇了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白人批评理论的霸权地位,开辟了关注语言能指和文本关系的黑人文学批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亨利·路易斯·盖茨 《喻指的猴子》 喻指 非裔美国文学 修辞策略 双声文本关系 互文性
下载PDF
非裔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1994~2011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玉括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8-111,共4页
自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对非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就具有关注其种族政治的特点。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的研究更为关注其中的性别因素与文化差异,并表现出研究对象扩大、研究内容增加、研究主题深入、研究视角与方法多样... 自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对非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就具有关注其种族政治的特点。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的研究更为关注其中的性别因素与文化差异,并表现出研究对象扩大、研究内容增加、研究主题深入、研究视角与方法多样等特征。本文疏理了国内非裔美国文学研究现状,意在进一步明确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与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族 性别 文化差异 非裔美国文学 现状
下载PDF
非裔美国人与内战后宪政新秩序的建立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希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19,共17页
美国内战(1861-1865年)与重建(1863-1877年)时期非裔美国人为争取平等选举权进行了思想和政治斗争。非裔美国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重建时期国会的立法过程,但以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为首的黑人领袖们率先意识到... 美国内战(1861-1865年)与重建(1863-1877年)时期非裔美国人为争取平等选举权进行了思想和政治斗争。非裔美国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重建时期国会的立法过程,但以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为首的黑人领袖们率先意识到内战带来的制度创新的巨大潜能和机会,将美国宪政的传统和寻求自我解放的经历结合起来,创造出一套新的转型宪政主义的话语和思想,为国会共和党人的立法行动提供了思想和法理的支持,推动了美国宪政的重构和美国民主的转型。通过展示和分析围绕黑人选举权而产生的非裔美国人宪政思想,本文一方面意图挑战传统重建宪政研究中对黑人能动性的忽视,另一方面则力求探索将非裔美国人研究、社会史、思想史纳入宪政研究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裔美国 美国内战与重建 美国宪政 黑人选举权 美国民主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
下载PDF
从边缘到中心:非裔美国文学理论的经典化历程论略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权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85-91,共7页
非裔美国文学理论(黑人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比黑人文学史的地位在美国文学历史上确立要晚得多,这个漫长的经历体现了黑人文学批评艺术的"杂糅性"特征,它正式发端于20世纪初叶,历经了黑人美学的确立、黑人文学理论的勃兴、黑... 非裔美国文学理论(黑人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比黑人文学史的地位在美国文学历史上确立要晚得多,这个漫长的经历体现了黑人文学批评艺术的"杂糅性"特征,它正式发端于20世纪初叶,历经了黑人美学的确立、黑人文学理论的勃兴、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壮大以及黑人文学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四个重要阶段。各阶段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各异,但是总体趋势是逐渐走向成熟,呈现多元发展态势,非裔美国文学理论不仅从边缘化的地位走向了文学研究的中心地带,而且已经步入美国文学理论经典的殿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裔美国文学理论 勃兴 黑人女性主义 文化研究 经典化
下载PDF
迷惘与回归:非裔美国成长小说成长模式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曾健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0-122,132,共4页
非裔美国成长小说大多讲述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文化冲突的困惑,主人公多被"社会疏离",处于"黑白"的困顿与矛盾中,文化的张力塑造着他们的性格。非裔美国青年人所处的双重文化交织场域和其所面临的双重文化困境... 非裔美国成长小说大多讲述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文化冲突的困惑,主人公多被"社会疏离",处于"黑白"的困顿与矛盾中,文化的张力塑造着他们的性格。非裔美国青年人所处的双重文化交织场域和其所面临的双重文化困境是成长小说中反映的最为重要的问题,非裔青年的成长过程就是对此问题的不断调试过程。以《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为例对非裔主人公"迷惘与回归"的成长模式进行探讨,指出非裔青年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回归黑人文化传统才能建构真正的主体身份,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裔美国成长小说 成长模式 迷惘 回归
下载PDF
20世纪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身份政治 被引量:2
14
作者 骆洪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0-106,共7页
非裔美国文学中,有关个体或群体探寻自我的描写和评论都带有明显的政治内涵。纵观20世纪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的话语,其中一个明显的主题就是身份政治问题。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从反文化定型开始,涉及平等、政治赋权、黑人文学批评体系建构等,... 非裔美国文学中,有关个体或群体探寻自我的描写和评论都带有明显的政治内涵。纵观20世纪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的话语,其中一个明显的主题就是身份政治问题。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从反文化定型开始,涉及平等、政治赋权、黑人文学批评体系建构等,其观点有温和的、也有激进的倾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似乎更像一种政治活动,其文艺审美的内容则显得相形见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裔美国文学批评 身份认同 身份政治
下载PDF
流散视阈下非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困惑与重构 被引量:2
15
作者 封金珂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53-56,共4页
从流散的视角重审当代非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困惑与重构,可以看到,非裔美国人是典型的流散族裔,他们身上体现着隐性的源文化、源意识与显性的现文化、现意识之间的分裂与冲突;体现着某种程度上身份的"焦虑""困惑"和&... 从流散的视角重审当代非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困惑与重构,可以看到,非裔美国人是典型的流散族裔,他们身上体现着隐性的源文化、源意识与显性的现文化、现意识之间的分裂与冲突;体现着某种程度上身份的"焦虑""困惑"和"游移"意识。非裔流散作家以文本游戏的策略重构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重写了被白人垄断话语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恢复了黑人在多元共存的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散 非裔美国 文化身份 重构
下载PDF
试论非裔美国文学理论的三大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祖友 《社会科学论坛》 2010年第13期174-178,共5页
本文阐述非裔美国文学理论的三大特征,即时代性、黑人性、兼容性,探究其生命力所在,凸显非裔美国文学理论在美国黑人人权斗争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对黑人美学构建的意义以及少数族裔话语的理解与接受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 非裔美国文学理论 时代性 黑人性 兼容性
下载PDF
投河的总统女儿——第一部非裔美国小说《克洛泰尔》与实证主义法学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艳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5年第2期241-252,共12页
《克洛泰尔,或总统的女儿》是第一部由非裔美国人创作的小说。布朗将《独立宣言》作者杰斐逊的绯闻和逃亡奴隶的口述经历融会贯通,创作了这部具有强烈纪实风格的作品。本文通过文学文本、法律文本、宗教文本的互文性解读,解析小说中的... 《克洛泰尔,或总统的女儿》是第一部由非裔美国人创作的小说。布朗将《独立宣言》作者杰斐逊的绯闻和逃亡奴隶的口述经历融会贯通,创作了这部具有强烈纪实风格的作品。本文通过文学文本、法律文本、宗教文本的互文性解读,解析小说中的生理人格与法律人格对立、血统与肤色种族标准对立以及文本主义与原旨主义解读方法对立等多重二元对立。通过个体悲剧-群体悲剧一制度危机的关联和考察多重二元对立的化解方式,本文证明《克洛泰尔,或总统的女儿》见证了创作时期美国法律体系内自然法学和实证主义法学之间矛盾的升级以及之后迅速的实证主义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韦尔斯·布朗 《克洛泰尔》 非裔美国小说 自然法 实证主义法学
下载PDF
从《紫色》看非裔美国人的两难境地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亚梅 张亚红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60-62,共3页
解读了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作品《紫色》,深刻分析处于美国边缘地位的非裔美国人如何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地位,即在白色崇美主义的洪流中和面对与自己拥有相同肤色种族的同胞时,具有双重意识的他们所处的两难境地。
关键词 非裔美国 双重意识 种族主义 两难境地
下载PDF
《有色人民——回忆录》与非裔美国自传传统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玉括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9-93,共5页
著名非裔美国学者亨利.路易斯.盖茨的《有色人民——回忆录》采取新的文化视角,在揭示种族歧视之害的同时,反思黑人社区内部的分歧与价值观的多元,比较真实地还原了丰富、驳杂的历史语境,剖析了"个体的小我"与"种族的大... 著名非裔美国学者亨利.路易斯.盖茨的《有色人民——回忆录》采取新的文化视角,在揭示种族歧视之害的同时,反思黑人社区内部的分歧与价值观的多元,比较真实地还原了丰富、驳杂的历史语境,剖析了"个体的小我"与"种族的大我"之间的关系。本文尝试对比分析这本回忆录与非裔美国自传传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非裔美国自传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人民——回忆录》 盖茨 非裔美国自传
下载PDF
非裔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1933~1993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玉括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74-79,共6页
1933~1993年非裔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49年以前"休斯与赖特在中国的译介",1950~1979年"战斗的非裔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以及1980~1993年"种族的非裔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1933~1993年非裔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49年以前"休斯与赖特在中国的译介",1950~1979年"战斗的非裔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以及1980~1993年"种族的非裔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中国学者对非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视角在三个阶段中均重点关注其中所体现的种族政治,这与当时国内大的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裔美国文学 种族 政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