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非言语交际符号的性别差异 |
黄永红
|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2
|
从非言语交际视角看符号消费的多样性功能 |
高永晨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3
|
非言语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口语任务教学中的开发性探索研究 |
岳铁艳
|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
2013 |
2
|
|
4
|
言语交际符号与非言语交际符号:同中存异 |
黄永红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8 |
0 |
|
5
|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符号 |
徐郑慧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7 |
0 |
|
6
|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符号学阐释 |
刘晨华
|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
2007 |
0 |
|
7
|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符号学阐释 |
刘晨华
|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
2007 |
0 |
|
8
|
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语言和非言语交际的差异性 |
刘桂莲
|
《中国校外教育》
|
2010 |
0 |
|
9
|
基于语料库的非言语交际符号的社会性别定型分析——以问候类礼节身势为例 |
刘星
周民权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23 |
0 |
|
10
|
国内跨文化交际视角下非言语行为研究 |
李婉毓
|
《黑龙江科学》
|
2014 |
0 |
|
11
|
探析非言语交际的文化意义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差异 |
张丽娜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12
|
非语言符号的认知研究 |
黄跃进
|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7 |
1
|
|
13
|
《南京! 南京!》的非言语符号解读 |
陈婕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4
|
非言语符号在国际商务中的文化差异及策略 |
刘斌贤
|
《商场现代化》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5
|
非言语交际简述 |
杨全良
|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
1990 |
43
|
|
16
|
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及色彩上的差异 |
邱文生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6
|
|
17
|
浅议俄汉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
周小成
|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
1997 |
8
|
|
18
|
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
张海燕
|
《语文教学之友》
|
2011 |
2
|
|
19
|
会话中非言语因素的语用分析及其交际功能 |
赵莎莎
|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
2007 |
0 |
|
20
|
浅谈英语中的非言语交际 |
孙相弘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