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干预主义因果论看心理因果性问题——一种对非还原物理主义的辩护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珍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3-29,共7页
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者一直坚守着对心理因果性的辩护,近年来,一种新的辩护策略是从因果关系切入此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两大研究趋势:第一,对原因和结果之间必须存在符合法则学特征的规律要求逐渐被弱化;第二,因果关系在本体论上的实在... 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者一直坚守着对心理因果性的辩护,近年来,一种新的辩护策略是从因果关系切入此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两大研究趋势:第一,对原因和结果之间必须存在符合法则学特征的规律要求逐渐被弱化;第二,因果关系在本体论上的实在性要求逐步被弱化甚至消解。干预主义因果理论同时符合这两大趋势,根据这一因果理论,心理因果性是能够成立的。本文以干预主义因果论为基础,分析了因果排他性论证从前提到结论的多个不合理之处,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立场做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预主义因果理论 心理因果性 非还原的物理主义
原文传递
物理主义实为德性伦理学之良友--与李义天教授商榷
2
作者 徐英瑾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20年第3期18-26,157,共10页
物理主义指的仅仅是这样一种思想:世界上存在的所有事物在某种“归根结蒂”的意义上都是“物理物”。然而,物理主义仅仅蕴含了“随附性论题”是真的,却没有蕴含还原主义是真的。毋宁说,基于“随附性”概念的物理主义,在进一步引入“多... 物理主义指的仅仅是这样一种思想:世界上存在的所有事物在某种“归根结蒂”的意义上都是“物理物”。然而,物理主义仅仅蕴含了“随附性论题”是真的,却没有蕴含还原主义是真的。毋宁说,基于“随附性”概念的物理主义,在进一步引入“多重可现实性”的概念的情况下,是允许高层次的心理学词汇具有某种不可还原性的。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物理主义的引入会威胁到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德性伦理学的“自治性”。毋宁说,与物理主义彼此亲和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恰恰能够为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很多具体理论建树提供更为丰富的经验细节(尽管这些细节仅仅是一种说明,而非是对被说明项的取代),由此使得哲学与经验科学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的物理主义 多重可实现性 德性伦理学 认知心理学 随附性
原文传递
突现主义与心灵因果性
3
作者 钟磊 陈亚君(译)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85-305,共21页
“排除论证”已经困扰了非还原主义者几十年。在这篇文章中,我试图表明,突现主义(emergentism)——它认为心灵实体能够以非过度决定的方式向下导致物理实体——是解决排除问题最合理的方案。突现主义方案在当代心灵哲学中是缺席的,因为... “排除论证”已经困扰了非还原主义者几十年。在这篇文章中,我试图表明,突现主义(emergentism)——它认为心灵实体能够以非过度决定的方式向下导致物理实体——是解决排除问题最合理的方案。突现主义方案在当代心灵哲学中是缺席的,因为突现主义拒绝了物理的因果封闭原则,而这是几乎所有物理主义者都接受的学说。然而,本文将挑战关于因果封闭的共识,并辩护一种物理主义版本的突现主义。在仔细考察后,我发现物理证据和物理主义考量都不能令人满意地支持因果封闭。此外,我将论证,接受因果封闭的两种相互竞争的方案,即兼容主义和自主主义,都涉及心灵因果的特设(ad hoc)问题。因此,综合考虑后,突现主义是可供非还原物理主义利用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现主义 物理的因果封闭 排除论证 非还原的物理主义 兼容主义 自主主义
原文传递
双重条件的干预主义与心智因果 被引量:1
4
作者 裘江杰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4-31,共8页
在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框架下,心智事物是否有独立的因果效力是当代心智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最近钟磊发表论文指出,基于一种双重条件的干预主义的因果理论,可以论证心智事物是具有独立的因果效力的;随后叶峰发文商榷,对钟磊的论证提... 在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框架下,心智事物是否有独立的因果效力是当代心智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最近钟磊发表论文指出,基于一种双重条件的干预主义的因果理论,可以论证心智事物是具有独立的因果效力的;随后叶峰发文商榷,对钟磊的论证提出了几方面的质疑;本文重构了钟磊的双重条件的干预主义理论,并回应了叶峰的相应疑问,同时提出,钟磊的心智事物具有独立因果效力的这一论断应该被替换为一个限定性的版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智因果性 干预主义 非还原的物理主义
原文传递
奠基与心理因果
5
作者 梅剑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70,共12页
心理因果是心灵哲学的老问题,奠基是当代形而上学中的新概念,运用奠基概念处理心理因果是探索性工作。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认为心理属性不同于物理属性,但是心理属性依赖于物理属性。金在权的排斥论证对这一主流立场提出了挑战:如果心理属... 心理因果是心灵哲学的老问题,奠基是当代形而上学中的新概念,运用奠基概念处理心理因果是探索性工作。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认为心理属性不同于物理属性,但是心理属性依赖于物理属性。金在权的排斥论证对这一主流立场提出了挑战:如果心理属性不同于物理属性,就会导致对同一个物理结果的过度决定情况,存在双重原因——心理原因和物理原因。面对这种批评,用奠基刻画心物关系的物理主义者认为心理属性不同于物理属性,但是心理属性奠基于物理属性,而既然心理原因奠基于物理原因,在排斥论证中就不存在真正的过度决定。这种回应面临外部论的反驳:心理原因不能完全奠基于物理原因而是为外部事实所决定。传统的奠基物理主义将物理原因理解为大脑的神经元活动,即一种奠基微观物理主义,而奠基宏观物理主义则认为,物理原因不仅包括大脑的神经元活动也包括外部世界的物理事实。奠基宏观物理主义既能回应外部论的挑战,又能成功解决排斥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奠基 心理因果 非还原的物理主义 外在论
原文传递
对于伦理学研究中的生物学进路的五重辩护 被引量:1
6
作者 徐英瑾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9-122,共14页
以基因科学、演化生物学、神经科学与生物化学等二级学科为骨干的现代生物学所提供的思想资源,目前已经被海外人文社科界充分运用于对于人类与动物的利他主义行为的解释,并由此催生出"演化伦理学"、"神经伦理学"这... 以基因科学、演化生物学、神经科学与生物化学等二级学科为骨干的现代生物学所提供的思想资源,目前已经被海外人文社科界充分运用于对于人类与动物的利他主义行为的解释,并由此催生出"演化伦理学"、"神经伦理学"这些崭新的综合性学科。但在国内哲学界,伦理学研究中的生物学进路依然遭到了某些观念上的抵制,使得相关西方学术思想的传播仅仅被局限在"生物学哲学"的小圈子内,却未能对整个国内的伦理学研究产生明显的"鲶鱼效应"。本文涉及的对"伦理学研究中的生物学进路"的负面批评意见包括:1.既然我们无法将丰富的心灵生活指派给动物,因此,我们也就无法像演化论所建议的那样,在动物心灵中寻找人类道德意识的生物学根源;2.生物学进路的伦理学没有为自由意志留下地盘,因此也无法对道德的根源作出说明;3.生物学进路的伦理学研究蕴含了"基因决定论";4.生物学进路的伦理学研究会边缘化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的输出过程所扮演的角色;5.生物学进路的伦理学研究无法解释伦理规范的客观性维度。对此,笔者认为:1.动物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允许我们将相对丰富的精神生活指派给动物,因此,在动物的意识世界中寻找人类道德意识的演化论根源,并非缘木求鱼;2.演化进路的伦理学不一定就要与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决定论思想相互捆绑,它也完全可以与"兼容论"思想相互匹配,并由此为解决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之间的争论作出贡献;3."基因"只能在"潜能"的层面上预测个体的行为取向,却无法在"现实"层面上预报个体的实际行为输出。因此,即使从基因科学那里获得了诸多思想养料,生物学进路的伦理学也与所谓的"基因决定论"毫无瓜葛;4.通过引入"非还原主义的物理主义"的思想框架,我们其实能够很好地说明一种基于生物学描述的伦理学是如何安顿道德的主观现象感受的;5.生物学研究所揭示的自然秩序,其实也能够为道德规范的客观性维度提供某种说明,而且,诸种试图将生物学所揭示的自然秩序与伦理秩序对立的思想实验,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本文将说明,为何通过与生物学的结盟,伦理学研究非但不会被科学话语边缘化,相反还可能借此获得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基因决定论 兼容论 自由意志论 非还原的物理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