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非连续性视域下流动境遇儿童的发展教育
- 1
-
-
作者
肖庆华
刘珊珊
-
机构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
出处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3,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内卷化研究”(编号:19BSH0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教育与个体发展历程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整合统一体。流动境遇本质上是儿童个体“存在”与实现“去存在”的重要发展契机,对流动儿童的研究视角需要从忽视“中断性遭遇”的连续性取向转换为珍视“危机与转折”的非连续性教育取向。从个体存在的关系视域出发,儿童在流动境遇中体验了与空间关系的安全感危机、与他者关系的信任感危机、与身份标签关系的认同危机、与内在心境关系的消沉危机,这些危机既是中断儿童连续性发展的“终点”,亦是非连续性教育的重要“起点”。基于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理论探讨流动境遇儿童的教育路径,旨在帮助儿童在澄清人与空间关系、构筑关心共同体、唤醒个体意识自觉与号召积极遭遇中实现更好发展。
-
关键词
流动儿童
非连续性教育视角转向
存在关系
危机
关心共同体
-
Keywords
migrant children
discontinuous education perspective shift
existence relationship
crisis
care for the community
-
分类号
G52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非连续性教育理论基础的多元视角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唐卫平
刘衔华
吴云鹏
-
机构
湖南衡阳师范学院
-
出处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0年第6期11-13,共3页
-
文摘
“非连续性教育”是德国教育哲学家O·F·博尔诺夫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那些为应对和处理妨碍生命连续正常发展的意外偶然事件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博尔诺夫主要是基于存在哲学来诠释他的非连续性教育理论的。时代的发展赋予非连续性教育以新的内涵,尤其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对非连续性现象的发现,
-
关键词
非连续性教育
教育理论
多元视角
博尔诺夫
德国教育
教育活动
偶然事件
存在哲学
-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课程与生活——来自思想考古学的启示
被引量:4
- 3
-
-
作者
熊和平
-
机构
宁波工程学院社科系
-
出处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9-83,共5页
-
文摘
思想考古学作为方法论,在历史观上表现为非连续性,在主体观上表现为非中心化,在知识观上表现为实践性,在语言观上表现为不确定性。这些观点对于把握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理论视角。从思想考古学的角度去考察课程与生活的关系,意味着对教育史上学生生活状况的挖掘与揭示,这种研究视角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即课程在生活之中,课程改革应在充分理解“生活已然”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让他们享受到课程中的生活之乐。
-
关键词
考古学
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非连续性
非中心化
不确定性
理论视角
生活状况
启示意义
研究视角
方法论
历史观
主体观
实践性
知识观
语言观
教育史
学生
-
Keywords
curriculum, life, curriculum reform, ideological archaeology
-
分类号
G423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