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各区域非适宜气温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超额死亡风险评估 被引量:4
1
作者 许怀悦 王情 +2 位作者 马润美 班婕 李湉湉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1期1-9,44,共10页
目的定量评估我国七大地理区域人群非适宜气温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死亡数。方法基于我国2013—2018年180个区县的温度暴露和死亡数据,运用时间序列研究拟合各区域的温度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评估我国2015和202... 目的定量评估我国七大地理区域人群非适宜气温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死亡数。方法基于我国2013—2018年180个区县的温度暴露和死亡数据,运用时间序列研究拟合各区域的温度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评估我国2015和2020年非适宜气温、低温、高温相关的心血管疾病超额死亡数。结果2015和2020年,我国因非适宜温度暴露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死亡人数分别为39.6万(29/10万)和42.5万(30/10万),大部分可归因于低温(76.5%和62.8%)。相较于2015年,2020年我国人群非适宜气温暴露相关的心血管疾病超额死亡数增加了7.3%,其中高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增加了70.0%,而低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下降了11.9%。非适宜气温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超额死亡数的高值区为华东地区。结论2015—2020年非适宜气温对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群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并且存在增加的趋势。随着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加重,我国需针对地区间气候和人口特征差异,对各地区采取相应的适应性政策来进行人群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适宜气温 暴露反应关系 META分析 七大地理区域 超额死亡数
下载PDF
非适宜气温和PM_(2.5)及其协同作用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黄翌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60-473,共14页
老年人群是脆弱群体的主体,非适宜气温和PM_(2.5)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危险性、滞后期、收获效应、协同作用可能存在相关规律,但是尚缺乏非适宜气温和PM_(2.5)对细分年龄段老年人的影响研究。本研究以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江苏省南通市为... 老年人群是脆弱群体的主体,非适宜气温和PM_(2.5)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危险性、滞后期、收获效应、协同作用可能存在相关规律,但是尚缺乏非适宜气温和PM_(2.5)对细分年龄段老年人的影响研究。本研究以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江苏省南通市为例,收集了2012—2017年256037位65—104岁死亡者信息,并按年龄分为6组,运用广义相加模型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别研究了非适宜气温、PM_(2.5)对各组人群的相对危险度、死亡归因分值和滞后期,以及二者的协同作用。结果显示:(1)随年龄增长,非适宜气温的相对危险度和归因分值不断升高,并且低温升高的幅度远高于高温,在90岁以上组分别达到高温的1.46和6.49倍,PM_(2.5)的相对危险度先降低后升高,高龄老人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低温。(2)低温、高温分别具有9—12和3—6 d的滞后期,但是滞后期与年龄无关;PM_(2.5)的滞后期随年龄增长而延长。(3)仅在78岁以下观察到高温的收获效应,说明高温对78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身体脆弱者和患病者。(4)非适宜气温和PM_(2.5)存在协同作用,死亡人数随气温降低、升高、PM_(2.5)浓度升高而增多,但不同年龄的变化幅度有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制定老年人群在各个年龄对大气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但由于南通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未来还需在其他地区做进一步的研究,增加结论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群 全因死亡 非适宜气温 PM_(2.5) 协同作用 滞后
下载PDF
石家庄市非适宜气温对居民急救影响归因分析
3
作者 杜茜茜 曲玥 +2 位作者 曾芳婷 陈凤格 关茗洋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1-996,共6页
目的评估河北省石家庄市非适宜气温造成的人群急救归因风险。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石家庄市的气象数据、大气污染物数据以及居民急救个案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定量评估非适宜气温造成的归因风险(AF)。结... 目的评估河北省石家庄市非适宜气温造成的人群急救归因风险。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石家庄市的气象数据、大气污染物数据以及居民急救个案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定量评估非适宜气温造成的归因风险(AF)。结果2014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共收集石家庄市非意外急救人数293236例,气温与非意外急救的累积暴露–反应关系呈“V”型,由非适宜气温造成的非意外急救AF为8.71%(95%CI=–1.76%~17.70%)。分段情况下,非适宜气温对居民急救的影响以低温为主,由强低温造成的非意外急救AF为3.09%(95%CI=0.55%~5.18%)。分层分析发现,男性更容易受低温的影响,而女性和≥65岁人群对高温更敏感。结论高温和低温均可导致居民急救风险的增加,低温的归因风险更大,且男性对低温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适宜气温 分布滞后线性模型 归因风险 急救 石家庄市
原文传递
中国非适宜气温相关的疾病负担评估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情 许怀悦 李湉湉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16-1422,共7页
目的定量评估我国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方法运用2013—2018年中国239个区县的气象和全死因的数据, 采用时间序列研究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构建气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然后采用2015年中国2 900个区县的气温数据和人口数... 目的定量评估我国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方法运用2013—2018年中国239个区县的气象和全死因的数据, 采用时间序列研究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构建气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然后采用2015年中国2 900个区县的气温数据和人口数据评估非适宜气温和低温、高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 并描述其空间分布。结果 2013—2018年中国239个区县的全死因总死亡数达503.59万例, 各区县平均每日死亡(12±8)例;各区县的日平均气温为(14.98±10.31)℃, 日平均相对湿度为(68.79±17.25)%, 日平均O3浓度为(58.95±34.96)μg/m^(3), 日平均PM2.5浓度为(54.97±45.56)μg/m^(3)。日均气温与全死因死亡数的效应曲线呈现"U"形, 曲线上最低死亡风险气温(MMT)为21.60 ℃;当气温高于MMT时, 随气温升高热效应上升;当气温低于MMT时, 随气温降低冷效应上升。非适宜气温死亡归因分值(AF)为8.76 %(95%CI:8.07%~9.10%), 低温、高温的AF分别为7.21%(95%CI:6.51%~7.57%)、1.55%(95%CI:1.46%~1.61%)。2015年中国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为519 122例, 其中低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占72.98%。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主要呈现从东部向西部地区逐渐减少的趋势, 华东地区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例数较多(117 522例);黑龙江(东北地区)低温相关的超额死亡例数较多(26 924例), 广东(华南地区)高温相关的超额死亡例数较多(27 763例)。结论中国非适宜气温相关的疾病负担较重, 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适宜气温 暴露-反应关系 归因分值 疾病负担 超额死亡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