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7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WOT分析的非遗品牌化路径构建--以地方性非遗粤讴为例
1
作者 刘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9期65-70,共6页
2021年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工作进入了升级阶段。地方性非遗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但其目前的传承存在不平衡状况。其中一个解决途径是在地方文化建设中通过专业引领,加强其... 2021年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工作进入了升级阶段。地方性非遗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但其目前的传承存在不平衡状况。其中一个解决途径是在地方文化建设中通过专业引领,加强其融入当代社会人民生活的程度,使其重新深入民生。该文以广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粤讴”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目前遇到的问题,根据其特点尝试构建其品牌化路径,从而探索粤讴及与其具有相同特点非遗项目的有效活化方式。该文通过对粤讴在当今社会的SWOT分析,推导出其从产品化到品牌化的具体路径,并对今后的拓展研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讴 地方性非遗 非遗市场化 非遗产业化 非遗品牌化 非遗传承
下载PDF
非遗旅游体验质量对旅游者景区品牌评价的影响文化赋能旅游的研究探讨
2
作者 文彤 王晨叶 张玉林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36,共15页
非遗进景区现已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而文旅融合的协同关系同样强调文化赋能旅游的重要作用。从需求侧出发探索旅游者非遗体验质量对旅游景区品牌感知评价的影响作用机制,成为非遗旅游景区品牌建设发展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文... 非遗进景区现已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而文旅融合的协同关系同样强调文化赋能旅游的重要作用。从需求侧出发探索旅游者非遗体验质量对旅游景区品牌感知评价的影响作用机制,成为非遗旅游景区品牌建设发展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文章以广州市陈家祠及佛山市祖庙景区为案例地,基于565份旅游者有效问卷数据,探索旅游者非遗旅游体验质量对地方性感知与景区品牌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者体验质量越高,越易对非遗景区品牌作出积极性评价;此外,地方性感知在非遗旅游体验质量与景区品牌评价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凸显出非遗景区地方特色的重要性;非遗展演方式在非遗旅游体验质量对地方性感知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相较于静态展示方式,非遗动态展演方式下的旅游者体验质量对地方性感知的促进作用更强,揭示了非遗展演方式对景区品牌增值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增强旅游者具身体验质量、挖掘景区特色地方性文化、融入动静兼容的非遗展演方式等景区品牌建设发展的优化策略建议,为实现文化赋能旅游的实践工作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景区 景区品牌评价 非遗旅游体验质量 地方性感知 非遗展演方式 陈家祠景区 祖庙景区
下载PDF
非遗保护与交叉学科之非遗学——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新时代·新学科·新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论坛”的发言
3
作者 陶立璠 《非遗传承研究》 2024年第1期18-21,共4页
21世纪以降,非遗保护成为中国政府推动传统文化保护的策略,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中国非遗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和20多年前不同的是,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此时的中国,已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先后公布了国家级... 21世纪以降,非遗保护成为中国政府推动传统文化保护的策略,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中国非遗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和20多年前不同的是,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此时的中国,已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先后公布了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认定了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同时确立了国家文化遗产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凡此种种,不仅体现着非遗概念的深入人心,而且使非遗保护有了可操作、可持续传承。这一切迫切需要非遗和非遗保护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交叉学科之非遗学建设,显得非常及时和必要。文章就非遗、非遗保护和新兴的交叉学科非遗学做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非遗保护 非遗
下载PDF
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在湖州开馆
4
《群众》 2024年第19期F0003-F0003,共1页
8月24日,我国首座展示全国各省份重要非遗文化的陈列馆一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开馆活动,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获港古镇举行。陈列馆总占地面积7600平方米,室内面积1800平方米,共分序厅、非遗长街、非遗工坊三个部分,包含了《非遗里的中国... 8月24日,我国首座展示全国各省份重要非遗文化的陈列馆一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开馆活动,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获港古镇举行。陈列馆总占地面积7600平方米,室内面积1800平方米,共分序厅、非遗长街、非遗工坊三个部分,包含了《非遗里的中国》第一季所涉及的浙江、河北、江苏等11省(自治区)的精彩非遗项目、81位非遗传承人的160多件非遗作品,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作品111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人 室内面积 陈列馆 占地面积 非遗文化 国家级非遗 非遗项目
下载PDF
非遗虚拟空间生产体验对文化自信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薛可 鲁晓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4,共17页
随着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广泛运用,如何通过虚拟空间提升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对非遗虚拟空间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关注其中各空间生产要素对于非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影响。... 随着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广泛运用,如何通过虚拟空间提升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对非遗虚拟空间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关注其中各空间生产要素对于非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影响。本研究通过2×2×2组间实验(N=209)发现:非遗虚拟情境下空间生产体验具有具身性,空间真实度和参与度有助于提升非遗虚拟空间生产体验的传播效用;非遗虚拟场域下空间表征的效用是有条件的,非遗虚拟空间真实度和文化度的叠加才能对非遗文化认同产生影响;虚拟空间生产体验中VR信息素养具有部分效用:体验者的VR信息素养影响非遗虚拟空间真实度体验的效用,但不影响非遗虚拟空间参与度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数字化传播 虚拟现实(VR)空间生产 非遗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
下载PDF
非遗在民族文化中的嵌入与流动:“三交”驱动和认同强化 被引量:3
6
作者 孙九霞 罗意林 《文化遗产》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回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可窥见以非遗为重要载体的民族文化在跨地域流动中不断生成、演化、传播和应用的过程。首先,从演化历程看,非遗在跨越民族边界时同步实现了内涵强化与外延拓展,文化在族群内部也存在大量跨层次的... 回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可窥见以非遗为重要载体的民族文化在跨地域流动中不断生成、演化、传播和应用的过程。首先,从演化历程看,非遗在跨越民族边界时同步实现了内涵强化与外延拓展,文化在族群内部也存在大量跨层次的官民互动和上下联动。其次,在当代流动性背景下,生成并演化着的非遗印证了各民族在“多元一体”格局下相互包容的鲜活事实,面对现代化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自身能够持续吸收他文化要素并保持自身独特性,在交融碰撞中形塑了对我族、他族、地域乃至国家的多元认同。最后,文化认同的漩涡结构可作为非遗在民族文化中嵌入与流动的新认知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的非遗 非遗文化嵌入 旅游驱动“三交”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人培育体系构建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
7
作者 徐博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4年第4期78-81,共4页
文章以苏南地区为例,探讨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人培育的4种模式:家族师徒传承、政府倡导下的非遗传承人培训、“大师工作室”非遗传承人培育、“两馆一所一基地”体验传承。这些模式存在社会传承教育方式相对脆弱、学校传承教育体系不够完... 文章以苏南地区为例,探讨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人培育的4种模式:家族师徒传承、政府倡导下的非遗传承人培训、“大师工作室”非遗传承人培育、“两馆一所一基地”体验传承。这些模式存在社会传承教育方式相对脆弱、学校传承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学者大师传承人后继乏人等问题。文章提出多元社会力量整合培育、地方高校“双向传承”培育、地方文化精英式培育的多渠道培育方式,希望以此来构建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人培育体系,实现非遗传承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人培育 手工艺类非遗 非遗保护 非遗传承教育
下载PDF
海南非遗主题公园开发的创新路径研究
8
作者 刘郭涛 鲍富元 +3 位作者 余佳 谢宛芯 葛宇斐 杨博雅 《知识经济》 2024年第25期10-12,共3页
海南非遗主题公园的创新研究对推动海南文旅产业融合,助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打造沉浸式海南非遗主题公园,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掌握了消费者对于海南非遗主题公园建设的需求偏好。研究发现,消费者对于海南非遗主题公... 海南非遗主题公园的创新研究对推动海南文旅产业融合,助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打造沉浸式海南非遗主题公园,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掌握了消费者对于海南非遗主题公园建设的需求偏好。研究发现,消费者对于海南非遗主题公园的支持度较高,对非遗文化与数字科技融合发展的满意度也较显著,但消费者对海南特色非遗文化的了解度偏低。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完善政策,加大非遗主题公园的互联网宣传,促进数字科技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并强化海南本土非遗文化的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主题公园 非遗资源 数字科技 非遗文化
下载PDF
非遗理念的本土化与地方化——以甘、浙、穗三地国家级非遗项目七夕节为例
9
作者 储冬爱 周俊逸 《文化遗产》 2024年第1期26-33,共8页
中国的非遗保护既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精神为规范指导,也以文化行政为主导,形成了自己的实践逻辑,七夕节即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调查发现,甘、浙、穗三地的七夕习俗差异巨大,非遗的保护、发展却呈同质化趋势。非遗唤醒了文化持有者... 中国的非遗保护既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精神为规范指导,也以文化行政为主导,形成了自己的实践逻辑,七夕节即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调查发现,甘、浙、穗三地的七夕习俗差异巨大,非遗的保护、发展却呈同质化趋势。非遗唤醒了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意识,自在的传承转入自为的操演,但“国字号”效应,以及“我们”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的博弈也使其陷入身份政治的困境;非遗让“地方”被重新发现,七夕作为一种符号重回大众视野,“乞巧文化节”“中国情人节”等节日的发明正是非遗的产物,表达不同主体、层面对七夕的不同想象与诉求,以官方为主导的非遗实践总是倾向于利益主导,带有强烈的非遗主义色彩,“再地方化”却可能使“地方”更为遥远,也加剧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的隔膜与疏离。非遗不啻为一种资源,但首先是文化,更是一种享有者的权利,只有真正回到传统,实现对“文化享有者的尊重”,非遗保护方能回到本原的意义,创新也才有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理念 七夕 非遗主义 身份政治 文化权利
下载PDF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学科——“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10
作者 宋俊华 詹晓悦 《文化遗产》 2024年第5期145-151,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实践引起的高校非遗学科建设,响应了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促进了非遗研究、管理和传承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非遗学科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推动高校非遗学科建设的发展,中山大学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实践引起的高校非遗学科建设,响应了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促进了非遗研究、管理和传承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非遗学科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推动高校非遗学科建设的发展,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举办了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我国各高校非遗学科建设模式、经验和问题进行了论证,并就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学科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学科 非遗保护 新文科 国家战略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泉州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研究
11
作者 陈连锦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0-114,共5页
文旅融合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能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承。泉州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对打造高质量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泉州市传统手工艺类非... 文旅融合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能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承。泉州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对打造高质量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泉州市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在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完善“非遗+旅游”的长效保障机制、开发“非遗+旅游”新产品、拓展“非遗+旅游”融合开发模式,加大“非遗+旅游”互动参与体验,借助新媒体先进技术促进非遗与文旅融合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泉州传统手工艺类非遗 非遗品牌
下载PDF
基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高职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
12
作者 郝秀丽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4年第3期49-51,共3页
高职院校是非遗保护传承的主阵地之一。高职非遗专业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队伍、人才培养途径和教育方法等专业人才培养构成要素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可以通过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与资源、技术优势得到解决... 高职院校是非遗保护传承的主阵地之一。高职非遗专业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队伍、人才培养途径和教育方法等专业人才培养构成要素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可以通过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与资源、技术优势得到解决或较大改善。本文基于技能大师工作室,构建了高职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方协商、共同制订传承和保护非遗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多元合作的教学团队是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优势;科学、专业的非遗课程与教学体系;.产、学、研、用、创一体的非遗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此模式对高职院校非遗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 非遗传承 技能大师工作室 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非遗微纪录片的媒介景观构建及优化——以《非遗传承,少年敢当》为例
13
作者 聂智 赵镇莉 《传播与版权》 2024年第17期25-29,共5页
近年来,非遗纪录片基于技术发展和用户习惯采用“纪录片+短视频”的微纪录片传播方式展现非遗文化,并将非遗传承视角转向Z世代。这类微纪录片凭借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沉浸式的场景体验构建了独特的人物景观、场景景观和文化景观等媒介景... 近年来,非遗纪录片基于技术发展和用户习惯采用“纪录片+短视频”的微纪录片传播方式展现非遗文化,并将非遗传承视角转向Z世代。这类微纪录片凭借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沉浸式的场景体验构建了独特的人物景观、场景景观和文化景观等媒介景观。但非遗微纪录片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非遗微纪录片应结合自身优势,从共情、共建、共享的视角优化媒介景观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文化 非遗微纪录片 媒介景观 非遗传承 少年敢当》
下载PDF
数智赋能广西非遗文化影像的活态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
14
作者 陈贝贝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0期105-110,共6页
非遗文化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广西作为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数智时代背景下影像为非遗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然而当前广西非遗文化面临艰难传承的困境。该研究... 非遗文化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广西作为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数智时代背景下影像为非遗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然而当前广西非遗文化面临艰难传承的困境。该研究阐释数智技术在广西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和效能,深入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数智技术赋能非遗影像的创作,提出非遗影像传承的“数字共同体”发展策略,旨在拓宽现有关于非遗传承、文化传播及数字技术应用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框架,为非遗影像的保存和传承提供创新的数字化路径和方法,推动非遗影像创作、传播与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从而提高广西非遗影像的传播力、影响力、向心力,推动广西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层面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数智化 非遗影像 非遗传播 广西非遗文化 活态传承
下载PDF
非遗视角下苗族蜡染技艺的数字化传承 被引量:3
15
作者 宗诚 邱欣妍 白新蕾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105,共4页
蜡染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传承困境和现代化转型的挑战。文章聚焦于探索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非遗苗族蜡染技艺的创新传承方法,分析了非遗蜡染技艺传承中存在的闭塞性、局限性和单一性问题,提出建立多元化技... 蜡染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传承困境和现代化转型的挑战。文章聚焦于探索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非遗苗族蜡染技艺的创新传承方法,分析了非遗蜡染技艺传承中存在的闭塞性、局限性和单一性问题,提出建立多元化技艺体验中心、开发数字化技艺传承渠道、完善全面化技艺反馈机制等举措,助力非遗苗族蜡染实现现代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染技艺 非遗文化 数字化传承
下载PDF
非遗“出海”何以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俊华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0-103,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在确保非遗生命力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我国非遗“出海”,通过讲好非遗故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在确保非遗生命力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我国非遗“出海”,通过讲好非遗故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出海” 文明交流互鉴
下载PDF
非遗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传播逻辑与文化传承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竟涵 王赫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1期83-85,共3页
非遗微纪录片,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化事象、传承主体在微纪录片的形式下进行叙事建构的文化影像志。借助于影像人类学对特定社群文化的研究与表述能力,表达出具有丰富文化描述和理论阐释价值的影像文本。从叙事策略、传播逻辑、文... 非遗微纪录片,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化事象、传承主体在微纪录片的形式下进行叙事建构的文化影像志。借助于影像人类学对特定社群文化的研究与表述能力,表达出具有丰富文化描述和理论阐释价值的影像文本。从叙事策略、传播逻辑、文化传承三个不同侧面出发,以影像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微时代下非遗微纪录片生产、传播、延续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人类学 非遗文化 微纪录片 叙事策略 文化传播
下载PDF
“非遗”舞蹈文化进校园的教学路径探析——以西和乞巧舞蹈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晓静 张倬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0期96-98,共3页
2006年以来,地方高校逐渐重视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西和乞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结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保护它?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 2006年以来,地方高校逐渐重视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西和乞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结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保护它?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发展创新?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本土舞蹈文化渗透到民族民间舞课程中,使西和乞巧舞蹈围绕“保护”“传承”和“创新”不断探索和整合资源,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非遗舞蹈的“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和乞巧” 非遗舞蹈 传承 保护 创新
下载PDF
数字化视角下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以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思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4-43,共10页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作为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折射着宋代工艺美学与造物思想之内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文章基于数字化视角,围绕建盏的历史文化源流、现实传承困境、创新发展策略等内容展开探讨,指出了适应建窑建盏烧...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作为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折射着宋代工艺美学与造物思想之内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文章基于数字化视角,围绕建盏的历史文化源流、现实传承困境、创新发展策略等内容展开探讨,指出了适应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的保护与发展路径。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深度挖掘新兴数字技术、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将数字技术与非遗融合创新、共荣共享,以实现传统技艺类非遗在数字化时代的活态传承与永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传统技艺 非遗 传承 创新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贵州非遗文创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雪雯 袁龙娟 何林洁 《中国商论》 2024年第4期145-148,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长河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凝聚而成的文化精粹,非遗文化的艺术价值、工艺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商业价值等都将在文创设计时焕发新机,而形成产业将会激发出最大的发展潜能。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长河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凝聚而成的文化精粹,非遗文化的艺术价值、工艺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商业价值等都将在文创设计时焕发新机,而形成产业将会激发出最大的发展潜能。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贵州非遗的保护、传承以及发展迎来了新契机,而非遗文创产业是对其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分析贵州非遗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为贵州非遗文创产业提出发展路径建议,以期促进贵州非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助力贵州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贵州非遗 文创产业 文化产业发展 旅游资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