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6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WOT分析的非遗品牌化路径构建--以地方性非遗粤讴为例
1
作者 刘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9期65-70,共6页
2021年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工作进入了升级阶段。地方性非遗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但其目前的传承存在不平衡状况。其中一个解决途径是在地方文化建设中通过专业引领,加强其... 2021年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工作进入了升级阶段。地方性非遗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但其目前的传承存在不平衡状况。其中一个解决途径是在地方文化建设中通过专业引领,加强其融入当代社会人民生活的程度,使其重新深入民生。该文以广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粤讴”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目前遇到的问题,根据其特点尝试构建其品牌化路径,从而探索粤讴及与其具有相同特点非遗项目的有效活化方式。该文通过对粤讴在当今社会的SWOT分析,推导出其从产品化到品牌化的具体路径,并对今后的拓展研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讴 地方性非遗 非遗市场化 非遗产业化 非遗品牌化 非遗传承
下载PDF
非遗保护与交叉学科之非遗学——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新时代·新学科·新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论坛”的发言
2
作者 陶立璠 《非遗传承研究》 2024年第1期18-21,共4页
21世纪以降,非遗保护成为中国政府推动传统文化保护的策略,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中国非遗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和20多年前不同的是,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此时的中国,已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先后公布了国家级... 21世纪以降,非遗保护成为中国政府推动传统文化保护的策略,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中国非遗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和20多年前不同的是,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此时的中国,已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先后公布了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认定了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同时确立了国家文化遗产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凡此种种,不仅体现着非遗概念的深入人心,而且使非遗保护有了可操作、可持续传承。这一切迫切需要非遗和非遗保护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交叉学科之非遗学建设,显得非常及时和必要。文章就非遗、非遗保护和新兴的交叉学科非遗学做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非遗保护 非遗
下载PDF
非遗虚拟空间生产体验对文化自信的影响
3
作者 薛可 鲁晓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4,共17页
随着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广泛运用,如何通过虚拟空间提升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对非遗虚拟空间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关注其中各空间生产要素对于非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影响。... 随着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广泛运用,如何通过虚拟空间提升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对非遗虚拟空间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关注其中各空间生产要素对于非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影响。本研究通过2×2×2组间实验(N=209)发现:非遗虚拟情境下空间生产体验具有具身性,空间真实度和参与度有助于提升非遗虚拟空间生产体验的传播效用;非遗虚拟场域下空间表征的效用是有条件的,非遗虚拟空间真实度和文化度的叠加才能对非遗文化认同产生影响;虚拟空间生产体验中VR信息素养具有部分效用:体验者的VR信息素养影响非遗虚拟空间真实度体验的效用,但不影响非遗虚拟空间参与度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数字化传播 虚拟现实(VR)空间生产 非遗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
下载PDF
非遗理念的本土化与地方化——以甘、浙、穗三地国家级非遗项目七夕节为例
4
作者 储冬爱 周俊逸 《文化遗产》 2024年第1期26-33,共8页
中国的非遗保护既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精神为规范指导,也以文化行政为主导,形成了自己的实践逻辑,七夕节即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调查发现,甘、浙、穗三地的七夕习俗差异巨大,非遗的保护、发展却呈同质化趋势。非遗唤醒了文化持有者... 中国的非遗保护既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精神为规范指导,也以文化行政为主导,形成了自己的实践逻辑,七夕节即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调查发现,甘、浙、穗三地的七夕习俗差异巨大,非遗的保护、发展却呈同质化趋势。非遗唤醒了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意识,自在的传承转入自为的操演,但“国字号”效应,以及“我们”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的博弈也使其陷入身份政治的困境;非遗让“地方”被重新发现,七夕作为一种符号重回大众视野,“乞巧文化节”“中国情人节”等节日的发明正是非遗的产物,表达不同主体、层面对七夕的不同想象与诉求,以官方为主导的非遗实践总是倾向于利益主导,带有强烈的非遗主义色彩,“再地方化”却可能使“地方”更为遥远,也加剧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的隔膜与疏离。非遗不啻为一种资源,但首先是文化,更是一种享有者的权利,只有真正回到传统,实现对“文化享有者的尊重”,非遗保护方能回到本原的意义,创新也才有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理念 七夕 非遗主义 身份政治 文化权利
下载PDF
非遗在民族文化中的嵌入与流动:“三交”驱动和认同强化
5
作者 孙九霞 罗意林 《文化遗产》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回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可窥见以非遗为重要载体的民族文化在跨地域流动中不断生成、演化、传播和应用的过程。首先,从演化历程看,非遗在跨越民族边界时同步实现了内涵强化与外延拓展,文化在族群内部也存在大量跨层次的... 回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可窥见以非遗为重要载体的民族文化在跨地域流动中不断生成、演化、传播和应用的过程。首先,从演化历程看,非遗在跨越民族边界时同步实现了内涵强化与外延拓展,文化在族群内部也存在大量跨层次的官民互动和上下联动。其次,在当代流动性背景下,生成并演化着的非遗印证了各民族在“多元一体”格局下相互包容的鲜活事实,面对现代化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自身能够持续吸收他文化要素并保持自身独特性,在交融碰撞中形塑了对我族、他族、地域乃至国家的多元认同。最后,文化认同的漩涡结构可作为非遗在民族文化中嵌入与流动的新认知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的非遗 非遗文化嵌入 旅游驱动“三交”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基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高职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
6
作者 郝秀丽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4年第3期49-51,共3页
高职院校是非遗保护传承的主阵地之一。高职非遗专业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队伍、人才培养途径和教育方法等专业人才培养构成要素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可以通过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与资源、技术优势得到解决... 高职院校是非遗保护传承的主阵地之一。高职非遗专业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队伍、人才培养途径和教育方法等专业人才培养构成要素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可以通过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与资源、技术优势得到解决或较大改善。本文基于技能大师工作室,构建了高职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方协商、共同制订传承和保护非遗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多元合作的教学团队是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优势;科学、专业的非遗课程与教学体系;.产、学、研、用、创一体的非遗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此模式对高职院校非遗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 非遗传承 技能大师工作室 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数智赋能广西非遗文化影像的活态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
7
作者 陈贝贝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0期105-110,共6页
非遗文化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广西作为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数智时代背景下影像为非遗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然而当前广西非遗文化面临艰难传承的困境。该研究... 非遗文化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广西作为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数智时代背景下影像为非遗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然而当前广西非遗文化面临艰难传承的困境。该研究阐释数智技术在广西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和效能,深入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数智技术赋能非遗影像的创作,提出非遗影像传承的“数字共同体”发展策略,旨在拓宽现有关于非遗传承、文化传播及数字技术应用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框架,为非遗影像的保存和传承提供创新的数字化路径和方法,推动非遗影像创作、传播与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从而提高广西非遗影像的传播力、影响力、向心力,推动广西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层面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数智化 非遗影像 非遗传播 广西非遗文化 活态传承
下载PDF
AIGC技术+动画对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默尘 《特区经济》 2024年第1期145-148,共4页
动画创作作为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一直追求提高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的平衡。非遗文化动画创作领域,AIGC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应用AI技术来提升效率和... 动画创作作为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一直追求提高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的平衡。非遗文化动画创作领域,AIGC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应用AI技术来提升效率和创造力,动画创作作为一种复杂而耗时的艺术形式,也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本文将探讨AIGC技术+动画对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 动画创作 非遗文化 数字经济 影响
下载PDF
非遗人才助力河北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9
作者 宋珊珊 张旸 +1 位作者 陈辰 时梦娟 《经济论坛》 2024年第4期61-68,共8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非遗为资源的乡村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基层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乡村本土非遗人才供需失衡、非遗文化认同感不足、人才综合素质偏低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乡村非遗产业发展。文章结合河...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非遗为资源的乡村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基层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乡村本土非遗人才供需失衡、非遗文化认同感不足、人才综合素质偏低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乡村非遗产业发展。文章结合河北省省情,对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传承保护及人才培养做深入系统分析,提出乡村本土非遗人才开发的具体路径措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人才 乡村振兴 非遗产业 特色文化产业
下载PDF
民族旅游社区居民非遗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以雷山县三个苗族村落为例
10
作者 吕宛青 杨俊宜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6,155,共12页
探索民族旅游社区居民非遗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扎根理论提炼影响民族旅游社区居民非遗责任行为的关键因素,并构建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影响民族旅游社区居民非遗责任行为的关键因素有综合利益、... 探索民族旅游社区居民非遗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扎根理论提炼影响民族旅游社区居民非遗责任行为的关键因素,并构建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影响民族旅游社区居民非遗责任行为的关键因素有综合利益、社会力量、理性权衡、情感联结、道德规范、政策支持和感知行为控制。综合利益、社会力量通过民族旅游社区居民的理性权衡和情感联结间接影响其非遗责任行为,社会力量还通过道德规范间接作用于民族旅游社区居民的非遗责任行为;政策支持是民族旅游社区居民非遗责任行为的强化因素,影响前置因素与非遗责任行为之间关系的方向和强度;感知行为控制直接影响民族旅游社区居民非遗责任行为的实施。研究结论不仅为旅游情境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民族旅游地区引导社区居民非遗责任行为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管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旅游 非遗责任行为 扎根理论 苗族村落
下载PDF
非遗视角下苗族蜡染技艺的数字化传承
11
作者 宗诚 邱欣妍 白新蕾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105,共4页
蜡染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传承困境和现代化转型的挑战。文章聚焦于探索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非遗苗族蜡染技艺的创新传承方法,分析了非遗蜡染技艺传承中存在的闭塞性、局限性和单一性问题,提出建立多元化技... 蜡染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传承困境和现代化转型的挑战。文章聚焦于探索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非遗苗族蜡染技艺的创新传承方法,分析了非遗蜡染技艺传承中存在的闭塞性、局限性和单一性问题,提出建立多元化技艺体验中心、开发数字化技艺传承渠道、完善全面化技艺反馈机制等举措,助力非遗苗族蜡染实现现代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染技艺 非遗文化 数字化传承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体育非遗传播策略研究
12
作者 王爱萍 朱云 《传媒》 2024年第7期72-74,共3页
依托智能技术推进传统体育非遗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为传统体育非遗在当今媒介场景中的传承与传播赋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传统体育非遗传承与传播的关系入手,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体育非遗的传播境遇与原因进行了分析,... 依托智能技术推进传统体育非遗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为传统体育非遗在当今媒介场景中的传承与传播赋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传统体育非遗传承与传播的关系入手,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体育非遗的传播境遇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构建传统体育非遗传播矩阵、拓宽传统体育非遗的传播渠道、打造传统体育非遗文化品牌、发展传统体育非遗文化创意经济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传统体育非遗的传播对策与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体育非遗 新媒体 传统文化 传播策略 文化自信
下载PDF
厦门漆线雕:非遗保护与传承人培养路径研究
13
作者 林晓娟 吴衍发 《两岸终身教育》 2024年第2期75-80,共6页
非遗传承人作为活态传承的核心要素,其把握着丰富的知识与技艺绝活。通过分析法、田野考察等方式对厦门漆线雕传承人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项目的非遗名录虽已成体系,但不够精细;且厦门漆线雕文化品牌、产品虽已取得不错成绩,... 非遗传承人作为活态传承的核心要素,其把握着丰富的知识与技艺绝活。通过分析法、田野考察等方式对厦门漆线雕传承人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项目的非遗名录虽已成体系,但不够精细;且厦门漆线雕文化品牌、产品虽已取得不错成绩,但存在消费层面受限、传承人老龄化、数字化保护弱等问题。应通过构建传承人培养体系、加强项目实施管理、提高数字化保护水平和借鉴其他地区国家的保护经验等方式,探索保护与培养路径,解决在保护中所产生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线雕 传承人培养路径 非遗保护 数字非遗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实证研究——基于温州市非遗活态化发展与旅游融合的调研
14
作者 倪建发 邱旭光 张海琼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6-43,共8页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需要有效把握非遗与旅游的内在规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揭示非遗活态化发展与旅游融合的价值共性和契合点,通过典型案例探究融合的可行性路径。本研究以温州市非遗活态化发展与旅游融合的实证调研...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需要有效把握非遗与旅游的内在规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揭示非遗活态化发展与旅游融合的价值共性和契合点,通过典型案例探究融合的可行性路径。本研究以温州市非遗活态化发展与旅游融合的实证调研为案例,在梳理非遗的现代性活态传承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温州市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主要特征:注重非遗品牌打造,主动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非遗研学、非遗体验已经成为非遗常见的存在形态,非遗创意多元化,新型非遗产品不断产生。同时,针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理论探索、促进非遗的现代性表达、营造非遗现代性发展新空间、构建非遗与旅游融合运行机制等对策,以此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新形态的加速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与旅游融合 现代性 温州
下载PDF
“非遗”舞蹈文化进校园的教学路径探析——以西和乞巧舞蹈为例
15
作者 王晓静 张倬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0期96-98,共3页
2006年以来,地方高校逐渐重视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西和乞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结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保护它?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 2006年以来,地方高校逐渐重视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西和乞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结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保护它?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发展创新?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本土舞蹈文化渗透到民族民间舞课程中,使西和乞巧舞蹈围绕“保护”“传承”和“创新”不断探索和整合资源,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非遗舞蹈的“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和乞巧” 非遗舞蹈 传承 保护 创新
下载PDF
文化空间视角下荆楚饮食类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与传承
16
作者 李明晨 宋亦箫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第2期74-80,共7页
基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弘扬传统文化价值的主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然性是对其内含的文化价值的保护,对应的现实性实践是既要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又要遵循融入时代生活的发展需求。荆楚饮食类非遗的文化价值源于其存在的... 基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弘扬传统文化价值的主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然性是对其内含的文化价值的保护,对应的现实性实践是既要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又要遵循融入时代生活的发展需求。荆楚饮食类非遗的文化价值源于其存在的特定文化空间,包括民族团结、顺应自然、珍爱生命、坚守初心、尊老孝亲、共享美好等,体现了重农不抑商,尊礼又尚道的荆楚文化特征。保护其传统文化价值,使其适应变化、融入当下,引导主体参与保护实践并产生认同,让遗产在共享中保持活态性成为荆楚饮食类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举措。在传统与现代统一的理念指引下,荆楚饮食类非遗要在弘扬自身价值过程中实现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空间 饮食类非遗 文化价值 认同 传承
下载PDF
和而不同 异而相融:增能理论视域下“非遗新青年”的数字行动逻辑与价值共创体系
17
作者 权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9,共8页
“非遗新青年”与生俱来的数字素养,使其成为数字化语境中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青年力量。非遗新生代传承人、非遗所属社区青年、非遗青年爱好者藉由数字化行动者、数字化实践者和数字化倡导者的实践路径而共同集结为... “非遗新青年”与生俱来的数字素养,使其成为数字化语境中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青年力量。非遗新生代传承人、非遗所属社区青年、非遗青年爱好者藉由数字化行动者、数字化实践者和数字化倡导者的实践路径而共同集结为“非遗新青年”,以数字增能的方式完成了自我效能、人际扩展和社会观照与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及发展之间的同频共振。除此之外,大量非遗青年多元利益相关者得以涌现,并在非遗数字化价值共创过程中,从不感兴趣的“旁观者”到随波逐流的“追潮人”再到身体力行的“守护者”直至成长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人”。非遗新青年正在以“和而不同,异而相融”这一全新的路径指南及价值主张切实益助着非遗的适应性赓续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新青年 数字增能 协同行动 价值共创
下载PDF
非遗英译的归化与异化——以绍兴黄酒文化的翻译为例
18
作者 董洋萍 徐丽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6期39-42,共4页
本文以绍兴黄酒文化的翻译为例,探讨非遗英译的归化异化策略选择问题。在非遗英译过程中,译者要基于更好地传承与传播非遗文化的原则,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对于有一定海外影响力的黄酒术语,译者要依据国标,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本文以绍兴黄酒文化的翻译为例,探讨非遗英译的归化异化策略选择问题。在非遗英译过程中,译者要基于更好地传承与传播非遗文化的原则,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对于有一定海外影响力的黄酒术语,译者要依据国标,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对于海外知名度比较低的黄酒品类和酒俗文化的翻译,译者可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对于英语世界比较陌生的黄酒典故和酿制工艺流程的翻译,译者可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归化异化 绍兴黄酒文化 英译
下载PDF
自媒体对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影响——以南京绒花为例
19
作者 左祉芩 秦凤冉 +1 位作者 王雪菲 陈启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5期124-129,共6页
在当前自媒体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技术优势对南京绒花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南京绒花作为切入口,试利用自媒体为当前我国非遗文化的发展方向探寻一条可借鉴的道路。文章通过资料收集、... 在当前自媒体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技术优势对南京绒花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南京绒花作为切入口,试利用自媒体为当前我国非遗文化的发展方向探寻一条可借鉴的道路。文章通过资料收集、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囊括了南京绒花在自媒体下的时代困境,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利用自媒体平台保护与传承南京绒花这一非遗技艺。研究发现,通过自媒体可以实现南京绒花的传承与创新,如加强联动、将叙事语言“意象化”“深度化”、打造“自媒体+文化IP”品牌,不仅可以有效传承南京绒花,还可以使其与新文化进行融合,实现跨圈层跨国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文化 非遗技艺 文化传承 南京绒花 自媒体 短视频
下载PDF
人工智能视域下非遗服饰数字化再现与创新设计研究
20
作者 亓晓丽 《染整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70-75,共6页
非遗服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濒临失传,急需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有效保护和创新传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各领域创新的强大引擎。在非遗服饰的数字化再现与创新... 非遗服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濒临失传,急需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有效保护和创新传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各领域创新的强大引擎。在非遗服饰的数字化再现与创新设计中,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建设数字化档案,进行复原和重现,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互动体验,可以基于机器学习进行设计创新,为非遗服饰的数字化再现与创新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切实推动非遗服饰的保护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非遗服饰 数字化再现 创新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