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遗理念的本土化与地方化——以甘、浙、穗三地国家级非遗项目七夕节为例
1
作者 储冬爱 周俊逸 《文化遗产》 2024年第1期26-33,共8页
中国的非遗保护既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精神为规范指导,也以文化行政为主导,形成了自己的实践逻辑,七夕节即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调查发现,甘、浙、穗三地的七夕习俗差异巨大,非遗的保护、发展却呈同质化趋势。非遗唤醒了文化持有者... 中国的非遗保护既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精神为规范指导,也以文化行政为主导,形成了自己的实践逻辑,七夕节即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调查发现,甘、浙、穗三地的七夕习俗差异巨大,非遗的保护、发展却呈同质化趋势。非遗唤醒了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意识,自在的传承转入自为的操演,但“国字号”效应,以及“我们”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的博弈也使其陷入身份政治的困境;非遗让“地方”被重新发现,七夕作为一种符号重回大众视野,“乞巧文化节”“中国情人节”等节日的发明正是非遗的产物,表达不同主体、层面对七夕的不同想象与诉求,以官方为主导的非遗实践总是倾向于利益主导,带有强烈的非遗主义色彩,“再地方化”却可能使“地方”更为遥远,也加剧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的隔膜与疏离。非遗不啻为一种资源,但首先是文化,更是一种享有者的权利,只有真正回到传统,实现对“文化享有者的尊重”,非遗保护方能回到本原的意义,创新也才有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理念 七夕 非遗主义 身份政治 文化权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