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遗保护与交叉学科之非遗学——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新时代·新学科·新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论坛”的发言
1
作者 陶立璠 《非遗传承研究》 2024年第1期18-21,共4页
21世纪以降,非遗保护成为中国政府推动传统文化保护的策略,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中国非遗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和20多年前不同的是,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此时的中国,已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先后公布了国家级... 21世纪以降,非遗保护成为中国政府推动传统文化保护的策略,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中国非遗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和20多年前不同的是,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此时的中国,已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先后公布了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认定了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同时确立了国家文化遗产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凡此种种,不仅体现着非遗概念的深入人心,而且使非遗保护有了可操作、可持续传承。这一切迫切需要非遗和非遗保护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交叉学科之非遗学建设,显得非常及时和必要。文章就非遗、非遗保护和新兴的交叉学科非遗学做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非遗保护 非遗学
下载PDF
非遗学视域下的非遗类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
2
作者 张鹏辉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7期127-131,共5页
通过对非遗类短视频传播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新媒体时代面对的挑战和问题。以非遗学观点审视,突出揭示非遗类短视频的特质,强调其传播应契合非遗学相关理念,以确保内容传递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非遗学视域下的非遗类短视频... 通过对非遗类短视频传播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新媒体时代面对的挑战和问题。以非遗学观点审视,突出揭示非遗类短视频的特质,强调其传播应契合非遗学相关理念,以确保内容传递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非遗学视域下的非遗类短视频传播策略,旨在为非遗类短视频传播提供指导方向,促进非遗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唤起更多人对非遗的兴趣与热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学 非遗类短视频 传播策略
下载PDF
“非遗学”视阈下年画艺术的审美转向及其困境与出路
3
作者 刘军 《艺术研究快报》 2024年第1期49-55,共7页
年画艺术的当代活态变化,即“活态传承”问题,是非遗学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现代社会的转型,导致年画艺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一种合乎历史逻辑的选择就是转向“美的艺术”。然其本质,实乃年画艺术在现代艺术“权力话语”下... 年画艺术的当代活态变化,即“活态传承”问题,是非遗学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现代社会的转型,导致年画艺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一种合乎历史逻辑的选择就是转向“美的艺术”。然其本质,实乃年画艺术在现代艺术“权力话语”下的一种自我规训。不但如此,这种转向还面临着两方面的困境:一是年画艺术要以追求个性与独创性来实现对传统的反拨;二是年画艺术理论言说的本身阙如,使得现代艺术世界无法将其纳入其中。在现代艺术世界中,艺术品身份的确立,不在于它的外显特征,而在于它引发的理论解释。故而,年画艺术进入现代艺术世界的关键,并不在于一味地趋同“美的艺术”,而是要努力建构年画艺术理论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学 年画艺术 审美转向 内在困境 “艺术理论”
下载PDF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文化的关系——一个“非遗学”学科进路的前提性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孙玉芳 《民间文化论坛》 2023年第5期134-142,共9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在近二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理论研究基础上诞生的一门新生的交叉学科,是中国话语和自主知识体系整合与学科范式建构的一种努力和尝试,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文化的关系则是关乎其学科独立与合法性的前提。...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在近二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理论研究基础上诞生的一门新生的交叉学科,是中国话语和自主知识体系整合与学科范式建构的一种努力和尝试,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文化的关系则是关乎其学科独立与合法性的前提。本文解释了中国语境中学界、政府层面关于非遗概念“在地化”及其与民间文化关系的认知分歧这一现象,尝试通过民俗框架下非遗概念的生成与表述,以及世界非遗名录中隐含着的不同文化主体的博弈关系和多元文化表征对其进行阐释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化 非遗学 科进路
下载PDF
非遗学的建设与新文科的探索 被引量:12
5
作者 高丙中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第4期6-11,共6页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亟需性和重要性逐渐被学术界所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或在语言上更简洁的“非遗学”从三两个专家的提倡变成了基于较大共识的学科体系建设议题。非遗学被定位为一门前沿、交叉学科,其前沿性一方面在于它是...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亟需性和重要性逐渐被学术界所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或在语言上更简洁的“非遗学”从三两个专家的提倡变成了基于较大共识的学科体系建设议题。非遗学被定位为一门前沿、交叉学科,其前沿性一方面在于它是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出来的非遗保护事业的新产物,另一方面在于它正以崭新的方式推动文化多样性条件下的人类文化认同;其交叉性既是学科演变的历史现象,也正借助新文科建设的动能呼唤理论整合和方法创新而成为显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文科
下载PDF
从大拼盘到新生态:新文科视野中的非遗学建设 被引量:4
6
作者 高小康 《文化遗产》 CSSCI 2022年第6期1-8,共8页
非遗保护是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创新实践,需要具有多学科创新性的非遗保护学理研究作为理论支持。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界的非遗学建设对非遗从文化实践到学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大体上还处在各学科各自为政,学理基础缺少融通的“大... 非遗保护是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创新实践,需要具有多学科创新性的非遗保护学理研究作为理论支持。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界的非遗学建设对非遗从文化实践到学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大体上还处在各学科各自为政,学理基础缺少融通的“大拼盘”式研究状态。新文科建设为非遗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启发性的思路和视野,有助于非遗学研究形成多学科融通互动的学术新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学建设 新文科建设 术新生态
下载PDF
基于深度体验的平遥古城非遗研学产品开发研究
7
作者 白春香 《晋中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2-57,共6页
深度体验是非遗研学产品开发的核心原则。平遥古城非遗研学产品在研学方式上存在着以参观取代研究和体验互动深度不够等问题,表现出模式化和浅层次化倾向。从非遗研学产品深度体验的类型化原则、参与性原则、审美性原则和践悟性原则出发... 深度体验是非遗研学产品开发的核心原则。平遥古城非遗研学产品在研学方式上存在着以参观取代研究和体验互动深度不够等问题,表现出模式化和浅层次化倾向。从非遗研学产品深度体验的类型化原则、参与性原则、审美性原则和践悟性原则出发,平遥古城研学产品的开发,应从非遗的不同类型出发设计非遗研学产品型谱,即静态博物馆体验化展示研学产品、动态参与体验型研学产品和传统技艺体验型研学产品,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深度体验,强化研学者的参与性、娱乐性和审美性,从而实现平遥古城非遗研学产品开发的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遥古城 非遗 深度体验 产品开发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江苏“非遗”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8
作者 葛江徽 《艺术科技》 2023年第1期13-16,共4页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研学旅游,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游的结合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够促进研学旅游创新。文章以江苏省为例,阐述“非遗”研学旅游的可行性,分析江苏“非遗”研学旅游的发展现状,基于文旅融合背景提...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研学旅游,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游的结合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够促进研学旅游创新。文章以江苏省为例,阐述“非遗”研学旅游的可行性,分析江苏“非遗”研学旅游的发展现状,基于文旅融合背景提出江苏“非遗”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议,如开发民间文学类、艺术表演类、传统医药类和工艺美术类研学产品,从而推动江苏“非遗”研学旅游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非遗”研旅游 产品开发 江苏
下载PDF
基于留学生非遗研学的文化教学及传播策略探究--以昆明地区为例
9
作者 李晓雨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3年第5期105-108,共4页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留学生文化教学中,不仅可以充实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加强对中国文化多样性及特殊性的理解,还可以实现非遗的跨文化传播,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昆明市非遗种类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本文...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留学生文化教学中,不仅可以充实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加强对中国文化多样性及特殊性的理解,还可以实现非遗的跨文化传播,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昆明市非遗种类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本文通过对昆明市非遗数量、分布进行梳理,分析当前昆明市非遗研学供给现状,探索以留学生为主体的非遗研学的问题与路径,充实国际中文教育的文化教学方式,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以期为中华文化传播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文化传播 文化教
下载PDF
价值共创视角下非遗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基于需求侧的调研 被引量:20
10
作者 文媛 沈世伟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0-384,共5页
以非遗研学旅行产品为例,需求侧在产品开发中的缺位是造成产品问题的重要原因,可运用价值共创理论指导产品开发。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基于对实际决策人--学生家长的产品选择偏好、考虑因素、价值感知、购买意向与满意度4个维度的分... 以非遗研学旅行产品为例,需求侧在产品开发中的缺位是造成产品问题的重要原因,可运用价值共创理论指导产品开发。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基于对实际决策人--学生家长的产品选择偏好、考虑因素、价值感知、购买意向与满意度4个维度的分析,提出优化非遗研学产品开发的4个方面建议:政府营造研学氛围,加强制度保障;学校开展非遗教育,发挥桥梁作用;供方考虑市场需求,强化产品内涵;供需两侧共建价值共创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共创 非遗 产品开发 需求侧 供给侧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平调资料整理利用研究
11
作者 刘存杰 《戏剧之家》 2024年第5期29-31,共3页
在戏曲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转变的进程中,大平调资料整理应走出单一的以戏曲学为本位的藩篱,融入民俗学、回归非遗学视域,突出资料的传承性功能;加强对戏曲声像核心资料、戏曲传承核心技能资料的整理,充分挖掘戏曲资料的社会、民俗价值... 在戏曲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转变的进程中,大平调资料整理应走出单一的以戏曲学为本位的藩篱,融入民俗学、回归非遗学视域,突出资料的传承性功能;加强对戏曲声像核心资料、戏曲传承核心技能资料的整理,充分挖掘戏曲资料的社会、民俗价值,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升强大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平调 资料整理 非遗学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研学旅行的育人实践探索
12
作者 徐金龙 《民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0,158,共10页
近些年来,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遗与研学旅行跨界融合,双向赋能、互利多赢、相得益彰,对文化传承、教育革新和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作为“非遗+教育+旅游”的新兴产业业态,非遗研学旅行取得初步成效,然而从利益主体、学生受体... 近些年来,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遗与研学旅行跨界融合,双向赋能、互利多赢、相得益彰,对文化传承、教育革新和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作为“非遗+教育+旅游”的新兴产业业态,非遗研学旅行取得初步成效,然而从利益主体、学生受体、非遗客体、基地载体四个维度来看,依然存在不少亟须解决的问题,其未来发展需要侧重非遗资源转化的视角,从构建教育传承的一体化格局、强化躬行实践的沉浸式体验、促进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打造跨界融合的影响力品牌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探索“实践育人”与“育人实践”双向赋能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非遗旅行 实践教育 育人实践
原文传递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3年度报告
13
作者 郭平 张洁 《民间文化论坛》 2024年第2期58-68,共11页
本年度学界对于非遗本体的关注有所回归。整体而言,不同视域下的非遗问题研究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即通过学术研究来构建区域文化认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学界不同学科间的共谋协作将有力推动非遗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为世界... 本年度学界对于非遗本体的关注有所回归。整体而言,不同视域下的非遗问题研究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即通过学术研究来构建区域文化认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学界不同学科间的共谋协作将有力推动非遗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为世界非遗保护实践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学 系统性保护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遗传播
下载PDF
非遗影像:传统、定义及论题域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广宇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5,共8页
非遗影像是用影像记录非遗、表现非遗、传播和传承非遗的文化实践活动,丰富多元的影像实践使其成为当今最为活跃的影像类型。走进异彩纷呈的非遗影像,从传统溯源入手,锚定基本定义和寻找相关论题域——与非遗保护的根本目标相一致,是解... 非遗影像是用影像记录非遗、表现非遗、传播和传承非遗的文化实践活动,丰富多元的影像实践使其成为当今最为活跃的影像类型。走进异彩纷呈的非遗影像,从传统溯源入手,锚定基本定义和寻找相关论题域——与非遗保护的根本目标相一致,是解决理论创新的唯一路径和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学 非遗影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保护 非遗传播
原文传递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福州实践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玥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22期37-39,共3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文旅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传统的观光游已经难以满足大众旅游需求,消费供给侧改革急需推进。在文旅融合政策的推动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已经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文旅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传统的观光游已经难以满足大众旅游需求,消费供给侧改革急需推进。在文旅融合政策的推动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已经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路径,“非遗+旅游”逐渐成为探索推动文旅发展的新方式。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促进了非遗活态传承。非遗可以在旅游新场景中找到与现代生活新的联结点,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进而引领新消费,呈现出非遗与旅游全要素融合的可喜面貌。笔者从实践案例出发,进一步讨论“非遗+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探索实践方式和创新途径。“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将有利于挖掘非遗资源,提供更多文旅产品选择。通过加强项目梳理、突出门类特点、融入旅游空间等方式,可以探索“非遗+旅游”的发展新途径。深度融合将为文旅产业提供更多的新鲜业态,推进非遗进景区、发展非遗研学课程、搭建非遗旅游融合空间,以古老非遗带动新鲜旅游。进入新时代,“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繁荣,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也是凝聚国民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旅融合 资源整合 非遗
下载PDF
Germline MLH1 and MSH2 mutational spectrum including frequent large genomic aberrations in Hungarian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families:Implications for genetic testing 被引量:9
16
作者 Janos Papp Marietta E Kovacs Edith Olah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9期2727-2732,共6页
AIM: To analyze the prevalence of germline MLH1 and MSH2 gene mutations and evalu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ungarian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 families. METHODS: Thirty-six kindreds ... AIM: To analyze the prevalence of germline MLH1 and MSH2 gene mutations and evalu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ungarian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 families. METHODS: Thirty-six kindreds were tested for mutations using conformation sensitive gel electrophoreses, direct sequencing and also screening for genomic rearrangements applying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 cation (MLPA). RESULTS: Eighteen germline mutations (50%) were identifi ed, 9 in MLH1 and 9 in MSH2. Sixteen of these sequence alterations were considered pathogenic, the remaining two were non-conservative missense alterations occurring at highly conserved functional motifs. The majority of the defi nite pathogenic mutations (81%, 13/16) were found in families fulfilling the stringent Amsterdam Ⅰ/Ⅱ criteria, including three rearrangements revealed by MLPA (two in MSH2 and one in MLH1). However, in three out of sixteen HNPCC-suspected families (19%), a disease-causing alteration could be revealed. Furthermore, nine mutations described here are novel, and none of the sequence changes were found in more than one family.CONCLUSION: Our study describes for the f irst time the prevalence and spectrum of germline mismatch repair gene mutations in Hungarian HNPCC and suspected-HNPCC families. The results presented here suggest that clinical selection criteria should be relaxed and detection of genomic rearrangements should be included in genetic screening in this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rmline mutation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MLH1 MSH2 REARRANGEMENT
下载PDF
Optical-neural Stimulation in Non-human Primates:Modulating Brain Function and Behavior
17
作者 CHEN Yi-Bing WANG Huan YANG Yan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2024年第10期2379-2391,共13页
Optical-neural stimulation,which encompasses cutting-edge techniques such as optogenetics and infrared neurostimulation,employs distinct mechanisms to modulate brain function and behavior.These advanced neuromodulatio... Optical-neural stimulation,which encompasses cutting-edge techniques such as optogenetics and infrared neurostimulation,employs distinct mechanisms to modulate brain function and behavior.These advanced neuromodulation techniques offer accurate manipulation of targeted areas,even selectively modulating specific neurons,in the brain.This makes it possibl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and-effect connections between neural activity and behavior,allowing for a better comprehension of the intricate brain dynamics towards complex environments.Non-human primates serve as an essential animal model for investigating these complex functions in brain research,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 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One of the earliest optical studies utilizing optogenetic neuromodulation in monkeys was conducted in 2009.Since then,the optical-neural stimulations have been effectively applied in non-human primates.This review summarises recent research that employed optogenetics or infrared neurostimulation techniques to regulate brain function and behavior in non-human primates.The current state of optical-neural stimulations discussed here demonstrates their efficacy in advanc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brain systems.Nevertheless,there are still challenge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before they can fully achieve their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cal-neural stimulation optogenetics infrared neurostimulation non-human primat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