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3篇文章
< 1 2 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遗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传播逻辑与文化传承
1
作者 徐竟涵 王赫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1期83-85,共3页
非遗微纪录片,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化事象、传承主体在微纪录片的形式下进行叙事建构的文化影像志。借助于影像人类学对特定社群文化的研究与表述能力,表达出具有丰富文化描述和理论阐释价值的影像文本。从叙事策略、传播逻辑、文... 非遗微纪录片,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化事象、传承主体在微纪录片的形式下进行叙事建构的文化影像志。借助于影像人类学对特定社群文化的研究与表述能力,表达出具有丰富文化描述和理论阐释价值的影像文本。从叙事策略、传播逻辑、文化传承三个不同侧面出发,以影像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微时代下非遗微纪录片生产、传播、延续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人类学 非遗文化 微纪录片 叙事策略 文化传播
下载PDF
谈AIGC动画在非遗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创新
2
作者 薛峰 李啸寒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3,共10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通常引自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的定义,“公约”将非遗确定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通常引自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的定义,“公约”将非遗确定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近年来,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保护非遗文化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在我国,由文化和旅游部于2021年5月25日印发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要求加强非遗项目的保护。在此基础之上,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战略 应用创新 非遗文化 手工艺品 数字化手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非遗舞蹈文化国际传播策略
3
作者 黄午妍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4年第3期42-48,共7页
非遗舞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魅力跨越语言和国界,成为一个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增进民心相通的绝佳窗口。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推进非遗舞蹈文化国际传播,不仅能深刻把握非遗舞蹈文化的“根”与“魂”... 非遗舞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魅力跨越语言和国界,成为一个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增进民心相通的绝佳窗口。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推进非遗舞蹈文化国际传播,不仅能深刻把握非遗舞蹈文化的“根”与“魂”,也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积蓄蓬勃之力。本研究尝试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探讨非遗舞蹈文化国际传播的价值和策略,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气派的非遗舞蹈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增强非遗舞蹈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爱听爱看、产生共鸣,通过非遗舞蹈文化交流助推民心相通,从而促进非遗舞蹈文化传承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非遗舞蹈文化 国际传播
下载PDF
新媒体赋能非遗饮食文化传播探讨
4
作者 万蕾 《中国食品工业》 2024年第2期43-45,共3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非遗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新媒体的出现提供了机遇。本文主要探讨了新媒体如何赋能非遗饮食文化的传播路径,强调了非遗饮食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指出了非遗饮食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新媒...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非遗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新媒体的出现提供了机遇。本文主要探讨了新媒体如何赋能非遗饮食文化的传播路径,强调了非遗饮食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指出了非遗饮食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新媒体赋能非遗饮食文化传播的路径,以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赋能 非遗饮食文化 传播路径
下载PDF
新媒体非遗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以YouTube平台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勇 杨思敏 +1 位作者 管慧 毛太田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2,共11页
文章以代表性中华文化非遗为研究对象,运用关键词分析、情感分析与共现网络分析等文本挖掘方法分析YouTube平台中非遗短视频用户文本数据,应用“认知-情感-行为”框架模型研究非遗在该平台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非遗的认知形象多为正面... 文章以代表性中华文化非遗为研究对象,运用关键词分析、情感分析与共现网络分析等文本挖掘方法分析YouTube平台中非遗短视频用户文本数据,应用“认知-情感-行为”框架模型研究非遗在该平台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非遗的认知形象多为正面形象,传统技艺、民间文学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认知度较高;情感感知以中性和积极情绪为主,对象涉及中华美食、家庭生活文化与原生态自然环境等;行为效果具体呈现为分享意向、购买意向、学习意向与旅游意向。文章立足于该平台非遗的传播效果,从传播语境、传播手段与传播主体等方面阐释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文化传播 新媒体 文本挖掘
下载PDF
文化传承视角下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体系构建 被引量:2
6
作者 许栋樑 任珊 王智薇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7,共6页
从对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承视角出发研究了当下国家从政策方面引导和鼓励非遗的多样化保护,梳理了不同视角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内容,提出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方法:非遗文化产品的数字化还原、建立非遗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文化基因图谱... 从对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承视角出发研究了当下国家从政策方面引导和鼓励非遗的多样化保护,梳理了不同视角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内容,提出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方法:非遗文化产品的数字化还原、建立非遗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文化基因图谱、建立非遗动态影像库;进而构建了基于数字化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倡导形成“非遗挖掘与保护-非遗整理与研究-非遗资源库建立-非遗创新性发展”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发展新模式;最后从建立流动性博物馆、非遗数字化产品设计、制作数字化影像、开展新媒体非遗文化活动四个方面探讨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可持续策略。研究对于从新媒体视角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非遗 数字化 保护 传承
下载PDF
基于电子游戏的非遗文化传播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田星蕊 陈卫东 《科技传播》 2024年第3期14-17,21,共5页
从游戏传播视角出发,探讨非遗的现状以及其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根据电子游戏的优势,思考非遗文化在电子游戏中传播的可行性,并探索基于电子游戏非遗文化传播的再生产机制,为非遗文化在电子游戏的传播中提供设计思路,也为电子游戏... 从游戏传播视角出发,探讨非遗的现状以及其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根据电子游戏的优势,思考非遗文化在电子游戏中传播的可行性,并探索基于电子游戏非遗文化传播的再生产机制,为非遗文化在电子游戏的传播中提供设计思路,也为电子游戏再现非遗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前沿理论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文化 电子游戏 文化传播
下载PDF
大数据环境非遗档案文化传播路径设计
8
作者 陈晓龙 陈琳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26,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大数据时代,创新非遗档案文化传播路径,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分析当前非遗档案文化传播面临的问题,在阐述非遗档案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大数据时代,创新非遗档案文化传播路径,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分析当前非遗档案文化传播面临的问题,在阐述非遗档案文化传播多维度价值和大数据技术独特优势的基础上,设计大数据环境下非遗档案文化传播的路径,旨在推动大数据与非遗档案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档案 非遗档案文化传播 大数据 档案文化传播路径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智能化赋能 被引量:3
9
作者 高洁崧 康建东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06,共5页
智能技术以智能算法实现智能生产和配送、以人机相融打造智能活态和智能反馈、以区块链等促进存储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起到了极大赋能作用。智能技术在为非遗数据库建设、非遗传播、非遗文化产业的智能化生产应用打开新图... 智能技术以智能算法实现智能生产和配送、以人机相融打造智能活态和智能反馈、以区块链等促进存储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起到了极大赋能作用。智能技术在为非遗数据库建设、非遗传播、非遗文化产业的智能化生产应用打开新图景的同时,也反衬出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播智能化赋能过程中存在的运行效率欠缺、非遗项目文化属性和传承人作用发挥不足、非遗文化创意研发及孵化智能化布局不到位等短板。在实践过程中,可尝试以高质量建设非遗数据标准体系为突破口加快智能技术研发、构建以非遗传承人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共生共创生态体系、以从供给侧推动非遗“两创”为关键促进实现文化供应能力整体提升等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技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播
下载PDF
从文化立场到人的立场:解析非遗保护中人的问题
10
作者 常国毅 马知遥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82,155,共10页
非遗保护就其本质而言是属人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非遗保护研究的视域有助于非遗保护从单纯的文化立场过渡到基于人的立场的多维展开。在新时代的语境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指向一种文化存在形态和发展模式的现代转... 非遗保护就其本质而言是属人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非遗保护研究的视域有助于非遗保护从单纯的文化立场过渡到基于人的立场的多维展开。在新时代的语境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指向一种文化存在形态和发展模式的现代转变,更深层次的目的则指向人的现代化。文化的表征凸显的是深层次的人的问题,立足于人的问题才能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国非遗保护的全新思维和全局性变革。从人的问题重新审视非遗保护,把文化精神的抽象性、理论性问题安置在人的实践性问题中加以解决。马克思主义人学在这一求索过程中与非遗保护的深层互嵌既是历史传承之必然,也是时代发展之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文化立场 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人学
下载PDF
非遗保护视角下传统陶瓷工坊文化基因图谱构建——以罗山土陶基地为例
11
作者 张涵 刘文佳 裴赓 《河南科学》 2024年第7期977-986,共10页
在现代工业的冲击和市场需求的压缩下,传统陶瓷制作技艺面临着逐渐衰弱的局面.为保护和传承该技艺,现将文化基因理论引入传统陶瓷工坊研究,通过对符合研究要求的3个国内既有传统陶瓷工坊案例进行调研和特征解构分析,识别其文化基因,并... 在现代工业的冲击和市场需求的压缩下,传统陶瓷制作技艺面临着逐渐衰弱的局面.为保护和传承该技艺,现将文化基因理论引入传统陶瓷工坊研究,通过对符合研究要求的3个国内既有传统陶瓷工坊案例进行调研和特征解构分析,识别其文化基因,并构建出文化基因图谱,分为主体、自然环境、人际关系以及传统村落四个层级.并以河南省信阳市周党镇桂店村罗山土陶非遗基地实践项目为例,从文化基因的角度对其基地的保护、规划及建筑更新进行全面剖析.研究传统陶瓷工坊文化基因,不仅仅是为了识别出构成工坊的各类要素,更是要摸清传统陶瓷工坊能够传承延续的必要条件,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化与现代化以及为同类非遗村落的保护更新提供可行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工坊 文化基因 更新设计 非遗保护 乡村振兴
下载PDF
非遗的文化特征与现代保护、传承和发展
12
作者 古晨作 冯丽娟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9期42-44,共3页
非遗是区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与独特的经济、文化和研究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行之有效的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策略,推动非遗的产业化、特色化、创新性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区... 非遗是区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与独特的经济、文化和研究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行之有效的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策略,推动非遗的产业化、特色化、创新性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文化特征 保护 传承 发展
下载PDF
论“非遗”保护传承的厦门实践——以厦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为例
13
作者 吴菲 《艺术科技》 2024年第9期163-166,共4页
目的:厦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从2006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8届,成果显著。文章根据厦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发展历程,剖析厦门市“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举措、经验启示。方法:通过梳理厦门市“文... 目的:厦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从2006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8届,成果显著。文章根据厦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发展历程,剖析厦门市“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举措、经验启示。方法:通过梳理厦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发展历程,分析活动的做法成效:市区联动,带动活动高质量举办,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非遗”搭台,各界参与,品牌活动亮点纷呈;健全体系,保护整体环境,“非遗”保护传承规范有效;利用多方平台拓展宣传模式,提升“非遗”传播力,现代化“非遗”传播格局初步形成。结果:文章以厦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为例,探讨厦门市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具体实践。根据厦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发展历程,总结出厦门“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举措、经验启示。结论:近年来,厦门市“非遗”宣传深入民心,政府、传承人、传习中心与市民共同推进“非遗”保护传承。文旅商的大融合推动宣传活动朝着文旅融合的方向前进,也为“非遗”保护传承创造了新的机遇。一是守正创新,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旅融合取得产业化经济效益;二是深入开展,进一步构建“非遗”传播推广体系,持续推进文化交流;三是丰富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厦门市 宣传展示活动 实践
下载PDF
非遗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教学的路径研究
14
作者 牛帆 张开翔 彭艳霞 《炫动漫》 2024年第11期242-244,共3页
非遗文化包括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社会习俗、知识体系、工艺技能,文化身份与多样性重要标志。全球化压力使传统非遗文化面临被边缘化与遗忘的风险。新闻传播学教育作为传播文化遗产桥梁,承担着教育公众,提高文化意识的责任。将非遗文... 非遗文化包括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社会习俗、知识体系、工艺技能,文化身份与多样性重要标志。全球化压力使传统非遗文化面临被边缘化与遗忘的风险。新闻传播学教育作为传播文化遗产桥梁,承担着教育公众,提高文化意识的责任。将非遗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理解与广泛传播。本研究分析了非遗文化与新闻传播学关联性,并提出了非遗文化在新闻传播学专业中的教学路径。以期在新闻传播学中有效地融合非遗文化,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文化 新闻传播学专业 传统手工艺
下载PDF
微纪录片:“文化循环”中的非遗“活”传播
15
作者 熊奇录 张坤 《文化遗产》 2024年第4期38-45,共8页
新国际国内环境下,以非遗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文明传播及传承被提至新高度。但纵观其传播仍多依靠国家政策扶持进行,陷入“小众化存活”的不良循环。从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及保罗·杜盖伊(Paul du Gay)等学者提出的文... 新国际国内环境下,以非遗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文明传播及传承被提至新高度。但纵观其传播仍多依靠国家政策扶持进行,陷入“小众化存活”的不良循环。从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及保罗·杜盖伊(Paul du Gay)等学者提出的文化循环理论和从新型媒介文化产品的视角看,发现非遗微纪录片通过非遗生产——非遗呈现(表征)——非遗接收(消费与认同)——非遗再生产的有效循环,让本近静态存遗的非遗在新媒介时代“活”起来,实现了非遗在当下媒介环境中的有效传播。有传播方有传承之可能,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和社会需求中,非遗微纪录片应把握非遗的良性循环,不断实现非遗在“泛纪实”时代真正的活化与出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循环 非遗微纪录片 非遗传播
下载PDF
于成龙廉政文化的创新性传播与保护路径
16
作者 张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4期71-74,共4页
山西吕梁于成龙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他的廉洁精神有着崇高的历史传承地位,于成龙以清俭家风传世。于成龙廉政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也拥有深厚的发展历史,其内涵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思想相得益彰,是开展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 山西吕梁于成龙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他的廉洁精神有着崇高的历史传承地位,于成龙以清俭家风传世。于成龙廉政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也拥有深厚的发展历史,其内涵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思想相得益彰,是开展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研究于成龙廉政文化的基因脉络,提炼好于成龙廉政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是加强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研究其文化资源可以从历史遗留的建筑古迹、历史文献书籍着手,充分认识其文化资源内容,阐述传播现状,分析其在当代具有的传播价值,从创新性传播角度,整合于成龙廉政文化资源,结合民族传统文化活动进行宣传,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实现于成龙廉政文化建设与文化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吕梁 于成龙 廉政文化 文化蕴含 创新性传播 保护与传承
下载PDF
归置剖判:基于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模式的分析
17
作者 吴泓毅 卢菁菁 《今传媒》 2024年第1期13-18,共6页
短视频是民俗资源传播的重要媒介,但少有研究归置并进一步剖判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模式的特点及优缺点。本研究以前人理论和近年公开数据为基础,阐述并归纳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的特点,借助实例厘清其中利弊所在,旨在为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 短视频是民俗资源传播的重要媒介,但少有研究归置并进一步剖判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模式的特点及优缺点。本研究以前人理论和近年公开数据为基础,阐述并归纳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的特点,借助实例厘清其中利弊所在,旨在为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非遗 文化 传播 模式 分析
下载PDF
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文化缺失与优化策略
18
作者 高文谦 《传媒》 2024年第11期67-69,共3页
非遗对我国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数字化重塑了非遗的传播格局,为非遗的大众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受客观因素影响,亦导致了非遗传播面临着文化内涵缺失的困境。本文认为,通过加快建设非遗数据库,构建系统化的非遗... 非遗对我国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数字化重塑了非遗的传播格局,为非遗的大众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受客观因素影响,亦导致了非遗传播面临着文化内涵缺失的困境。本文认为,通过加快建设非遗数据库,构建系统化的非遗知识体系;通过主流媒体打造非遗传播矩阵,引导非遗传播方向;通过赋能和赋权提高传承人的数字化参与度,使数字技术转化为非遗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实现非遗文化内涵的充分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数字化传播 媒体融合 文化内涵
下载PDF
后非遗时代下研学旅行中非遗文化的传播研究——基于身体传播的视角
19
作者 吴凯 阴乐 《传播与版权》 2024年第12期81-84,共4页
文章通过梳理非遗文化的相关研究及结论,发现当前非遗文化的保护呈现由“重申报”向“重保护”转变的鲜明特征。同时,文章从身体传播的视角梳理媒介发展的历史可知,“身体”作为媒介的观念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逐渐被重视,并体现... 文章通过梳理非遗文化的相关研究及结论,发现当前非遗文化的保护呈现由“重申报”向“重保护”转变的鲜明特征。同时,文章从身体传播的视角梳理媒介发展的历史可知,“身体”作为媒介的观念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逐渐被重视,并体现“具离”相融的文化传播现状。由此,文章得到结论,即当非遗文化传受双方的身体踏入具体的非遗研学情境中时,非遗文化便能通过两者身体间的深入互动在时空纬度上得以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时代 非遗文化传播 身体传播 研学旅行
下载PDF
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0
作者 杨茜茜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7期53-55,共3页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如京剧、书法、中医药等,这些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非遗文化正逐渐失去其生存的土壤,面临着消失的危...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如京剧、书法、中医药等,这些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非遗文化正逐渐失去其生存的土壤,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深入研究在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如何有效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增强公众对非遗价值的认识,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文化 传承 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