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非遗生产传播生态重构 被引量:1
1
作者 许燕转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0-24,42,共6页
数字技术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模式和传播生态,数字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促使了文化生产方式的革变:从线性的、单向性的经验生产模式,向空间性、交互性的具身生产模式转变;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样推动了非遗传播生态的重构:消费者... 数字技术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模式和传播生态,数字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促使了文化生产方式的革变:从线性的、单向性的经验生产模式,向空间性、交互性的具身生产模式转变;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样推动了非遗传播生态的重构:消费者凭借着数字技术参与生产,形成了接受消费体验即再生产的传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数字化战略 非遗生产 非遗传播 生态重构
下载PDF
论非遗生产性保护与包容性经济发展的结合之路——以山西省灵尚刺绣为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钱永平 《文化遗产》 CSSCI 2019年第1期20-25,共6页
山西省灵尚绣品公司以传承于灵石县、交口县一带的手工刺绣技艺为核心,建立起由设计、生产、营销和销售环节构成的刺绣产业组织,面向农村妇女开展刺绣技艺培训,不断提升绣品设计水平,开拓手工刺绣消费市场,将刺绣从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 山西省灵尚绣品公司以传承于灵石县、交口县一带的手工刺绣技艺为核心,建立起由设计、生产、营销和销售环节构成的刺绣产业组织,面向农村妇女开展刺绣技艺培训,不断提升绣品设计水平,开拓手工刺绣消费市场,将刺绣从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文化产业。从非遗保护视角来看,这不仅再造了地方手工刺绣新的文化生态,也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经济收入,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包容性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绣 非遗生产性保护 包容性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非遗生产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发展——以惠山泥人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红 杨武生 《美术大观》 2015年第12期72-73,共2页
惠山泥人的发展历史和当代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个案,提醒我们思考非遗生产性保护中消费、传承人、产品本身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难题。生产性保护仅仅保护非遗的部分元素,仍然需要政府充分发挥调控功能,通过提升专业水平和民众文化自觉以及市... 惠山泥人的发展历史和当代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个案,提醒我们思考非遗生产性保护中消费、传承人、产品本身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难题。生产性保护仅仅保护非遗的部分元素,仍然需要政府充分发挥调控功能,通过提升专业水平和民众文化自觉以及市场对于艺术品不同层次的划分来实现对惠山泥人等传统手工艺类核心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生产 保护手工艺 惠山泥人 吴文化
下载PDF
新农村建设中非遗产业化与生产性保护问题探讨——以宁波市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鲍展斌 黄亚男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00-105,共6页
非遗产业化是新农村建设中开发保护非遗、发展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非遗生产性保护将非遗资源转化为产品,推动非遗产业化,使非遗在生产中得到保护。宁波提出非遗"三位一体"传承模式:做到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三联合... 非遗产业化是新农村建设中开发保护非遗、发展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非遗生产性保护将非遗资源转化为产品,推动非遗产业化,使非遗在生产中得到保护。宁波提出非遗"三位一体"传承模式:做到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三联合;创建非遗展示馆,做到政府、企业、个人三联建;加强生产性保护,做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三联动。这种模式非常有利于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和生产性保护,对非遗传承创新具有探索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非遗产业化 非遗生产性保护 传承与创新
下载PDF
“非遗”生产性保护创业主体的认同性研究——以上海“非遗”保护实践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游红霞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7-11,共5页
"非遗"生产性保护是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手段,以达到保护、活化文化遗产为最终旨归。以上海地区"非遗"生产性保护企业为研究对象,"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创业者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既有"非遗"传承人自... "非遗"生产性保护是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手段,以达到保护、活化文化遗产为最终旨归。以上海地区"非遗"生产性保护企业为研究对象,"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创业者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既有"非遗"传承人自身的创业实践,也有依托"非遗"传承人的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的主体认同性是"非遗"生产性保护创业的实质,是经济民俗学中关于"认同性经济"的重要范畴。在创业实践中,上海"非遗"生产性保护创业主体的认同性主要体现在创业主体对"非遗"符号的认同、创业主体的身份认同以及创业主体对乡愁记忆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生产性保护 创业主体 经济民俗学 认同性经济 主体认同性
下载PDF
文创视野下的非遗生产性保护研究——以成都漆艺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蔡郎与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4-146,共3页
成都漆艺是我国汉族最早的漆艺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以成都漆器厂、宋西平工作室为例,结合生产性保护与文化再生产相关理论,从产品、工艺和传承人的角度分析了成都漆艺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并对... 成都漆艺是我国汉族最早的漆艺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以成都漆器厂、宋西平工作室为例,结合生产性保护与文化再生产相关理论,从产品、工艺和传承人的角度分析了成都漆艺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并对其生产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生产性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 成都漆艺
原文传递
被征地妇女参与非遗生产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山西省孙家沟村为例
7
作者 彭怀雪 高姝岚 《社会与公益》 2020年第8期50-52,共3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被征地妇女失地又失业衍生的就业及相关社会问题急需得到高度关注与妥善解决。非遗传统工艺兼具文化传承与就业创业等多方面的复合价值,能成为被征地妇女就业的有力抓手。山西省阳泉市孙家沟村以非遗手工坊为依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被征地妇女失地又失业衍生的就业及相关社会问题急需得到高度关注与妥善解决。非遗传统工艺兼具文化传承与就业创业等多方面的复合价值,能成为被征地妇女就业的有力抓手。山西省阳泉市孙家沟村以非遗手工坊为依托、为该村被征地妇女就业开辟了新途径。调研发现,影响妇女参与率的因素包括时间因素、兴趣因素、身体因素、经济回报、环境影响。为此,需要从克服时间成本、唤醒文化兴趣、实施奖补激励、加强宣传造势等方面鼓励被征地妇女积极参与非遗生产就业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征地妇女 就业 非遗生产
原文传递
非遗传承人的创业意识研究——以“海派剪纸”的创业实践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游红霞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49-53,共5页
非遗创业是生产性保护的必要路径,传承人是非遗的"文化持有者",应当是非遗创业的核心群体。基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剪纸"创业实践的案例,分析非遗传承人要具备几个重要的创业意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非遗创业是生产性保护的必要路径,传承人是非遗的"文化持有者",应当是非遗创业的核心群体。基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剪纸"创业实践的案例,分析非遗传承人要具备几个重要的创业意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意识是创业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市场认同意识是非遗创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非遗产品的创新意识是创业企业的生命力。这三种创业意识是基于非遗资源真实性、传承性、认同性等本质特点提出的,其根本旨归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生产性保护 传承人 创业意识 海派剪纸 “守白艺术”
下载PDF
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现状调查
9
作者 唐云 龙军 《文教资料》 2018年第30期70-71,共2页
本文在湖南省怀化通道地区范围内以传统美术、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调查研究生产性保护手段在这个地区的应用情况,让生产者、销售者发声,让一线的保护者说出生产性保护手段的利与弊。基于此,本课题组成员展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在湖南省怀化通道地区范围内以传统美术、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调查研究生产性保护手段在这个地区的应用情况,让生产者、销售者发声,让一线的保护者说出生产性保护手段的利与弊。基于此,本课题组成员展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课题调研,以期了解贫困地区非遗生产性保护现状,收集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地区 非遗生产性保护 现状调查
下载PDF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问题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许敏娟 左金刚 晋文婧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第3期25-29,共5页
生产性保护从一种原始的民间自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式被提升为国家倡导和支持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模式迄今已有十年,在这十年的摸索实践中,安徽非遗生产性保护获得了阶段性成果,也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课题组在深入调研的... 生产性保护从一种原始的民间自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式被提升为国家倡导和支持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模式迄今已有十年,在这十年的摸索实践中,安徽非遗生产性保护获得了阶段性成果,也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课题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如何解决我省非遗生产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生产性保护问题 建议
下载PDF
2012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旭旭 马知遥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第6期20-25,共6页
2012年对于我国进行了10年的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特殊年份。十年让非遗保护工作开始进入理性期,非遗工作开始进入总结和学理提升的阶段。多数学者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断代研究。2012年也是"后申遗时代"的起步年,申遗热潮... 2012年对于我国进行了10年的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特殊年份。十年让非遗保护工作开始进入理性期,非遗工作开始进入总结和学理提升的阶段。多数学者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断代研究。2012年也是"后申遗时代"的起步年,申遗热潮逐渐理性,从实践的角度去保护和认识非遗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生产性保护成为热点。非遗的产业开发和非遗产业化的区分也为实现非遗经济价值带来新的思路。同时,在这一年更加注重非遗商业属性,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具体措施得以探讨。对于非遗的保护,除了保护名录措施越来越完善,警告退出机制的建立外,在这一年里,不仅让"非遗法"的价值和不足得以显现也使得非遗的生态保护作为一种重要的保护方式在实践中得到新的认识。"后申遗时代"更加注重活态传承,特别是对于传承人的研究,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讲,传承人也是整个生态保护链中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的产业开发 非遗生产性保护 非遗的生态保护 后申遗时代
下载PDF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Irrigation Canals in a Long Term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in Southern France: The Durance Basin
12
作者 Aspe Chantal Gilles Andre Jacque Mari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4年第1期1-12,共12页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the largest water consumer and the policy aimed at saving irrigation water exists across Europe. The flip-side of such policy, however, is the disappearance of traditi...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the largest water consumer and the policy aimed at saving irrigation water exists across Europe. The flip-side of such policy, however, is the dis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irrigation canals since farmers are encouraged to turn to drip irrigation and overhead irrigation gradually. Given this, we would like to argue that traditional irrigation canals need to be reexamined. Such canals are not only built aquatic infrastructure, they are also the product of a culture and social relationship with water in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Canals form a complex system which is driven by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Our soc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 Provence (and around the Durance basin more specifically) points up how the very dense territorial network of gravity-fed canals is useful in water management, as well as in other shared uses over the long-term. The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positive environmental role played by these historical and anthropogenic constructions. They contribute to refilling the aquifer and also act as a valuable environmental good and service (e.g., run-off regulation, biodiversity, landscape, recreation, etc.). Further, several local actors have underscored their role as part of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as important for the are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uch canals play a central rol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ince beyond their productive role in agriculture, they play a social role (new uses) and an ecological role (as reservoirs for bio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corrid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canals irrigation water new uses leisure activities biodiversity.
下载PDF
Research on aesthetic charm of Qiang folk songs
13
作者 Weizhong L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3年第9期16-18,共3页
Qiang folk songs are a form of expression of the ancient oral literature and mass creation, regardless of folk songs, work songs, custom songs, worship songs, etc., They mostly reflect the dominated public opinion of ... Qiang folk songs are a form of expression of the ancient oral literature and mass creation, regardless of folk songs, work songs, custom songs, worship songs, etc., They mostly reflect the dominated public opinion of Qiang people from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cultural life. Qiang folk songs are born with a strong national consciousness, national temperament and color. Through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Qiang folk song forms its unique aesthetics in the language, form, emotion, mood and other aspects.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 the aesthetic charm of Qiang folk songs helps to strengthen the Qiang heritag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benefit rich folk culture of Chinese Qiang cogn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ang folk songs aesthetic char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