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城镇用地增长特征: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曹广忠 郜晓雯 刘涛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70,共6页
作为人口与经济活动高度集聚的地区,都市区地域的发展和空间结构特征引起了大量关注。本文以长三角两省一市地区221个区县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划分都市空间单元类型的基础上,考察都市区与非都市区以及各类型都市区之间城镇工矿用地增长的... 作为人口与经济活动高度集聚的地区,都市区地域的发展和空间结构特征引起了大量关注。本文以长三角两省一市地区221个区县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划分都市空间单元类型的基础上,考察都市区与非都市区以及各类型都市区之间城镇工矿用地增长的差异,并据此探讨在我国特殊经济社会环境下都市区地域的空间发展规律。研究发现,不同地域单元在中心—外围关系上存在差异,都市区进入了均衡扩散阶段而非都市区以中心城市极化为主,孤立都市区的扩散效应较弱,非都市区地域的县域单元受到临近都市区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城镇工矿用地扩展特征。都市连绵区内不同亚区域存在发展阶段与空间关系上的差异,加剧了都市连绵区空间结构的复杂性。来自中心城市、外资拉动、县域经济内生的多重力量推动都市地域呈现独特的空间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区 非都市区 城镇用地 长三角
下载PDF
都市区与非都市区城镇用地扩张的驱动力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郜晓雯 刘涛 曹广忠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8-93,共6页
本文利用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与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分析2001—2006年间长三角地区都市区与非都市区以及都市区内部不同单元的城镇工矿用地变动差异和主要影响因素,探讨都市区城镇用地扩展的驱动机制及演变特征。研究发现,虽然长三角地区城... 本文利用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与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分析2001—2006年间长三角地区都市区与非都市区以及都市区内部不同单元的城镇工矿用地变动差异和主要影响因素,探讨都市区城镇用地扩展的驱动机制及演变特征。研究发现,虽然长三角地区城镇用地的整体扩张速度正趋于放缓,但变化趋势在不同类型的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都市区比非都市区增长地更快,其中外围县地区超越中心市成为新一轮的增长热点地区。利用人口、非农产业、房地产投资等社会经济活动指标数据所做的回归分析表明,非农产业的发展是推动都市区城镇用地扩展的关键因素,而对非都市区的城镇工矿用地扩展而言,城镇人口集聚的拉动仍在起主要影响作用。在都市区内部存在功能分工的背景下,中心市与外围县在驱动因素和效果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区 非都市区 城镇用地扩张 动力 长三角
下载PDF
“借用规模”与非都市区企业的发展 被引量:9
3
作者 朱丽霞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0-424,共5页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小企业和地方化外部经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小企业通常都是选择定位于大都市,非都市区外的小企业发展往往比较艰难。然而随着大都市外部不经济的增加,弹性生产方式逐步替代大规模生产的福特制以及交通通讯的快...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小企业和地方化外部经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小企业通常都是选择定位于大都市,非都市区外的小企业发展往往比较艰难。然而随着大都市外部不经济的增加,弹性生产方式逐步替代大规模生产的福特制以及交通通讯的快速发展使得交通成本的比重越来越低,这些变化使得外部经济在空间上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囿于单个大城市,而是扩散到整个城市体系形成网络外部性,使得位于城市外部空间的小企业可以因为"借用规模"而共享大都市的外部经济。文章通过对湖北、广东、浙江、江苏和河北等省的制造业小企业(群)空间分布研究,验证了"借用规模"与小企业区位及其发展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借用规模”经济 金钱外部性 非都市区 小企业
原文传递
Suburbanization and Subcentering of Population in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A Nonparametric Analysis 被引量:3
4
作者 SUN Tieshan HAN Zhenhai +1 位作者 WANG Lanlan LI Guop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4期472-482,共11页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uburbanization and subcentering of population and examines the nature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terms of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Instead of the classic...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uburbanization and subcentering of population and examines the nature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terms of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Instead of the classic density function approach,we employ the nonparametric analysis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population densities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and identify the suburban subcenters.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opulation has spread with rapid urban growth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and the compact urban form has been replaced by a more dispersed polycentric spatial distribution.However,compared with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western cities,the spatial extent of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is quite limited.The rapid growth of population in the near suburbs has expedited the sprawl of the central city,with a larger central agglomeration of population dominating the metropolitan area.In this sense,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is still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inuous compactness.However,our findings do provide the evidence that the city has been turning to a polycentric structure.We find significant population subcenters have emerged in the suburbs of Beijing since the 1980s.But the polycentricity emerged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is very different by nature from that observed in Western cities.The subcenters emerged are adherent to the development scheme planned for the city,so it can be referred to as the so called 'planned polycentr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URBANIZATION population subcenters POLYCENTRICITY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