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多酚成品中非多酚类物质的组成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胡湘蜀 寇兴然 +2 位作者 苏建辉 马朝阳 王洪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1639-1643,共5页
目的测定不同规格茶多酚成品中非多酚类物质的组成与含量。方法采用了105℃烘箱法、高温灼烧法、凯氏定氮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等方法来测定不同纯度茶多酚成品中上述非多酚成分的含量。结果通过实验测... 目的测定不同规格茶多酚成品中非多酚类物质的组成与含量。方法采用了105℃烘箱法、高温灼烧法、凯氏定氮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等方法来测定不同纯度茶多酚成品中上述非多酚成分的含量。结果通过实验测定得不同纯度茶多酚成品中之间的水分、灰分、蛋白质、茶多糖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而游离氨基酸、γ-氨基丁酸、茶氨酸、重金属含量变化不大。结论本研究说明进一步的分离纯化过程对茶多酚成品中各非多酚类成分含量的变化影响存在差异,并探明了其具体组成,为日后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 非酚类物质 氨基酸 茶多糖 Γ-氨基丁酸
下载PDF
干红葡萄酒中多酚提取响应面优化及非花色苷类物质的测定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凯丽 张波 +6 位作者 韩舜愈 解迎双 龚祥 张欢 田秀 鲁榕榕 王媛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18年第4期102-110,126,共10页
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优化干红葡萄酒中多酚提取的工艺参数,得到实际工艺条件下的含量为(0.542±0.012)g/L,与响应面最佳理论值0.563g/L相差0.021g/L,说明优化的工艺可靠、可行。对供试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定量... 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优化干红葡萄酒中多酚提取的工艺参数,得到实际工艺条件下的含量为(0.542±0.012)g/L,与响应面最佳理论值0.563g/L相差0.021g/L,说明优化的工艺可靠、可行。对供试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定量分析可知,酒样中主要有酚酸类和黄烷醇类,且这些物质多数受到酒样地区和年份的影响较大,存在显著差异性。在所测酒样中,国风2015年酒样种类最多,共检测出32种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紫轩提供的2010年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总量最高,达114.5mg/L。PCA分析得到赤霞珠紫轩2009年、2012年、2013年及赤霞珠国风2014年葡萄酒中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含量可聚为一类,均主要含有酚酸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 花色苷类物质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赤霉素拉穗处理对西拉葡萄果实酚类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迪迪 刘美迎 +3 位作者 王珍 谢沙 梁攀 张振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40-46,共7页
赤霉素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激素,在高等植物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实验针对山西临汾地区酿酒葡萄西拉果穗过于紧密、果实酚类物质含量低等问题,采用赤霉素进行拉穗处理:于葡萄开花前20 d和15 d分别采用3种不同质量浓... 赤霉素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激素,在高等植物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实验针对山西临汾地区酿酒葡萄西拉果穗过于紧密、果实酚类物质含量低等问题,采用赤霉素进行拉穗处理:于葡萄开花前20 d和15 d分别采用3种不同质量浓度(3、5、7 mg/L)的赤霉素溶液浸蘸果穗,研究各处理方式下葡萄果实酚类物质的含量及组成差异。结果表明:开花前赤霉素处理对西拉葡萄果穗具有显著拉长作用(P<0.05),并促进了葡萄果实的成熟;单体花色苷含量和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含量均随着赤霉素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相同质量浓度下开花前20 d赤霉素处理组单体花色苷含量高于开花前15 d处理组;所有处理组中以开花前20 d 7 mg/L赤霉素浸蘸处理果穗效果最优,该处理能显著提高葡萄大部分单体花色苷和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含量(P<0.05),并对酰基化花色苷和黄酮醇类物质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拉葡萄 赤霉素 拉长果穗 花色苷单体类物质 单体花色苷
下载PDF
浸渍酶及酵母对蛇龙珠葡萄酒中非花色苷酚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斯屿 金赞敏 +1 位作者 石英 潘秋红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2年第6期24-28,共5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分析了Vinozym G、FCE两种浸渍酶以及BDX、XR两种酵母对于蛇龙珠干红葡萄酒发酵过程中一些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经XR酵母和两种不同酶处理的T3、T4组样品中主要的非花色苷酚类物质...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分析了Vinozym G、FCE两种浸渍酶以及BDX、XR两种酵母对于蛇龙珠干红葡萄酒发酵过程中一些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经XR酵母和两种不同酶处理的T3、T4组样品中主要的非花色苷酚类物质黄烷-3-醇在变化趋势以及最终含量上的差别很小,多数黄酮醇类物质含量上无显著差异。而经BDX酵母和两种不同酶处理的T1、T2组样品中总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含量在酿酒结束后较高。经FCE酶和BDX酵母处理的T2组酒样总糖苷、类黄酮、醇类物质含量在4种处理中最高,最有利于葡萄酒颜色的稳定,黄烷-3-醇类物质在酿酒结束后表现出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龙珠干红葡萄酒 花色苷类物质 浸渍酶 酵母 HPLC—MS
下载PDF
3种产量水平下酿酒甜葡萄果实品质的差异 被引量:2
5
作者 乐小凤 曹建宏 +3 位作者 赵亚蒙 尹春晓 鞠延仑 张振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38-243,共6页
以湖南省怀化市刺葡萄品系中的甜葡萄(Vitis davidii Foex.cv.Tianputao)品种为试材,设置3个产量水平,分别为1300 kg/667 m^(2)(L1)、1900 kg/667 m^(2)(L2)、2500 kg/667 m^(2)(L3),分别测定各产量水平下葡萄的总酸、还原糖、单体花色... 以湖南省怀化市刺葡萄品系中的甜葡萄(Vitis davidii Foex.cv.Tianputao)品种为试材,设置3个产量水平,分别为1300 kg/667 m^(2)(L1)、1900 kg/667 m^(2)(L2)、2500 kg/667 m^(2)(L3),分别测定各产量水平下葡萄的总酸、还原糖、单体花色苷和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等主要品质指标,并对果实品质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两年的甜葡萄总酸含量随产量增大而增加,还原糖含量则随产量增大而降低;2014年花色苷总量表现为L1含量最高,2015年则为L2含量较高,其中基本花色苷总量均表现为L3处理的葡萄含量最低;从两年的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总量和黄酮醇类物质含量看,L2葡萄含量最高,其次是L1,L3的葡萄含量最低。结论:主成分分析可看出两年间3种产量下的甜葡萄分布趋势一致且品质具有差异性,结合两年酚类物质含量看,1900 kg/667 m^(2)产量下的甜葡萄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葡萄 产量 花色苷 花色苷单体类物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