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银行信贷渠道融资规模快速扩张对金融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影响
1
作者 张刚 董丹丁 《河北金融》 2013年第12期21-22,共2页
当前,实体经济通过非银行信贷渠道融资呈快速增长态势。本文结合唐山市实际,对非银行信贷渠道融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货币政策调控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非银行信贷渠道融资 货币政策 影响
下载PDF
金融创新、私有企业应计质量与非银行信贷融资 被引量:9
2
作者 吕怀立 李婉丽 《会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41,94,共8页
随着金融创新活动的不断推进,我国金融体系的非银行信贷增长迅速。本文选取2007年至2012年我国私有上市企业数据,研究金融管制和创新环境下私有企业非银行信贷融资与应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研究发现,应计质量影响到企业非银行信贷融... 随着金融创新活动的不断推进,我国金融体系的非银行信贷增长迅速。本文选取2007年至2012年我国私有上市企业数据,研究金融管制和创新环境下私有企业非银行信贷融资与应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研究发现,应计质量影响到企业非银行信贷融资的获取,表现为应计质量越高的企业,越容易获取非银行信贷融资。但是,金融创新活动减弱了应计质量对非银行信贷融资的这一正向作用,即在金融创新激烈的年度区间,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加剧,迫使他们在信贷发放中对应计质量的依赖作用减弱,这无疑增加了金融系统的信贷风险。本文的研究不仅拓展了应计质量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理论成果,而且对创新环境下的金融监管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创新 应计质量 银行信贷融资 非银行信贷融资
原文传递
我国房地产价格与银行信贷、非银行信贷的关系研究——基于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4
3
作者 宋明 《价格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5-128,共4页
本文对现有房地产价格与信贷之间的关系进行扩展研究,将委托及信托贷款、集合信托计划等非银行信贷引入研究范畴,并基于我国2005-2014年的月度数据,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分析。结果发现,银行信贷与非银行信贷... 本文对现有房地产价格与信贷之间的关系进行扩展研究,将委托及信托贷款、集合信托计划等非银行信贷引入研究范畴,并基于我国2005-2014年的月度数据,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分析。结果发现,银行信贷与非银行信贷均对房地产价格存在"加速器"效应,并在信贷调控周期下呈现互补替代特征,但银行信贷价格与非银行信贷价格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对调控的反应表现不同,相比信贷价格因素,信贷规模因素与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关系更为显著和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地产价格 银行信贷 非银行信贷 状态空间模型
原文传递
宏观审慎政策会引发流动性的跨部门替代吗——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践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朝洋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2-81,共10页
基于金融监管的边界假设及2000~2015年中国市场数据,分析宏观审慎政策与跨部门替代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总指标与净部门信贷流动负相关,私人部门信贷呈现从银行部门流向非银行部门。其中,数量型宏观审慎政策对净部门... 基于金融监管的边界假设及2000~2015年中国市场数据,分析宏观审慎政策与跨部门替代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总指标与净部门信贷流动负相关,私人部门信贷呈现从银行部门流向非银行部门。其中,数量型宏观审慎政策对净部门信贷流动具有负向影响,而价格型宏观审慎政策对净部门信贷流动无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中央银行基准贷款利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均对净部门信贷流动有负向影响,意味着政策利率上行和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也会促使私人部门信贷从银行部门流向非银行部门。因此,建议将非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体系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畴,加强金融体系跨部门、跨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以及宏观审慎与金融监管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银行信贷 非银行信贷 跨部门替代
下载PDF
美国信贷市场结构:演变、影响及启示——基于金融监管视角 被引量:5
5
作者 徐超 《国际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62,共11页
本文主要研究美国的信贷市场在1970-2012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传统的信贷机构——商业银行面临怎样的冲击、如何实现转型,最终怎样推动整个信贷债务体系的演变。研究目的,是为中国信贷体系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提供基本的借鉴。基本的结论是... 本文主要研究美国的信贷市场在1970-2012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传统的信贷机构——商业银行面临怎样的冲击、如何实现转型,最终怎样推动整个信贷债务体系的演变。研究目的,是为中国信贷体系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提供基本的借鉴。基本的结论是:美国适时采取包容性法律制度供给,鼓励所有的信用中介和工具参与市场发展与竞争,而不是以维护某一类信贷机构而限制其他机构发展,从而形成对称性脱媒效果。发达的非银行信贷、非信贷型债务工具和市场发展,内在地促进了商业银行的良性转型,也提高了金融体系的间接融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贷市场 商业银行 非银行信贷 制度供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