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后非闭塞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何松原 王健 +3 位作者 王雪杰 秦宇君 程子超 赵锦阳 《中国医药》 2020年第9期1342-1345,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非闭塞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治疗后12个月内进行第2次冠状动脉造影的90例患者。依据...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非闭塞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治疗后12个月内进行第2次冠状动脉造影的90例患者。依据非闭塞病变进展情况分为未进展组(61例)和进展组(29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并分析与非闭塞病变进展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进展组替格瑞洛使用率高于未进展组,氯吡格雷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用率均低于未进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进展组C反应蛋白、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血小板聚集率高于未进展组[2.76(1.19,5.92) mg/L比0.95(0.45,3.11) mg/L、(52±15)%比(4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进展组置入支架总长度短于未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DP途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与非闭塞病变进展呈正相关(r=0.351,P <0.001)。以ADP途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30%为界值预测非闭塞病变进展为最佳,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2%和68.9%。结论 ADP途径血小板聚集率可能是CTO介入治疗后非闭塞病变进展的预测因素。血小板功能监测和充分的抗血小板治疗对接受复杂PCI的患者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非闭塞病变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