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格赖斯“非隐含”概念——鸡肋还是有益补充?
1
作者 姚晓东 戴卫平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1-7,共7页
"非隐含"是格赖斯意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取消潜在隐义的非隐含既与潜在含义概念相关也和删除概念有相似之处,其运作范围和作用对象具有自身特点,隐义取消过程遵循特定过程。重新挖掘非隐含概念、梳理它与相关概念的关... "非隐含"是格赖斯意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取消潜在隐义的非隐含既与潜在含义概念相关也和删除概念有相似之处,其运作范围和作用对象具有自身特点,隐义取消过程遵循特定过程。重新挖掘非隐含概念、梳理它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可以澄清概念,消除误解,在丰富格赖斯的意义理论图景与全面把握语境作用,为意向/含义的可取消性争议提供参照的同时,也对客观评价经典格赖斯语用学的得失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隐含 潜在含义 含义可取消性 删除
下载PDF
一般拓扑结构的非齐次隐含马尔科夫模型及其在中、英文语种辨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作英 孙健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67-869,共3页
为了充分利用语音信号中的段长信息,该文提出了一种具有一般拓扑结构的非齐次隐含Markov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并将其应用于中、英文语种辨识(Language IDentification,LID)系统。非齐次HMM既很好地描述了语音信号的发生过程,... 为了充分利用语音信号中的段长信息,该文提出了一种具有一般拓扑结构的非齐次隐含Markov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并将其应用于中、英文语种辨识(Language IDentification,LID)系统。非齐次HMM既很好地描述了语音信号的发生过程,又准确地利用了状态的段长信息和语言中的上下文连接结构信息,对于中、英文语种辨识系统,非齐次的HMM系统辨识性能好于齐次的HMM模型。而在非齐次的HMM中,同段长为均匀分布相比,段长分布为正态分布时系统的辨识性能更好,表明段长确实是一种重要的语种区分信息之一,且正态分布较均匀分布更接近于真实的段长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种辨识 齐次隐含Markov模型 段长分布
下载PDF
非规约隐含否定生成动因
3
作者 张静 《福建茶叶》 2019年第3期210-211,共2页
非规约隐含否定言语行为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它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与说话人的表述动机和人的心理需要有密切的关系。非规约隐含否定言语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1)顾及面子需要;2)自我保护需要;3)增加美感需要;4)表达情感需要。
关键词 规约隐含否定 语用策略 生成动因
下载PDF
语言意义探索——以文学语篇中的内心独白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黄东晶 蒋智妍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12,共4页
巴赫金语言哲学中关于"对话性"的理论可以与格赖斯的会话隐含理论相结合,进行语篇分析。文学语篇中独白的"对话性"常常遵守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同时借助语调的变化、语气的加强、重复使用话语等方式来违反其他三... 巴赫金语言哲学中关于"对话性"的理论可以与格赖斯的会话隐含理论相结合,进行语篇分析。文学语篇中独白的"对话性"常常遵守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同时借助语调的变化、语气的加强、重复使用话语等方式来违反其他三项准则,从而产生非标准会话隐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篇 内心独白 标准会话隐含
下载PDF
集成语种辨识的中英文LVCSR系统
5
作者 孙健 王作英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931-1933,共3页
为了在未知一段语音所属语言种类的情况下将其转换为正确的字符序列,将语种辨识(language identification,LID)同语音识别集成在一起建立了中、英文大词汇量连续语音识别(large vocabulary continuous speech recognition,LVCSR)系统。... 为了在未知一段语音所属语言种类的情况下将其转换为正确的字符序列,将语种辨识(language identification,LID)同语音识别集成在一起建立了中、英文大词汇量连续语音识别(large vocabulary continuous speech recognition,LVCSR)系统。为了在中、英文连续语音识别系统中能够尽早的对语音所属的语言种类做出判决以便进行识别,从而降低解码的计算量,对语种辨识过程中的语种剪枝进行了研究,表明采用合理的语种剪枝门限在不降低系统性能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降低系统的计算量及识别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语音识别 语种辨识 段长分布 齐次隐含马尔科夫模型 语种剪枝
下载PDF
Understanding advertis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6
作者 韦晓保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9年第7期42-46,共5页
This paper approaches advertisements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theory. It elaborates how the advertiser as addresser in communication succeed in conveying his intention for publicity and how the recipient as addressee ... This paper approaches advertisements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theory. It elaborates how the advertiser as addresser in communication succeed in conveying his intention for publicity and how the recipient as addressee takes advantage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levant devices in reasoning out the communicative purposes from four different angles, namely, non-stereotypical interpretation of advertisements, psycholog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recipient as addressee in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as explicit information and the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implicit meanings of advertisements. It aims at providing guidance for advertisement planning and translation by means of the exposure of rules underlying advertis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evance theory ADVERTISEMENT non-stereotypical relations explicit information implicit inform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