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隔震模型和非隔震模型的设防地震下楼面水平加速度分析
1
作者 刘伟 冯蜀逸 《四川水泥》 2024年第9期27-29,共3页
以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为例,建立隔震模型和非隔震模型,使用Midas Gen有限元分析软件对2种模型进行设防地震作用下的弹性时程分析,得到其楼面水平加速度。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地震动输入下,楼面水平加速度随楼层的增高而增大;非隔震模型、隔... 以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为例,建立隔震模型和非隔震模型,使用Midas Gen有限元分析软件对2种模型进行设防地震作用下的弹性时程分析,得到其楼面水平加速度。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地震动输入下,楼面水平加速度随楼层的增高而增大;非隔震模型、隔震模型最大楼面水平加速度分别为33.7m/s^(2)、1.997m/s^(2),隔震模型的加速度明显降低且满足限值3.0m/s^(2)要求。因此采用隔震装置可有效降低结构楼面水平加速度,保证其在地震中的安全及正常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防地 模型 非隔震模型 水平加速度 正常使用
下载PDF
隔震结构设计方法探讨 被引量:9
2
作者 卜龙瑰 苗启松 +3 位作者 朱忠义 束伟农 姚立新 伍炼红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109-112,148,共5页
国内规范对于隔震设计的相关规定大多是指导性、原则性的,理论解释较简单,实际应用却会遇到许多问题。以层间隔震为例,在性能化设计过程中,如何实现与上下部结构相匹配的性能标准,同时又不至于设计过于保守,采用单一计算模型难以实现,... 国内规范对于隔震设计的相关规定大多是指导性、原则性的,理论解释较简单,实际应用却会遇到许多问题。以层间隔震为例,在性能化设计过程中,如何实现与上下部结构相匹配的性能标准,同时又不至于设计过于保守,采用单一计算模型难以实现,需要对上下部结构或构件采用不同的计算模型和内力调整来完成设计,这使得设计的技术门槛过高,影响了隔震设计的广泛推广。结合两个具体的隔震工程,对隔震的设计思路、计算模型适用条件、参数的合理选取及具体的实现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 阻尼比 系数 扭转效应 非隔震模型 等代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